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热门23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9-28 11:50:07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第1篇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胶体分散系相关概念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分散剂:分散质分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热门2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热门23篇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篇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胶体

分散系相关概念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

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

B、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

(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

(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1) 实验步骤

①把10mL淀粉胶体和5mL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②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3)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4)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2篇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在H+、Fe2+、Fe3+、S2-、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x,只有还原性的是**x,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x。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例: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例: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5)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3S+6OH-=2S2-+SO32-+3H2O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2H2S+SO2=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7)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不止一种的氧化还原反应:

2KNO3+S+3C=K2S+N2↑+3CO2↑

2KMnO4=K2MnO4+MnO2+O2↑

2、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1)找四物: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分析四物中亮的关系:特别是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转移的量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关系

例: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x,还原剂是**x,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x;

(2)当有68g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物质的质量是****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是**xmol。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3篇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

三、

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

五、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 CO3—

H CO3—+H+CO2↑+H2O

H 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Na2CO3+Ca(OH)2 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 Na2CO3+H2O

反应实质:H 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 2NaHCO3

CO32—+H2O+CO2 H 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 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六、.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4篇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检验是否漏水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5篇

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①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②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③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④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⑤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⑥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⑦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⑧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⑨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6篇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都包括哪些内容?

遵守实验室规则。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有哪些?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哪些?

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装置如右图。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要低于漏斗边沿,液面要低于滤纸边沿。三靠,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滤纸紧靠漏斗内壁,漏斗尖嘴处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起到引流的作用。

蒸发——适用于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实验仪器: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

注意事项:

(1)在加热蒸发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液体温度局部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加热到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3)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取下,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或遇水引起蒸发皿破裂。如果确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则要垫上石棉网上。

蒸馏——利用互溶的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的不同,加热使其某一组分变成蒸汽,经过冷凝后再变成液体,从而跟其他组分分开,目的是将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除去。

实验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

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加热前需垫石棉网。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7篇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8篇

一、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 ===(点燃) 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 H2SO3 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 ========(高温或放电) 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 NO2+H2O == 2HNO3+NO

三、大气污染

SO2 、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 2SO3 SO3+H2O= H2SO4)

四、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

C12H22O11 ======(浓H2SO4) 12C+11H2O放热

2 H2SO4 (浓)+C== CO2 ↑+2H2O+SO2 ↑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2 H2SO4 (浓)+Cu ==CuSO4+2H2O+SO2 ↑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 ,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五、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4HNO3(浓)+Cu == Cu(NO3)2+2NO2 ↑+4H2O

8HNO3(稀)+3Cu ==3Cu(NO3)2+2NO ↑+4H2O

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

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3 NO2+H2O == 2HNO3+NO 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六、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 NH3?H2O NH4++OH-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
===(△) NH3 ↑+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 == NH4Cl (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 NH3 ↑+HCl ↑

NH4HCO3== NH3 ↑+H2O ↑+CO2 ↑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 ==Na NO3+H2O+NH3 ↑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9篇

【课标要求】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能级与能层

原子轨道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

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

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2s22p0、12Mg3s23p0、20Ca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2s22p3、15P3s23p3、24Cr3d54s1、25Mn3d54s2、33As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2s22p6、18Ar3s23p6、29Cu3d104s1、30Zn3d104s2、36Kr4s24p6。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2262611s2s2p3s3p4s。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

226He为1s外,其余为nsnp。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三.元素周期律

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以氟的电负性为,锂的电负性为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原子结构与性质【人教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0篇

(1)离子反应: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或挥发性物质生成。

(3)离子方程式

①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②书写步骤:可概括为四个字,即“写”“拆“删”“查”。

③意义: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5)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1篇

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摩尔(mol):把含有×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把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2篇

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1《化学实验安全》

【内容说明】

本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个知识点:化学实验安全。

本课包含六点内容:

第一点:遵守实验室规则

化学实验前,要牢记实验安全规则。

第二点:了解安全措施

药品的安全存放;

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第三点: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药品的取用;

物质的加热;

气体的收集方法。

第四点:实验后药品的处理

化学实验“三废”的正确处理方法。

第五点:化学实验安全“六防”

“六防”包括防爆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防倒吸和防污染。

第六点:实验安全“顺口溜”

【设计思路】

本课为高一学生的新授课,设计时的具体思路为: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诺贝尔试验炸药引发令人痛心的事故的故事,引出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在目标引领下学习。

