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福州市现代渔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

发布时间:2023-09-26 19:45:06 来源:网友投稿

陈 哲 刘诗雨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9)

福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域总面积8200km2,大陆海岸线长度920km,拥有1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鱼类、1471种海洋生物,具有发展现代渔业独特资源优势。2021年,福州市渔业产量297.18万吨,渔业产值631.87亿元,占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是福州市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福州市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对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推进海洋文化传播,推动海洋经济长远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福州市贯彻落实***总书记“海上福州”战略,积极建设“海洋强市”, 持续深化向海而兴发展目标。自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到2022年《福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30年来福州市不断优化渔业经济模式,推动渔业经济模式转型升级。2021年福州市海洋生产总值约2691亿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福州市渔业涉及全市11个县(市)区,216个渔业村,13.1万个渔业户,全市渔业人口48.1万人,渔业从业人员近27万人[1]。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三级以上标准渔港43个,其中中心渔港1个,二级渔港12个,三级渔港30个。

福州市水产品来源主要为海水养殖、远洋渔业、近海捕捞和淡水养殖,其中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前列,并持续在发展特色水产品方面发力[2]。经多年的发展,福州市渔业养殖品种已完成从低值水产品向中高端水产品的转变,并形成区域优势养殖品种。主要品种如下:

①鲍鱼。福州市是中国鲍鱼养殖第一大市,鲍鱼产业成为福州市渔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量11.09万吨,产量约占福建省的60%、全国的45%,养殖集中在连江、罗源两地。其中,连江县是全国最大的鲍鱼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鲍鱼之乡”。

②鳗鲡。福州市是中国重要的鳗鲡养殖及出口基地,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鳗鲡之都”称号,养殖的鳗鲡品种主要有美洲鳗鲡、日本鳗鲡、非洲鳗鲡。2021年,福州市鳗鲡养殖产量达6.91万吨,约占福建省鳗鲡产量的60%、全国鳗鲡产量的25%。其中,福清市鳗鲡产量超全国鳗鲡产量10%。

③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现已成为福州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2021年产量11万吨,约占福建省的38%。其中,福清市养殖面积约占福建省20%,是福建省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之一。

④海带。2021年福州市海带养殖产量41万吨,是中国海带主产区之一,产量约占福建省产量的50%、全国的25%,被评为“中国海带之都”。其中,连江县海带产量约占全国的18%,被评为“中国海带之乡”。

⑤金鱼。福州市是“中国金鱼之都”,年产精品金鱼1500多万尾,年产值6.5亿多元,占国内高端金鱼销量的80%以上,占出口总量的90%左右。金鱼已成为福州市的一张名片。

2.1 发展种业抢占市场份额

福州市依托渔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近年来以水产良种繁育、选育和新品种引进为重点,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并在养殖生产与试验示范中取得较好效果,逐步形成带有区域优势的养殖种类,如鲍鱼、鳗鱼、南美白对虾、海带和金鱼等,水产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其中,海带年育苗量284.4亿株,占全国60%以上市场,连江是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
鲍鱼高端养殖新品种绿盘鲍具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和个体大的特点,年育苗产量达5000万粒以上,苗种远销山东、辽宁等地;
菲律宾蛤仔年产苗种纯苗重4000吨左右供应全国沿海省份,占全国60%以上市场;
紫菜年育苗量1.2亿贝壳,约占全国10%市场。这些养殖品种育苗的突破,为福州市水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2.2 创优争先形成品牌集群

通过不断开拓拼搏,福州市渔业屡获新功,先后被授予“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鳗鲡之都”“中国金鱼之都”等称号。全市有9家水产企业产品获评“中国驰名商标”,1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称号”,2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称号”。连江鲍鱼、漳港海蚌、定海湾丁香鱼、琅岐红蟳、百胜缢蛏、连江海带、福清“嘉儒蛤”、福州鱼丸、福清白对虾、福州金鱼等10个地方特色品种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福州金鱼、福州烤鳗等9个品牌获评“福建30大渔业品牌”;
4个品牌获评“福建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9个品牌获评“福建省著名农产品”。同时,大力支持举办“渔业周·渔博会”“百洋鱼丸节”等渔业展销会和特色水产文化节。2021年“渔业周·渔博会”吸引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351家企业参与,省外展商占比超40%,重点签约项目15个,签约总金额达242.43亿元,现场零售额9247万,经贸配对额6.89亿,有效提升福州市水产品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2.3 加工销售规模不断壮大

2021年福州市水产品加工产量约174.27万吨,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约493.11亿元,新增水产品加工生产线14条、加工船1艘,对提高产能、促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起到积极作用。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企业8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家,产值超亿元企业51家。随着水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从初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形成冷藏冷冻制品、干制品、罐制品、鱼糜制品、海洋休闲食品等水产品加工体系。产业链的升级极大拓宽了水产品消费空间。政府和企业齐发力形成渔业加工产业集群,建成福州名城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集生鲜食品贸易、加工、冷藏、运输、配送为一体的批发市场。

