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与汉族农村公众科技态度差异分析
周建稳,周子翔,李文峰
(1.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0;
2.云南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少数民族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简称“科技态度”)直接影响科学思想的传播,影响人们对技术的采纳[1]。公众的科技态度是其对科技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综合作用的反映,不仅包含了所处时代的科学知识背景、科技发展程度,而且深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观念的影响[2-4]。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态度正成为新时代科学文化的重要表征[5]。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科技发展相对滞缓[6],科技运用率不高、教育资源供给不足[7],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高[8],科技进步基础薄弱、科技创新投入不足[9],地方性知识体系不同于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10],该类地区公众对科技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研究少数民族的科技态度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彝族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60%以上,彝族也是云南人口最多且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文章基于选取的彝族与汉族农村公众,分析两群体科技态度的差异,为推进彝族与汉族的科学文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彝族与汉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参考。
公众对科技的态度深受科学素质水平、受教育程度、性别、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有较强的社会语境特征。科学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影响方面,马丁·鲍尔等通过对欧盟各国和印度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科学素质水平与对科技的支持度之间的关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1]。英国学者布莱恩·温教授提出公众理解科学程度与支持程度之间的单向度相关性[12]。何薇等指出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更加关注、支持科技的发展,对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影响有更理性的认识[2]。任磊等指出,受教育程度较高、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对科学的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更强[1]。刘慧等指出,受教育程度低是欠发达地区公众科技意识低下的重要原因[7]。性别方面,一般认为男性科技意识更强,对科技支持度更强。任磊等基于全国的调查指出,相对女性,男性公众对科学的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更强[1]。蔡秋红指出虽然农村妇女接受新技术的态度积极、愿望强烈,但传统性别观念严重影响她们学习和应用科技知识的能力[13]。孙艳芳指出,农村妇女科技意识不强,农村妇女接受新技术的态度不够积极,获得科技信息的方法渠道不多[14]。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刘慧等指出,欠发达地区公众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科学技术知识获取方式单一,深受小农意识的影响,科技意识低下[7]。戴慧琦等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们普遍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较少,当地居民对科学技术的追求热情不高[6]。任磊等指出,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公民群体对科学的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更强[1]。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拟验证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1:与汉族相比,彝族对科学研究持有更高的支持态度和更强的科学传播意愿;
假设2:不管彝族还是汉族,男性对科学的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比女性更强;
假设3:不管彝族还是汉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众,越支持科技的发展,同时对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影响有更理性的认识;
假设4:汉族和彝族公众家庭年收入水平与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及加强科技传播的意愿是否呈正相关。
(一)数据来源
云南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峨山、宁蒗、石林等县。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7 年3—11 月在昆明市官渡区、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曲靖市宣威市的实地调研。选取的五个调研点有相似的经济形态,选取的彝族群体和汉族群体的经济收入来源相同,汉族的人均耕地多于彝族,两群体均以种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种植业以玉米、土豆、烤烟、小麦为主,养殖业以鸡、猪、羊为主。目前,两群体中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程度相差无几,适合对其公众科技态度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综合考虑彝族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每个县(区)抽取1~2 个乡,每个乡抽取2 个村,每村随机抽取20~30 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化访谈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对科技的态度、每年参与科普活动频次等情况。根据研究问题,通过数据清理共得到1 051 个有效样本。此次受访者中彝族超过60%,受访者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比率超过75%,年龄在45~59 岁的占40%。2020 年6 月,笔者对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进行了补充调查,此次只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旨在了解农户科技意识现状。
(二)指标选取
在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测评指标中,各国测评指标通常会包括:对科技的期待和评价、对政府资助科学研究的支持、对科学家团体的信任度、对科技职业的看法和期望、科学家和专家对公共议题的影响等内容[15]。中国科普研究所针对全国范围内研究公众对科学技术态度的指标主要包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看法、对科学家职业和工作的看法等内容。任磊等基于2015 年中国公民学素质的调查内容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公众科技态度的四因子指标(一级指标):对科技带来影响的展望、科技影响生活的评价、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情况、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1]。文章采用任磊等人的因子指标,由于受访对象彝族较多,结合彝族文化背景,在对科技带来影响的展望这一因子中加入了“相信科学和参与宗教活动不矛盾”选项,以便了解公众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看法。