接着,全面进入新知的学习。在新知学习模块中,以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1“遵守实验室规则”;以文字填空、连线加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2“实验安全措施”;以归类总结加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3“实验室正确操作方法”;以表格形式总结知识点4和5“实验后药品处理”和“化学实验安全六防”;最后用朗朗上口的整齐对正的顺口溜总结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再现知识点6。

此外,精心挑选合理的课堂练习(并配有详尽的解析)帮助学生及时训练提高,有效掌握本课内容。

最后,简洁精炼地进行本课的小结,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

整个设计中文字、知识图片、表格、色彩及有趣的插图合理搭配,在呈现知识的同时也有引入入胜的良好视觉体验。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3篇

第三节 硫和硫的氧化物

一、 硫和硫的氧化物

【课堂导学1】

一、硫的存在和性质

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游离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岩层里;有化合态,主要是硫化物和硫酸盐。

硫俗称硫黄,颜色状态是黄色晶体,溶解性是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是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能与许多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请写出硫分别与①Fe、②Cu、③H2、④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各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①Fe+S△=====FeS,S是氧化剂,Fe是还原剂;

②2Cu+S△=====Cu2S,S是氧化剂,Cu是还原剂;

③H2+S△=====H2S,S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

④S+O2点燃=====SO2,S是还原剂,O2是氧化剂。

【归纳总结1】

硫的性质

注:(1)除去硫,可用CS2溶解。

(2)3S+6NaOH△=====2Na2S+Na2SO3+3H2O

S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用热的NaOH溶液可除去单质硫。

【活学巧用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硫是一种黄色的能溶于水的固体

硫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存在

硫跟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

答案A

解析硫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黄色固体,故选项A不正确。

【课堂导学2】

二、硫的氧化物

的性质

按表中要求完成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总结二氧化硫的性质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H2O??H2SO3;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SO2===Na2SO3+H2O。

(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与新制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2H2O+Cl2===H2SO4+2HCl;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SO2+O2催化剂2SO3。

(4)二氧化硫具有弱氧化性:在反应2H2S+SO2===3S↓+2H2O中SO2是氧化剂。

(5)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二氧化硫和新制氯水的漂白作用比较

SO2   

新制氯水(Cl2通入水溶液中)   

漂白原因   

SO2能与某些有色

物结合成不稳定

无色物

Cl2与H2O反应生成的

HClO具有强氧化性,

可以将有色物氧化

成无色物   

漂白效果   

不稳定,加热

能复原   

稳定   

漂白范围   

某些有机色质   

绝大多数有

机色质   

与有机色质作用实例   

品红通SO2――→褪

色△――→红色,

色石蕊通SO2――→

红色   

品红通Cl2――→褪

色△――→不显红色,

紫色石蕊通Cl2――→先

变红,随即褪色   

混合作用   

SO2+Cl2+2H2O===H2SO4+2HCl,

漂白作用大大减弱   

三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1)能溶于水形成硫酸:SO3+H2O===H2SO4。

(2)能与碱反应:SO3+Ca(OH)2===CaSO4+H2O。

(3)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3+CaO===CaSO4。

【归纳总结2】

的性质

注:①SO2有弱氧化性,如:SO2+2H2S===3S↓+2H2O。

②SO2使溴水褪色,表现还原性;使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表现其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其漂白性。

可逆反应的含义

可逆反应是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4篇

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5篇

第二节 氯气与碱反应及cl-的检验

【课堂导学1】

一、氯气与碱的反应

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l2===NaCl+NaClO+H2O。

工业上制取漂白粉(Cl2和石灰乳)的原理与上述反应原理相似,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自来水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很不稳定,不便于保存,而次氯酸盐性质稳定,且遇酸或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又可再生成HClO。因此常用氯气与碱反应制取漂白粉。

【归纳总结1】

漂白液(粉)的制取与保存

(1)漂白液是NaClO溶液;漂白粉的成分是CaCl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Ca(ClO)2。

(2)漂白粉的使用原理: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和较强酸能够制取较弱酸的原理使Ca(ClO)2转化为HClO进行漂白。

①Ca(ClO)2+2HCl===CaCl2+2HClO,离子方程式:ClO-+H+===HClO。

②Ca(ClO)2+CO2+H2O===CaCO3↓+2HClO(酸性:HClO酸性比H2CO3弱)。

(3)漂白粉保存不当会变质的原因是Ca(ClO)2和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反应生成HClO,易分解。因此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保存方法是密封、避光并置于阴凉干燥处。

