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清代以来察哈尔正黄旗印房地理考证

发布时间:2023-09-26 12:15:07 来源:网友投稿

王英维

(集宁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在清代以前称为正黄旗察哈尔,从1914年起一律改称察哈尔正黄旗。清代早期,该旗旗政府驻木孙忒克山,木孙忒克山就是旗政府印房所在地。松岱扎布、鲍宇的《木孙忒克山及兴和衙门号考略》一文认为,今兴和县东的大青山就是木孙忒克山,“位于大青山南侧的乌里雅苏台就是正黄旗旗属驻地,流传至今的兴和县衙门号之‘衙门’即旗署机关。”①其根据是蒙语“木孙忒克”为拉运冰的意思,而大青山山中有“车凌沟”,三伏天也有冰凌。又认定弹汗山就是今大青山,而“‘弹汗’‘忒克’语音相近”。这两条根据有些牵强。又据《口北三厅志》全图所注位置,遂认定木孙忒克山就是大青山。《口北三厅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受时代所限制,内中所绘地图不够精准,故其所标注的地理位置亦非的论。周清澍主编的《内蒙古历史地理》一书认为“正黄旗,原驻木孙忒克山(约在今河北省张北县西南)。同治年间,移驻今察哈尔右翼后旗东南大六号乡。”②金海等编著的《清代蒙古志》和《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卷》皆袭该说。③石良先主编的《乌兰察布史》称木孙忒克山,“约今河北省张北县西南”,④这一说法也是袭抄《内蒙古历史地理》一书的结论。木孙忒克山以张北县为参照,似乎木孙忒克山紧邻张北县西南地区。

《口北三厅志》全图标注正黄旗印房位置在兴和城西南、大庄科东北位置。⑤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正黄旗察哈尔驻地在奇尔泊正北,七金河东面,今集二线铁路以东位置。⑥奇尔泊即今察右前旗境内的黄旗海,七金河即汇入该湖的泉玉林河。《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标注正黄旗旗署驻地分为两个时期,清代中期标注在黄旗海正北,今集宁区东北,白音察干镇以南,集二线铁路以东位置,⑦这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一致;
抗战胜利后标注在集宁县以东,黄旗海以北位置。⑧《察哈尔蒙古族史话》一书中有大革命时期察哈尔旗、群位置略图,该图标注旗府所在地在玫瑰营西南地方。⑨其实,正黄旗旗署印房在游牧时代的驻包办公与定居时代的定居办公应该有所不同,故察哈尔正黄旗旗署驻地问题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有鉴于此,本人拟对察哈尔正黄旗旗署驻地问题作一详尽的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学者。

布尔尼1675年反清失败之后,清政府将口外察哈尔编为八旗,该八旗属于游牧驻防性质,遂被称为察哈尔游牧八旗。如《八旗通志》最早称察哈尔八旗为“口外游牧地方察哈尔”。⑩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称察哈尔为“八旗游牧察哈尔疆理”“八旗游牧察哈尔随围”等等。⑪又如《清史稿》称“游牧察哈尔驻防都统一人。康熙十四年,置八旗总管各一人。”⑫至于察哈尔兵丁,《清实录》康熙三十年(1691)二月癸酉称其为“口外驻牧八旗察哈尔兵丁,出征随围,凡有差使一同效力。”⑬察哈尔地方,则称为察哈尔游牧地方,如《清实录》康熙三十五年(1696)六月己丑称:“察哈尔八旗御牧地方,较前颇觉殷富。”⑭雍正八年(1730)庚戊九月乙未谕八旗蒙古都统云:“察哈尔地方系蒙古游牧处所,若招民开种,则游牧地方必至狭隘。且民人蒙古杂居一处,亦属无益。”⑮

察哈尔游牧八旗属于总管旗,《圣武记》云:“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与各札萨克君国子民者不同。”⑯总管三年一个任期,可以连任。雍正十年(1732)壬子二月甲午上谕云:“口外游牧地方并无产业,艰于谋生,未免向属下等混行勒索,致被讦告,为稽查官员参奏。若竟照贪婪之律治罪,殊属可悯。嗣后于京城拣选补授察哈尔总管、副总管、办事官员,作何施恩赏给之处,着酌议具奏。”寻议,“嗣后察哈尔总管,请赏给账房四架、马十匹、牛十头、羊八十只。副总管账房三架、马八匹、牛八头、羊六十只。办事官账房二架、马六匹、牛六头、羊四十只。赏给之后,伊等再有勒索苛累等弊查出,将产业追还,从重治罪。”⑰从上可见,雍正朝以后出任察哈尔总管的京城八旗升用人员,在口外察哈尔地方是驻蒙古包办公,且蓄有产业,牧放马牛羊等牲畜以补其生活不足,故云总管等官员在一定范围内亦过着游牧生活。

