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言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9-24 16:40:08 来源:网友投稿

■葛 晶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12)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下文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并将“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十大重点改革发展任务之一。留学生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正在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要求,“双高计划”遴选院校基本条件之一是“有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招收学历教育留学生”[2]。近年来,高职院校留学生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数据,2014—2018年间我国高职院校招收和培养的专科层次来华留学生人数达42146人,总体规模扩大了6.0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21.4%[3]。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体量的不断增大,加之高职院校留学生工作起步较晚,经验较少,目前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留学生的汉语言教学。汉语言教学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的高职院校学习,汉语是他们在中国生活学习、了解中国的前提;
另一方面汉语言教学的效果会影响到留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以及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围绕“双高计划”,对现有留学生汉语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建议,以期通过教学改革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提升中国职教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国际职教留学品牌。

(一)教学现状

根据《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国际影响力50强”名单,我们选择了部分国际化水平较高、留学生工作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以江苏和北京为主,包括实地走访、发放问卷等形式。结合调研结果和文献研究我们梳理了目前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言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方面。本文所指的教学模式是指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简言之,就是针对一定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对教学所做的教学形式上的安排。目前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言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分技能教学模式。所谓分技能教学模式,是“以语言技能培养为教学目标,按照语言技能项目(听说读写)分设课程”[4]。高职院校采用分技能教学模式是借鉴了普通高等院校留学生的工作经验,因为“分技能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国高校最流行的模式”[5]。

2.课程设置方面。分技能教学模式强调语言技能的分别培养,因此在分技能教学模式的框架下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汉语言课程主要设置为汉语综合、汉语听力、汉语口语、汉语写作、汉语阅读等,用以分别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技能。不同院校对于上述汉语课程的课程组合和课时安排不尽相同,有的会将部分课程合并,例如,汉语听力和汉语口语合并为汉语听说,汉语写作和汉语阅读合并为汉语读写,有的会因课时紧张而删减某门课程,但核心都是按照语言技能设置课程。部分院校还会针对学生参加HSK汉语等级考试的需求开设HSK考试强化与辅导课程。

3.教材选用方面。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汉语言教学中使用的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常规教材,即面向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的普适性教材,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汉语》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汉语初级强化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留学生汉语写作》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新目标口语》等。只有极少部分高职院校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校本教材和自编讲义。

(二)主要问题

通过梳理留学生汉语言教学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方面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言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为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课程几乎和本科院校的汉语言课程一样,都属于通用汉语的范畴,缺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汉语言课程。高职院校使用的汉语教材并不是专门针对高职留学生而编写的,以《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为例,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性质是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材,主要供来华学习汉语的长期进修生使用。高职院校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完全不同于本科院校的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这些教材经过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既注重语言基础,又突出了职业特色。相较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职留学生缺少职教特色的汉语教材。正如有学者所言:“高职来华留学教育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照搬或模仿本科院校来华留学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甚至课程体系设置的现象也普遍存在”[6]。

2.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存在脱节现象。目前开设的汉语言课程以讲授通用汉语为主,主要是日常生活用语和HSK词汇,基本不涉及专业用语和技术词汇,因此当学生进入专业课堂学习的时候会面临巨大的语言障碍,学生无法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专业学习和技术培训困难重重。通用汉语教学主要是学习汉语本身,专业课教学则是通过汉语来学习专业知识,二者之间需要一个过渡和连接,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汉语言课程缺少这样的衔接课程,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各自为战,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来华留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堂学习的时候,大量的专业词汇、术语成为最大的拦路虎,即使对于汉语水平很好的同学仍存在大量无法理解的现象”[7]。

3.汉语言文化课程有待加强。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为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文化实践体验课程,包括书法、剪纸、京剧、武术、国画等,但以汉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知识讲授课程相对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缺乏适合高职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材,现有的《中国概况》等本科教材对于高职留学生而言难度太大,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汉语言教学课时紧张,汉语综合等几门现有课程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汉语教学课时,同时还要保证学生从汉语零起点到顺利通过国家汉办组织的HSK考试,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很难再安排课时进行汉语言文化的教学。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围绕“双高计划”提出的改革发展任务,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言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通过教学改革,提升汉语言教学水平,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言能力,满足留学生技术技能的学习需求,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职教留学品牌。具体而言,包括生活、语言、技术、文化四个维度的目标。

