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少数民族生态思想在构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中的经验启示——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26 17:00:07 来源:网友投稿

王爱洪

(文山市委党校,云南 文山 663099)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云南各族人民在发展中的内在需求,是党中央和***总书记对云南的殷切期望。滇东南地区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三区四带”中的南方丘陵山地带上,属珠江和红河—泸江两大流域范围,分布着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特有物种分布最多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在云南乃至整个西南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红土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思想,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梯田和生态文化。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高度契合,在构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

壮乡梯田是文山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已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充满灵气的壮乡梯田规模虽不及红河哈尼梯田宏大,但在全州八县(市)高山河谷地区均有大量分布。滇东南壮乡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四度同构是壮乡梯田天人合一的生态特点,是在创造和耕种管理中形成的朴素自然观。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村寨的上方矗立着茂密的竜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村寨秘境;
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梯田,为人们提供着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干栏式建筑的村寨、茂密的森林、绝美的梯田和奔腾的河流,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呵护梯田,通过精耕细作让梯田发挥出最大效益,种出粮食养育子孙,繁衍民族。保护性开发、合理分配水量和实行稻鱼鸭共养是人们在耕种与取舍中形成的普遍共识。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奇观,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辉思想,是骆越民族创造的东方智慧,是稻作文化与大自然的巧妙结合。

(二)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

“布洛陀”是壮傣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衍化出的神话人物,是祖先和智慧的化身。竜林是壮傣村寨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大多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阔叶林,是风雨雷电及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封住之所,是不可随便冒犯的密境之地。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壮傣先民们在狩猎和找寻食物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凡属水源地都有茂密的森林或参天大树。为了保护水源,就把森林或大树当作竜林保护起来进行祭祀,认为虔诚的祭祀就会得到祖先或神灵庇佑。[1]对砍伐树木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进出竜林开展相关社会活动的规矩约定俗成,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共同遵守。文山市西北部的彝族村寨中,至今仍然保留着生命树——“龙树九”崇拜习俗,生命树是一株高大粗壮、主干笔直、枝繁叶茂、生命力极其旺盛的青栗树或红榔树,彝族先民们认为“龙树九”是祖先的化身,掌管着族群人丁绵延和家中六畜的兴旺。生命树所在的龙山被人们赋予了神力并自觉进行保护和祭祀,固定祭祀的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清晨,不固定祭祀时间则因事而定。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神树,成了人民渴望生命长久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依靠。对神树的祭祀仪式便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的虔诚升华为信仰,信仰成就了森林,森林慷慨地为人们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敬畏生命的朴素生态伦理观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得到充实和完善。人们为了更好地守护心中的信仰,就把对自然林的保护工作上升为全民族的共同意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养护了千百计的龙山竜林,成就了滇东南大地上的片片绿荫。

(三)取用有度的生态发展观

“砍柴莫砍岭上松,小小松树有大用,有日松树撑天起,敢挡东南西北风。”这是电影《刘三姐》中的经典唱段,唱词充分体现出了壮族人民取用有度的生态发展观。在滇东南的少数民族村寨中,都会对公共森林资源进行规范管理,哪种树可以砍,哪种树不能砍;
哪片山可以适当砍伐,哪片山坚决不能砍伐都有着明文规定。对竜林里的木料、柴火,一般群众不会取用,但弱势群体和家中遭遇到天灾大难的人家可以取用,灾后重建可以适当砍伐,砍伐多少则需要得到寨老会议或管理机构同意后方能实施。因祭祀和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需要,可以因事因量取用,但不能随心所欲地砍伐。这种取用有度的生态发展观在今天依然可圈可点,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我们看到了祖先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智慧,既确保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又兼顾社会的公平正义。长此以往,对竜林的保护约定成就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性。勒石铭记是文山地区保护竜林的传承方式,从清初到民国的封山育林碑刻就有17通之多,口耳相传的村规民约则是数不胜数。[2]村规民约的地域性和针对性,让森林涵养水分,泉水灌溉稻田,民族繁衍生息的生存法则世代相传。把道理寓于规矩之中,规矩就有了教育的意义,竜林的保护规程就变成了生活中的行为坐标,变成了活着的乡土教材,生态林就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四)互为依存的生态系统观

人与森林、水、“那”互为依存是滇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态系统观。临水而居的壮傣民族在历史上为同源民族,语言相近、文化相通,都是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壮、傣、佬、泰、掸稻作文化带”的古老居民,自古以来就在这片红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稻作文化。壮傣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没有水的地方稻作民族不能立足,没有森林就没有四季流淌的清泉,“无树不安、无水不居、宁居山坡、不占良田”就成了建村立寨的选址准则。[3]壮傣民族把稻田称为“那”,水是“那”的魂,“那”是水的家,因为有水,“那”每年都产出大量优质稻米,为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所需,维系了民族的繁衍。清澈洁净的水才能培育出优良的稻米是妇孺皆知的共性认知,除了正常的施肥外,凡属人畜污染过的水都不能随便排入寨子前的河流、塘坝。互为依存的生态系统观在广南坝美、西畴汤谷、马关马洒、麻栗坡城寨、文山塘子寨等村寨建设中也有集中体现,在这些享誉全国的少数民族特色文明村寨中,森林四季常青,清泉环寨而流,稻田春绿秋黄,发展生生不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让众多特色村寨终年绿树成荫,泉水清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构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榜样,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构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指导思想。滇东南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取用有度的生态发展观和互为依存的生态系统观与***的生态文明思想中新生态自然观、新经济发展观、新系统观和新民生政绩观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构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中积极融入少数民族生态思想,必然会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启示作用。