2.4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产业

福州市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以品牌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观赏渔业,积极建设休闲海钓基地,重点打造优质水乡渔村,开办好渔业节庆活动。通过政策、项目、资金叠加,着力培育建设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业态丰富的休闲渔业“打卡地”,大力发展多种功能休闲渔业。截至2021年,福州市获评省级“水乡渔村”称号31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2家、市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2家,环连江定海湾、罗源湾、福清湾的“三湾”渔业休闲旅游集中区正在逐步形成。注重特色产业创新创优,一方面引导王牌养殖项目做大做强,培育福清东龙湾花蛤小镇、连江牛头山休闲渔业基地等“产业+旅游+健康”休闲模式,围绕福州金鱼打造闽侯荆溪关中地区为“福”主题文化区,推动福州金鱼成为家喻户晓的城市名片。另一方面将海洋养殖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结合“海上牧场”建设,开发滨海垂钓基地,提升滨海休闲的互动性,打造罗源湾海洋世界、永泰欧乐堡海洋世界等休闲渔业基地,创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2.5 “人防+技防”构筑海上渔船安全防线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多措并举,基于“人防+技防”手段,织密织牢海上安全网。投资近300万的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集成了视频会议、业务会商功能,视频监控功能,应急指挥决策功能,台风等灾害预报功能,预警短信发送功能等,提高了海洋与渔业应急事件综合协调和处置能力,推动渔港、渔船等管理由传统手段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3.1 种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

据统计,福州市共有水产苗种场224家,其中海水苗种场216家,淡水苗种场仅有8家[3]。现有淡水苗种场虽少,但也育有全国花蛤苗市场80%以上的苗种。

在水产行业,良种培育的周期比较长,往往需要经过三四代的选育,待性状稳定后,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才能开展推广。良种育成后,其种质库的维持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满足供应新品种规模化制种亲本的需求。现阶段,福州市鲍鱼养殖业面临良种退化、超容量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式推广缓慢等问题。

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了优质的种苗就掌握了产业竞争的主动权。福州市水产种业与广东、山东等其他先进省份相比,新品种研发数量、质量明显落后,淡水种质逐步退化,淡水新品种繁育时缺乏亲体保种和选育,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同时,在持续投入方面,缺乏水产种业扶持资金,优良新品种开发速度慢,覆盖率低。

3.2 现代化渔港建设存有短板

福州市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3级以上标准渔港有43个,渔业船舶4000余艘,其中进行海洋捕捞的渔船占比超半数,为渔业产值、产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将现有数据与舟山、大连等渔业强市对比,福州市的渔港建设标准还相对滞后,在各等级渔港数量和规模上还存有一定差距。如福州市仅连江黄岐中心渔港为大型渔港,多数渔港规模较小、泊位不足,且福州市海域季风和台风频发,海况较为复杂,渔港总体存在设施不全、港池有效避风面积不足、防台减灾能力较弱等问题,与众多渔船的就近避风需求不相匹配。同时,部分渔船老旧、装备落后、吨位动力不足、抗风补给能力不强,渔政设施、安全救助设施等保障仍较为薄弱,对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将带来较大损失,制约渔业经济健康发展。

现代化渔业养殖离不开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福州市近年积极开展标准渔港建设,但在建设中基础设施投入多,数字化建设及升级改造投入少。现有渔港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整合,面向渔民服务、渔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较少,远洋捕捞数据化管理方面也还存有短板。

3.3 水产销售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从销售品种来看。福州渔业发展虽早,但水产品加工业迭代较晚,目前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生鲜水产及冷冻、干腌制的粗加工产品,以及烤鱼片、海苔片、鱿鱼丝等休闲食品,对于高附加值的即烹产品、预制菜品、功能性食品覆盖较少。

从销售区域来看。根据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中报显示,企业华东地区的营收占全国销量45%以上,华南地区营收约等于中西部地区营收之和。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中报显示,企业华东地区营收占全国营收47%以上,中西部地区营收之和约占全国营收20%。可见水产品加工业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市地区,中西部的内陆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从销售环境来看。国内沿海城市渔业高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技术与装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福州市水产企业通常采用压缩利润空间的低价策略来应对技术差距,但随着国际环境日益复杂,贸易摩擦、贸易技术壁垒及全球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出口水产品订单也受到较大冲击。

3.4 休闲渔业缺乏融合发展

福州市作为国务院首批沿海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休闲渔业具有一定优势。福州市休闲渔业发展起步较晚,布局存有局限,存在“重海水,轻淡水”现象,渔业产业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性不高。福州市发展的休闲渔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永泰青云山、连江定海湾一带,休闲渔业未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态势,现阶段休闲项目开发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观赏鱼业、餐饮娱乐方面,对渔业内涵深挖不足,没有将当地的渔业文化特色很好地呈现,对渔业产业链延伸缺乏投入。

近年,福州市内自驾游比例有所上升,但缺乏“内涵”的休闲渔业基地很难吸引回头客,基地效益难以提升。随着管理者热情降低,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下降,或有消费生态环境风险。

