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素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3-09-25 17: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章睿

摘要:
“新文科”和“课程思政”是近年来与法语专业发展最紧密相关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两者在根本目标上一致,均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复合复能、能有效发出中国声音。法语人才肩负着对外有效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推动构建我国全球话语和叙事体系,从而推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新文科背景下,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应紧紧围绕国家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两大要素开展,应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即:强化专业教师思政意识,提升价值引领能力;
突出课程思政素材时代性,提高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能力;
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及先进性,保障课程思政效果。

关键词:
新文科;

课程思政;

法语人才;

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G641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5.019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国际环境愈发复杂多变,我国社会在此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随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宣布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自此,我国“新文科”建设拉开序幕。2020年11月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新时期我国高等文科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路径等根本问题,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落实此次工作会议要求,也鉴于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育部于次年3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面向全国本科高校征集关于“新文科”建設发展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改革等系列问题的研究,全面推进、落实新文科建设[1]。“新文科”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反思,也是我国文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产物,概念提出初期就引发文科学界的热烈讨论,并视之为文科发展的新契机。

一、 新文科背景下法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文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为理念,通过技术赋能利用新技术支持学科融合,培养爱中国、知中国的新时代跨学科与多面向的卓越文科人才。外语类专业是我国高校文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既是外语学科发展的背景,也是其建设发展的可靠依据,法语专业应主动对标新文科内涵与目标,培养符合国家期待、适应社会发展的卓越法语人才。

2021年9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提出当前形势下国家所需外语人才要求,我国目前亟需“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依靠“三有”外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2]。

(一) 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法语人才

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除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文科专业间融合和技术赋能等变化外,它最重要的变化在于指明文科教育的目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3],即新文科人才要对接国家所需、服务国家战略以及捍卫国家利益。外语作为传播中国声音、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载体,培养法语专业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专业教育的根基。由于外语学科的特性,在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西方文化。法语专业要培养爱中国、知中国、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法语人才,就务必重视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从中国立场辨析接收到的西方声音,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与社会现象的判断力,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在法语人才培养中突出价值育人使命,融入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为新文科背景下的法语专业自觉。

(二) 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及复合能力的法语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空前发展,法语专业也形成遍地开花之势。然而法语专业的规模发展也带来“外语人才的低层次重复培养”[4]问题,此外我国传统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关注学生语言技能,而忽视其它素养,导致毕业生发展潜力不足。当前外语教育面临着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以及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多方变化等挑战,法语专业应尽早认清现实,响应****对我国外语工作者的嘱托,乘上新文科建设的东风,尽快落实法语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

新文科强调知识整合与学科融合,在此背景下的法语专业想要创新,在顶层培养方案设计层面就要勇于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尝试跨界,使学生知识结构多元、融通。例如“法语+专业”,“法语+区域国别研究”、“法语+英语”等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可行的改革路径。法语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地域发展优势以及本校特色资源具体设计交叉、融合内容;
在具体课程教学层面,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去研究问题以及展示成果的复合能力。新文科背景下的法语专业发展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及复合能力的跨学科、多面向法语人才。

二、 法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

2014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随后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行。******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均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号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号召高等教育采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策略。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每位教师须承担课程思政责任,并且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将被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学科评估等评价考核中。《纲要》强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有机结合,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

(一) 法语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使用“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培养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时代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保障。在此背景下,高校法语专业尤其要重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这与法语教学内容特点有关:学生通过了解法国文化来学习掌握法语,语言学习与文化了解密不可分,学生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也必将经历中西方文化乃至价值观差异的碰撞。法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及复合能力的法语人才,课程思政是实现此目标的根本途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专业课程思政事实上是一种使课程教学价值回归的课程观,它助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教育三者的同频共振。《纲要》指明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一条主线”和“五大重点”开展。具体来讲,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五大重点内容①。在落实以上课程思政基本要求之上,法语专业课程思政还应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研究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与国家需求。

(二) 法语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

外语人才在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民心相通、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现在亟需具备全球话语能力、懂得参与全球治理、有能力解决争端,且能捍卫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国际化外语人才。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在此基础之上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2020年4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法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两份文件是培养中国特色法语本科专业人才的指导框架。文件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对法语专业学生培养提出具体要求,重视跨学科特点,突出学生的国家意识、跨文化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培养。

法语在全球使用广、影响力大。世界五大洲均有法语通用地区,现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将法语列为其官方使用语言;
此外,法语还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所以,法语人才肩负着对外有效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从而推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构建我国全球话语和叙事体系。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应以时代号召、国家需求为导向,深挖其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并把它贯穿到专业总体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全过程。

三、 新文科背景下法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素

“新文科”和“课程思政”是近年来与法语专业发展最紧密相关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两者在根本目标上一致,它们合力影响和促进法语专业发展及法语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核心也是价值引领[5]。此外,新文科背景下法语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法语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均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复合复能、能有效发出中国声音。那么新文科背景下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如何建设、朝哪个方向建设,它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哪里,是首先需厘清的重要问题。

