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焦虑对大学生微信过度使用的影响: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陈 梅 黄时华 许 娜 李娇娇 吴琦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报告(2021年)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19.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作为一款手机社交应用程序,深受大学生喜爱,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2]。微信作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社交媒体,因其方便快捷的功能,给大学生社交带来便利,然而过度使用微信会损害个体身心健康[3]。微信过度使用,又称为微信依赖或微信成瘾,是指个体过度关注微信,对微信的使用行为失去控制,以至于时间管理混乱,从而导致个体系列社会功能受损的情况[4]。大量的研究表明,微信过度使用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降低学习成绩[5-6],损害认知功能,影响睡眠质量[7]。因此,有必要对微信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特质焦虑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习惯性焦虑[8],可能是大学生微信过度使用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9]和社会行为的恐惧管理理论[10],个人易感素质是微信过度使用的重要原因。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和危险,长期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有强烈的不安感,会采取使用微信的方式来补偿自我价值感,抵抗自身的恐惧,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强化了微信使用行为,长期以往,会形成微信过度使用情况[11]。实证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是手机成瘾的风险因素[12],如马君莉等人[13]发现,特质焦虑可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容易手机成瘾。赵敏翔等人[14]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状态焦虑可以中介自尊和微信成瘾。状态焦虑是短暂性的焦虑,而特质焦虑是一种长期性的焦虑,因此,更有理由推测特质焦虑影响大学生微信过度使用,并提出假设H1:特质焦虑正向预测微信过度使用。
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或许不仅有直接关系,还可能存在间接关系。认知重评可能在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之间起中介作用。认知重评是指个体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来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是一种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15]。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9],非适应性的认知是微信过度使用的关键因素。当个体易感素质特质焦虑作用于微信过度使用时,需通过个体认知因素来实现,因此认知重评即认知的改变可能中介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和手机成瘾存在负相关关系[16],认知重评水平高的个体,面对生活的压力环境,在负面情绪出现前已调整了自己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有更高的满足感[17],从而避免了在手机微信上寻求心理满足。现有的研究亦表明特质焦虑和认知重评密切相关[18],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越少使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因此,推测特质焦虑通过认知重评影响微信过度使用,并提出假设H2:认知重评在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生命意义感可能是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的另一个中介变量。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意义和重要性的感知[19]。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9],生命意义感作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可能是微信过度使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容易受环境影响,经常注意到负向情绪信息[20],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更多消极的情绪,有更少的生活掌控感[21],产生自我否定,自我价值感降低,容易转移到微信上来补偿现实生活无法满足心理需求,从而产生微信过度使用情况。实证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是手机成瘾的预测因素[22],如赵浩等人的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负向预测手机成瘾[23],生命意义感水平低的个体,越容易手机成瘾。现有的研究亦表明,特质焦虑和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24],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难以感知到自身的价值,生命意义感较低。因此,推测特质焦虑通过生命意义感影响微信过度使用,并提出假设H3:生命意义感在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既然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均可以在特质焦虑与微信过度使用间单独发挥中介作用,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已有的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对生命意义感有促进作用[25],认知重评水平高的个体,能经常使用认知重评这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激活更多的大脑前额叶皮层[26],调节抑郁、焦虑的情绪,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27],积极情绪能够调动个体的心理资源,提升生命意义感。可见,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一前一后的。因此,推测特质焦虑通过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影响微信过度使用,并提出假设H4: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在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特质焦虑对微信过度使用的影响机制,检验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的单独中介效应,以及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为减少大学生微信过度使用提供参考。
1.1 对象
2022年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2所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软件发放问卷给学生作答,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708份有效问卷。在708名被试中,男生151人(21.3%),女生557人(78.7%),被试年龄18.86±1.70岁。
1.2 方法
1.2.1 特质焦虑量表 选用1983年Charles Spielberger修订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的特质焦虑量表[28],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方法,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特质焦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为0.865。
