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志愿之城关系研究
马 凯 谭建光
(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广东广州 510550)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未来发展的希望。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聚集于城市。数据显示,2020 年,外出农民工总数近1.7 亿,其中多数为青年;
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比十年前增加15.3%,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更多青年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1]。城市因为青年的聚集充满创新、活力,同时城市也为青年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2022年4月1日,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提出“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2]青年是城市志愿服务的主力,并通过志愿服务融入城市发展;
同时,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青年重建社会资本,借此以血缘、亲缘为核心的社会网络逐步演变为以业缘、趣缘为主的新型社会资本[3]。目前,全国很多城市为了更广泛、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中来,相继出台了建设志愿之城的意见或规划。青年发展型城市和志愿之城虽然建设目标、路径不同,但它们共同具有青年和志愿服务基因,在为青年提供友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为青年搭建了创新、参与、共建的舞台。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志愿服务的繁荣发展和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提出,“坚持以社区为主阵地,广泛开展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4]许多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建设青年志愿服务示范社区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和志愿之城的有效结合。本文力求把握“双城”①建设的叠加效应,为“双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要“激发青年开风气之先作用,引导青年热心支持慈善事业、机制化普遍性参与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获取精神力量,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贡献者和传播者。”[5]这就使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志愿之城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更有互动的空间。深圳市率先提出“双城”概念,充分体现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和志愿之城之间天然的联系和互动。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有青年的贡献与付出。有一种形象的说法:特区的奇迹是以百万打工青年的青春创造的,特区村镇经济起飞是由大批打工青年的劳动支撑的[6]。同时,志愿者也为转型期的深圳青年提供劳动保护和城市发展适应服务,为深圳速度提供了人文支持,让更多外来青年切实体会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温度。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圳也是最早成为青年工作改革的先行地区和志愿服务崛起的先行地区。例如,第一个非公组织团建、第一个青年“大家乐”、第一个流动“团员证”、第一个“义工联”、第一个“青年驿站”、第一个“鹏城青年勋章”、第一个志愿服务“市长奖”等,无不体现了“青年”与“志愿服务”的双重基因。“双城”建设的叠加效应,为深圳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为全国各地提供了探索创新的经验。
(一)青年与志愿之城的探索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志愿服务的诞生和发展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成为社会创新发展的动力。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影响,志愿服务得到更为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志愿北京”“志愿上海”“志愿广东”等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各地党委、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认可与推进,为志愿之城的探索营造了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2011 年,深圳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深圳市志愿服务逐步探索出了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信息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7]。青年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的意愿是推动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发起和推动志愿服务的城市,深圳本地青年和外来青年都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2011年世界大运会不仅为全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提供了集中展示的机会,也成为深圳青年志愿者集中展示的窗口。在充满青春活力、富有青春热情的“大运会”志愿服务过程中,很多青年提出:“能不能将大运会志愿服务的热情和风采延续下去,能不能让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在广大青年和志愿者的推动下,深圳团市委、文明办积极回应青年志愿者们的诉求,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建议,引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志愿者之城建设顺利高效开展。从2011年至今,志愿者之城建设经历“1.0”阶段、“2.0”阶段并进入“3.0”“4.0”阶段,都体现了深圳高位推动和青年志愿者全力推进的“双向合力”。可以说,深圳志愿者之城既是团员青年的创造,也是青年志愿者的创造,青年成就了志愿者之城。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引发全国许多地方的学习和推广,2016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统筹推进城市志愿服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先后组织第一批8 个城市、第二批13 个城市开展“志愿之城”试点工作。2017 年,全国已有30 个省(区、市)的46 个城市开展“志愿之城”试点工作[8],推动了城市志愿服务的深化和发展,其中团员青年成为志愿之城建设的先锋力量、创新力量、活跃力量。