(一) 国家意识

随着我国快速崛起,我们推进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参与,我们受到世界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伴随着质疑与误解。因此我国现亟需大批能服务国家需求与战略、讲好中国故事、政治站位高的高水平外语人才。这中间,理解、树立、增强国家意识是重中之重[6]。

首次明確提出要增强国家意识出现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中。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再次强调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在有教师和学生的场合多次提出此殷切希望,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7]。

国家意识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与体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王俊菊对国家意识的内涵概括较为全面,他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意识包括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发展意识、国家形象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等维度,体现在理念、认识、态度、行动、效果等层面,既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也包括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还包括理念认同、角色认同、立场认同和行为认同,是爱国报国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8]国家意识既是国家身份建构,也是国家认同信念,所以国家意识表现为个人对国家的归属意识和认同信念[9]。在培养高水平国际化法语人才过程中,国家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是重中之重,以此为根基,才能在法语学习、文化比较中互学互鉴,站稳中国立场,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法语专业教学本身具有特殊的挑战性,它需要直接面对法国乃至西方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的冲击,文化价值观渗透于语言学习之中。因此,法语专业教与学中不能从法语源语简单“照搬”,而是应有一个批判性思考的过滤过程,有必要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进行“语言意识形态的甄别与文化价值取向的鉴别”[10]。例如法语媒体常用“l’empire du milieu”指代中国,“les autorités chinoises”指代中国政府,然而这两个法语词都带有贬义,使用时应警惕。法语教育中应坚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切忌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11]。此外,在法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基本国情,特别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与发展道路,真正树立四个“自信”,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和自豪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增强法语专业学生国家意识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外语具有工具性和应用性,外语学科应发挥专业特点,关注国家需求,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及文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兴盛服务,为企业及科学技术发展服务②。在法语专业教育中,要通过课程思政将服务国家建设责任感的培养贯穿始终,体现在每一堂专业课中,教育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进国家发展的“大我”,在时代的浪潮中追求个人价值,以向法语世界生动地“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己任,担负起用专业爱国报国的时代重任。

(二) 国际传播能力

国家大力推进“四新”建设,工、农、文、医四领域目标各有分工,新文科实质要解决的是“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个问题,其中与外语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就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2021年,******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力外部舆论环境”[12]。同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不足的迫切需要,“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13]

培养法语专业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首先要解决传播“什么”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传播。进入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国家需要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高等外语教育不仅要继续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而更为紧迫的是要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传统的中国故事要创新讲,当代的中国故事更要重点讲,并且后者是当前攸关民族复兴大业的迫切任务③。明确这一点,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具体要求就浮显出来了:理解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理解世界,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包括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能被接受的方式)讲述当代中国。

在法语专业课程中要多融入中国元素,即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引领学生熟悉我国国情、理解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掌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没有以此为基石,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如无源之水。抱持中国本位、中国立场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前提。具体说来,理解当代中国须透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中国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之治的经验秘籍,民族复兴的根本指南,中国话语体系的基本逻辑,中国故事的叙述框架”④。《***谈治国理政》则是理解当代中国的权威读本,从而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学会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助力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不仅要解决传播的“活水源头”,还要修筑保证传播通畅有效的“沟渠”,而决定沟渠通畅程度的因素便是跨文化能力。作为法语专业一贯的核心素养目标,跨文化能力仍是新时代法语人才最重要的核心目标能力之一,它要求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特别是语言对象国文化——并帮助中国与法语区国家和地区之间构筑起有效沟通的渠道,从而使法语世界也能理解中国,求同存异,最终建构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前,跨文化能力侧重强调“让中国了解世界”,在新形势下,跨文化能力更加注重“让世界了解中国”。

而要做到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更需“知己知彼”,国际视野不可或缺。赵玉荣等对国际视野的核心内涵这样表述:“从国家站位高度观照世界,纵览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接受不同群体文化与视角所具有的差异,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培养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14]。国际视野不是单纯的“看外面”,而要以中国立场为前提,即以中国本位为出发点“向外看”。因此,在法语专业课程思政中要坚持国际视野與国家意识互为补充,坚持跨文化能力所跨两端的平衡;
以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为双着力点进行中法文化对比、借鉴;
也要在中法文化交流的互鉴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 新文科背景下法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

(一) 强化教师思政意识,提升价值引领能力

作为课堂主持人,教师是专业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主体。要想在法语专业课程中实施好课程思政,法语专任教师首先须树立并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主动融入法语课堂,提升价值引领能力。

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方面,不仅教师自身要主动加强政治学习,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专业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此外,系部、学校相关部门还应进行课程思政机制化建设。如学校层面,可在校党委领导下,依托宣传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教学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活动,以便专业教师全面系统地进行政治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教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文化观以及坚定的四个“自信”,从而提高教师的使命感和政治站位;
系部可以组建法语思政团队,围绕法语课堂思政落地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教学研讨和分享交流。

此外,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想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取得良好效果,法语教师还须强化育人意识,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育人能力。教师应自觉加强教育理想信念,强化敬业精神,弘扬高尚师德,做到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的治学、教学态度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教师当好学生的榜样,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突出思政素材的时代性,提高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能力