1.2.2 认知重评量表 选用2007年王力等人修订的中文版情绪调节量表中的认知重评分量表[29],共6道题目,采用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7级计分的方法,总分越高即代表个体的认知重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为0.874。
1.2.3 生命意义量表 采用刘思斯和甘怡群[30]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分为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2个维度,共9个条目。用7级计分的方法,分数越高说明生命意义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为0.869。
1.2.4 微信成瘾量表 采用由Montag等人编制[31]、陈维等人修编[32]的中文版微信成瘾量表,共12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方法,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微信过度使用倾向越高。该量表被证实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良好的信效度[32]。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为0.921。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9.0对数据完成处理。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来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有7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3.51%,小于40%的临界标准,可见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1 特质焦虑、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和微信过度使用的相关分析
对特质焦虑、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和微信过度使用4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由表1可见,特质焦虑与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微信过度使用与特质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表1 特质焦虑、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和微信过度使用的相关分析
2.2 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在特质焦虑与微信过度使用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特质焦虑作为自变量,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作为中介变量,微信过度使用作为因变量。采用PROCESS插件的模型6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对708个原始数据进行5000次重复抽样,计算偏差校正的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将调查问卷中的所有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对模型中的回归方程进行参数估计,见表2和图1。结果表明:特质焦虑可以有效地负向预测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
认知重评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
特质焦虑可以正向预测微信过度使用,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可以负向预测微信过度使用。
表2 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图1 链式中介效应模型
中介效应结果见表3和图1。结果显示,总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3411,95%的置信区间为[0.2621,0.4201],不包含0。特质焦虑对微信过度使用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2090,95%的置信区间为[0.1214,0.2966],不包含0,效应占比61.27%,说明特质焦虑可以直接预测微信过度使用。特质焦虑对微信过度使用的影响是通过3条中介路径来进行的:第一条间接路径“特质焦虑→认知重评→微信过度使用”效应值为0.0549,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不包括0,效应占比16.08%,“特质焦虑→认知重评→微信过度使用”中介效应显著,说明认知重评在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第二条间接路径“特质焦虑→生命意义感→微信过度使用”效应值为0.0621,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不包括0,效应占比18.20%,“特质焦虑→生命意义感→微信过度使用”中介效应显著,说明生命意义感在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第三条间接路径“特质焦虑→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微信过度使用”效应值为0.0152,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不包括0,效应占比4.45%,“特质焦虑→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微信过度使用”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说明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在特质焦虑与微信过度使用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综上可知,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不仅可以单独起到中介作用,还可以通过认知重评—生命意义感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表3 总效应、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分解
3.1 特质焦虑预测大学生微信过度使用
直接作用效应分析表明,特质焦虑与大学生微信过度使用之间的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61.27%,说明特质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微信过度使用,验证了假设1。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和社会行为的恐惧管理理论,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容易过分关注到负面信息和威胁信号[33],有更高的压力知觉[34],经常感觉到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产生持续而强烈的焦虑感,为了自我保护和防御恐惧情绪,容易转移到社交软件微信上来。微信具有使用方便、服务功能完善等特点,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大学生可以微信上晒朋友圈、看视频、信息传递沟通等,短时间可以极大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但如果长时间依赖微信,对微信过度使用,反而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刺激-反应-强化理论[35]有助于解释微信过度使用,大学生使用微信,获得了快乐和价值感,强化了使用微信的行为,不断反复循环,形成微信过度使用。这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特质焦虑水平高这部分大学生的微信过度使用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2 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特质焦虑通过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影响微信过度使用,验证了假设2,同时也支持和拓展了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本研究发现,特质焦虑与认知重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18]。