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野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探索
陈峥
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十九大提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以来,地方高校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由此可见,科学、完整的“双创”教育体系需要智育和美育并行。在“双创”教育实践中,把脉审美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关联,并探索美育视野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路径,是新时代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学校已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省内外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学校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开设了十三门创业类课程;
促进专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辅以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众创空间、创意创业竞赛等;
施行“教育—训练—实践”三级培养模式。然而学校多年“双创”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现状调研结果显示,作为地方高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双创”教育改革还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唤醒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当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创业指导处于2021年11月在全校全日制本科生(2018~2021级)中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毕业后去向首选”中选择“创业”意向的仅占1.74%;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选择“考研”的占比高达70.34%,选择“就业”的占比17.08%。访谈中,在校生多表示“创业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美誉度,与其承担的创业压力和风险不相称”。不可否认,大学生创业意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社会长期以来“求稳”和“求名”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创业被多数学生认为是考研不成、求职失利后的无奈之选。对于少数已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而言,在“创业目的”选项中,“赚钱盈利”选项高居第一位(80.5%),其次是“实现个人价值”(10.3%)和“造福社会”(9.2%)。关于“选修创业类课程的首要目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拿学分”(89.2%)。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即使学校安排创业成功的校友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学生的参与意愿也不强。这说明,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去除创业的功利化思想,是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从“创业意识”到“创业行动”是未来创业者需跨越的最大鸿沟
“00后”大学生崇尚个性释放,主张思想独立,与之相伴随的是喜好特立独行,注重个人兴趣而相对忽略他人的感受。根据近年“双创”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信息,学生在创新创业基地实训、大学生众创空间和创意创业竞赛等教学实践环节往往表现出团队合作意愿不强、缺乏共赢理念等问题。与此同时,少数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却很少付诸行动。就“何时开始着手实施创业想法”选项而言,大多数学生选择“不确定”(85.3%),其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明确创业计划是否合理”“受太多创业失败案例的负面影响”“怕未来结果与预期差距大有挫败感”或“等条件完全成熟之后再开始行动”等。这提醒我们,目前的创业教育虽然已为大学生打造了全面知识供给平台,但对大学生而言,创业“知识”的获取并不意味着具备创业“胆识”。未来创业者要跨越的最大鸿沟,不在于对创业知识的从“不知”到“知”,而在于实现从“知”到“行”。
(三)感性素质及认知能力培养是当前创业类课程教学的短板
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两个短板:一是有创业经历的师资有限,现有师资多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课程讲授侧重创业过程所需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如创业投融资、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法律实务等理论知识,而对大学生感性素质培养相对不足。二是创业类课程教学改革多有教学模式的创新,如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翻转课堂等,而鲜有基于对“创新创业思维形成原理”的探索与挖掘。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类知识的渠道广泛便捷,但其创新思维、认知能力的提升过程则相对漫长。这恰恰是大学生对“双创”教育最迫切的需求。就“学生对创业学习内容的渴求和兴趣”选项而言,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创业机会的识别”(54.23%)、“自我认知的方法”(46.06%)、“职业认知的方法”(45.94%)。在“对创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期待”方面,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仅占18.23%,而对“教学方式与过程”的关注高达40.2%。
创新创业是一个科学探索与创业艺术兼而有之的过程。2021年4月19日,***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当前,“双创”教育中不乏经营管理知识的传授,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作为未来的“创业艺术家”,唤醒自身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并将创新创业思维应用于创业实践。爱因斯坦说,科学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3]美育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大学生移情和抗压抗挫的能力。创业教育课程借助美育可以助力未来创业者在沉浸式的审美学习过程中,实现从唤醒自身创业意识到付诸创业行动的跨越。
创新创业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创业者的家国情怀、审美能力和心灵修养将直接影响其所提供的社会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与此同时,创业者的行为决策将通过雇员和消费者影响其背后的每一个家庭,并进一步影响全社会的价值观。美育对传播中华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特别是对创业者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米塞斯说:“真正的企业家是培训不出来的,因为企业家是设法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人。”[4]314单纯的知识传授只能培养从事常规工作的管理者,却难以培养出企业家。然而,企业家精神所包涵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可以通过智育与美育的融合来引导和塑造。这是因为,企业家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的行为过程,从本质上综合了对市场分析的理性选择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向往。不仅如此,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还容纳了团队合作意识、自我觉察、自我反思等品格和素养。美育融入“双创”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以外部教练的角色启发和引导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实现自我觉察、反思和认知提升,为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融美育于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体系,能够带动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并进一步助力其企业家精神的塑造。这样,无论选择创业、学术研究或其他形式就业,具有审美素养的大学生都能创造并持续保持个人竞争优势。