(二)青年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探索实践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各个城市为了发展都积极招揽各类人才,而青年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是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资源。《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颁布以来,许多城市积极探索青年发展的有效方式和特色路径,关于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创新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构思越来越多。分析发现,“青年友好型城市”借鉴了联合国“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部分理念,结合中国国情以及青年发展需求,以友善、友好为特色建构城市品质。“青年创新型城市”适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青年创新创造的优势,构建城市发展核心要素。青年发展型城市紧扣党管青年和青年优先发展原则,构建全方位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城市环境。2010 年上海承办世博会,“城市发展与人类发展”成为热门话题,“海宝一代”特别论坛上,近200 位“鸟巢一代”“海宝一代”“骄阳一代”的青年志愿者联合发布《海宝宣言》,倡导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号召青年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实现“城市承载青年梦想,青年引领城市未来”的美好愿景[9]。“2017 年,深圳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推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这是对城市发展与青年发展关系的全新定位,是深圳对‘党管青年’原则的具体落实。一方面,要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环境,满足青年发展需求,提高城市对青年发展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广泛凝聚青年共识、激发青年活力、助力青春建功,增强青年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感、推动力和贡献度。”[10]与此同时,其他各地区都根据本地特色,适应青年需求,探索建设不同类型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如贵州省“在实践中,实施省级青年发展示范项目,全力为基层赋能,面向县(市、区)公开招标、评审并组织实施了2 批共38 个省级青年发展示范项目,首批项目服务覆盖青年达343.9万人,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在基层逐步得到认可,市、县两级抓规划的意识明显增强。”[11]城市为了发展,主动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以期为青年创造更适合成长、生活、工作、创新的社会环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青年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良性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双城”叠加发展的特征
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志愿之城是两条建设路径,但是“双城”具有越来越多的契合之处和互动空间,叠加发展特征明显,产生“1+1>2”的效应。(1)共青团引领青年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一方面,青年是社会最活跃,最有探索精神的群体;
另一方面,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勇于为党和国家政府探索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的新途径是团的任务。志愿服务虽然需要各种年龄人群参与,但是首先需要具有热情与活力的青年率先发起,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共青团组织倡导推广。”[12]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志愿之城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最活跃的创新因素。(2)志愿之城建设为青年创设良好发展条件。青年优先发展和志愿服务发展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城市内涵和品质提升的关键。青年的成长需求、生活需求、尊重需求、认可需求等都在志愿之城的友善、友好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关心和帮助。志愿之城的友善、友好氛围,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居住和创业发展,增添了城市的生机活力。(3)城市与青年双向成就。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让青年获得更多更好机会的同时,也让青年更加愿意回馈社会、回馈城市,壮大了青年志愿者的力量。(4)共同打造城市软实力。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志愿之城都是对外宣传的城市品牌,有利于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双城”建设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叠加发展,探索其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更多地方提供借鉴和参考。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城市对青年更友好”。志愿之城建设积极营造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使“城市对青年更友好”体现得更加充分和具体。与此同时,志愿之城建设也将党对青年的关心和关怀、鼓励和支持细化到各方面的工作之中,融入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让青年在包容与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成才、创新创造。
(一)志愿之城建设有利于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
