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产性保护模式下非遗传承与活化路径探析——以福建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26 11:20:10 来源:网友投稿

谢冰清,李来斌,2,颜灿威,隆青泉

(1.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2.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氹仔 999078;

3.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生产性保护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具备生产性质,使非遗主要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的一种保护方式,旨在使非遗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赓续时代价值并重获新生。[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强调文化自信,使非遗在文化层面上更深地焕发出新生机。2012年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有关保护工作机制。实践表明,从生产性保护视角出发可以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活态思维,将非遗的文化内核通过市场传播扩散不断加深,让非遗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示其时代意义,走进更多人的视线,在发展中提高自身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对非遗传承和时代价值的保护措施,引发了国内学者的诸多关注,主要包括:陈华文等[2-3]从记忆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发展路径;
邓军等[4-5]探究消费文化视域下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方案;
高艳芳等[6-7]认为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生活并且在日常中保持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
徐赣丽等[8-9]提出要重拾工匠精神、注入精神内核,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罗高生等[10-12]提出以顾客为本、提升品牌形象的文化创意策略。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已充分认识到生产性保护对非遗的促进作用,但研究范围较为笼统,缺乏对优秀成果的经验总结。鉴于此,本研究结合福建省25家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发展情况及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如何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的管理,如何打造福建非遗品牌,为更好地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传承找寻方向。

福建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依托自身文化资源,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全面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围绕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建设”(以下简称“非遗生产性传承单位”),全方位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截至2020年,在福建省文化厅评审并公布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中,共有福州脱胎漆艺制作中心、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等25家单位入选。[13]福建省政府将这些单位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援助,推进福建省非遗事业做大做强。这些传承性单位分布于福建省内9个地级市中,为加强福建省非遗保护与保存、传承和发展福建历史文脉、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激发地方经济活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4]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保护与传承体系日趋完善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首要准则。福建省25家生产性传承单位始终坚持坚持这一方针,因地制宜开展各项保护和传承活动,初步构建起非遗保护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了相关非遗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理论体系。如饰锻制技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福建老字号后,福建盈盛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每年下拨专款,组织资深专家和学者组成畲族文化建设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畲族文化历史走访、研讨等活动,重塑畲族文化体系,现已基本掌握了非遗生存状态、发展现状和前景,为推动核心产品文化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标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生产性单位也积极融合生态环保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福州脱胎漆艺制作中心积极引导年轻人返乡创业,结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并由此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二)传承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发展状况。福建省各生产性传承单位始终注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将其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始终,努力扩大传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传承人队伍。如龙人古琴文化村项目建设有琴坊、古琴研究院、龙人书院、古乐团等机构,从古琴制作、琴学研究、高校合作、非遗传承、艺术传播、教育、研学、海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通过师带徒、非遗进校园等形式,依托非遗传习所、高校,充分调动了年轻一代学习传统工艺的积极性。现阶段,福建省各非遗生产性传承单位基本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保护与传承梯队,即由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管理者和非遗文化传播者三类人融合形成的集保护、传承和创新为一体的工作群体,为培育高水平的福建工匠队伍、探索产业化运作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化建设初见成效

福建省各生产性传承单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积极寻求产业融合,与周边企业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为保护与传承福州茉莉花茶,春伦集团利用花茶历史悠久、曾作贡品、被历代名人墨客赞美等韵事,努力在宣传包装上展示文化底蕴,积极打造茉莉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福州茶厂、德化陶瓷、建阳建盏、厦门漆线雕等传统工艺企业或与当地旅游资源融合,进行品牌化建设,或开展生产性重点保护、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促进社会普及教育,或开展传统工艺振兴乡村经济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建设,多措并举,整合多方资源优势协同发展,引导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生产格局迈进。

(四)宣传推介平台逐步升级

为加大品牌宣传,提升文化形象,做好非遗项目的生产性工作,福建省各生产性传承单位积极开展各类特色宣传活动。福建湛卢宝剑有限公司通过媒体宣传、文博会、非遗日现场制作、作品展示等活动,使人们对非遗湛卢宝剑铸造技艺的传承和历史文化渊源有更深的了解。非遗越受关注,同各个年龄层群体尤其是广大年轻人互动越多,对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就越有利。积极使用新媒体进行非遗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宣传非遗文化,是促进年轻人了解非遗、体验非遗的有效途径。厦门市妙吉祥香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多渠道传播方式,进行线上制香技艺教学直播,在全国各地及经销商群体推出“香+读书会”项目,在当地多个社区开展“非遗走进社区,香道服务乡村”等系列公益活动,有效地推动了香文化的传承。

(一)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非遗的生产性传承不仅涉及非遗项目及技艺保护方面的资金,更包括对非遗生产性单位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其具体实施等方面所需要的资金,尤其涉及厂房建设、周边配套设施、展示设施和教育传承等方面,资金数额会大幅度增加。就目前而言,福建省政府实际投入到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传承中的资金极为有限,各传承单位大多还是依靠民间资本的运作形式。资金来源实力、规模生产技术设施等较为薄弱,导致项目进展相对缓慢,前期成效尚不明显,项目运作压力偏大。

(二)传承人才队伍后续建设乏力

一般而言,非遗类传统技艺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且投资回报周期长、效益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加入传承队伍当中。非遗生产性单位如何更好地吸引年轻群体加入到传承队伍当中,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和细化,无形之中也导致了传承人才的流失。随着传统非遗项目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对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为急迫,传承人的缺失和相关运营团队的匮乏,势必会影响非遗项目的有序传承保护与发展。

