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韧弹性理念的王平煤矿废弃地再生*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5:32 来源:网友投稿

贺丽洁 张素素 张晓巍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3.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矿产开采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产生了大量的废料和废水,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而矿业开采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塌陷区、堆积区、作业区及其他受矿采活动污染且必须经过治理才可以被重新利用的区域,被称为矿业废弃地或矿业棕地。截至2018年底,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约3.6万km2,其中正在开采的矿山占用损毁土地约1.3万km2、历史遗留矿山占用和损毁约2.27万km2[1]。2020年自然资源部颁布的《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指出:鼓励对矿山土地综合修复与利用,加快推进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及产业转型工作[2]。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紧张,城市化问题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对矿业废弃地的开发和再利用,成为挖掘存量土地、释放城市空间的重要举措。

韧弹性(Resilience)首先是被生态学家Holling引入生态学领域,强调生态系统遭遇冲击的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3]。随后各国学者对“韧弹性设计”进行定义并引入其他领域,研究范围由生态扩展到工程、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4]。韧弹性理念指导下的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区别于传统的“刚性”规划:其一,韧弹性规划不只是一味的由政府机构控制规划,而是重在鼓励公众参与,多方协作,共同制定韧弹性规划目标,并且规划目标根据新政策和新发展进行实时的调整与完善,有助于动态实现矿区再生;
其二,韧弹性设计有利于提高矿区的抗干扰能力及适应性,有利于增强矿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恢复力,对矿区生态修复及产业转型大有裨益;
其三,韧弹性设计是一种强调以过程为导向的设计,且具有一定的远瞻性,韧弹性理念贯穿矿区规划设计的每个环节,有利于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并且为矿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从侧面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煤矿历史悠久,对煤矿开采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但随着资源耗尽,王平煤矿逐步沦为废弃状态。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激活存量土地的利用价值,对王平煤矿的更新利用亟待实施。目前矿区内部分地区遭遇强降水时,有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风险,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且工业文化逐渐淡化,矿区现在及未来的发展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为此,从韧弹性理念的角度重新审视矿区再生存在的种种困境,讨论废弃矿区的韧弹性设计策略,并提出针对王平煤矿再生的规划设计方案,以期实现王平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韧弹性理念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韧弹性城市、景观塑造、水系统韧弹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近年来随着韧弹性理念与城市规划学科的深入结合,众多学者为应对气候变化与城市风险,对韧弹性城市建设做了大量的研究。温家洪等基于韧弹性视角构建了现代城市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框架,并探讨了城市巨灾风险管理的关键问题[5]。Zhang等以中国5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采用组合权重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测量模型,探讨城市韧弹性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6]。朱鹤等从城市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和工程韧性来研究“长三”、“珠三”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韧性[7]。生态景观方面,Rescia等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结合空间韧弹性的概念,研究相关变量在多时空尺度上对系统韧弹性的影响[8]。杨博宇等将弹性思维引入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搭建了生态保护修复概念模型并从多个维度提出差异化修复策略[9]。关于水系统韧弹性的研究,俞孔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探讨了宏观-中观-微观尺度水安全格局的构建,并提出三大策略,即水安全格局规划、水生态系统韧性提高和水生环境与生境修复,以期构建安全的水生态环境[10]。土地利用韧弹性规划方面,祝明建等主张利用韧性土地利用规划来应对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和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11]。

综上所述,韧弹性理念从生态学领域提出,后来逐渐拓展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具有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尽管韧弹性理念不断外延和丰富,其内涵始终围绕3个方面展开,即生态韧弹性、工程韧弹性、社会韧弹性。生态韧弹性强调系统应对外部干扰的自身适应性及多个子系统的更新能力,受到冲击后各个系统重新组织,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工程韧弹性重在系统受到外部干扰的抵抗力,各类工程设施承受灾害后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
社会韧弹性强调社会群体中的紧密性,群体关系越稳定,抗干扰能力越强。不同领域下对韧弹性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聚焦在城市系统为应对或预防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所做的研究,如洪水、城市综合巨灾、气候变化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变革,如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空间组织的优化等。现有研究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但鲜少将韧弹性理念与矿业废弃地结合进行探讨,针对矿业废弃地用地布局混乱、生态破坏、基础设施缺失及矿业文化衰败等问题,可利用韧弹性规划中的混合功能再生模式,实现矿区集功能、景观、文化等多元一体的动态再生。

