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院校开设中华优秀文化课程的意义
王慧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凝聚与结晶,积淀了中华民族最长久、最深远的精神追求,浸润着中华儿女的希望与理想,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鼓舞中华儿女生生不息、努力向前的精神资源和动力。***总书记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国历来重视文化的发扬与传承,通过不同方式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注重通过教育继承和创新发展、文化。
高等院校不仅培养专业的学科人才,更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优秀多元的文化,扩大视野,提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建立文化传承意识,成为当今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著名的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也会缺乏一种归属感;
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有关中华文化的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经典导读、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等,是在中小学接受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更专业、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重温经典的同时,发现人生观、价值观中包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探索民族文化新形态,提升文化大格局,形成新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外国语院校以外语专业为主,包含东西方的多种语言,还有涉外的商务贸易、文化交流等专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和学习相应的文化,丰富多元的文化课程是外国语院校的必修课程,既有宏观类的东西方文化课程,如外国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也有微观的不同国别的历史地理文化,如英美文化、日本文化等课程。为营造学习外语的环境,外语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学习中强调外国文化的重要性,连校园文化建设中都透出浓浓的外国文化氛围,多元独特的异域元素随处可见,每周必有的语言沙龙活动,定期举办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活动。相比之下,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却相对不足,即使有了解,也是不成系统的零散碎片,这无疑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影响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新世纪,在中国文化在国外被追捧,形成汉语热、国学热、儒学热、中医热的情况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高校校园却有所缺失,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这是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外国语院校的学生有丰富的语言学习体会和经历,会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学习中也会感受到很多文化差异。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对世界的认识还未完全成熟,有些学生为了更快更好地学习目的语,会对异域的文化不加历史和理性分析地欣赏和追随,甚至产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混乱与错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反而有损学生的身心成长和价值判断。高校应该让大学生首先建立一种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国自豪的信念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和学习多元文化。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考察分析和了解中华文化产生的具体地理环境、不断选择和传承的特定历史文化时空,并考察这些文化在世界和平、民族发展、个体成长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这些文化在生活中形成的深刻影响。基于对中华文化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的理性分析与学习,形成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理性观点,探索中华文化的优秀与优势,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不断学习和发现中华优秀文化,在遭遇异域文化冲击时,才不至于惊慌失措,既不会产生轻蔑地抵触和反对,更不会随便地追随和模仿,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理性、平等的态度尊重和对待。
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拿来”,更要“送去”。我们不仅有优秀的物质和技术输出,更需要将灿烂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外国语院校的师生正是“拿来”和“送去”的交流使者。外语院校的学生不仅是学习者,面对校园内大量的外教和留学生,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者。学习外语的大学生不仅要了解和学习目的语的历史文化,为更好地学习外语建立基础,更要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在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东张西望”,为我所用。在文化差异中学习尊重和理解,在文化交流中展现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交流中融会与创造。在多种丰富文化呈现的外语院校,中华优秀文化是根基,必须不断地增加内涵营养,保证根深蒂固,学习异域文化时,才不会被随意动摇。在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完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提升,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共享于全世界。因此,在外语院校中开设中国文化课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学习语言需要了解和学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不同文化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发展选择中保留和传承下来的,都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与适应性。外国语院校开设大量和外语相关的专业,包含丰富多元的异域文化。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会遇到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甚至是文化冲突,教师要教导学生既不要随意轻视和排斥异域文化,也不要盲目随意地追捧和模仿其他文化。在深入学习、辩证分析和理性思考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不同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环境等因素,理性分析,慎重接受。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历史上复杂的民族征服与融合过程中,文化的发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不能适应时代、民族、社会发展的文化会自然改变或淘汰。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地吸取和融合更优秀、更文明的文化因素,形成和建立了当今的文化形态。
优秀文化的发展是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无论学习和了解何种文化都是为了自身更文明、社会更和谐、世界更和平。每一种留存到现在的优秀文化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都有其强大的优势和发展力。世界上很多国家形成了以宗教为主的特色文化,如西方的天主教、***文化,东方印度的佛教文化,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文化等,这些文化之间有同有异,虽然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形成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也不同,但很多本质是相通的,他们都是教人向善的,教化人们做有基本道德、服务他人、造福社会的人,因此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差异面前要“求同存异”,做到尊重和理解,不随意评断文化的优劣。