(三)地区间传承单位发展不均衡

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一现象,在福建省各生产性传承单位间也较为显著。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程度、吸纳就业,还是在产业振兴方面,城市相较于乡村地区发展态势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总的来看,福建省各传承单位均有所发展,但在产品销售和发展成熟程度方面却有较大差异。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均分布在城市地区,如厦门漆线雕、三福古典家具等均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形态。而分布在乡镇地区的泰宁大源傩舞、漳州宝宝印泥等,虽然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无论在场域面积、从业人员、培训人数,还是在经济效益等方面都相对偏少,产业化发展方面明显相对滞后。

(四)非遗产品及产业链较为单一

在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方面,福建省虽然制定了许多政策加以鼓励和扶持,但受制于乡村偏远地区的环境劣势和运营团队缺乏经验和市场适应能力,福建省各非遗传承单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问题层出。就目前而言,福建省各传承单位产业化开发方式还十分单一,工艺品基本上是以旅游商品为主,表演类和文化创意类产品欠缺,产品宣传也基本没有进入主流媒体舆论体系,致使非遗产品依然游离于主流商业圈之外,产业链条难以延伸,非遗产业化的倍增效应及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如厦门漆线雕技艺绝大部分非遗产品和非遗作品的市场销售渠道不畅,消费群体尚未完整建立,营销意识和营销手段较为缺位,致使该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十分脆弱。近年来建盏行业虽取得快速发展,但也存在非遗项目单位建盏成果商标部分被抢注,市场品牌乱、品质乱、价格乱等问题,行业管理不规范,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项目单位与建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深入推进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为福建省非遗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省应立足于25家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建设成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和价值分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15]

(一)梳理传承脉络,夯实技艺基础

生产性保护的重点,就是要提升传承水平,使非遗技艺不仅与古代文明产生联系、与古人对话并且赶超古人,而且要满足当下人们需求并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16]。针对福建省非遗门类众多、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首先梳理非遗技艺的发展脉络,厘清该非遗项目在当地的演进更迭、传承人的生平概况以及与传统技艺的联系;
其次深入研究非遗技艺的工艺制作流程、使用材料、加工手法,充分发掘其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再次区分非遗项目哪些可进行商品化,确立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以产业化生产为主还是以展示研究为主。此外,还可将这些内容汇编成册或建立专门的数据库,确立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开发策略,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协调统筹,拓展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困扰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的一大难题,也是非遗项目建设能否取得积极成效的关键。一方面,政府可加大对生产性保护传承单位建设的投入力度,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对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植,一般项目继续扶植;
另一方面,为了克服资金不到位带来的困难,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为各传承单位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还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适当减免非遗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一些税费、拓展非遗项目融资渠道等形式[17],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协调统筹各项资源,合力推进非遗项目生产性建设的新发展。

(三)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

针对非遗生产性建设传承人才队伍后续建设乏力的问题,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很有必要。加大传承人的传承机制建设,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
建立适合非遗传承人个性发展和非遗传承的保护制度,为传承人提供经济保障和可行的传承方案,帮助建立培训基地,支持传承人参加会展、交流、学习和培训工作,为福建工匠和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针对福建省传承单位普遍处于偏远乡村地区的现状及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注重管理人员和青年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和奖励机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激发非遗项目的创造活力。

(四)打破区域壁垒,提升整体意识

在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方面,目前基本上是线性思维起主导作用,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较为缺乏。作为非遗大省,福建省必须要开拓视野、统筹全区,协调推进各地市非遗项目的生产性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创新中的能动作用,加强各地市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不同非遗项目间的借鉴学习,推动福建省非遗项目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福建省作为“一带一路”空间结合部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独特优势,整合资源优势,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产业开发和文化贸易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共谋福建非遗生产性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之路。

(五)创新生产理念,促进产业融合

企业设计研发是第一生产力,好的产品一定要具有竞争性,满足并创造人们不断变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创造市场的同时,保持产品销售量的稳步提升。非遗文化的产业发展首先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福建省各企业要充分挖掘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融入现代文化和技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通过参观、体验、教育活动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发展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景区,实现非遗工艺由“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转变,推动非遗企业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同时,在非遗项目开发和产业融合过程中,要注重传承工艺流程和核心技术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充分考虑其文化属性,完善功能,结合当今时代发展所需和人心所向进行创造性思考,兼顾观赏性与纪念性,不断创造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景观。

(六)扩大展销推介,打响非遗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离不开互联网,其推广宣传不能单单只靠政府,而应当成为一种文化生态环境。[18]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使“非遗+互联网”模式成为一种趋势,为非遗的展示和宣传找到了一条全新渠道,是快速打响非遗品牌、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的高效途径。福建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建设应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互联网市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动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发掘非遗背后的故事,打造强大的文化IP,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展销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形成广泛而持久的传播效果,将“闽”字号非遗品牌形塑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建构过程中,应以守住文化、传承文脉为底线,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传播和时代价值的提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文化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倾向[19],在此基础上,立足八闽文化,进一步彰显福建地域文化的特点,创新生产理念,融入当代技术,生产出满足当代人使用和审美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将福建非遗品牌做大做强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持久的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生产性福建省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4期)2018-06-13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活态文化乡村地理(2017年3期)2018-01-11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年11期)2017-05-17福建省巾帼馆开馆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文化遗产(2017年1期)2017-02-13

推荐访问:保护 福建省 探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