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探究
王万奇,陶光均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2.桂林医学院 校团委,广西 桂林 54100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来看,其志愿服务的道德实践主要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多重影响。文章通过对28所高校、2640名大学生的随机调查,分析了家庭、学校、社会外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影响的维度和程度,并提出从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协同的发展路径,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础“细胞”,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润物无声的教育和影响,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萌芽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引导和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2]。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教育中的第一场地作用,要在塑造优良家风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志愿服务观念和培养健康的家庭志愿服务方式。
(一)塑造优良的家风
家庭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输的首要载体,家风是培育道德、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塑造优良的家风,是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基本前提。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家风
家风的“风”字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的意思,是指人们以高尚的德行影响教化别人,他人也学会严格自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与志愿服务相关的论述。时至今日,这些传统文化仍被广泛流传,并为很多家庭所传承,形成优良家风。尤其是“兼相爱,交相利”“富者助财,贫者助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这些关于志愿服务思想的优良家风,应继续传承和创新发展。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构成,“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2]。一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才会和睦、团结;
千万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塑造优良的家风,为人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但良好的家风家教不是一时就能养成,它是长期“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沃土,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塑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一,要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和深度沟通、彼此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家庭中,大学生更有可能理解社会、服务奉献社会。”[3]沟通顺畅、彼此平等、充满信任的和谐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亲近社会的性格。父母关系和谐、家人彼此关爱,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意识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其二,要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效应。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现实生活中父母乐于助人,孩子自然也会秉承助人为乐的价值理念;
父母乐善好施,孩子多半也会养成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父母注重道德层面的教育,孩子自然也注重立德修身。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是志愿者的大学生,其志愿服务意识往往高于其他大学生。
(二)拓展家庭志愿服务的渠道
拓展家庭志愿服务渠道是培育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一环,是长远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键一环。这就需要引导家长自觉关注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1.引导家长自觉关注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
信息畅通是家长走近志愿服务的前提,是家庭建立志愿服务意识的关键。要打通家庭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首先要以社区为抓手。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将本社区的志愿服务岗位、项目及时公布,让社区成员参与到文明社区的建设中,积极帮助社区困难群众,形成向上向善的社区文化;
另一方面,居民委员会应积极构建各公益组织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将社区居民可参与的志愿服务信息公布于社区的信息栏或是微信群,鼓励社区成员依据自身能力和特点有选择性地参与其中。除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孩子所在的学校也应该发挥信息传播的功能。当前,大多数中小学与各公益组织都建立了有效互动机制,为学生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学生学雷锋,做好事。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将志愿服务的信息通过学生或者家长群传递给各位家长。
2.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工作压力以及业余辅导孩子作业等家庭琐事,让现代社会的家长们分身乏术。如何让家长们从繁杂的工作中跳脱出来,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利他的行为,它使人们摆脱了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功利心,它是基于每位志愿者的个性特征而实现的自主分工,它使人们不再束缚于社会的固有分工,也让人们从重复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到劳动自由的乐趣。参加志愿服务对于家长本身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家长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无形中也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部分父母愿意带着孩子共同参与到一些公益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鼓励孩子追求真善美。从志愿服务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为孩子从小树立志愿服务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培育健康的家庭志愿服务观念
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热衷于参与志愿服务,有的更是全家人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提升了整个家庭的文明程度。
1.家长自身应树立健康的志愿服务观念
家长对志愿服务抱有什么态度,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当前大部分社会成员以服务他人、共建美好家园的态度,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社区邻里之间的互助,还是加入专门的志愿服务组织,他们都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社会。但也有个别家长,抱有功利的态度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已有的调研显示,家长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情感以及践行的意愿都直接影响孩子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情感以及践行的意愿。因此,家长们应把参与志愿服务当作一种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的方式,把利他放在志愿服务活动之前,才有益于培养一大批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小小志愿者,才能积极影响孩子的一生。
2.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志愿服务观念
家长们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志愿服务观念,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少年志愿者的关键。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阶段,对很多事物尚未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们发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作用。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我志愿我快乐、我服务我光荣”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一件光荣而又快乐的事情;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在服务中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个受助对象和自己参与的每一项活动,最后,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志愿服务的初心在于利他,在于更好地服务他人,自己的付出也许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但志愿服务的初衷不能丢,更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
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对此,应加大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优化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
(一)加大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主场地,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飞跃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投入资金不足、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大学生志愿服务专职负责人员欠缺等问题,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资金、政策、人员上的支持。
1.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