矿采活动的扰动,使得矿区未来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将韧弹性理念融入矿区再生规划设计,对矿区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工程改造及文化重塑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韧弹性设计策略及方案,对矿区土地的整治、创造富有韧弹性的空间环境以及提升矿区场地综合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近远期结合的土地利用韧弹性规划策略

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矿区土地利用韧弹性规划时应加强对不确定因素的思考,秉持“动态模拟,近期开发,远期预留”的建设原则,确定“前期修复、中期建设、后期预留”三个阶段的开发时序,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矿区土壤修复是矿区土地利用韧弹性规划的基础,是矿区再生建设的前提。“前期修复”即是指对矿区土地进行复垦,根据矿区生态破坏程度的不同,划定土壤修复区域,对土壤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采取客土填埋、微生物治理、植物修复等物理与生物复合技术,降低土壤毒性,恢复土壤养分。“中期建设”指结合新的外部环境条件,对废弃矿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析与分区建设。对矿区内功能较为完整且地质条件较好的建筑进行功能置换与重组;
具有矿冶工业遗产价值的建筑和空间进行保护修缮,破损严重又无任何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等。“后期预留”指在不影响矿区整体发展的情况下,为矿区未来发展预留韧弹性空间。在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的前提下,对矿区的采矿区、煤矸石堆放区等区域进行有条件的开发利用,或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或作为农作物培育种植基地,或作为周边城镇未来扩张发展的一环,为矿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的韧弹性空间。

在整个土地利用规划韧弹性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遵循当地总体规划的背景下,结合公众意见,对矿区土地利用进行整体布局,统筹规划,每个阶段循序渐进,动态的实现矿区土地利用的韧弹性预留与管控。

2.2 多层次的生态系统韧弹性设计策略

生态系统韧弹性指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与威胁,积极调动子系统的协作能力,使其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矿区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尺度的复杂生态系统,矿区生态状况良莠参差不齐,导致矿区抵抗干扰的能力不足,其发展愈发不平衡。恢复矿区生境的稳定状态,增强矿区生态系统韧弹性,可以将其分为植被修复和水系统构建两部分。

2.2.1植被修复的韧弹性设计

植被修复是生态系统韧弹性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植物配置和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自身的适应性。矿区植物配置以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固氮耐贫瘠为主。富集植物对特定重金属具有一定的耐受属性,引入富集植物,通过其根系来富集与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经过根茎的运输及转化,输送至叶片解毒并挥发,降低土壤重金属的含量[12]。土壤贫瘠是矿区生态系统物种减少、韧弹性失衡的重要原因,适当选取豆科类固氮植物做为矿区的先锋植物,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打造丰富的矿区植被群落,要求按照“乔灌草”的植被配置原则,建立多层次的植被景观。

2.2.2水系统韧弹性设计

矿区水系统韧弹性规划设计时,遵循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基本原则[13],一方面控制地表滞水,设置绿地斑块,通过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或者下凹式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代替矿区部分灰色基础设施,相互连通形成矿区生态海绵网络,促进雨水下渗,减轻地表雨水滞存的压力,达到“渗、蓄、滞”的目的。另一方面搭建水循环系统,净化水源,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矿区水资源的“净、用、排”。冲刷过地表的水体,极易可能携带重金属、煤尘等物质,至此,在矿区设置水循环设施与蓄水池和雨水收集装置等连通,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循环处理,做景观水或地面植被浇灌之用。矿采活动产生了许多坑洼不平的场地,容易形成积水,因而,完善矿区市政排水管网设施的同时,对部分场地进行下凹与上凸式的竖向设计,创造丰富的地形变化,控制雨水的流向,使雨水快速排放至附近水域或绿地。

