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运动APP对高校建立体质健康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26 16:55:06 来源:网友投稿

徐适存,赵 娟

(1.河南警察学院 警体部,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警察学院 指挥战术系,河南 郑州 450046)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青少年健康十分重视,在发现学生体质出现下滑后,于2006年和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1]。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中考体育、体育类延时服务、“双减”等事关青少年健康的政策也在逐步落地,为青少年体育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及实施《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后,高校学生的体质下降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并不显著。相比于中小学,高校在体质健康方面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大,受到的关注也较少。在高校推进学生体质健康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体质发展水平,更多地要将目光放在引导和激励方面,通过多种手段提供体育锻炼的平台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锻炼。由于管理方式不同,采用手机APP(application)的方式对锻炼行为进行记录,就成为较为可行的督促方式[2]。运动APP的使用非常广泛,各个年龄段的手机用户都会通过不同功能的APP进行锻炼,主要使用其记录和指导锻炼的功能。如果能通过特定APP影响大学生的运动行为,对于高校构建体质健康长效机制将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1.1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成因

我国在1979—2000年,分别开展了5次大规模的体质健康调研,通过对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次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985—1995年除个别项目差异不大,男女大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显著提升,尤其是爆发力指标(立定跳远)和力量指标(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但是在1995—2000年则出现了小幅度下滑[3]。随后在2005年和2008年的抽样数据中发现,各项指标也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以男生1 000 m跑为例,从1985年的235.02 s到2008年的262.03 s,整体下滑幅度较大,中间除1991年有小幅提高外,其他时间对比上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4]。2010年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止跌”并趋于稳定,但是在2014年后整体上再次出现下滑趋势[5]。在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后,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并实施,实施后以广东省为例,合格率和优秀率都得到了提高,但是运动素质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女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男生依然有下降的趋势[6]。

国家对于学生体质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自改革开放后,就决定打破原有“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的理念,1979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草案)》《高等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等文件,开启了高校体育制度化的进程,明确了高校体育的目的和功能。随后为了解学生体质的确切情况,于当年对20万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抽测,这一测试也标志着我国科学化体质健康测试的开端[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法规于1993年后相继颁布,对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完善[8]。2000年后随着学生体质下滑趋势更为显著,国家为规范推出了以《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目的在于规范体质健康测试的监督,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规范作息和体育课程的运作[9]。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下滑趋势有所缓解,随后便开启了体质健康的创新融合阶段,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代表的顶层设计政策随之出台,既体现了体质健康的重要程度,也表明了健康理念将是下一个阶段的主要思想[10]。

尽管在不同时期国家都十分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但是从测试结果来看并不理想,自1995年后测试结果整体呈现下滑趋势,部分阶段测试结果较为稳定,但是整体依然是下滑的态势。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对于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营养过剩,超重和肥胖率增加;
二是场馆、师资难以匹配学生数量的增长;
三是应试与就业压力,导致体育活动减少;
四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大学生户外活动减少[11]。由于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行为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自由性,在很多高校中除了必修的体育课之外,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较少,同时在学业就业压力和诸多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更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运动减少、体质下降[12]。师资、场馆的问题是几乎每个高校都要面对的,短期内通过扩建场馆、扩大师资提高学生体质无异于扬汤止沸。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需要从日常的引导与监督做起,在已有条件的前提下,通过督促学生形成习惯来营造体育氛围,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

1.2 运动APP在高校的应用

督促学生的日常锻炼离不开记录和监督,清华大学使用过刷卡的方式记录,后续采用了“阳光长跑”和“阿甘长跑”APP方式[13]。信息化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校方对学生的锻炼情况进行记录和考核,保证学生的锻炼行为有迹可循,形成数据化的考核机制;
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记录自身锻炼情况,帮助自己的有力帮手。大学生也成为运动APP使用的重要群体,使用APP的主要功能在于数据记录、定制计划、社交和运动知识学习[14],其中计划、社交和知识学习方面的功能并非运动APP特有,在其他软件中也存在类似功能。运动APP所特有的功能在于记录运动数据,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种类APP的本质特征。大量用户通过APP记录自己的锻炼过程,并在各类平台进行交流、排行。

学生对于运动APP了解较多,超过80%的大学生对运动APP有了解,大多通过APP记录步数、计算卡路里消耗和获得运动指导,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消费行为,但是对深层次的体育观念上的影响还有待研究[15]。运动APP虽然在大学生中应用广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较集中的在于内容相似和功能单一,对于本身运动的记录基本只停留在有氧运动方面,其他种类的运动没有很好的记录方式,基本是跑步、骑行和游泳的人群在使用,部分瑜伽和徒手健身人群也会使用其中的视频跟练功能,其他类型的运动很少通过APP开展[16]。虽然现阶段运动APP的功能还比较有限,但是作为学生大量使用的日常软件,在实际使用中有一定影响力,对引导学生进行锻炼,促进体质发展是可能会有积极作用的,本研究也基于这种假设开展,对大学生使用运动APP的锻炼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