(三)因子分析
将量化后的数据输入SPSS(22.0)软件,首先对数据进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 值检验,检验结果: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显著(显著性水平=0.000<0.05)且KMO 值为0.810(0.8~0.9 为好),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寻找公共因子,根据特征值准则,删除特征值小于1 的主成分(公因子),剩下4 个公因子。最后,为使因子更具命名可解释性,对因子进行旋转。经过多轮的低因子载荷剔除和先验指标的比较,因子分析中的旋转成分矩阵如表1 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到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量。
表1 公众对科技的态度因子
对各因子进行计算和分析。将各题目中选项赋予分值(为避免“不知道”选项的干预,本次分析不予赋值;
从“赞同”“基本赞同”“不赞同也不反对”“基本不赞同”到“不赞同”依次从5~1 分进行赋值),计算各因子得分,进行各因子的量化分析,对科技影响展望(5 分为乐观,1 分为理性保守);
对科技影响生活的评价(5 分为肯定,1 分为否定);
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5 分为支持,1 分为不支持);
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5 分为支持,1 分为不支持)。
(一)彝族与汉族公众科技态度的整体差异
将彝族与汉族公众对科技的态度得分进行对比,从表2 中各因子得分均值可以看出:汉族认为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没有彝族高,“没有科学技术,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内容得分比彝族高0.39 分;
汉族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持更加开放的态度,“相信科学和参与宗教活动不矛盾”内容的得分比彝族高0.32 分。彝族对科技影响生活的评价得分高于汉族,彝族更加肯定科技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坏处”这项内容的得分比汉族高0.48分,“雾霾、污染、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是科技造成的”这项内容得分也比汉族高。与汉族相比,彝族对科学研究持有更高的支持态度、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也更强,并且每项内容得分均高于汉族0.3 分以上,假设1 得到验证。
表2 彝族与汉族对科技的态度得分差异
(二)彝族与汉族不同群体的科技态度差异
从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比较彝族和汉族公众在科技影响展望(因子A)、对科技影响生活的评价(因子B)、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因子C)、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因子D)的得分(如图1~3 所示),比较彝族与汉族公众科技态度的内部群体差异,并验证假设2、假设3、假设4。
图1 彝族与汉族不同性别公众科技态度得分
1.不同性别公众科技态度的差异
从性别上看,男性对科学的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并不都比女性强,存在民族差异。在彝族中,男性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得分均高于女性,而在汉族中恰好相反,假设2 未得到验证。汉族女性与彝族女性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得分差异不明显,汉族男性与彝族男性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得分差异较大,汉族与彝族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男性身上。彝族中女性对科技对生活影响的展望得分高于男性,汉族中男性与女性对科技对生活影响的展望得分较为接近;
汉族中女性对科技影响生活的评价得分高于男性,而彝族中是男性对科技影响生活的评价得分高于女性。
图2 彝族与汉族不同受教育程度公众科技态度得分
图3 彝族与汉族不同家庭年收入公众的科技态度得分
2.不同受教育程度公众科技态度的差异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彝族和汉族对科技对生活影响展望的得分差异较小。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彝族和汉族公众对科技影响生活的评价呈上升趋势,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和参与科学决策的意愿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科学文化对于公众个体,体现在培养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形成对科学积极、理性的态度。受教育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基础条件。彝族和汉族中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和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得分比较接近。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彝族和汉族对科技影响的展望也越接近;
文化程度较高的公众拥有更多科学文化知识,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和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态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对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待科技的态度不再是单向乐观,而是对科技持肯定评价的基础上,持更加理性的态度。因此,假设3 得到验证。
3.不同家庭收入公众科技态度的差异
从家庭年收入上看,彝族和汉族均是高收入家庭的公众对科技对生活影响的展望最积极,彝族中家庭年收入增加与科技对生活影响的展望呈正相关,而汉族中却是家庭年收入介于8 万~12 万元的公众对科技对生活影响的展望得分最低。不管彝族还是汉族,与低收入公众相比,中等收入公众对科技对生活及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评价持更理性的态度。与汉族低收入公众相比,彝族低收入公众对科学研究表现出了较强的支持度和较高的科学传播意愿。汉族中家庭年收入的增加与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和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呈正相关,而彝族中家庭年收入的增加与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和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呈负相关。假设4 未得到验证。
此部分结合访谈内容,从经济发展速度、性别观念、文化变迁探讨彝族与汉族科技态度差异。
(一)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让彝族对科技对生活改善的感受明显高于汉族
当科技成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发达状况深刻影响着公众的科技态度[3];
家庭相对经济水平增长的速度影响着人们对科技的评价[4]。精准扶贫在彝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意识快速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彝族与汉族形成了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局面,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作用。虽然选取的彝族与汉族两群体目前经济收入差距不大,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程度相差无几,但是所选彝族十多年来的发展速度远超汉族,彝族与汉族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对科技对生活改善的感受明显高于汉族,对科技传播表示出更支持的态度。