2.3 低影响的工程韧弹性设计策略

工程韧弹性主要是指场地中的基础设施,如水、电、构筑物、场地铺装等其他服务设施,受到外部冲击时尽快恢复原有功能的能力。矿区工程韧弹性设计以场地及建筑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具体应用包括场地透水铺装材料的选择,以及旧建筑更新改造中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能源的使用等。

2.3.1由“硬”变“软”的工程韧弹性转变

相较于传统的硬质铺装,可渗透性的场地铺装在应对雨洪等灾害的干扰方面富有更强的韧弹性。因此在铺装的选择上,一是根据路面承载能力的强弱选取不同硬度的铺装材料,在保证路面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选取透水性较强的铺设材料;
二是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部分非必要的硬质场地如雨水花园、停车场等可选取铺装与草地穿插的组合方式,减少水土流失。

2.3.2建筑改造的工程韧弹性设计

矿区内旧建筑向可持续建筑的更新改造是矿区工程韧弹性设计策略的重要体现。因此,矿区旧建筑改造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展开:1)就地取材,煤矿废弃地开采遗留大量的煤矸石,通过破碎、高温煅烧、碱处理及科学配比等一系列的工艺措施后,可以作制备水泥、实心砖、保温砖、新型墙体材料等的原料[14],既减少了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又为矿区废料再利用增添了新的途径;
2)采用绿色节能的建筑技术,通过种植屋顶、种植墙体以及绿色复合遮阳设施等方式减少碳排放,提高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温隔热效果;
3)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等新能源技术,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建筑“零碳排”的发展目标。

2.4 可持续的文化韧弹性传承方案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自信之源,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韧弹性将是未来韧弹性城市理论发展趋势的核心[15]。随着矿采活动的结束,矿业文化逐渐凋零,但历史的痕迹不会抹去;
制定可持续的文化韧弹性方案,主张以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为主旋律,通过功能置换、活力场所的打造对场地内有价值的区域或建筑的重点开发利用,来突出矿业生产的时代特色,增强场所归属感。

物质文化的韧弹性传承,强调在保证矿区整体肌理与风貌的前提下,对部分建筑与区域进行文化功能置换,给予场地更多的可能性。旧厂房可以改造为博物馆或科技展馆进行参观展览;
具有独特的矿冶痕迹的生产区可以向实践教学功能转变;
火车轨道作为矿区特殊的交通形式,可进行有条件的改造,形成特色景观,带领游客体验矿区的工业遗址风貌。文化韧弹性的塑造除了植入文化功能体块来强调矿区的工业文化属性之外,还可以通过公共空间的介入、特色景观节点的建立等营造活力场所,加强矿业遗产的公共性与标识性,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对矿区内碎片化的公共空间进行集约利用,来设计独具矿区特色的景观广场、打造开放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更新具有地标性的建筑等。开放性空间的融入,可以唤醒周边居民的场所“记忆”,增强居民的认同感,也系紧了文旅一体的纽带。

3.1 项目概况

王平煤矿位于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简称“京西”),是京西矿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处地区山脉绵延,东临永定河,与王平镇政府和王平镇湿地景观一衣带水,距北京城40 km。矿区周边村庄众多,北邻王平村,南部与南涧村接壤,东北部沿原下安路形成小型商业区,附近居民多以村民和矿区退休工人为主。另外矿区周边有养老院、文化中心、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以及王平矿区的特色湿地景观(图1)。王平煤矿自1994年停产之后,人员撤离,矿区逐渐荒废,矿区大部分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例如筒仓煤楼、洗煤房等工业建筑经修缮及更新后可以重新投入使用,另外,矿区内场地杂乱,存在部分危房、自建房等建筑,严重影响了矿区风貌(图2)。

图1 矿区周边环境Fig.1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mining area

a—矿区部分建筑现状;
b—矿区内部建筑质量分析。图2 矿区建筑现状及质量分析Fig.2 Status and quality analysis of buildings in mining area