清代康雍两朝出任察哈尔总管一职的皆为京城蒙古八旗人,到了乾隆朝以后方有察哈尔本地人出任总管一职。总管一职除升迁补授外,还存在各旗间调补的情况。逮至晚清,察哈尔八旗总管一般由察哈尔都统推荐,由本地的世袭佐领或参领升任。⑱故清代早期尤其是乾隆朝以前,察哈尔总管多由京城蒙古八旗人补授,其任职察哈尔正黄旗总管之后,由于不是本地察哈尔人,故旗署印房办公地点必然与总管府驻地一致。又,察哈尔游牧八旗总管属于游牧总管,深处游牧社会之中必然过着游帐生活。故清代早期的总管府及旗署办公地点应该是迁徙无常,变动不居的。

《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正黄旗察哈尔,驻木孙忒克山,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又云“木孙忒克山,本旗所驻。”⑲乾隆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云“正黄旗游牧,驻扎木孙忒克山,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⑳《口北三厅志》也云:“正黄旗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总管驻木孙忒克山。”㉑清代《皇朝通考》云:“正黄旗察哈尔,驻穆逊特格山,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㉒该书将木孙忒克称作穆逊特格,实则穆逊特格是木孙忒克的转音。从上可见,正黄旗察哈尔总管最初的驻牧地点就在木孙忒克山周围。木孙忒克山,在张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由于距离较远,参照张家口不能判断该山的具体位置,但清代察哈尔正黄旗境内的山水湖泊皆是以木孙忒克山为参照的,故《察哈尔地略》称:“木孙忒克山在旗地。”㉓

《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正黄旗境内有七金山,“七金山,在旗西四十里,蒙古名贺尔博金。”㉔发源于该山有七金河,“七金河,在旗西二十里,蒙古名贺尔博金,源出贺尔博金山,南流入希尔池。”㉕清代希尔池也称奇尔泊,皆指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的黄旗海,七金河是泉玉林河。又云其境内有“威宁海子,在旗南八十里,蒙古名希尔池。纳林河、七金河并注其中。旧有威宁城在其西南。”㉖纳林河就是今天的霸王河,其与泉玉林河皆注入黄旗海。又云“兆哈河在旗东南六十里”。㉗兆哈河即古于延水,今兴和县境内的东洋河。从以上各条可知,木孙忒克山在泉玉林河东二十里,黄旗海北八十里,东洋河西北六十里位置,则木孙忒克山就是今察右前旗玫瑰营镇境内的磨子山。

《察哈尔右翼前旗地名志》一书称磨子山,又叫木孙忒克山,“在察右后旗境内称为万灵山,在察右前旗境内称为磨子山,最高海拔1775.6米。”“磨子山因其顶峰坦荡荡如砥像石磨子,所以叫磨子山。”㉘《察哈尔右翼后旗志》云后旗境内的万灵山,海拔1832.3米。㉙磨子山从后旗大六号乡绵延至前旗弓沟乡、玫瑰营乡及高宏店乡,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山。“‘木孙忒克’系蒙古语,‘木孙’指冰,‘忒克(和)是‘拉运’的意思。’据当地人讲,过去这里是牧场,夏天宰杀牲口,沟里的冰还没有融化,人们从沟里拉冰,用来冷藏的。”㉚磨子山南坡地貌就是深沟纵横,由于高寒的原因,《察哈尔右翼前旗蒙古族地名录》一文将磨子山蒙古语称作“冰山”。㉛