志愿之城建设,不论是政策文件的制订,还是具体措施的落实,都把促进青少年成长、解决青少年难题作为重要的内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遵循***总书记的叮嘱,“要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履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既把青年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13]因此,推进志愿之城建设的城市或志愿服务发展好的城市对“青年优先发展”理念都有深刻领会和具体实践。(1)充分认识到青年的健康发展、成长成才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是城市创新的基础,是城市竞争的力量。如,深圳市从创办经济特区伊始就特别重视青年工作,为青年争取合法权益。1989年,深圳市义工联(志愿者联合会)帮助外来务工青年讨回欠薪,由此开启了深圳市志愿者开展全市青年务工人员权益保护、青年流动人员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提供对策建议给市政府参考,成为全国最先制订青年务工人员系列保护政策的地区[14]。佛山、东莞等城市建设志愿之城过程中,也将青年人才发展、务工青年生活、新兴群体青年状况等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领域,积极探索优先激励青年、优先帮助青年、优先服务青年的路径。(2)扶持青年乐业创业。在志愿之城建设中,党和政府为青年群体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和公共福利待遇,同时注意引导和鼓励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热心帮助和支持青年群体,为青年创业就业、保持旺盛的创造活力提供支持。很多地区设立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器,为青年公益创业就业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其中的很多措施就是通过“社工+志愿者”的方式为青年提供细致的组织管理服务,积极帮助青年链接资源,为青年提供培训。(3)推动青年更好融入城市发展。目前,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成为青年高端人才、青年务工人员追求自我发展的目的地,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希望在城市生活和发展。在党和政府制订政策、推进措施的同时,志愿组织发挥社会力量、发动社会资源,对于青年需求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从文化融入到生活解忧,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体现在许多的细节之中,有利于青年解除“后顾之忧”,更好“轻装上阵”,在城市转型发展和社区治理创新中作出贡献。
(二)志愿之城建设有利于促进“青年平等发展”
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共青团组织推动政府制订了很多支持和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贡献的政策。然而,由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对青年的“无差别”覆盖。如,青年人才引进政策中有职称、学历、技能等要求;
青年住房保障中有人才层次、工作年限、社保缴纳、贡献奖励等要求。很多普通青年、边缘青年在参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政策支持,面临较多困难。这时候,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无差别”服务就能很好弥补政策的不足,促进青年平等发展。例如,很多志愿服务组织以困境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走近和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心声和困难,提供“无差别”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困境青少年逐步回归正常生活。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支持和帮助青年的政策措施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包括政策的公平性、规范性、合理性、持续性等,一时难以覆盖所有青年群体。因此,积极支持和鼓励志愿组织为青年提供“无差别”和周到细致的服务是青年发展型城市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志愿服务对不同类型、不同境况的青年群体进行帮助,协助解决青年操心事、烦心事,引导他们走出困境、更好发展,让青年在城市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志愿之城建设有利于鼓励“青年互助发展”
青年发展型城市倡导对青年的关心和关爱,同时也鼓励和引导青年关心关爱青年和社会。志愿之城建设特别突出构建关心、关怀、关爱的社会氛围。如,深圳市率先倡导“关爱行动”,佛山市桂城街道提出“关爱桂城”建设。这些关爱行动针对流动人口多、青年人群多、创业就业者多等特点,在帮扶困难群体、推动志愿者事业发展、弘扬关爱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爱心城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深圳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志愿者之城、关爱行动、文明城市等“正能量”元素不断叠加,产生社会爱心的裂变和传播,有利于促进青年成长和发展、创造和贡献。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份的试点城市、试点县区也在通过志愿服务营造浓厚的社会“关爱”氛围,为青年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1)提高志愿服务关爱青年的专业性,更加精准地解决青年困难和发展需求。如“社工+志愿者”模式,服务青年更精准,避免“大水漫灌”的浅层次服务,开展“精准滴灌”的有效服务。(2)增强志愿服务关爱青年的创意性。青年喜欢时尚,追求新颖的生活,志愿服务组织关爱和帮助青年的时候,要突破“极度贫困”“生活绝境”的标准,对处于低收入临界点的青年提供关心救助,对精神受到冲击的青年提供关心安抚,对受到歧视的青年提供关心帮助,并且鼓励青年在生存条件逐渐改善的同时去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因此,志愿者需要不断探索具有创意和人性化的关怀模式,让青年更有兴趣,增强信心。(3)青年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医生、律师、心理咨询师、会计师、文艺工作者、厨师、园艺师、技师等成为志愿者,针对各类青年在城市生活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个性化地调解情绪、解决问题。志愿之城建设越深入,志愿组织越发达,志愿者专业能力越强,对于青年的帮助和支持就越多样化、越有效益。“关爱”成为志愿之城的特色,也成为促进青年发展的有效资源。
(四)志愿之城建设有利于助力“青年全面发展”