3.2 项目发展条件

3.2.1发展优势

王平煤矿地处山脉交汇处,矿区周边生物群落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为王平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大量的本地生物资源。矿区开采遗留下来的大量矿石材料以及场地内拆除废弃建筑产生的可二次利用的建筑材料,为矿区道路铺设及新建建筑的建造提供低碳路径。王平煤矿历史悠久,矿区文化对当地影响颇深,场地内如筒仓煤楼、加工厂房、火车轨道等独具工业风格的建筑及场地保存良好,对重新焕活矿区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据1975—2019年门头沟站日照时数数据得出:门头沟日照时数为2 295.3 h[16],可见王平煤矿年均太阳辐射量较大,为矿区太阳能的使用提供了条件。北京市政府提出的“一线四矿”的发展策略,为恢复当地生态涵养,加强矿区遗存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2.2发展劣势

王平煤矿整体风貌不协调,矿区内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且场地杂乱,废弃厂房与自建房随处可见,部分建筑破损严重,无法承载新功能。矿区生态系统失衡,由于长期超负荷的能源开采以及过度的人为破坏造成了矿区部分地表塌陷、地下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植被种类单一等问题,使得矿区原有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极大程度降低了应对灾害的能力。门头沟区位于山前迎风坡一带,为多雨区,区内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81.1 mm,但全年降水量分布极不平衡,汛期年均降水量489.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4.3%[17]。雨水多发季节,矿区受雨水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和不稳定性。

3.3 项目总体规划

3.3.1土地利用韧弹性规划

1)土地韧弹性修复建设。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总体规划中王平镇土地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以矿业旅游为主导,以生态修复为特色,发展高品质农业和服务业[18]。在此前提下,对矿区的土地进行韧弹性管控与分区。首先对王平煤矿的各项地质条件进行调研与分析,将场地按照生态状况分为生态修复区和建设区两部分(图3),分阶段开展修复和建设工作。

图3 生态建设分区Fig.3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zoning

生态修复区包括采煤场、煤矸石山塌陷地、洗煤厂、堆放区等,该区域地表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呈砂砾状,土壤肥力及保水能力缺失,对此提出“先修复,再建设”的规划目标。修复土壤环境是“先修复”的核心工作,丛枝菌根的菌丝形成的网络,可以增加土壤的聚集程度,改善土壤结构;
且丛枝菌根能够与其他植物的根系连接,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丰富土壤肥力[19]。待生态恢复和土壤环境转良后,进行农作物种植等“再建设”活动。而生态良好区域和生态状况一般但适合建造的区域作为建设区,在不破坏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物整修及场地更新的韧弹性规划设计。

2)场地韧弹性分区规划。在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建设,将矿区分为五大功能区:商业服务区、公共服务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农业种植区(图4、图5)。

图4 功能分区Fig.4 Function zoning

1—人口广场;
2—VR沉浸式展馆;
3—煤矿文化博物馆;
4—mini科技展馆;
5—博物馆观景台;
6—瞭望塔;
7—露天剧场;
8—景区停车场;
9—商业街区;
10—小火车轨道;
11—中心广场;
12—餐饮天地;
13—休闲广场;
14—儿童游乐广场;
15—游乐亲水平台;
16—农业种植园;
17—酒店;
18—办公;
19—生态采摘园;
20—农业展销馆;
21—村民活动中心;
22—老人活动广场;
23—健康步道。图5 建设区总平面Fig.5 Site plan of the construction area

商业服务区包括商业街、餐饮天地两部分内容。区域以进行商业活动为主,引入商铺驻扎,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同时,园区内部生态农业种植的蔬菜水果由此进行加工售卖。这部分区域在矿区中的经济输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既可以活跃矿区的商业氛围,又可以向周边城镇的适龄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提高矿区的经济弹性。

文化展示区包括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馆、王平煤矿博物馆、mini科技展馆和瞭望塔四个部分。该部分为原矿区的作业区,是体现矿区历史发展的核心区域。此次改造,保留其标志性建筑物,如筒仓煤楼,将其改造为瞭望塔,游客可由电梯乘至顶层,纵览矿区全貌。该区域以矿区历史为脉络,以科技方式还原矿区发展历程同时展望矿区未来,实现矿区文化的韧弹性传承与发展。