【归纳总结2】

反应原理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仪器装置

装置特点:固+液△――→气

主要仪器: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石棉网、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集气瓶、烧杯等。

说明:C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D装置的作用是干燥Cl2;F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环境。

收集方法

(1)向上排空气法(Cl2密度大于空气)。

(2)排饱和食盐水法(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且用此法可除去实验过程中挥发产生的HCl气体)。

验满方法

(1)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盛Cl2的瓶口,观察到试纸立即变蓝,则证明已集满。

(2)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盛 Cl2的瓶口,观察到试纸立即发生先变红后褪色的变化,则证明已集满。

尾气处理

Cl2有毒,易污染空气,需用NaOH溶液吸收。

【课堂导学3】

三、Cl-的检验

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 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现象,

上述实验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NaCl+AgNO3===AgCl↓+NaNO3;

③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CO2↑+H2O+2AgNO3;

④Cl2+H2O===HCl+HClO,

HCl+AgNO3===AgCl↓+HNO3。

【归纳总结3】

检验Cl-的方法

先滴加AgNO3溶液后滴加少量稀HNO3,或滴加经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注意:检验Cl-时,滴加AgNO3后还要滴加稀HNO3,目的是排除CO32-等离子的干扰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6篇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7、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18、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19、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0、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2、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3、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24、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5、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

26、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7、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

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三】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2CO

②还原性: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5)、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6)、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学习方法

研究一种

物质的性质

的程序

观察法

金属钠的

物理性质

5、金属与水

的反应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1-金属的化学性质

观察物理性质预测化学性质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分析现象并解释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1)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2)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查表或看书可知金属钠熔点为。C,沸点为。C;密度为―32Na+2H2O====2NaOH+H2

分类法

比较法

实验法

9、金属和氧气的反应

10、Na2O2与H2O反应的化学原理:

钠的保存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钠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1)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2)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3)实验法的步骤: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Na+O2====2Na2O2Na+O2====2Na2O2属于自身氧化还原反应;-1价的氧元素具有强氧化性,所以能使色质褪色。表现漂白性。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因为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20XX℃)高于铝的熔点(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熔化的铝仍不会滴落,因为铝很活泼,磨去原来的氧化膜后,在空气中又会很快的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由于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O2和H2O等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之中。金属钠在空气中变质的过程可以表示为:银白色的金属钠表面变暗(生成Na2O)出现白色固体(NaOH)表面变成粘稠状(NaOH潮解)白色块状固体(Na2CO3?10H2O)风化为白色粉未状物质(Na2CO3)铝和强碱溶液反应,不是铝直接和碱反应,而是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2Al+6H2O=2Al(OH)3+3H2↑Al(OH)3+NaOH=NaAlO2+2H2O总反应:(标电子转移时就必须清楚地理解铝和NaOH溶液反应的实质)简写为:2Al+2H2O+2NaOH=2NaAlO2+3H2↑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钠(NaHCO3)分类正盐酸式盐俗称纯碱、苏打小苏打色态白色粉末细小的白色晶体

化学性质与酸反应

二.铝的化合

物Na2CO3+HCl=NaCl+NaHCO3(CO32-+H+=HCO3-)NaHCO3+HCl=NaCl+H2O+CO2↑(HCO3-+H+=H2O+CO2↑)开始无外观现象(因为首先生成HCO3-),随后出现气泡。(若向足量HCl中分别滴入Na2CO3或NaHCO3,则均会立刻出现气泡。)NaHCO3+HCl=NaCl+H2O+CO2↑(HCO3-+H+=H2O+CO2↑)滴入盐酸后,即刻出现气泡。与碱反应Na2CO3不反应:NaHCO3+NaOH=H2O+Na2CO3与Ca(OH)2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的本质是:CO32-+Ca2+=CaCO3↓NaHCO3与少量石灰水的反应为: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2HCO3-+Ca2++2OH-=CaCO3↓+CO32-+2H2O若石灰水过量,则新生成的Na2CO3可与Ca(OH)2继续反应,即:Ca(OH)2+Na2CO3=CaCO3↓+2NaOH∴过量石灰水中NaHCO3与Ca(OH)2的反应为:NaHCO3+Ca(OH)2=CaCO3↓+NaOH+H2OHCO3-+Ca2++OH-=CaCO3↓+H2O热稳定性(运用此性质可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很稳定受热不分解(分解温度851℃,酒精灯温度达不到)不很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加热3Na2CO3+H2O+CO2↑(分解温度150℃)二者之间相互转化注意:将以上知识要灵活应用于识别、除杂及计算中。(一)氧化铝(Al2O3)1、物理性质:白色难熔固体、不溶于水。2、化学性质:Al2O3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与强酸:Al2O3+6H+=2Al3++3H2O与强碱:Al2O3+2OH-=2AlO2-+H2O3、用途:耐火材料、制取铝的原料(二)氢氧化铝[Al(OH)3]