外语院校学生面对不同的文化表现,要提高文化自觉度。“文化自觉”理论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在特定文化中的人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知晓这个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形成历史,明白它的独特之处,能发现这种文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向,并且去传承和发扬。简单地说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中国文化来说,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独守传统”,更不能“文化复原”,是要在新形势下,加强文化的独立自主,在文化吸收和选择中,维持文化自主性不动摇,同时增强文化的创新和转型能力,使其适应新环境和新时代。它提示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了解其形成发展过程的特定背景,认识到文化的发展走向,知晓它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培养对文化的自我反省、自我创造能力。虽然我们一直浸润在中华文化中,也形成了多种不被我们注意的有特定文化基因的行为规范,也就是“集体无意识”的言行举止,当这些行为举止遭遇异文化时会显示特性。高校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就是系统地深入认识中华文化,寻找“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历史与产生背景,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
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就如文化形成一样,是一个长久和艰巨的过程,只有在正确和深入认识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丰富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定自己的位置,通过自立、自主和发展,与其他文化一起,互相学习和吸收,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世界基本秩序,确立一套多种文化都可以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存共处守则。外语院校学生面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时,既不随意轻蔑和否定排斥异域文化,也不要任意夸大和抬高中华文化。外语院校学生在学习中既要防止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盲目意识,又要防止外来文化的随意冲击而影响发展中华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简单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民族文化发展的自主观,是在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格局”。
面对文化差异,高校学生要自觉提升文化意识,学会平等地尊重和理解,挖掘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元素,防止和抵制恶劣文化的侵袭与传染,发展和传播优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文化差异中深入学习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自觉,在认识中反省,在反省中融合,在融合中创造,在创造中共享。
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经历多次民族融合,形成以儒家为主,融合道、佛、理、术等多种元素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西方在科技、经济等文化方面呈现强势,我国努力向西方学习,努力地学习英语,对以英美为主的西方文化了解和学习很多,甚至出现盲目追随,但对中国文化呈现冷落的态度。外国语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中,会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碰撞,可能会经历从惊讶到模仿最后吸收的过程,造成不同程度的西化,表现出“中不中,洋不洋”的怪异行为与个性。这不仅不利于学习,反而有损于个体成长,还会影响校园环境。这就需要在讲授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中,在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中树立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
中西文化历史形成经历与过程不同,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外国语院校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时,要能够发现中西文化的异同,理性比较分析,认识中国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近100年来,西方整体先进,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我们认识到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在学习中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明,认识西方独特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中消极的拜金、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差异,表现出一些文化观念的动摇与迷茫。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面对文化碰撞,我们更需要寻找和树立优秀的中华文化魂。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与文明,我国丰富灿烂的诗词文化、悠久健康的饮食文化、智慧实用的建筑文化、丰富博大的中医药文化等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珍宝,而且是珍贵的世界遗产。即使是科技方面,我国也有着悠久优秀的科技文化,如鲁班工艺、伟大的“四大发明”等,不仅对中国社会和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西方的航海、军事等都起到巨大影响,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先人的科技创造与探索精神。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讲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这三大发明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提供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医药文化融合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独特中华特色,更是传播久远,是令世界瞩目的璀璨文化,在健康理念、医药医治等各方面引起世界重视,传播广泛。
面对西方文化,文化自觉是求同存异。西方文学《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中表现出的执着坚毅与冒险文化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水滴石穿”“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精神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农业文明为基础,更加重视群体意识;
西方文化中以海洋文明为基础,更重视个体价值。其实中华文化中也重视个体与个性,如道家思想文化中潇洒自如的个性,但历史发展中逐渐建立和形成了强烈的集体意识,认识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精神对我们民族的觉醒、自强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在遇到外敌入侵时能够团结一心、同仇敌忾,都是重集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结果。中华文化中的“亲仁”“勤劳奋发”“命运共同体”等优秀丰富的内容,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近现代的民族自强、当代的大国崛起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重教育”“务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中国普及教育、提升文化素养、干实事、善竞争起到巨大作用与影响,这些文化内涵推动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成为“大国崛起”的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更加凸显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信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儒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仁爱”,其基本含义是爱,即爱己、爱他、为他、利他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就是劝诫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做到整体的和谐发展。这种思想对西方文化强调竞争所带来的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人际关系冷漠无疑具有补救作用。道家文化所推崇“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西方文化近现代时期片面强调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也有很大的启发,不仅对解决当前的世界性生态危机具有重要启示,而且显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终极关怀。2017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可见其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力。学生们在学习中一定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
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中庸”思想对个体平和、民族和谐、世界和平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到“天人合一”对保护自然、减少破坏的积极影响,了解“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学习外语的学生在深刻认知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主体,******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学生在这样的力量感召下主动内化和优化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地传扬中华优秀文化。