志愿服务虽是公益性活动,但维持志愿服务组织正常的运转以及保障大学生正常参与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在笔者走访的28所高校中,只有3所高校有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专项资金,其余的25所高校只是每年视工作需要,从总体的经费预算中随机拿出一部分用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而且这一部分的经费数额往往十分有限。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费支持:首先,要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健康和基本生活,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购买保险、发放一定的餐食和交通补贴。其次,要维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正常运转。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需要依托一定的活动资金,不定期组织团建活动来促进志愿者之间的情感沟通、经验交流。此外,常态化地组织培训活动,有利于提升志愿者的整体水平。最后,要开展表彰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讲奉献不求回报,但适当的表彰奖励可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们的成就感、荣誉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良性的竞争中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有助于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以上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来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2.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
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正当权益,解决大学生志愿者的实际困难,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发展,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是关键。一要鼓励大学生在学业压力承受范围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提供请假的绿色通道,解决他们请假难的问题;
二要在评奖评优的过程中,明确在同等条件下大学生志愿者优先,为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发展提供机遇;
三要在推荐大学生入团、入党中,重点考虑注册志愿者且有较长服务时数的大学生,为大学生志愿者发挥先进性和带动性作用提供条件。但必须明确的是,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政策支持,不是让大学生以获得某种政策红利为目的,而是为真正奉献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让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更好地发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3.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人员支持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具体负责的教师,老师们的正确指导和榜样示范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关键。在笔者走访调研的28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是由大学生负责,其余17所高校都由专职的老师负责。虽然负责具体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也能够有效发挥与志愿者互动互促的优势,但是他们普遍表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工作权限不足、与其他部门对接不顺畅等问题。在28所高校中,有27所高校的负责人对志愿服务都有着深刻的认识,25所高校的负责人有过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对大学生的调研中,有91.7%的大学生认为负责志愿服务的老师很尽责,有超过86%的大学生表示主管老师会与他们一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老师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组织能力和参与频率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无论是选择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兼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负责人或是由专职的老师来负责,都要赋予他们一定的管理权限,明确其工作职责,并在此基础上让真正热爱志愿服务和懂得志愿服务的人员来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这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
(二)优化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
高校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都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高校应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
1.招募制度化
志愿者的招募是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快速组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重要手段。志愿者招募的目的就在于吸纳志愿服务热情高涨、符合活动需要的大学生,来促进活动的完满成功。双向选择,不仅可以促进志愿者招募的规范化、精准化,更是促进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从每年在上海定期举行的“进博会”志愿服务工作来看,招募上海当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已经成为常态。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不仅有助于志愿者队伍的合理形成,还具有传播志愿服务精神理念、宣扬无私奉献精神、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长期进行的重要作用”[4]。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一般由以下几个工作组成:招募信息的发布、招募方式的选择、遴选程序的确定。一是招募信息发布的制度化。活动组委会应及时与各高校积极对接,尽可能早地发布招募信息,最大范围宣传服务时间和地点,提前将招募职位的要求编辑成册,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报选相应岗位、参与选拔面试。二是招募方式选择的制度化。招募方式在渠道上可以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可以快速找出经验丰富的优秀志愿者,而个人推荐则可以鼓励一部分平时不太活跃的大学生自主报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最大范围地吸引大学生报名,提高招募效率。三是遴选方式的制度化。如何从众多报名的大学生中选出符合招募需求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是招募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除了考虑时间、距离以及专业需要等客观需求外,主要还要看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服务动机以及自身能力。可以在面试或笔试以外设置一些实践环节,以此来判断报名者是否满足此次志愿者招募的相关要求,从而真正选拔出符合要求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
2.培训制度化
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就是借助相应载体着重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并有效激发其潜能,最大限度地匹配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在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使服务对象的需求得到满足。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是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求其要达到三个具体层次,即培训形式制度化、培训内容制度化、培训机构制度化。一是培训形式制度化。培训形式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划分。按等级水平可划分为:初级培训班,即对志愿者进行基本素质的培训;
中级培训班,即对志愿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高级培训班,即对志愿者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此外,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如实践教学、网络授课、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情景教学等。二是培训内容制度化。任何组织的培训内容都要围绕组织目标而展开。在志愿者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以志愿者能力的发展需求为核心,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基础知识、服务技能、奉献意识等多方面内容的培训。三是培训机构制度化。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不能短期化,而应实现常态化,这需要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未来志愿服务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志愿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前开展培训工作,这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着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意义重大。
3.考评制度化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如个别志愿者的形式主义,少部分志愿者弄虚作假的现象,一些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和项目得不到有效宣传与支持等,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因此,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还应落实评估机制建设,这既可以激励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也可以对个别不良现象予以惩戒,进而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要在评估内容制度化、评估方法制度化、评估程序制度化等方面下功夫。一是评估内容制度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评估就是对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评估。首先要有具体的评估内容,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项目。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内容考评主要看其参与的频率和质量,就志愿服务组织而言主要看组织的运行以及对志愿者的培养情况,而针对志愿服务项目则主要看项目的运行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等。二是评估方法制度化。评估的制度化建设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标准基础之上,因此,要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利用专业的评估手段真正掌握志愿者的成长发展情况、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开展情况以及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设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战斗力、组织力以及社会影响力。