1、Al(OH)3的物理性质:Al(OH)3是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沉淀,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又有吸附色素的性能。

2、Al(OH)3的两性:

H++AlO2-+H2O=Al(OH)3Al3++3OH-=Al(OH)3

一.铁的化合

酸式电离碱式电离当与强酸反应:Al(OH)3+3H+=Al3++3H2O当与强碱溶液作用:Al(OH)3+OH-=AlO2-+2H2O3、Al(OH)3的制取:(1)铝盐与碱反应:用铝盐与可溶性弱碱氨水反应制Al(OH)3:Al3++3NH3?H2O=Al(OH)3↓+3NH4+说明:制取Al(OH)3也可用铝盐与强碱作用,但应严格控制加入碱的量,因为强碱过量会使制得的Al(OH)3转化为偏铝酸盐:Al(OH)3+OH-=AlO2-+2H2O。所以,实验室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制Al(OH)34、Al(OH)3的用途:净水。Al(OH)3胶体中胶粒有吸附水中悬浮杂质的作用,使其质量增大,沉降水底,达到净化水的目的。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铁的氧化物名称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化学式FeOFe2O3Fe3O4色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化合价+2还原性为主+3只有氧化性+2,+3水溶性不溶不溶不溶类型碱性氧化物――――共性与酸都能与酸反应如Fe2O3+6H+=2Fe3++3H2O与还原剂都能被还原如Fe2O3+3CO=2Fe+3CO2(高温条件下反应)(二)氢氧化物名称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化学式Fe(OH)2Fe(OH)3分类碱碱性质色态白色固体红褐色固体水溶性不溶于水不溶于水与酸反应Fe(OH)2+2H+=Fe2++2H2OFe(OH)3+3H+==Fe3++3H2O还原性稳定性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3H2O(受热分解)制法原理Fe2++2OH-=Fe(OH)2↓Fe3++3OH-=Fe(OH)3↓现象白色絮状沉淀红褐色沉淀(三)铁盐与亚铁盐铁盐(Fe3+)亚铁盐(Fe2+)颜色黄色淡绿色与碱反应Fe3++3OH―==Fe(OH)3↓,Fe2++2OH―=Fe(OH)2↓

合金:

合金的特点

硅元素:

2、二氧化硅

(SiO2)

3、硅酸

(H2SiO3)

4、硅酸盐氧化性、还原性氧化性2Fe3++Fe=3Fe2+氧化性:Fe2++Zn==Zn2++Fe还原性:2Fe2++Cl―2=2Fe3++2Cl(四)Fe2+、Fe3+的检验鉴别方法Fe2+Fe3+直接观色:淡绿色,黄色与KSCN:不显红色,血红色与OH-作用:白色↓→灰绿↓→红褐色↓红褐色沉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4HF==SiF4↑+2H2OSiO2+CaO===(高温)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Na2SiO3+2HCl==H2SiO3↓+2NaCl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

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5、硅单质

1、氯元素:

氯气

1、二氧化硫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Cl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氯离子的检验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HCl+AgNO3==AgCl↓+HNO3NaCl+AgNO3==AgCl↓+NaNO3Na2CO3+2AgNO3==Ag2CO?3↓+2NaNO3Ag2CO?3+2HNO3==2AgNO3+CO2↑+H2OCl-+Ag+==AgCl↓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S+O2===(点燃)SO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

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一氧化氮

和二氧化氮

大气污染

硫酸

硝酸

氨气及铵

盐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①从燃料燃烧入手。②从立法管理入手。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2SO2+O22SO3SO3+H2O=H2SO4)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C12H22O11======(浓H2SO4)12C+11H2O放热2H2SO4(浓)+CCO2↑+2H2O+SO2↑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2H2SO4(浓)+CuCuSO4+2H2O+SO2↑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4HNO3(浓)+Cu==Cu(NO3)2+2NO2↑+4H2O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可以有以下产物:N(+4)O2,HN(+3)O2,N(+2)O,N(+1)2O,N(0)2,N(-3)H3△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NH3?H2ONH4++OH-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NH3↑+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NH4ClNH3↑+HCl↑