又,正黄旗旗敖包在磨子山上,如曹晋、巴图孟克称:“旗脑包山在磨子山(现察右前旗弓沟乡北部)。”㉜《察哈尔民族史话》一书也称“旗敖包在磨子山(前旗弓沟乡北)”㉝《察哈尔正黄旗苏木考录》一书亦称:“旗敖包—谷勒夏日忽少敖包就在袈裟庙营子以西,相距不远的磨子山上。”后来“玫瑰营天主教圣母堂建到了旗敖包跟前(磨子山南坡上)。”㉞《乌兰察布宗教沿革及寺庙堂观》一书也称解放前察哈尔正黄旗官府“决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为官府祭敖包(磨子山敖包)”日期。㉟旗敖包一般皆在旗署附近,这就更加证明木孙忒克山就是今弓沟乡与玫瑰营交界处的磨子山无疑。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正黄旗总管等官员过着游牧生活,故其驻牧地后来亦有变动。如《张北县志》卷一《地理志》上《张北县各旗群之变迁》一文称:“正黄旗,在同治年间由文书第二三四台西地方移至集宁县即现在之地。文书台,分东西二路,每站距离三十里。一东路:第一什巴尔台,第二包来,第三哈尔根台,第四乌兰诺尔,第五正白旗。二西路:第一大鸿沟,第二布二才,第三乞鲁文古齐,第四哈格台,第五不列彦,第六赛尔古台,第七毛尔忽沁,第八鄂尔国土,第九正黄旗。”㊱该段史料说明同治以前正黄旗总管驻地一度曾驻牧在文书第二、第三、第四台西,同治年间则迁至今集宁县现在之地。《张北县志》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则现在之地指的就是旗署所在地原正黄旗八苏木今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境内的印上村。

俄国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于1893年3月19日曾到达过正黄旗旗署地,他是先渡过纳林河,汉人称之为二道河,即今霸王河。他称“接着又是在同样平坦的草原上行走,直到3点40分才走到一条小河。它叫塔玛嘎河,因为河边就是正黄旗衙署;
衙署旁有座庙,汉人称它为楼子庙,蒙古人则称它为塔玛嘎苏默。”㊲蒙语“塔玛嘎”就是“旗署”的意思,“苏默”是“庙”的意思。“塔玛嘎河”就是流入黄旗海的磨子山河,当时磨子山河被称为旗署河,说明旗署在此办公历时已久。当时正黄旗旗署所在地就在磨子山河边,该地可能就是今巴音塔拉镇的土城村,土城村正位于磨子山河边。故《乌兰察布盟地名志》一书称巴音塔拉乡的土城村,“该村系清末正黄旗所在地,有古城墙遗址,故名土城村。”㊳该土城村也是金元时期的集宁路遗址所在地。这时旗署办公大概仍然是驻包办公,但此时草原已被部分开发,因这里已有汉人定居,旗署庙亦巍然屹立于茫茫草原,成为一个地理标志。

口外察哈尔右翼四旗蒙荒开垦较早,由于垦地成熟,为了便于治民,遂有厅县设置。丰镇厅和宁远厅设于乾隆十五年(1750)。逮至晚清,随着察哈尔右翼地区的开垦逐步完成,察哈尔正黄旗蒙民亦由原来的游牧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在已经开垦的纯农业区,“这种区域中的生产方式,是以农为主,以牧为从的。”“如察哈尔部、土默特旗、伊克昭盟都有一大部分的蒙古人,转变了传统的游牧生活,而成为‘有事南亩’的农民了。”㊴比如在集宁县,“蒙民职业,耕种、畜牧并重。”㊵木孙忒克山在旗县并存的特殊时期,该地亦属于集宁县境内。这里的蒙民定居房屋代替移动蒙古包成为农区和半农区蒙古族农牧民的主要住所。当时,“察右四旗中,凡称巴古苏木者,均居旗之北部,殆为原日守边而置之兵丁。且因久于游牧,风气较他苏木为闭塞,迄今仍守旧习,住蒙古包。其居近内地及县境者,则住砖瓦土房。倚山者亦住窑洞。建筑形状,与汉人同。其有官职者,房脊铁角加兽以示尊贵,屋中炕上另设靠背大垫,上披哈达,为最尊之坐位也。”㊶可见,察右四旗蒙民居住以房为主,窑洞次之,蒙古王公、贵族建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并围以高墙大院。既然普通蒙民的住房都已发生变化,则察哈尔正黄旗旗署亦随之由原来的蒙古包变为定居的砖瓦房了。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以来察哈尔总管多由察哈尔本地人充任,这时总管一般在其家乡修建自己的总管府邸,该总管府邸与旗政府印房并非一地。如1910年巴彦孟克任察哈尔正黄旗总管,其是察哈尔正黄旗四苏木人。当时总管府设在他的家乡四苏木即今兴和县木栋艾拉乡境内。其修建的总管府“具有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又有草原游牧民族居室的特色。当年,巴彦孟克从内地雇来工匠,建筑了这所长108丈,宽66丈的三层围墙的四合大院。”总管府大院周围是蒙古族牧民,“东面的叫东营子,南面的叫南营子,西面住着几户汉族农民,整个村落叫章盖营子,解放后更名为胜利营子。”㊷《察哈尔正黄旗苏木考录》一书称四苏木在今兴和县木栋艾拉乡胜利营子一带,“自民国元年(1912)巴彦孟克担任正黄旗总管后,就将正黄旗总管府设在四苏木章盖营子,时间将近20年。”㊸巴彦孟克去世之后,1930年达密凌苏龙接任正黄旗总管。“达密凌苏龙的总管府座落在乌兰哈达敖包山的南麓,有三处大宅院。房子是贴面砖的土房,院子很大。”㊹其总管府设在其家乡十二苏木乌兰哈达境内。正如由马玉礼供稿,赵兵巴整理的《清朝末年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公署组织概况》一文所称:“从民国初总管参领就不在印上办公,而是在他家里办公,其家就变成了衙门。”“达密凌苏龙随军队的时间多,旗里没有多少人办公,还有一个看门人是索德那木道尔计,各苏木有事到达家里办。”㊺虽然民国以后总管府与旗署不在一地,但旗署所在地印房皆设有总管办事处。