(三)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新时代大学生做好自己的志愿服务,高校应破除行政命令式的志愿服务模式,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志愿精神。
1.杜绝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行政命令
志愿服务是人们自愿参与的一项公益活动,体现了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首先就不能违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自愿原则。在笔者的调研中,有3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存在强迫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象。这把原本依靠学生自觉参与的活动变为一种行政摊派,这样不仅无法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成质量,更可能引发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反感。分析发现,学校强迫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自我参与志愿服务的满意度比其他的同学低出17个百分点,他们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比其他同学的意愿也要低出30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强迫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这不仅会极大地弱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更使得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大打折扣。同样有研究表明,“当学生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被控制的经历时,他们早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影响也会被削减”[5]。因此,高校应摒弃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行政命令,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同学们真正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信仰志愿服务的精神,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
2.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大胆创新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永葆活力的动力源泉。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自主创新意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主要着眼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鼓励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内容上创新,就是让大学生在弄清服务对象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志愿服务内容以满足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例,大学生志愿者不仅要从事教育扶贫工作,还要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不同群众的不同需要相结合。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的队伍中,就有不少志愿者带动乡亲们发展电商产业,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帮助人民群众把当地的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创新,就是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地做好志愿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中小学生只能驻足在家上网课。不少医护人员因自己的孩子由爷爷奶奶陪护而得不到家长的教育指导而犯难。得知具体情况后,同处疫情一线的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率先发起了帮助医护人员子女线上授课的活动,将平时的线下四点半课堂带到了网上,这很好地创新了志愿服务的方式,也在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中间引起广泛热议,带动了很多大学生义务参与到帮助医护人员、警务人员等身处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子女们辅导功课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此可见,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大胆创新,归根到底还是要鼓励大学生把志愿服务做到实处、发挥实效。
3.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践行志愿精神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最终都是为了鼓励大学生自觉地践行志愿精神。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并不是搁置志愿服务相关知识的灌输以及志愿服务文化的广泛传播,也不是任其自由发挥,而是要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让大学生遵从自己的初心和内在精神指引,自愿地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在践行志愿精神的过程中提升自我道德水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奉献爱心,处处可为”[6]。践行志愿精神,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任何一件细小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看到有困难的同学帮一把,见到不文明的现象及时上前劝阻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是志愿服务。大学教育要把志愿服务教育纳入其中,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让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
“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仅仅与高校志愿服务本身有关,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还与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7]然而,调查结果证明,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并不健全,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正向引导还有待加强。此外,个别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与社会的对接渠道并不畅通。因此,当务之急还应构建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氛围。
(一)完善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
社会制度是“社会通行的或被社会采纳的由法律、规章、规程以及习惯、道德、戒律等构成的一种约束个人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社会机制”[8]。稳定的、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不仅能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秩序和合法权益,也有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
1.制定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激励机制,需要统筹协调大学生自身、学校、单位、家庭、社会环境等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第一,制定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要注重社会利益、高校利益和大学生利益的协调发展。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旦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必然会涉及多方利益的关联互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以维护大学生的正当利益为基本前提,努力实现社会、高校、个人三者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第二,制定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尽可能地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形成,离不开对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关注。只有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激发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制度也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支持,才能真正地发挥效用。第三,制定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推动。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不能延用旧思维来处理新问题,要打破惯有思维、发掘其中的规律,善于用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方式来组织管理大学生志愿者,解决他们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阻力,但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2.保证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的执行落实
制度的制定与创新只是开始,把制度贯彻于具体的工作中,使其落地生根,让制度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服务才是关键。因此,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形成之后,关键问题在于保证其切实执行。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制度意识,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形成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坚决同破坏制度的行为做斗争的意识,是将制度落到实处的首要前提。总体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的制度意识、规则意识普遍增强,但同时也存在少数大学生制度意识淡薄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的落实。公正的志愿服务选拔、时数认证、表彰奖励等是每个大学生志愿者的诉求,他们希望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真实的锻炼和客观的评价,但同时他们又渴望自己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多的时数认证乃至过高的评价,这是典型的制度意识不强的表现。另一方面,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缺少了必要的监督,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有可能走样。因此,在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执行过程中,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以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个群体特别是大学生自身的监督作用,确保制定的志愿服务制度落到实处。