1.生活维度。满足留学生在中国生活的基本需要,保证留学生具备基本的中文交流能力,使留学生能够运用汉语解决与自身学习及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听得懂,说得明白,可以在中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2.语言维度。满足留学生HSK汉语考试的需求。汉语HSK考试是国家汉办实施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是外国留学生汉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证明,在留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对来华留学生都有HSK汉语等级考试的要求,留学生只有通过相应级别的HSK考试,才可以进入专业学习以及申请毕业。因此汉语言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HSK考试水平,确保学生通过考试,顺利开启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

3.技术维度。满足留学生专业学习及技能掌握的需求,为留学生后续的技术技能学习扫清语言理解上的障碍,适应专业课堂的学习以及后续实训实习的操作。使留学生能基本听懂专业课教师的汉语教学用语及专业术语,能够看懂实践操作中常见的中文工作流程及操作说明,保障留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

4.文化维度。传播中国文化,提高留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通过汉语言教学,输出汉语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让留学生不仅会汉语,还懂中国,“使其归国后自觉充当弘扬中国职教模式、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宣传者’”[8],成为知华友华、促进中外交流互融、民心沟通互解的桥梁。

(二)教学改革的设想

1.突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点,建立汉语言教学“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一体”指的是“通用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
“两翼”指的是“专业汉语教学”和“汉语文化教学”。通用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解决的是留学生汉语言零基础入门的问题以及培养和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对应改革目标中的“生活维度”和“语言维度”;
专业汉语教学解决的是留学生后续专业学习以及技术技能操作的问题,对应改革目标中的“技术维度”;
汉语文化教学解决的是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对应改革目标中的“文化维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且有着同等地位”。“双高计划”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一体两翼”的汉语言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文化教育的育人性,突出技术和文化的重要性,使得汉语言教学从先前单一的语言技能培养丰富为语言培训、专业先导以及文化育人三大功能,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培养懂汉语、有技术、懂中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留学生培养的竞争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2.考虑学生特点,调整课程设置,解决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脱节的现象。在“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下,原有汉语言课程将进行“一减一增”。将原有的汉语综合、汉语听力、汉语口语、汉语写作等课程进行内容优化及课时删减,统一合并为基础汉语课,调整到通用汉语教学的范畴,完成语言培训的功能。同时增加专业汉语课和汉语文化课,专业汉语课和汉语文化课作为支撑课程分别承担专业先导和文化育人的功能。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改革后的课程设置

调整后的汉语言课程充分考虑了高职院校留学生的特点,压缩合并了原有的汉语课程,减少了基础汉语课程数量。高职院校留学生属于专科层次的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与本科院校的留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原有的汉语言课程门数较多、划分较细且采用本科院校教材授课,因此在语言知识讲解的广度与深度上摊得过大、讲得过细,并不完全适合高职留学生,给学生造成较大的汉语学习压力同时又显得针对性不足。

调整后的基础汉语课只保留基本的语言知识课、实用听说课和HSK强化课。语言知识课主要以讲授基本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为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实用听说课主要解决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需求,以主题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为主。HSK强化课重在HSK考试辅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HSK考试,做到“以考促教、考教结合”。在授课难度上,调整后的基础汉语课因课时减少难度也会随之降低,将删除过深过难过细的语言知识讲解,增加大量实际运用语言的练习机会,把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9],突出“基础、强化、实用”。

调整后的汉语言课程将增加大量的专业汉语课。高职院校的学历是专科层次,因此从留学目的来看,“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到高职院校就读并不是为了学历深造,而是专业技术技能培训”[10]。这也是高职院校留学生不同于本科院校留学生的另一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中约有98%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11],他们对于技术技能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汉语言教学必须要增加汉语言教学的“技术技能内涵”,将汉语学习和技术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从汉语学习顺利过渡到专业学习,不会因为语言本身而出现不理解专业概念和术语表达的情况。专业汉语课可以细分为准专业学习阶段和正式专业学习阶段两部分。