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和满足青年的多层次、多类型需求。志愿之城的服务拓展,有利于为青年提供多样化、系列化的支持。在城市,青年需求多样化趋势非常明显。从最低谋生到文化炫耀,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品质,从安全保障到冒险刺激,各种需求不计其数。青年在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之后,完善、提高、发展自我将成为青年的迫切需求。“‘四高青年’(高学历、高职称、高职务、高收入青年)逐渐增多,需求层次明显提高,对青年社会问题的引导和解决步入了良性运作阶段。”[15]为此,志愿组织针对青年的分类联系、分类服务就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1)支持普通青年的就业谋生。针对流动青年,公益组织、志愿组织开展简单而实用的“城市融入”志愿服务,既有利于帮助普通青年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技能,也有利于其了解和适应社区习俗和环境。(2)支持青年大学生在城市过渡或者落脚。许多“小镇青年”“乡村青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但是面对城市高房价、高物价、激烈的竞争和新入职的低收入、低社会资本,往往会有挫败感。志愿组织可以针对这些青年的愿望和需求,通过职业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转变他们的观念,鼓励青年从基层做起,逐渐发挥知识特长,使他们获得尊重、重用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一些大学生加入志愿组织,通过在社会上奉献爱心和热心服务,获得欣赏和赞誉,志愿服务双向教育功能有利于提升其工作的信心和创新的勇气。(3)针对高端青年人才的支持和帮助。高端青年人才也有压力和困惑,包括“竞争大、责任大”等心理压力。志愿组织可以为高端青年,包括科技青年、创业青年、青年管理人才等建立心理疏导和成长发展的渠道;
同时,鼓励高端青年人才参与志愿服务,为志愿组织提供智慧服务,为建立友善、友好的社会贡献力量,为其融入城市、顺利发展创造机会。在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志愿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支持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青年发展型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青年发展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成才,更能引领社会价值和文化的发展。20 世纪90 年代,2 万余名铁路青年加入义务为旅客服务的活动中,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帷幕[16],并由此带动更多青年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时尚。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在全国各地广泛出现,1994 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7]。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具体而现实的当代中国青年运动,成为共青团实践育人的生动载体,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路径之一[18]。在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志愿之城的互动关系中,青年一代对于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具有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青年志愿服务成为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共青团组织以实践育人为重要目标,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积极推动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同时实现自我锻炼成长。当前,越来越多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但是青年志愿者一直是其中的先锋力量、创新力量和活跃力量。
(一)青年发展有利于提升志愿之城的活跃度
无论是志愿服务发展好的城市,还是志愿服务刚刚起步发展的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活跃度不足”,即政府发文之后,缺乏积极、持久的响应行动。而青年群体参与的志愿服务或者以青年为对象开展的志愿服务往往十分受欢迎,氛围较为活跃,成为志愿之城建设引人注目的现象。“思想活跃的青年将社会服务作为关注的新热点,他们自己也尝试,探索各种方式和途径,汇聚到义务工作的队伍时,就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20]青年作为社会最活跃、最灵动的群体,在城市中展现出多种状态。一种是自发无序的活跃,即当青年难以获得主流关注和支持的时候,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探索创新,具有活力,但是与城市发展未能有机结合。另一种是积极主动的活跃,就是围绕青年追求、群众需求和城市目标,发挥青年的创新创造特色,形成各种活跃的思维、活跃的行动。青年志愿服务就是积极主动活跃的体现,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激发思想活力、丰富感情活力、体现创造活力,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并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素质。这样,青年志愿者作为城市活跃的力量,让志愿之城更有生机和活力,衍生出很多新灵感、新做法,促进城市的友善和温馨。
(二)青年发展有利于增强志愿之城的创新力
志愿之城的建设,在增加城市友善和谐氛围的同时,也通过志愿服务活力、公益创业活力的发挥,促进城市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从近年青年发展型城市、志愿之城试点地区的情况看,发展成效突出的大多在创新活力强、发展趋势好的一线城市或者城市中的某个区。以深圳市为例,其创新活力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也是最早提出并践行“双城”建设的示范性城市。(1)志愿之城的建设,营造了人与人之间信任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各种类型的青年来到城市创业就业、谋生发展的时候,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减少各种顾虑和担忧。如深圳市的“青年驿站”志愿服务、工业园区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关爱和帮助的对象大多数是青年群体。不论是务工青年,还是科技青年亦或者创业青年,都在志愿之城建设中感受到温暖,他们在友爱的氛围中可以全力以赴创新创造、进取发展。(2)青年作为志愿之城建设的主要力量,让城市环境和城市氛围更加富有生机活力。例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金山区以及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等都是志愿服务非常活跃的地方。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创造性获得激励和激发,运用不同特长和能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增强了创新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青年发展有利于提升志愿之城的包容性