内嵌式的柔性课程思政需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各环节之中,这要求制定课程大纲时就整体考虑思政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都需充分体现思政元素,并将思政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结合起来。

課程思政挖掘育人元素,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在新文科背景下,法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和复合知识结构及复合能力的法语人才,其课程思政应围绕国家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优化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深挖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拓展相关思政素材,可以从所涉及的文化、历史、时政等角度,增加课程的人文性、思辨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此外,根据新时期国家需要,法语人才肩负对外有效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推进中国更好走向世界的使命,因此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要特别注重素材的时代性和时效性,不断提高紧贴社会实际设置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授课内容应精挑细选,思政元素的安排要科学有效。具体来讲,在教学中要注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融入,引导学生能够使用法语社会易接受、听得懂的法语来表达中国的制度、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语教学活动不能拘泥于教材,可结合教材以单元、文化主题为单位来挖掘思政元素,注重选用能体现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容,如华为、高铁、太空探索等现代科技发展;
注意选用爱党爱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多参考中国国际电视台法语频道、人民网法语版等媒体资源。

(三) 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及先进性,保障课程思政效果

我们既要从宏观上处理好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整体关系,还要从微观上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中具体思政元素的导入方式。设定好课程思政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后,要使法语专业课程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关键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将课程思政元素春风化雨般融入到教学并吸引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保障。

提升法语人才国际传播力,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应打破“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开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丰富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使用中法文化比较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出适合比较的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内小课题自主研究,利用PPT作口头报告展示研究成果。该活动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对相关主题进行阐述和比较分析,利用比较树立自信、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进而成为自信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开展法语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与教育现代化手段的融合,同时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的“第二课堂”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果,助推课程思政建设,保障将法语语言能力、素质培养与国家意识相结合的效果。这些丰富形式和先进手段以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为抓手,使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知识,在课堂前-中-后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实现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培养具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能力的法语人才,从而达到国家对法语专业教育的殷殷期望。

五、 结语

“新文科”和“课程思政”是近年来与法语专业发展最紧密相关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两者在根本目标上一致,均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复合复能、能有效发出中国声音。当今中国崛起受到世界瞩目,同时也伴随质疑与误解,所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文科”更深刻的功能在于——展示当今中国崛起不会威胁世界和平。法语专业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直接相关者,其人才培养目标须与国家新需要相适应,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及复合能力的法语人才。法语人才肩负着对外有效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从而推进中国更好走向世界、构建我国全球话语和叙事体系。

在新文科背景下,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应以时代号召、国家需求为导向,增强专业课程中的国家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并把这两大思政建设要素贯穿到专业总体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全过程。其具体融入路径体现为:强化专业教师思政意识,提升价值引领能力;
突出课程思政素材时代性,提高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能力;
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及先进性,保障课程思政效果。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法语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专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将育人有机融合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了解法语区国家和地区文化过程中尊重其他文化,在比较文化视野和文明交流互鉴中认识中国价值、坚定“四个自信”,进而自觉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以向法语世界生动地“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己任,担负起用专业爱国报国的时代重任。

注释:

①根据2021年11月教育部课程思政培训内容的“第一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政策解读”;
主讲人:吴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②根据2021年11月教育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培训“潜移默化 启智润心: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③④此系2022年8月5日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孙有中在会上所作报告内容部分观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EB/OL].(2021-11-02)[2022-03-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1/202111/t20211110_578852.html.

[2]80周年校庆之际,***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回信[EB/OL].(2021-09-27)[2022-03-18].https://news.eol.cn/dongtai/202109/t20210927_2159644.shtml.

[3]樊麗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对“新文科”之“新”的几点理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1.

[4]曹德明.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外语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外语,2021(1):4-5.

[5]顾玉兰.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复杂适应系统视角[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2(3):104-109.

[6]陈新仁,杨金龙.新时代外语研究者的国家意识构建刍议[J].当代外语研究,2021(4):22-28.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15)[2022-03-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5/content_5625254.htm.

[8]王俊菊,魏鲁鸿.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培养[J].当代外语研究,2022(2):68-75.

[9]杨枫.国家意识的外语教育话语实践[J].当代外语研究,2022(2):1-2.

[10]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14.

[11]杨枫.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J].当代外语研究,2019(2):1-2.

[12]***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2022-03-30].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13]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EB/OL].(2021-09-29)[2022-03-30].https://www.bjcc.gov.cn/article/600152825.html.

[14]赵玉荣,李世勇.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双重着力点: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J],外语教育研究,2021(4):25-32.

(责任编辑文格)

Elements and Path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French Major Curriculum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ZHANG 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requirement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ench major in recent years.Both of them are consistent in their fundamentals and objectives by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developing students into versatile talents,and speaking out for China.Those who learn French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telling China’s story to foreign countries,thereby presenting fully China to the world,and building China’s global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system.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French major should b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two major elements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of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value-leading ability; highlighting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of the cours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tell 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 wel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forms to ens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the course.

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ench talents; teaching reforms; blended teaching

猜你喜欢新文科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6期)2019-08-10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17期)2019-08-01“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推荐访问:法语 专业课程 路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