美育视野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主动打破学科界限,让美育赋能“双创”教育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塑造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实现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跨界融合,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是积极响应中央“弘扬中华美育精神”[5]“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6]号召的重要举措。基于当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教改团队广泛调研探索出一条将培育“美德”、培养“美感”、提升“美商”贯穿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始终的改革路径。
(一)培育“美德”,树立科学创业观
创业观直接决定创业者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地方高校在“双创”教育中融入“美德”培育是树立大学生科学创业观的根基,它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创业中的审美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家国情怀。科学的创业观还能帮助大学生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只有具备美德的创业者才能够促使企业“向善”和“向上”,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员工的善意和潜能;
而商业财富创造的前提,恰恰是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美德,并以此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愿景。通过培育美德,创业者的个体价值可以得到真正的重视,自由和理性的精神得到推崇,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正确的引导。
(二)培养“美感”,洞察创业之美
美育与“双创”教育同向同行。大学生作为“创业艺术家”有了美感,才能从审美的视角深刻发现、理解和洞察创业过程中一切美好的元素。从识别市场机会到发现和创造消费者需求,从团队成员激励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业者个人的审美素养。数字化时代的创业者不仅要看到创业流程和效率中展现的“技术之精”,更需感悟包括创业的规律之美、人性之美和文化之美的“艺术之美”。和谐的客户关系、团队关系必然是建立在彼此接纳、欣赏与共情的基础之上的,这从本质上即是彼此间相互发现人性之美、创造共鸣之美的过程。“双创”教育借助美育能够助力大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在充满激情、想象力与幸福感的体验与协作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由此,大学生得以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唤醒自身创业意识,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提升团队合作和共赢能力,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塑造企业家精神。
(三)提升“美商”,打造创业领导力
如果说美感只是赋予人们对美的感知与欣赏,“美商”(BQ,Beauty Quotient)则是一个人对美感和美学的理解力和自身形象的控制能力。“美商”强调审美主体对美好事物的审视、表达和创造,以及对自身审美过程的觉察与反思能力。创业教育过程中“美商”的缺失将直接制约创业者个人领导力的提升。
爱因斯坦认为,美的本质是审美主体对于客体进行思维理智构造的产物。[3]以他的美学思想视角来考察,创业是创业“主体”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客体”的认知互动过程。爱因斯坦说,艺术与科学的共同目标是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而在实现共同的目标时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也是共同的。[3]在创业过程中能否获得美感经验取决于创业主体自身的主导和控制能力,同时创业主体的经验和背景对其所从事的创业活动也有制约作用。提升“美商”能够培养学生在未来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它体现了创业主体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创业环境进行主动认知构建、自我反思和价值重塑的能力。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多互不可见、相对“孤立”而存在,这对创业者走出个人沉浸的世界、理性感知和识别外部需要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00后”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趋势,未来创业者能否“看见”和接纳多元化的美,决定其能在多大范围内整合与协同资源,以及能否合作共赢、包容异己,并发现和创造市场需求。创业者对于市场机会和消费者需求的探索永无止境,因而创业者“美商”的提升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持续发展过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中的“美商”培育,旨在给大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思考质疑、协作分享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提升对美的敏锐洞察力,让大学生养成定期反思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助力大学生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四)创业类专业课程美育需贯穿“教育-训练-实践”全过程
美育视野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还涉及师资队伍知识架构的完善。这一工程包括:以美学思想解读创业者在不同阶段的创业活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美育资源;
编写创新创业类课程美育专用教材并科学设计案例,针对“00后”大学生的认知和审美特点因材施教;
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新颖教学手段更新师生互动模式,包括精心打造教学过程的氛围美和教师的仪表美;
等等。
目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双创”教育类课程的选修由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自行安排,未来可以考虑在各学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分阶段、分层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以保证在各阶段有课程美育贯穿始终,实现美育与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比如,针对低年级大学生重点开设培养“双创”意识的教育类课程;
中年级分专业开设“双创”训练类课程,重在培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高年级开设实践类的“双创”教育课程,以助力大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实现从“知”到“行”的跨越。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美育心得体会6篇2022-08-21
- 2023年最新美育之目作文通用(完整)2022-12-13
- 美育系列讲座观后感(六篇)(全文)2023-01-04
- 美育工作实施方案3篇2023-01-08
- 2023年美育教育观后感100字(4篇)(全文)2023-01-15
- 教育改革视阈中学生主体性问题论析2022-11-05
- 2023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本优秀2022-12-05
- 2023年教育改革调研报告题目(7篇)2023-04-26
- 2023年度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完整)2024-04-10
- “活教育”视野下农村幼儿体验式食育的思考与实践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