公共服务区包括中心广场、办公和酒店服务配套组成。该区域的主要功能是依靠开放空间,为集散人群、举办大型活动提供冗余空间和冗余设施。在广场、景观平台等地设置数个雨水收集器,协助排水设施排水,防止排水设施受损而造成场地内涝;
在建筑的屋顶设置太阳能发电板,在供电系统受到干扰时,及时向重要部门输送电源,保证其可以正常运转。冗余空间和冗余设施的设置,对矿区内各项功能有序安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休闲娱乐区包括田园体验、儿童游憩及村民活动中心3部分组成。通过增加休闲空间及老幼活动设施,一方面为游客和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地,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矿区的韧弹性预留用地和矿区的避难场所,增强矿区的社会韧弹性。

农业种植区和休闲娱乐区南北相接,经由健康步道过渡,两个区域边界较为模糊。农业种植区目前以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培育可以改善矿区土壤条件且有一定经济或食用价值的农作物。两个区域以生态建设为主,同时为矿区未来的建设夯实了基础,预留了充足的弹性发展空间。

3.3.2场地生态韧弹性塑造

1)水系统韧弹性设计。提升场地的生态韧弹性,可以通过水系统的构建,解决场地突出的雨水问题,同时也可以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根据王平煤矿的现状条件,场地内的水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场地内雨水径流的处理来实现。建设区内的文化展示区域采用大面积的透水铺装(图6),如在道路两侧设置明沟(图6a)进行排水或采用不同透水材料进行路面铺设,达到路面线式透水(图6b)或面式透水(图6c)的目的。道路边侧设置下凹绿地、植草沟、生态树池(图7)等措施,来加大绿地斑块的覆盖范围,达到加强雨水下渗,增强雨水滞留以及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的目的。广场北侧设置景观水池(图8),在提供景观效果的同时又可作蓄水池之用。当遭遇强降雨时,雨水径流在景观水面汇集,增加下渗量,减轻市政管网压力的同时收集雨水资源,为水循环利用提供条件。另外在酒店广场、mini科技馆前以及商业街区等场地设置数个雨水收集设施,连通地下排水管道,当遭遇雨水过大过急,地面排水设施无法及时疏通地面积水时,利用雨水收集器将雨水汇集,及时从排水管道排出。

a—明沟式透水铺装;
b—线式透水铺装;
c—面式透水铺装。图6 透水铺装Fig.6 Permeable pavement

图7 生态树池的雨水下渗示意Fig.7 The schematic diagrams of rainwater infiltration in ecological tree ponds

图8 矿区雨水收集系统Fig.8 A rainwater collection system in mining areas

2)本土植物韧弹性利用。煤矿矸石堆原本重金属含量较小,但由于采煤堆积及后期风化等的原因,导致重金属富集在土壤表面,尤其是富集在煤矸石堆积处,其中含铅量最多,铬、猛等次之。根据王平煤矿土壤环境的现状条件,可以利用矿区内本土植物蒲公英、早熟禾、夏至草、苍耳、灰绿婪等超富集植物,对土壤重金属进行吸收与转化。另外,搭配雪松、大叶黄杨、朴树、虞美人、榆叶梅等乔灌木综合配置,实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3.3.3矿区工程韧弹性设计

对矿区内道路铺设材料进行韧弹性设计,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矿区内人行道、步行街、休闲广场以及游园步道等活动场所的路面,其功能以人行为主,可以采取透水砖、嵌草铺装或加固砾石类的材料进行道路铺设;
矿区的主要道路、广场等路面,其功能以车行为主,对路面承载力的要求比较高,可选择透水混凝土或透水沥青作为铺设材料。另外,透气性、透水性的铺装材料使得雨水可以通过草皮层、土坯层、细沙层以及疏松透水层的过滤进入到雨水收集槽,最后汇集至蓄水池,达到雨水回收净化与再利用的目的。