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对周围的环境持续感到痛苦和不安,想努力控制自身的消极情绪,但难以获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更多地采用非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36]。同时,认知重评负向预测微信过度使用,与张敬赞等人[16]的研究类似。认知重评是一种同时短期和长期有效果的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水平高的个体,经常使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在生活中有足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避免了微信过度使用。具体来说,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经常把中性信息误读为消极的或有威胁的信息[37],对生活过分的担忧,自我效能感较低,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38],较少运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来缓解压力,常常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39],因此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是微信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40],负面情绪较多,可能容易导致微信过度使用的发生。
3.3 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的研究结果发现生命意义感是特质焦虑与微信过度使用间另一个中介变量,验证了假设3,同时也支持和拓展了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本研究发现,特质焦虑显著负向预测生命意义感,这与张潮等人[41]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根据注意偏向理论[42],高特质焦虑水平的个体,往往倾向于将更多的注意力偏向负面信息和威胁性信息,难以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从中解脱出来,常处在一种警惕、不安、担忧的情绪状态,对自我评价过低[43],较少体验到生命价值和意义。同时生命意义感显著负向预测微信过度使用,这与已往研究结论一致[23]。生命意义感高的个体,对生命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能灵活地应对周围的环境,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压力[44],有较多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感[45],从而降低了微信过度使用。具体而言,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和网络成瘾的使用—满足理论[46],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有担忧的人格倾向,常常处在消极情绪中,情绪调节困难,有较低的自尊心,难以感知到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从而转移到微信上来补偿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微信作为国内使用广泛的社交媒体,大学生可以在微信上维持现实中已有的人际关系,晒朋友圈,分享经验等,极大满足了大学生自主、关系、胜任的心理需求,因此微信容易成为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大学生满足心理需求和宣泄负面情绪的主要方式。
3.4 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在探究特质焦虑与微信过度使用之间的作用机制时,研究还发现了由认知重评到生命意义感构成的链式中介这一条重要路径,说明特质焦虑对微信过度使用有一定的增强效应,且这种效应是通过降低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来共同作用形成的,验证假设4。研究中发现,认知重评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与已有的研究一致[47],即认知重评水平高的个体,有较强的生命意义感。具体来说,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有较高水平的焦虑易感性人格倾向,在前注意阶段难以区分快乐和悲伤的情绪[48],在没有威胁的环境下,也容易误读周围环境的信息,理解为有威胁或负面的信息,常常注意偏向于有威胁的信息,难以调动个体内在的心理资源应对生活,较少采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有更高的杏仁核反应和更少的额叶机制的参与,滋长了恐惧、焦虑情绪的维持[49],长期处在担忧、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中,难以体验和追寻生命的意义,从而容易转移到微信上来补偿心理满足,不断反复过度补偿,对自己行为失去控制,导致微信过度使用。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有助于解释微信过度使用,人是绝对理性的经济人,会自觉地抉择最优化的方案[50],微信功能的多样性满足了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51],因此大学生倾向于线上微信世界,从而影响到微信过度使用情况的发生。
本文验证了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在特质焦虑与微信过度使用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对了解特质焦虑和微信过度使用的作用机制,降低大学生微信过度使用提供新思路。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筛查出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通过提高认知重评和生命意义感的心理训练和团体心理辅导来减少微信过度使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特质焦虑过度个体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心理学报(2022年1期)2022-01-21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中老年保健(2021年12期)2021-11-30过度减肥导致闭经?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关注个体防护装备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教养方式在特质焦虑代际传递中的中介作用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年7期)2019-07-31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公民与法治(2016年14期)2016-05-17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How Cats See the World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状态焦虑、刺激呈现时间、特质焦虑水平对注意偏向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2期)2014-04-03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基于磁感应通信的水下链式网络MAC协议研究2024-08-24
-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学校工作要求感知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基于职业幸福感的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2024-08-27
- 卓越数学教师的特质与成长路径研究2023-09-27
- 论《一本好书》的低碳艺术特质2023-10-14
- 2023年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怎么缓解考生焦虑如何保证一日三餐【精选推荐】2023-09-20
- 青少年情绪调节与抑郁、焦虑的关系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