3.5 从业劳动力与高级人才缺口较大

福州市水产加工企业普通工人平均工资在3500元左右/月,一线熟练工超过6000元/月[4]。但由于水产加工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大量劳动力需在低温高湿的一线作业,休渔期影响工作的连续性,水产加工企业多地处郊区,交通、就学、就医及文化娱乐设施等配套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企业普遍反映劳动力十分紧缺,工人难招,常现季节性用工荒。

此外,福州市水产加工行业高级人才占比不到1%,产业创新迭代动能不足。与大连市海洋渔业科研力量对比,大连拥有大连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现代海洋牧场研究院等多家国家重点科研机构,拥有多个国家海洋公益科研专项,并专门成立科技兴海专家委员会。福州市开设渔业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渔业人才与科研主要支撑来自于海洋职业技术学校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 ,尚缺乏高水平的渔业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且重大课题立项不多,涉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学研联动不足。

4.1 开展种业普查,引优选优培优

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了解福州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保护利用、特征特性及遗传结构等状况,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名录;
开展水产种质鉴定、评价以及水产种质资源引进对生态安全影响评估;
遴选一批有基础的水产种业企业,打造产学研一体水产种质平台,培育商业育种、繁育、推广体系,促进企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设施化,创建现代水产种业产业园区。

4.2 建设智慧渔港,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养殖业、捕捞业和加工业也应逐步由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生产方向转型,以建设“海洋强市”,实现海洋渔业发展新跨越,助力渔区乡村振兴为目标,统筹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标准化渔港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智慧渔港、“5G+智慧渔港”建设,为后期数字化迭代提供硬件保障。建议加快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水产养殖和加工产业之间的双向数据平台,助力企业数字化提升。顺应互联网电商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水产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拓展福州市金鱼、鲍、海带等大宗经济水产品的线上销售市场,鼓励传统水产加工销售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水产加工企业建立电商销售团队,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水产品电子商务升级。

4.3 持续打造品牌,拓展内陆市场

加大对企业申报各级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牌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强福州市特色水产品宣传,进一步提升福州水产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办好“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大型展销会。随着人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消费理念转变,水产品的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将由东部沿海地区往西部内陆地区扩展,福州市水产加工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和市场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多结构以及消费能力的多元化,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发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的水产品,开拓新的营销高地。

4.4 加强政策引导,疏渠引进人才

用工难、科研难、企业转型难,归根到底是人才引进难。建议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的创新合作模式,加大政策引导,制定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引导青年毕业生、科研人员投身福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大潮。特别是加强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以科技特派员、联村联企、揭榜挂帅等项目为抓手,引导院校教师进企业研学、专业进企业实践、学生进企业就业,以解决企业用工难、学生就业难问题。

4.5 融合发展渔业,带动区域经济

休闲渔业作为近年兴起的生态型渔业发展模式,通过融合一二三产业资源,实现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与餐饮美食等为一体的新发展模式,将原来单一的生产基地拓展为多产业融合的休闲产业。其受城市化、工业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较小,创新开发渔业资源,目前产业开放仍处于“蓝海”阶段,休闲渔业中乡村游、近郊游占比较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福州市休闲渔业接待游客不但降幅不大,人均消费支出反而略有增长,其原因在于特殊时期人们对短途游的消费需求和黏性更大。随着周边短途游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休闲渔业将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刚需,这为福州市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是依托渔港建设,兴办休闲渔业,完善渔港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的休闲渔业形态综合体工程。二是推进“休闲渔业+”模式,促进休闲渔业与旅游、运动、科普、摄影、海岛、文化等融合发展,打造休闲渔业特色强镇。三是结合海上养殖网箱改造和人工渔礁建设,鼓励企业投入休闲渔业建设,开展海上垂钓、潜水观光等多元化“养殖+垂钓”休闲示范基地。四是深化地方特色渔业文化,结合“福”文化、“海丝”文化、船政文化等特色品牌的全球推广,推进海洋衍生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

福州市是最早发出“向海进军”宣言的沿海城市。多年来,福州人民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拥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以“海丝”核心区建设为牵引,接续发力“蓝色引擎”,逐步加快从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强市的建设步伐。为推进福州市渔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增强校企合作,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智慧渔港建设、渔业育种繁育、养殖培优等方面提供人才支撑;
建议融合发展渔业,整合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山、海”“江、海”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乘上短途游热潮,开发具有福州海渔文化的特色休闲渔业;
建议持续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创造多元化的交流机会,吸引外资走进来,扶持本土品牌走出去,让“福”文化助力“海上福州”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渔港福州市水产品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渔港智慧少年·故事叮当(2020年9期)2020-10-09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渔业致富指南(2019年21期)2019-11-21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开渔后的博贺渔港总是忙碌而又充满生机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2期)2019-04-19相聚在王浩儿渔港黄河之声(2017年1期)2017-04-27土地统一登记制度的设立与实施探讨——以福州市为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1期)2015-01-22静静的渔港 远航的风帆中国火炬(2014年10期)2014-07-25

推荐访问:福州市 渔业 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