准专业学习阶段是指学生已经完成大部分的基础汉语学习,但尚未进入系部开始正式的专业学习,这一阶段的专业汉语学习主要是储备专业词语、训练听记专业表达的能力,因此这一阶段可以考虑开设专业汉语词汇课和专业汉语听力课。专业汉语词汇课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了解、掌握后续专业学习以及实习实训会遇到的专业词语和术语表达。专业汉语词汇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汉语教师和专业教师沟通,把握留学生后续的技术技能学习情况,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专业内容、实习实训内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提炼出各专业常用的专业用语和术语表达,为留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操作扫清语言理解上的障碍。专业汉语听力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听记专业表达方式的能力,以解决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以后面临的听课问题,确保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操作中能够抓住重点、听懂指令。和基础汉语课的实用听说课不同,专业汉语听力课主要是通过听记专业词语和表达,帮助学生熟悉并逐渐适应从汉语日常交际语体向专业术语语体的转换。

在留学生进入正式专业学习之后,专业汉语课的设置可以调整为专业汉语阅读课和专业汉语写作课。专业汉语阅读课一是解决留学生听课时在课本上画出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阅读专业教材汉语讲义等问题,二是解决留学生实际操作中阅读中文的工作流程、中文说明书等问题。这一阶段的专业汉语课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训基地甚至实习企业,尝试在真实环境中边看边学,以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学习内容,让汉语学习的内容在真正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在听专业课、交流专业问题、看专业材料的同时,留学生还面临着做专业课笔记、完成课后作业以及撰写毕业之前的毕业论文,因此需要开设一定课时的专业汉语写作课,培养和训练留学生的专业汉语书写能力。

3.重视文化力量,加强汉语言文化课程的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一定是有文化底蕴和文化支撑的院校。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力量,是“双高计划”的内在要求。对于留学生教育而言,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育人的功能,发挥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要通过留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使其成为知华友华的使者。“来华留学生是高校的重要国际资源,他们对中国的正面认知经过其在本国传播后,会从不同方面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12],中国需要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留学生教育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13]。知华是友华的前提,属于深层次的认知层面,高职院校在保留中国文化体验课的同时,需要为留学生开设以汉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讲授课。考虑到高职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基础等因素,汉语言文化课可以采取文化体验课先行、文化知识课提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文化体验课以动手实践、文化参观等形式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感知层面的体验,随后的文化知识课以资料学习、知识讲授为主,目的在于帮助留学生将感知层面的文化体验提升到认知层面的文化理解,帮助留学生提高中华文化全面理解与广泛传播的能力。

4.加快高职留学生专用汉语教材及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增加汉语教材的“技术技能”内涵。“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推出高质量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打造国际教育品牌。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出版界等各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努力,编写出版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专用汉语教材和中国文化读本;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写,尤其是汉语言文化课更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此外,在现阶段我们还可以结合各个院校的专业特色,把留学生后续可能接触到的活页式材料、操作说明书以及行业产业的最新动态作为汉语言教学的授课材料,以弥补现有汉语言教材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提高汉语言教学的针对性及实用性。

“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输出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国际可交流”。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路径之一,留学生的汉语言教学要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要考虑职业院校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各类汉语言课程的比例;
要重视文化力量,加强对留学生知华友华的教育。通过教学改革,推动汉语言教学实现汉语培训、专业先导、文化育人等综合功能,服务国家的整体战略,输出职业教育留学生培养的中国模式,打造中国职教的国际留学品牌。

猜你喜欢双高计划汉语言留学生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5期)2020-04-20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2期)2020-01-06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1期)2019-12-09“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卷宗(2019年29期)2019-11-11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18期)2019-09-26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大经贸(2019年6期)2019-08-21留学生的“捡”生活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3期)2018-11-06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年22期)2018-04-23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留学生 汉语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