(一)树立建设的全局观

森林—村寨—稻田—河流(湖泊)的四度同构是滇东南少数民族天人合一、互为依存的朴素自然观,其内涵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大体相近。滇东南是石漠化的重灾区,对国土生态实施科学有效治理工作任重道远,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中,必须从全局出发,局部服从全局,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发展,因为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在此过程中,须时刻牢记******两次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把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打造成中国南方丘陵山地带上最耀眼的“喀斯特绿洲”。

在遵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紧扣民生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在群众“最盼”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急”上动真招,在群众“最难”上下真功,切实把惠民利民举措一条一条落实到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此,才能形成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

(二)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取用有度、永续发展是滇东南少数民族同胞最重要的生态发展观,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生动体现,其内涵深深地融入人们灵魂的深处。滇东南既是云南森林资源富裕的地区,同时也是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构建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重点环节在于对现有天然林的有效保护,切实推动人工林(草地)的建设。在石漠化面积集中的西畴县,许多村寨就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文山儿女勇于向石漠化抗争,以“大山压顶不弯腰、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毅品格顽强拼搏、固守家园,在“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指引下,重整行装再出发,勇敢地向大山宣战、向石漠化宣战、向贫困宣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奋斗,在苦干实干中探索出山顶种树戴帽子、山腰林果系带子、山下产业铺毯子、村庄道路移位子的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在石漠化上建起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绿色家园。截止2021年底,文山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89万亩。[4]通过有效治理,石漠化扩张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地产出率和经济附加值全面提升,生态状况总体向着良性方向发展。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草地建设等有效措施,植被结构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西畴精神”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良好生态环境就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密码金钥。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各族群众的努力下,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41.77%提高到2021年的50.29%,预计2025年将达到60%以上。真正要接近和达到云南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森林覆盖率65.7%的目标,将要继续付出更多的艰苦努力。所以,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普惠的民生福祉都应是以绿色家园为前提。所以,必须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让文山蓝、文山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配”,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做出文山贡献。

(三)树立积极的群众观

滇东南少数民族同胞对竜林、湖泊等公共资源的管理使用,体现出了资源共享的生态理念,在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还兼顾着整个社会群体的公平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生态惠民、生态立民、生态为民深入人心,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了最公平、最有价值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片片绿荫,绿色、发展、共享的生态意识,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山市东山彝族乡合掌村,是一个石漠化程度较深的彝族村,2005年和2010年的旱灾让这里的坝塘干涸、田地绝收,在自然灾害面前,村民们逐步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将村子四周的森林全部划定为“密枝林”加以保护,大力实施炸石造平地、坡地变台地等石漠化治理模式,积极发展节水生态农业。经过十年的有效保护,生态利民、生态养民、生态富民成效初步显现,从谷雨节令到霜降时节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合掌村仅野生菌采卖一项的收入就超过百万元之多,地膜本地黄瓜摇身变成文山城蔬菜市场上的新宠,生态富民成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桥梁和纽带。彝家儿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家乡山水,为子孙后代留住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优良生态遗产。合掌村先后获得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省级卫生村、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等的荣誉称号。在国家实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的背景下,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福利,让天更蓝,水更清,让石漠化程度得到更好的修复。如今,各族人民找到了开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金钥匙,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正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四)树立严格的法治观

取用有度、保护有方是滇东南各族人民最为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之一。无论是壮傣民族的竜林,还是彝族生命林、密枝林,在实施保护过程中,不仅有明文规定和具体措施,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文化特征,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保护林地进行合理使用、依法依规管理,在规矩面前人人平等,生态法治家家遵循,没有特殊,没有例外,只有共同坚守。民众朴素的法治观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管护,找到一个重要的法理依据,这是国家生态法治管理的有益补充。

最好的生态屏障在人心,法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药方,只有用法治唤醒、规范民众的自觉,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才能快速提升,取得积极的社会实践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除了加大建设力度之外,依法管理、依法保护是必须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树立生态法治思想观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条规的制定和实施力度,转化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的自觉意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功案例,生动展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成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最严厉的保护措施才是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融入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理念,是***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相融合的体现,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走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心中的普遍共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早以深入人心。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既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是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石漠化村寨屏障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8期)2022-11-01屏障修护TOP10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36期)2021-10-15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1年2期)2021-06-29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防护林科技(2020年3期)2020-05-13一道屏障艺术评鉴(2020年5期)2020-04-30无蚊村寨丁屋岭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中国水土保持(2018年11期)2018-11-06村寨——海坪彝寨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学术论坛(2016年5期)2016-05-17

推荐访问:文山 壮族 云南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