定居之后的察哈尔正黄旗旗署印房与总管府因人而变动不同,其始终在八苏木境内的印上村。1916年察哈尔正黄旗成立第二高级小学,据武殿林称:“二高小设在正黄旗八苏木印上(即旗政府所在地)。”㊻该校毕业生纪松龄的女儿纪宝凤也称该校,“在正黄旗衙门所在地印上村(今乌盟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㊼该校毕业生莫杰的女儿也称:“校址在正黄旗印上(现今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㊽察哈尔第二高级小学是今察右前旗蒙古族中学的前身,察右前旗蒙古族中学校方也认为察哈尔第二高级小学,“学校设在正黄旗衙门所在地印上村(今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㊾从上可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正黄旗印房在今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印上村。

印上村又称印北梁村、印梁村、三路坎营子等,该村位于磨子山河西近十里位置。《内蒙古地名》一书称:“印北梁,巴音塔拉镇人民政府驻地村,1918年开垦,名‘印上’,后有几户建在印上梁北,故名。”㊿《乌兰察布盟地名志》一书称印北梁村,“清末正黄旗驻地。1918年开地,人称印上,后有几户住印北耕种,故名印北梁。”[51]印上村又称印梁村,如谢风恩、温占元的《察哈尔右翼前旗建制沿革(二)》一文认为民国以后,“旗署驻地巴音塔拉印梁村”。[52]印上村还称为三路坎营子,如《乌兰察布盟志》称中华民国时期察哈尔正黄旗“驻八苏木三路坎营子”。[53]

晚清以来,察哈尔正黄旗之所以设在巴音塔拉镇印北梁村,因“巴音塔拉”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滩”,该地地处黄旗海北面,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印北梁村处在今泉玉林河与磨子山河的中间位置,早在金元两代的集宁县就设在该镇的土城村。该地地处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塞外草原的交通要道,今天仍是集宁区通往小淖尔、大淖尔以及兴和、尚义等处的必经之地,故清末正黄旗旗署选择设在该处。今印北梁村西南有村名印西梁,更说明正黄旗旗署印房所在地就在该处。据金巴扎布云“集宁到正黄旗政府所在地六十多华里”。[54]

1954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结束绥东地区旗、县并存的状态,取消陶林县和绥东四旗,改划成察哈尔右翼三旗。以原正黄旗为基础,改为察哈尔右翼前旗。旗政府驻地从八苏木印北梁村,迁到今黄旗海西南的官村。“因这里是察哈尔正黄旗十五苏木的官地,故取名为‘官村’。”[55]官村是京绥铁路线上重要车站,该村因路而兴,后来发展成为土贵乌拉镇。“‘土贵乌拉’系蒙古语,‘土贵’即‘图格’(Tug)的谐音,意为‘旗子’,‘乌拉’意为‘山’,合意为‘旗子山’。”[56]土贵乌拉镇得名,就是因为镇北有土贵乌拉山。