对矿区内废弃建筑物进行韧弹性设计,一方面收集拆除后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另一方面,对矿区内予以保留的建筑物进行更新利用,既降低碳排放,又节约建筑成本。更新后的酒店及商业建筑物的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矿区供电(图9)。部分建筑设置种植屋顶,铺设排水层或排水管道,将流经屋顶的雨水,直接输送到蓄水池,减少地面雨水径流。种植大棚、商业区及办公区地下采用地源热泵技术,通过封闭式的地埋盘管系统向大地吸收或输送热量,达到对室内升温或降温的目的。另外,在建筑核心交通节点、室外人流密集处设置地板踩踏发电系统,此系统将行人踩踏带来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用以建筑楼梯、走廊及道路广场的照明发电。

3.3.4文化韧弹性传承发展

对矿区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对矿区工业遗存的设计,来展现矿区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王平煤矿作为京西四大煤矿之一,承载了浓厚的工业文化记忆,伴随矿业生产,遗留下众多独具矿业特色的建筑。在尊重原场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展示区的更新设计,将其分成煤矿文化展示区、铁路文化休闲区和农业文化生态园三部分。

煤矿文化展示区位于主入口处,以矿区入口广场(图10a)为起点,中心广场为终点,沿线设置包括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馆(图10b)、王平煤矿博物馆(图10c)、mini科技展馆(图10d)和瞭望塔(图10e)等,场馆连成一线。将博物馆至科技馆的道路打造为煤矿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主要由图文展板和雕塑等组成,为游客介绍煤矿文化的发展历史。围绕展示百年煤矿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几个展馆的功能建设;
利用虚拟现实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还原王平煤矿的发展历程,通过模拟仿真技术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采矿过程体验,使游客深刻理解矿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历程,以实现矿区精神文化的韧弹性传承与发展。

铁路文化休闲区主要对原矿区内运煤火车轨道进行修缮并改造为景区的游览小火车,使其重焕光彩,增强矿区活力。王平镇是京白梨、薄皮核桃、大樱桃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种植地,在矿区北侧开辟农业生态园,引入先进的农作物培育技术对作物进行栽培,形成集种植、采摘、加工、出售为一体的“农业+产销”模式(图11)。同时在作物丰收季节,还可以利用中心广场等大型开敞空间举办特色农产品的主题活动,将矿区文化推向更大的舞台。矿区的煤矿文化、铁路文化以及农业文化与矿区的旅游结合起来,形成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文旅”复合的发展模式,对打造矿区知名度,促进矿区文化的韧弹性融合与发展大有裨益。

a—矿区主入口广场;b—VR沉浸式体验馆;c—王平煤矿博物馆;d—mini科技展馆;e—瞭望塔。图10 文化区主要建筑节点Fig.10 Main building node in the cultural district

图11 农业展销馆Fig.11 Agriculture-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pace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治理和更新利用。矿业废弃地的再生利用除需考虑矿区生态修复与安全生活外,还需考虑灵活扩展、防灾减排、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现实需求;
采用韧弹性理念指导矿业废弃地改造更新,针对矿区发展的问题提出土地利用韧弹性规划、生态系统韧弹性设计、工程韧弹性设计及文化韧弹性传承方案,并因地制宜的应用到北京市王平煤矿中,韧弹性理念的融合对促进矿区绿色低碳的再生规划和提升矿区在应对外界冲击中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感谢2017级、2019级建筑学专业本科生高思琪、廖峻漫、魏文娇、董祎、柏舒骅、徐梦泽在图纸绘制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猜你喜欢王平雨水矿区Transmission-type reconfigurable metasurface for linear-to-circular and linear-to-linear polarization conversionsChinese Physics B(2022年12期)2022-12-28篆刻作品欣赏党员干部之友(2022年10期)2022-10-10Regulation of the intermittent release of giant unilamellar vesicles under osmotic pressureChinese Physics B(2022年9期)2022-09-24农事 雨水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1-11农事 雨水今日农业(2021年3期)2021-03-19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矿产勘查(2020年6期)2020-12-25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25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

推荐访问:废弃 煤矿 弹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