NH4HCO3NH3↑+H2O↑+CO2↑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NaNO3+H2O+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7篇

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②胶体的特性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光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系的带电粒子使自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因此胶体还具有介稳性以及电泳现象。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8篇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物质的量n(mol)=N/N(A)

物质的量n(mol)=m/M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七、氧化还原反应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八、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N2+O2放电===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氨的工业制法:N2+3H22NH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装置:与制O2相同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碳酸氢铵受热分NH4HCO3NH3↑+H2O+CO2↑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氯化铵受热分NH4ClNH3↑+HCl↑

十、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

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十一、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

②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

③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

④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

十二、Cl-、Br-、I-离子鉴别:

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

十三、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CuSO4?5H2O;⑨石膏:CaSO4?2H2O;⑩明矾:KAl(SO4)2?12H2O

十四、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十五、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19篇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归纳总结

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铝制品不能用来蒸煮或长期储存酸性或碱性食物。

反应原理

(1)铝与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Al是还原剂,HCl是氧化剂。

(2)铝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①2Al+6H2O===2Al(OH)3+3H2↑;

②Al(OH)3+NaOH===NaAlO2+2H2O;

总反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Al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

      铝与酸、碱液反应生成H2的量的关系

(3)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体积关系归纳:

        反应物的量   

        产生H2的体积关系   

        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VNaOH(H2)VHCl(H2)=1∶1   

        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VNaOH(H2)VHCl(H2)=31   

        一定量的铝分别与不足量的盐酸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1

        一定量的铝分别和含等物质的量溶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31

        ①铝与盐酸反应时,铝过量而盐酸不足;

        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铝不足而氢氧化钠过量。   

归纳总结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需注意的问题

(1)书写格式规范化: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表达格式的规范化:各物理量、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且数据的运算要公式化并带单位。

(2)单位运用对应化:一般来说,在一个题目中如果都用统一的单位,不会出现错误,但如果题目所给的两个量单位不一致,若换算成同一个单位,有时显得很繁琐,这时只要做到两个量的单位“上下一致,左右相当”即可。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20篇

一、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二、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21篇

第三节 氮的氧化物 大气污染物

【课堂导学1】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两支大试管分别集满NO和NO2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嗅闻它们的气味,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

将盛满一氧化氮的试管打开塞子,置于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气体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方法是排水法收集。

对于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实验,

【归纳总结1】

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1)二氧化氮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O2+H2O===2HNO3+NO,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1∶2。

(2)水吸收NO2制硝酸的原理

3NO2+H2O===2HNO3+NO;

2NO+O2===2NO2;

4NO2+O2+2H2O===4HNO3。

(3)二氧化氮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2NaOH===NaNO2+NaNO3+H2O

【课堂导学2】

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和NO2的主要来源

(1)SO2主要来自煤、石油和某些含硫金属矿物的燃烧和冶炼。

(2)NO2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危害

(1)引起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溶于水形成酸雨。

酸雨

(1)概念:pH<的降水称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SO2和NO2溶于水造成的。

(2)形成原理

①H2SO4的生成:SO2H2O――→H2SO3O2――→H2SO4

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②HNO3的生成:NO2―→HNO3

3NO2+H2O===2HNO3+NO。

(3)危害

①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

②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

防治措施

(1)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2)研究煤的脱硫技术,改进燃烧技术,减少SO2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

(3)加强工厂废气的回收处理。

(4)改进汽车尾气的处理技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归纳总结

酸雨的形成过程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22篇

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

钠在空气中燃烧:

钠与水反应: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制取漂(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物质的量n(mol)= N/N(A)

物质的量n(mol)= m/M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 胶体: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④ 布朗运动

胶体提纯:渗析

六、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七、 氧化还原反应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八、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

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HCl↑

十、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

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十一、 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 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② 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

③ 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

④ 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

十二、 Cl-、Br-、I-离子鉴别:

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十三、 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CuSO4•5H2O;⑨石膏:CaSO4•2H2O;⑩明矾:KAl(SO4)2•12H2O

十四、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十五、 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

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23篇

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七、氯离子的检验

使银溶液,并用稀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推荐访问:知识点 高一 必修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热门23篇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热门23篇)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