(二)加强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
新时代大学生“无网不在”,他们是与中国互联网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群体,他们既是新媒体的主力军,也是深受新媒体影响的一代。然而,当前网络上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的力度还有待提升,抹黑志愿者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基于此,营造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氛围,要充分发挥媒体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正向宣传。
1.强化主流媒体的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占领网络制高点
当前,非官方媒体为增加自身点击率和关注度,常常报道一些夸张的炫富视频或吸睛的低俗信息,这易引发大学生的仇富嫉富心理,甚至让大学生产生追求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唯我独尊的错误思想。这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传承和发扬志愿精神。因此,主流媒体应努力打造一批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做到内容和渠道并重,实现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合传播,努力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延伸到网络空间,用正面的宣传和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实现最大限度的“扩音”,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的感人故事、志愿精神,为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搭建高效平台。
2.传播正能量,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文化环境
传播是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媒体是我国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善于利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获取最新的网络资讯。加之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对新奇的、博人眼球的新闻报道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引导而形成错误的志愿服务认识。因而,应引导媒体多宣传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典型案例,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将错误的、不健康的有害信息过滤隔离,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文化环境,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软实力。
(三)畅通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的对接渠道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服务校园文明建设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服务社会欲望和社会可提供给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机会之间仍旧存在一定的障碍。畅通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的对接渠道,将为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更多机会。
1.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校外服务机制
畅通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的对接渠道,首先要从高校自身出发。当前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到校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往往因缺乏志愿服务信息渠道和参与机会而逐渐失去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与此同时,个别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被一些不法组织所利用,成为个别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或误入宗教、传销组织,甚至被个别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些现象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为了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校外服务机制。首先需要高校主动作为,建立与校外相关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例如大型赛事赛会组委会、社区管委会、重点的社会公益组织等,为大学生到校外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足够的平台和可靠的保障,让大学生志愿者做到“有的放矢”。而除了这些官方的途径,针对大学生到校外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发挥好及时监督和风险排查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认清校外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真实目的,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校外服务的上报机制和反馈机制,真正做到为广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2.加大社会组织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力度
近些年,大学生志愿者在大型赛事赛会和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高效表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日益被看作是助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志愿者就曾用实际行动为战胜疫情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9],而这群志愿者中就有很多是大学生志愿者。对于这样一群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应予以足够的信任和支持。除了高校和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主动出击外,相关组织和机构应当积极谋求与所在城市高校的积极合作,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岗位。特别是大学周边的社区应积极作为,主动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平台,努力谋求与附近高校的相关学院或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结对帮扶,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区中成长,也有利于促进社区的文明与和谐。
“新时代是志愿服务大发展的大时代。”[10]伴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也会不断向前,各方力量汇聚将更好地助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们应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这一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让立德树人的教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得到充分展现,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志愿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我志愿……东方剑·消防救援(2022年3期)2022-04-01我是志愿者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0年3期)2020-05-25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为志愿者加油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学生天地(2018年6期)2018-06-15我是小小志愿者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8年6期)2018-05-19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因爱汇聚,志愿同行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新时代新时期新征程“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专题党课讲稿3篇2022-08-17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管理制度9篇2022-08-17
- 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党政治建设及如何把加强党政治建设落到实处5篇2022-08-17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大全_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15009篇2022-08-17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简介10篇2022-08-17
-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案【完整版】2022-11-27
- 建筑工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措施探究2023-09-21
- 探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优化措施2023-09-21
- 基于校企合作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2023-09-21
- 阮元“二论”中书学思想的形成原因探究2023-09-22
- 基层治理路径调研究报告2022-10-03
- X机关微信公众号调研分析及创新路径探索2022-11-02
- 最新学校发展路径(五篇)【精选推荐】2023-04-05
- 高中化学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2023-09-23
- 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基于AGIL模型的分析202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