(二)彝族妇女的传统性别意识强于汉族妇女
在2017 年的调查中发现,彝族妇女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没有汉族妇女高,与汉族妇女相比,彝族妇女有着更深的传统性别观念。彝族和汉族妇女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但在举办相同数量的培训活动时,彝族妇女参加培训活动的频次低于汉族妇女。在询问到“家庭中一般由谁参加技术培训活动”,绝大多数彝族妇女回答“这些事由丈夫去,自己一般不去,丈夫回来后再告诉她们讲了些啥内容”。而大多数汉族妇女回答“根据培训内容和是否有时间而定,不一定非得丈夫去,有些培训自己去更好”。汉族男性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得分低于女性的原因主要是汉族男性对科技的期待低于女性,在访谈中发现汉族女性对科技对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评价高于男性,汉族男性也更赞同“没有科学技术,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三)与汉族相比,彝族对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关注更高
聚居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民在对自然环境的长期认识和利用中,形成了生物多样性自然观念及生产技术[16]。彝族自然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应对自然怀有敬畏崇敬之心[17];
彝族传统生产生活实践活动行为是以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18]。对彝族对技术发展与环境变化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对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关注较高。他们谈到,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带来了增产和便利,但也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这些科技的运用对环境影响比较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世代相传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也式微,人们对科技的依赖增加,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弱,不注重保护周围环境,现在很多人将生活垃圾扔在山上,以前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彝族原有的生态自然观念较强,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感受更深刻,故对科技影响生活的评价更高。
虽然彝族地区科技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彝族与汉族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与***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存在一定差异,针对在乡村振兴中怎样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继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在科技传播与发展经济中注意保护好彝族的传统文化
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19],科技在彝族地区的快速传播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加速了彝族文化的式微,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和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呈负相关,高收入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式微感受较为强烈,传统文化是培育科学文化的坚实基础,保护好传统文化才能让彝族公众更易于接受新的科技思想。在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需要尊重差异,包容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共同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关怀彝族的精神需求,发扬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服务于科学技术传播。
(二)在农村地区科技传播过程中注重女性参与度
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区域农村农业女性化趋势已经明显。在汉族中,女性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对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得分均高于男性;
在回访调查中发现,彝族妇女的性别平等意识已经突显,参与科技培训的意识已经大大加强。农村妇女在农村科技传播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农村科技传播过程中可考虑专门对女性进行科技培训。
(三)继续加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供给
提高受教育程度是确保公众更易于接受科学,也是科学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也表明:不管彝族还是汉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度和加强科学传播的意愿表现出较高的支持和较强的意愿,而本次受访者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所占的比率超过了75%。因此,应继续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在彝族对科技传播表示支持态度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和科技传播力度。
猜你喜欢科学研究汉族彝族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22年5期)2022-10-12彝族海菜腔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9期)2021-10-14纺织科学研究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7期)2021-08-14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四川蚕业(2020年3期)2020-07-16彝族荞粑粑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20年5期)2020-06-10纺织科学研究纺织科学研究(2020年1期)2020-05-21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7期)2019-09-10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民族学刊(2019年2期)2019-05-15改成汉族的满族人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2023年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彝族民俗民风3篇(范文推荐)2023-01-10
- 描写彝族风俗习惯文章,菁选3篇2023-02-18
- 布朗文化的歌者——评彝族作家何鸟散文集《时光皱褶处》2023-09-22
- 2022年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决定(完整)2022-09-21
- 2022年度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陈洪公开讲话汇编14篇!(二)2022-09-21
- 云南省省级党政机关公务差旅费管理办法(2022年)【精选推荐】2022-10-12
- 云南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科技需求情况调研表2022-11-05
- 云南“消防安全接力”专题直播时间安排及平台入口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