河南省采用运动APP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某本科高校,使用的运动APP主要功能为记录跑步的路线和时间,要求学生使用该APP在每个学期完成特定里程的跑步锻炼,完成里程为最低完成距离,可以超额完成,具体的里程要求根据在校时间决定,男生一般为90~135 km,女生为60~90 km,如在校时间缩短则里程相应缩短。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索有关“高校体质健康”“大学生体育”“运动APP”“体育长效机制”“青少年体质健康”等方面有关文献资料,包括论文、图书等。

2)数理统计法。抽样并统计该高校学生在2020—2021学年的运动世界校园记录的里程数,2020年度《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情况,2021年度《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情况这三方面的数据,并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

3)实地调研法。对研究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包括体育、学生管理有关教师以及学生,内容包括本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运动APP使用情况、体质健康长效机制的构建建议等。

2.3 研究设计

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了解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高校体育机制建设、运动APP使用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做出基本的理论假设。

调研该高校在运动APP使用和体质健康测试的有关情况,用于后期假设的论证,抽取其中完成2020—2021学年的校园跑和2020年、2021年《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学生1 053名进行研究,学生分别完成两次测试,并在其中的一年内正常进行锻炼,无伤病。对2020和2021年度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验证在经过了一年的运动APP使用后学生的体质情况;
将2021年的测试结果与APP年度跑量进行皮尔逊相关检验,验证APP使用情况与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择某高校完成2020—2021学年的校园跑和2020、2021两年《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学生1 073名进行研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表

3.2 使用运动APP 1年后体质健康变化情况

对研究对象2020年和2021年度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使用APP 1年后体测成绩的变化,男子组见表2,女子组见表3。

表2 男子组在使用APP前后体测成绩对比

表3 女子组在使用APP前后体测成绩对比

从男子组的结果来看,引体向上这一成绩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 m、1 000 m、立定跳远都出现了显著变化(P<0.05),其中1 000 m、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得到改善,50 m和立定跳远成绩出现下滑。

从女子组的结果来看,肺活量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坐位体前屈、50 m、800 m、仰卧起坐、立定跳远都出现了显著变化(P<0.05),其中800 m、坐位体前屈成绩得到改善,50 m、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成绩出现下滑。

3.3 体测成绩与运动APP使用情况的相关性

将个体运动APP在整年内所记录的跑步量与2021年的各项体测成绩进行相关性检验,具体分析情况男子组见表4,女子组见表5。

表4 男子组年度跑量与体测成绩关系

表5 女子组APP使用量与体测成绩关系

男子组方面,年度跑量与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 m、引体向上、立定跳远都未存在显著(P>0.05)相关,与1 000 m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1.310,年度跑量越高,1 000 m用时越少,与总分存在边缘显著相关(0.05

女子组方面,年度跑量与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 m、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总分都未存在显著(P>0.05)相关,与800 m成绩存在边缘显著(0.05

在经过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后,根据分析结果和理论研究基础,对运动APP在构建高校体质健康长效机制的作用进行总结和分析。

4.1 运动APP能够促进锻炼行为

根据分析结果,男生平均年跑步量在530 km左右,女生年平均跑步量在362 km左右,这一结果远超规定的最低值,也证明了该校在运动APP的使用和规范上能够做到监督锻炼的目的,让学生自发地完成锻炼。运动APP在构建长效机制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证对锻炼行为的记录,并以此监督锻炼的实施,形成体育氛围,同学们完全自发地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在形成氛围前必须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记录和监督,以保证大部分学生的锻炼正常进行,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

研究中所选取的高校在这一点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原本要求的最低跑量为270 km/a,是排除了实习等因素后全年在校的完成量,而实际上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在与专家的访谈中也提到过,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是促进学生行为一个可行路径,量化的考核会激励学生为了量化指标而完成得更多。这点与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一致:人们在接收到量化正反馈后,会强化相应的行为。手机APP对跑步的记录是比较成熟的,包括Keep、华为运动在内的多个APP都能够真实记录跑步的过程和配速,并且为防止非法手段刷跑步记录,APP不会记录过快的手机晃动,例如骑自行车就不会被记录,这为真实记录跑步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持,基本能够保证学生通过定期跑步完成指标。

4.2 运动APP能够提高特定项目的成绩

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男生1 000 m和女生800 m的测试成绩都出现了显著提高,这与使用APP经常参加跑步训练有很大关系,在2021年1 000 m和800 m的成绩与年度跑量的相关性上也可以证明这一点。1 000 m和800 m作为标志性的耐力项目,能够反映受试者的耐力水平,这点与APP所要求的运动有着非常强的关系,研究中所涉及的APP在使用时主要记录使用者的跑步距离,对于速度要求并不高,所以此类APP基本是针对长跑使用的,以记录长跑训练为主。研究对象男生能够完成年均500 km以上的跑步训练,女生完成300 km以上。这对于基础耐力练习来说能够达到基本的训练量,也保证了耐力项目成绩的提高,与APP所记录和引导的训练项目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男生和女生组在坐位体前屈这一项目上也都出现了提高。两组的t检验结果显著,数值增加,证明柔韧性在一年的训练中有一定提高,但是在相关性上却未呈现显著相关。对于使用APP的学生来说,基本都会定期进行跑步锻炼,对于肌肉本身是一种活动,同时有部分学生会有跑步后拉伸的习惯,这点在授课过程中体育教师都会讲授,学生是具有拉伸技能的。柔韧性的增加可以通过保持运动和拉伸的频率实现,对于平均水平为15~20 cm的学生而言,不需要过多高强度的拉伸运动即可保持并提高柔韧性水平,因此通过APP所要求的长跑训练可以为柔韧性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与跑量并无显著相关。