不论是杭州还是深圳,不论是广州还是苏州,青年发展都促进了志愿之城的包容融合,凝聚了创新创造的新元素、新力量。(1)青年促进志愿之城不同阶层人群的包容和文化融合。不论是大中城市,还是沿海城镇,都呈现出社会阶层多样化的态势。新时代青年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阶层差异,促进阶层交流。特别是以志愿服务的方式让不同阶层人员平等相处、包容理解。如通过开展“亲子志愿服务”,让不同阶层家庭的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体验和了解普通员工、环卫工、家政工等的辛勤和贡献,增进了阶层包容和文化融合。(2)青年促进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生活包容和文化融合。在志愿之城建设中,青年积极推动不同地区人员的沟通理解,既尊重和理解其他地方人员的生活习惯,也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形下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很多青年参加志愿服务,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谅其他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因此,青年参与有利于各地区青年之间的生活包容与文化融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活发展环境。
(四)青年发展有利于打造志愿之城的国际范
近年来,率先探索志愿之城建设以及率先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地区,有不少也在探索国际性城市的建设模式,推进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青年的国际参与和发展,对城市文化、城市品质产生极大的影响。从全球范围看,“包括志愿精神在内的诚实、责任、勇敢、正义等美德,寓于人民心里、体现在行为之中,是政策得以施行,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必须正视它,并着实在人民心里铸造这种和谐。”[21]在“双城”建设的过程中,国际性获得多方面的促进和发展。青年是最擅长接纳和尝试新事物的群体,不论是在工作生活中,还是在志愿服务中,都愿意主动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深圳市青年是最早参与“世界青年服务日”的,与很多国家的青年志愿者共同开展关爱、帮助有需要人群的服务,共同分享服务中的体验和感悟。志愿之城和青年发展型城市都会在国际志愿者日举办庆祝、交流、展示、研讨活动,既可以吸收国际元素丰富城市志愿服务内容,也可以将青年志愿者风采面向国际传播推广。“国际范”是当今中国青年喜欢的热词之一,体现了青年面向世界开放和交流的心态,展现了青年面向世界展示城市志愿风貌和青年发展风貌的自信。
青年志愿者既是志愿之城建设的创新力量,也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活跃力量。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引领下,青年志愿者“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用具体的志愿服务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为城市和社区的美好作出贡献,也使个人在服务中不断发展成长。
(一)打造城市软实力,培育青年做有理想的志愿者
新时代城市软实力发展,需要城市注重精神气质和文化品质的发展。青年志愿者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城市关爱的行动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城市铸魂。******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对历史最大的负责,就是坚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22]青年志愿者正是牢记******的嘱托,“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3]因此,在“双城”建设中,青年志愿者以理想、爱心、热情,为城市增添魅力和活力,让城市具有更高的发展境界和更丰富的发展内涵。
(二)让城市更有温度,培育青年做有爱心的志愿者
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与志愿之城建设中,青年志愿者要发挥爱心与热情、创意和特长,在各个领域的服务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一方面,可以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为各类创业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文创人才等提供更好融入城市、更好体现价值的支持和帮助;
另一方面,更好地对遇到困难、面临困境的群众提供关爱和帮助。“志愿服务主要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目标,积极推动社会福利发展,缓解社会冲突。”[24]青年志愿者对困难人士、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不仅仅是帮助服务对象减缓困难、摆脱困境;
同时也是为社会、为城市排忧解难,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青年做有创造活力的志愿者
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需要创造动力和创新活力。******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25]所以,青年志愿者要在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中主动作为、积极有为,运用创新思维、创造活力,为城市各类人群提供新颖、时尚、有益、有效的志愿服务,让城市充满生机活力,让青少年充满憧憬和希望。
(四)提升城市韧性,培育青年做有韧性的志愿者
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既需要青年的热情活力,也需要青年的理性和韧性。青年志愿者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活跃力量,既要在关心和服务城市、关爱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推动城市稳健有序地发展;
也要在城市面临冲击与挫折的时候,以志愿服务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凝聚力量持续发展。只有这样,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志愿之城的建设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2023年市委书记在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表彰大会上讲话2024-04-23
- 志愿者活动心得1000字4篇2022-08-22
- 入党志愿书(1500字)【优秀范文】2022-08-31
- 2022年度入党志愿书(2000字)2022-08-31
- 参加抗疫志愿者活动感想100字【十篇】【优秀范文】2022-09-09
- 参加抗疫志愿者活动感想200字-参加抗疫志愿者活动感想简短【精选推荐】2022-09-09
- 2022年度公文写作“关系学”2022-09-10
- c与ω关系3篇【优秀范文】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