综上所述,木孙忒克山是清代早期察哈尔游牧时代的正黄旗印房所在地,该山就是今弓沟乡与玫瑰营交界处的磨子山。清代早期的总管府及旗署办公地点是变动不居的,总管也在一定范围内过着游牧生活。旗署曾经在文书台第二、第三、第四台西一带驻牧,也曾在磨子山河边驻牧,驻牧位置是今巴音塔拉镇境内的土城村。晚清以降,随着察哈尔右翼地区的开垦逐步完成,察哈尔正黄旗蒙民亦由原来的游牧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察哈尔正黄旗旗署也由原来的驻包办公变为定居办公,开始修建旗署大院。晚清以来察哈尔总管多由察哈尔本地人充任,这时总管一般在其家乡修建自己的总管府邸,该总管府邸与旗政府印房并非一地。定居之后的察哈尔正黄旗旗政府印房所在地与总管府随人而变不同,始终在八苏木今巴音塔拉镇境内的印上村。

周清澍主编的《内蒙古历史地理》及金海等人编著的《清代蒙古志》两书皆云正黄旗驻地,“同治年间,移驻今察哈尔右翼后旗东南大六号乡。”其根据采自《张北县志》卷一《地理志》上《张北县各旗群之变迁》一文,但该文称:“正黄旗,在同治年间由文书第二三四台西地方移至集宁县即现在之地。”上文已辨明,现在之地指的就是旗署所在地原正黄旗八苏木境内,而不是今察哈尔右翼后旗东南大六号乡。但称同治年间正黄旗旗署一度迁牧于察哈尔右翼后旗大六号乡境内,这一结论亦无不可,因大六号乡南面就是磨子山,围绕在磨子山即木孙忒克山周围驻牧仍然是合理的。

《察哈尔正黄旗苏木考录》一文指出:“清代,正黄旗总管府设在了印北梁村。”“印北梁(塔木根特),‘塔木根特’系蒙古语,译成汉语就是印上,位于八苏木境内,清康熙十四年以来到解放时一直是正黄旗总管府所在地。1918年开地,人称印上,是根据正黄旗政府大印而得名。后有几户住印北耕种,故名印北梁。”[57]清代早期尚未定牧,其办公地点尚且随包迁徙,故称清代开始总管府就设在该地不确,更何况印北梁村亦未开地,这应该是清末开垦以后正黄旗旗署所在地。

又,《乌兰察布蒙古族教育史》一书称第二高级小学,“学校设在正黄旗总管衙门的大院里,即现在的察右前旗巴音塔拉苏木印上村。”[58]《察哈尔史》一书称巴彦塔拉镇,“该镇境内八苏木印梁村(蒙古语称塔姆根特,汉语为印房)曾是察哈尔正黄旗总管府驻地。”[59]《察哈尔右翼前旗风土》一书也称“印北梁有原正黄旗政府旧址。”“在清朝末年,原巴音塔拉镇八苏木印北梁村是察哈尔右翼正黄旗总管衙门所在地。”[60]以上三书说法皆有误,因早期总管府驻蒙古包办公,定居后总管府与旗署驻地是不同的两个地方,称印梁村是总管衙门及总管府驻地皆不准确,称是旗署驻地、政府所在地或印房则没有问题。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故《察哈尔通志》不称印上村为总管公署,而称“八旗第二小学校,在正黄旗参领公所。”[61]

清代在察哈尔地区设有八旗和四个牧群,除了正黄旗外尚有十一个旗群,同样道理,这十一个旗群的总管驻地问题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一则,因时代久远地名前后变化很大,又有些地名是用蒙语来命名的,故一些地名至今概莫能明;
二则,察哈尔十二旗群是游牧地方,清代早期总管皆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驻牧地难免有所迁变,清末开垦之后察哈尔官兵多数才过上定居生活,故旗署驻地前后多有变化。由于受篇幅所限,笔者对其它十一个旗群的一些问题拟另文探讨。

注释:

①松岱扎布、鲍宇,《木孙忒克山及兴和衙门号考略》,纳森主编,《纵横察哈尔》(《察哈尔右翼前旗文史资料》第14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333页。

②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③金海等著,《清代蒙古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薄音湖主编,《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4页。

④石良先等,《乌兰察布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

⑤㉑〔清〕金志章纂,[清]黄可润增校,乌云格日勒点校,忒莫勒审定,《口北三厅志》,远方出版社2015年版,分别引自第400页,第540页。

⑥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57-58页。

⑦⑧曹永年主编,《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年版,分别引自第169页、第178页,第193页。