4.3 使用运动APP带来的体质水平提高有一定局限性

在与耐力较为相关的肺活量指标上,男子和女子组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男子组有显著提高,但是女子组并未出现,同时肺活量指标与跑量并无显著相关,数据结果并不支持运动APP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肺活量这一假设。肺活量的提高与运动负荷有较大关联,一般认为当有氧运动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够更有效刺激个体的肺活量增长,慢速有氧也能够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不如高强度间歇运动[17]。而APP所要求的强度较低,学生在完成时大多只为完成特定的目标,对于跑步速度要求不大,其完成锻炼的强度与个人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肺活量的提高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有限。

在力量指标引体向上与仰卧起坐方面,使用APP前后并未出现显著提高,引体向上没有显著差异,仰卧起坐还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后背肌群的力量和力量耐力、核心部位的力量耐力,而这两种能力在跑步中涉及较少,一般是通过徒手或器械来进行抗阻训练完成,包括传统的抗阻训练和以普拉提为代表的控制抗阻训练,很难通过跑步提高这些部位的力量和力量耐力。同时,由于跑步消耗了一定的精力,因此可能反而会忽略力量的训练,导致了力量水平的下滑。

在爆发力和速度指标立定跳远、50 m上,男女组都出现了显著下滑,而且幅度较大,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超过5 cm,50 m成绩平均下降超过0.5 s。提高速度和爆发力对于训练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达到特定的强度才能刺激神经对肌肉纤维的募集,同时带动快肌纤维运动,以达到提高速度和爆发力的目的。由于该校APP在学生成绩方面只记录距离,因此所引导的训练基本都是长距离耐力型训练。根据实地调研,学生在日常使用APP时以完成3~8 km的慢速跑为主,距离长速度慢,从肌纤维类型来看,这种训练是有一定的负面效果的。同时由于长跑的体力消耗和APP价值观导向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跑成为仅有的锻炼方式,对于其他的方式尤其是速度和爆发力训练,学生既缺乏训练方式的指导,也缺乏训练的精力和热情,使得速度和爆发力素质下降。

4.4 要合理使用APP来构建长效机制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使用APP进行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有限,甚至还影响了其他素质的训练,这点与APP的功能单一有很大关系。该高校在学生日常锻炼的监督上仅凭APP进行记录,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锻炼单一化,而且受到APP的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发生改变,更加倾向于选择跑步作为锻炼方式,可能会不自觉地回避其他方式的锻炼。缺乏特长和没有形成锻炼习惯的学生,通过APP的使用发现了自己的锻炼习惯,确定了锻炼的行为,便会遵守下去,进行跑步锻炼;
对于原有锻炼习惯的学生,由于在完成长跑里程上有一定压力,精力被分散,也会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习惯,以跑步为主,例如原先每周要打三次篮球的同学,会受到跑步的影响,减少打篮球的次数,有些习惯不太稳定的甚至会暂停原有的锻炼[18]。

虽然采用跑步的APP可以促进学生参加跑步锻炼,但是对于锻炼的全面性和功能性有一定的影响,容易造成锻炼单一的情况,对于丰富体育文化,构建长效机制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构建高校体育的长效机制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期工作,要从学校的环境、文化、师生等方面全面着手,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氛围,学生会自发地形成各色各样的体育运动团体,体育也从“应试”“课程”变为能力,完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在构建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对于运动APP灵活运用,现阶段针对运动APP大多只能准确记录有氧运动,对于其他类型的锻炼记录较少,因此在通过使用运动APP促进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APP使用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综合制定学校的体育工作政策,丰富APP所能够涉及的运动形式,全方位打造高校的体质健康长效机制。

1)运动APP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锻炼行为,提高特定项目的成绩,形成一定的引导力,在高校体质健康长效机制过程中有积极意义;

2)现行的运动APP功能较为单一,在提高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质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可以适当增加运动APP所涉及的项目;

3)高校在构建体质健康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合理使用运动APP,丰富APP功能,引导学生开展更为多元的体育锻炼。

猜你喜欢长效机制跑步体质中医“体质”问答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中医“体质”问答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中医“体质”回答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2年5期)2022-06-28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跑步穿什么小学科学(学生版)(2021年8期)2021-08-3028天吃出易瘦体质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中国煤炭工业(2019年1期)2019-06-17带表跑步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20期)2016-12-08

推荐访问:体质 长效机制 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