外国语院校中有许多东方语种的学习,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文化圈的核心,周边很多国家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国家,他们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文化典籍,尤其是韩国、日本的语言书写和发音中有很多与汉语非常相似或接近的字词,文学和艺术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不仅善于创造文化,也是善于学习文化的民族,历史上在多次与不同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中吸收学习不同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吸收印度佛教的优秀元素,与中国本土的儒道哲学文化合流交汇,将其内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多次与东方民族的学习交流中形成的,学生在学习东方语言和文化中会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东方文化。学生在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融认同中挖掘中华文化元素,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传播力。
中国是东方汉文化圈的核心,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形成。在学习和了解东方语言和文化中,会发现很多中华文化元素,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自秦代开始传入日本,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日本文化中的文字、文学、围棋、医学、建筑、茶道、礼仪等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字和语言发音都很相似,学起来相对容易掌握。日本武士道的忠义文化也是源自中国的“杀生取义”,日本人冷静简洁的生活方式也受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韩国语的发音跟汉语很多相似的,韩国的书法也深受中国文字影响,中国学生学习韩国语时,在发音、文字书写上有很大优势。韩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和中秋,团聚、祭祖的风俗与我国也一样,清明、端午文化习俗相似,中医文化在韩国非常流行。中国人移居泰国历史悠久,泰语中很多发音与中国的潮汕话发音相似,泰国的皇宫、寺庙等建筑吸收了很多的中华元素,看上去辉煌而精致。印尼的木质建筑风格跟中国文化相似,很多饮食跟中国广东、潮汕一带是一致的。越南的节日、饮食等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呈现出很多一致性。这些周边邻国跟中国地理相近、环境相依、山水相连,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文化传统。外语院校学生在学习东方语言和文化时,会了解到很多汉字的繁体字,这是在学习异域文化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重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和贸易从汉朝就绵延不断,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交往的纽带,近几年“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更加繁荣了与中西亚国家的交往。在学习阿语文化时,可以了解中国的茶、医药、航海和艺术文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与互动。在学习东方文化时,可以发现和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文化因子,认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树立民族自豪感。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实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外国语院校的学生不仅在专业学习中了解文化的互动与影响,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信心,更要在各种涉外交流事务中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色,展现出中华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信自强,表现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与多元融合。
外国语院校的学生由于优秀的外语优势,常常在校期间会被选拔为志愿者参与涉外交流事务,参与各种涉外的夏令营活动、商贸活动、大型的涉外事务,如G20杭州峰会、世界性体育赛事等,这些都是展示和表现中华文化的重要场合,从不同方面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多元,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2008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以心心相扣的心形志愿者标志,展现了大家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的中华文化精神。当时的会徽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展现了志愿者们活跃美好、奉献为乐的志愿精神。志愿者们真挚的笑容、出色的服务、友善的行为传递出中华民族和善、大爱的精神文化,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与全世界交流与共享。
参与这些世界性活动,学生不仅在外在的装扮、礼仪、谈吐上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色,根据不同的事务和场合选取适合的装扮,表现优秀得体的礼仪,更要在内在的文化素养、精神气质和服务方式上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中国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展示给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丰富、博大、悠久与灿烂,展现我们强于尊重、善于学习的文化传统,将******提出的“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赋予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落到实际行动中,通过丰富多元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包容度和优质性,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多元、丰富多彩,深深地浸润在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推动着个人奋发、集体团结、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要在丰富多元的文化差异中学习尊重与理解,平等地展开文化互动与交流。外国语院校的学生更是要在不同文化的差异选择中确立中国文化的支柱核心,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与碰撞中,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性,理性分析和比较文化差异,发现中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信心,有了信心就具有了学习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动力。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与东方文化长久地学习交融,挖掘和探索东方文化中更多更深的中国文化元素,这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自豪感的鼓舞下深入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外国语院校学生在参与涉外事务中更是要将学习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致细腻地展现出来,显示民族自强,传扬和共享中华优秀文化。
外国语院校的学生不仅要“睁眼看世界”,学习了解不同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开阔眼界,更需要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创造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中善于学习、乐于包容、勇于挑战、强于创新、敏于行事的优质内核向全世界传播、交流与共享。
猜你喜欢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MINORITY REPORT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5期)2019-11-11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中国德育(2016年24期)2017-05-27传承 民族 文化学苑创造·A版(2016年6期)2016-06-20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中华经典诵读演讲稿4篇2022-08-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读后心得体会2篇(精选文档)2022-08-20
- 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五章心得体会2022-08-25
- 学习2021新《安全生产法》心得体会(共六篇)(完整文档)2022-08-27
- 安全生产法体会【精选推荐】202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