⑨㉝乌兰察布盟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锡林郭勒盟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察哈尔蒙古族史话》,1989年版,分别引自第62-63页,第38页。

⑩〔清〕鄂尔泰等修,李洵、赵德贵主点,《八旗通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6页。

⑪⑳〔清〕会典馆编,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分别引自第7页、第27页,第7页。

⑫〔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88页。

⑬⑭《清实录》(第5册),中华书局影印本2008年第2版,分别引自第4528页,第4744页。

⑮⑰《清实录》第8册,中华书局影印本2008年第2版,分别引自第7305页,第7522-7523页。

⑯〔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7页。

⑱王英维,《清代以来察哈尔游牧八旗总管群体研究》,《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第1-8页。

⑲㉔㉕㉖㉗《嘉庆重修一统志》第3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分别引自第27048-27049页,第27049页,第27051页,第27051页,第27050页。

㉒《皇朝通考》(第7册,卷291),《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第63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539页。

㉓〔清〕马冠群,《察哈尔地略》,[清]王锡褀辑,《小方壶斋舆地丛抄再补编》第二帙,上海著易堂印行。

㉘㉚纳森主编,《察哈尔右翼前旗地名志》,远方出版社2016年版,分别引自第151页,第150页。

㉙察哈尔右翼后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察哈尔右翼后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㉛㊺[52]察哈尔右翼前旗政协编印,《察哈尔右翼前旗文史资料》第1辑,2006年版,分别引自第120页,第29页,第11页。

㉜曹晋、巴图孟克,《从察哈尔部到察右三旗——察右三旗近代历史沿革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察右后旗委员会编,《察右后旗文史资料》(第1辑),1997年版,第47页。

㉞㊸[57]纳森主编,《察哈尔正黄旗苏木考录》,远方出版社2012年版,分别引自第90页,第79页,第124-125页。

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委员会编,《乌兰察布宗教沿革及寺庙堂观》(《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16辑),2010年版,第46页。

㊱陈继淹修、许文诗撰,《张北县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78页。

㊲〔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张梦玲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6页。

㊳[51]乌兰察布盟公署编,《乌兰察布盟地名志》,1988年版,分别引自第78页,第78页。

㊴贺杨灵,《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7页。

㊵许辑五,《绥远集宁县志略》,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239页。

㊶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第7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㊷㊻武殿林,《察哈尔史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分别引自第253页,第108页。

㊹昭日格图编著,格力格、金海译,《达密凌苏龙》,乌兰察布民族事务局1999年版,第30页。

㊼纪宝凤,《追寻父亲的足迹》,《纪松龄纪念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㊽娜恩格,《女儿的心声——深切怀念父亲孟克吉勒格尔(莫杰)》,纳森主编,《草原赤子》,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㊾察右前旗蒙古族中学,《雄鹰由此展翅——念怀革命烈士纪松龄的小学岁月》,纳森主编,《草原骄子》,华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㊿[56]庞启主编,《内蒙古地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分别引自第513页,第510页。

[53]孙继光主编,《乌兰察布盟志》(上),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54]金巴扎布,《我从察哈尔走来——金巴扎布回忆录》(《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12辑),2000年版,第169页。

[55][59]潘小平、武殿林主编,《察哈尔史》(下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分别引自第1724页,第1726页。

[58]乌盟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乌兰察布盟教育处编,《乌兰察布蒙古族教育史》(《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10辑),1993年版,第64页。

[60]张斌,《察哈尔右翼前旗风土》,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3-24页。

[61]宋哲元监修,梁建章总纂,《察哈尔通志》(三),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2095页。

猜你喜欢察哈尔八旗苏木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卫拉特研究(2020年0期)2020-01-19浅谈苏木山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察哈尔右翼后旗蒙古语土语音系探究西部蒙古论坛(2018年3期)2018-12-13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6年0期)2016-12-18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6年0期)2016-12-18八旗之殇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蒙药苏木-6治疗股骨头坏死97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1期)2016-05-09站在苏木拜河边西部(2013年21期)2013-11-15清代右卫八旗驻防述论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0年0期)2010-02-13七月桑桑意林(2009年11期)2009-02-11

推荐访问:察哈尔 黄旗 清代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