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四川高校科技评价新型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24 16:15:05 来源:网友投稿

潘晓宇 朱卫华

(1.西南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2.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新时代的各项发展事业中,科技创新发展是基础性、引领性和战略性的最直接、最核心的内容。在高校科技发展管理中,我们更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努力克服传统科技管理模式的弊端,放下科技评价中非理性的包袱轻装前进。本文基于新时代科技评价基本概念的分析,对新时代四川高校科技评价新型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新时代科技评价是指适用于新时代科技发展事业需求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新指标体系)。时代性是新指标体系的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是新指标体系的政治属性,它要服务于新时代党的中心工作,保证评价客体的活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第二是新指标体系的综合属性,它要实现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操作性和平衡性;
第三是新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它要突出对创新创造、开拓探索素质的全面关注,激发科技活动主体的内生动力。

(一)时代依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大变局,做到观大势、谋大事,我们才能看清变局的本质。[1]矛盾是普遍、客观存在的,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认识矛盾、解决矛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集中精力解决发展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重要方面,做好自己的各项事业。商爱玲(2022)认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彰显着我们党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责任担当。……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就一定能赢得更大的胜利和荣光。”[2]

(二)哲学依据

指导科技庞大而复杂活动的认识论是唯物辩证法,也即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技方法论等基础研究。科学技术哲学从根本上保证科技活动的正确(或成功)方向,揭示科技活动的运动规律,展现科技活动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在关系。人文社科以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是中性的,但科技活动的外溢效应则直接作用于国家主流思想意识。路易·巴斯德〔法〕曾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是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巴甫洛夫〔俄〕也曾说,“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三)现实依据

四川省计有高校134所,在科技创新实力方面位居全国前列,排名居第7位,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刘颖(2012)指出,四川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其中,企业是四川科技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是四川知识创新的主角。应该积极推进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自身有关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出我省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切实把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3]

四川省高校在科技评价方面,基本沿用全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体系。所产生的主要效应也与全国高校的境况基本相同。特别是四川因特殊的地理社会生态原因,省内各高校科技活动的宗旨、结构、规模都存在诸多的差异,兼具不同的科技活动性质,有的领衔,有的前卫,有的起步。内部缺乏可比性,难以直接制定或采用各校通用的“四川省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经抽象分析发现四川各高校科技创新剔除个性差异影响后,在“知识运动”层面上的活动特点是一致的,这为制定四川省高校科技评价新指标体系提供了可能。

(一)价值理性

理性认识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更接近认识对象的本质,被视为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二)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通过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服务于人的某种功利目标。马克思通过揭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即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理性的缺陷性。[4]

(三)价值理性与科技理性的融合

诚如德托罗斯〔美〕教授所说,“科学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互分割越深,人类应付复杂世界的能力就越弱”(岳天明,2009)。首先,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
其次,科技理性支撑价值理性;
再次,价值理性与科技理性统一于社会实践。孙小风(2009)认为,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必要性,来自因二者背离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已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外观和谐社会的构建。[5]

新指标体系在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革新而来。旧指标体系存在的价值取向错位、评价主体错位、评价导向偏差、评价素材整理、混淆科技活动性质等弊端都要在新指标体系中加以克服。见表1。

表1 科技评价新旧指标体系的主要差异

表1规定了评价客体收集整理评价素材的义务。新指标体系引入代表作方式,体现评价客体“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由评价客体自行选择能够代表自己最佳水平的素材(包括论著、模型、实绩等等)提交评价主体评判,既避免专业技术知识的限制,又避免量与质的纠缠,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素材提炼途径。

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思想政治素质(P)和科学技术素质(S)两大类知识运动评价指标构成。

(一)思想政治素质(P)

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是区别中西方科技评价的根本标志。用以解决高校科技工作“为什么”的根本性问题,涉及科技工作的价值理性。评价客体(也即学校科技活动主体——科技人员)需保持科技活动中政治思想的纯洁性和坚定性,培养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主体应有的政治立场和精神面貌,为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科技事业而不懈努力。

(1)思政素质。思政素质指科技评价客体在科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政素质和定力。

P11:主流思想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科技工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抵制违反主流思想意识的言行。

P12:国家民族情怀。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坚定科技工作的民族大义。

P13:道德伦理素质。坚定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道德伦理底线,遵纪守法,服务社会,做精神健康的科技事业建设者。

(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求评价客体秉承科学精神,抵制各种非科学、非理性的腐朽思想,致力于建设和保护全民现代、进步的精神家园。具体评价指标:

P21: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将个人的科技志趣融入国家、学校和团队的科技发展进程,为科技大局无私奉献。

P22:科技精神。弘扬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唯物辩证、创新进取、服务国家的科技精神,努力创造崭新的科技知识、科技产品和科技服务。

P23:科技立场。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用科技理论解释客观现象,不做伪科学、假科技的附庸。

(二)科学技术素质(S)

科学技术素质指评价客体是科技知识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科技思想、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准。根据知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分进程设置评价环节。

(1)科技知识识别(S1)。科技素质解决科技工作“怎么做”以及“做得如何”的工具理性问题。对科技活动代表作品的知识属性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S11:已有科技知识的识别。对学校拥有的科技知识存量进行判断。包括学校对特定科技知识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表现为知识产权),或掌握特定科技知识的校内成员。所有权的拥有程度可分为完全拥有(单独署名)或部分拥有(共同署名)。

S12:尚缺科技知识的认识。对学校尚缺的科技知识进行判断。尚缺科技知识是学校相关知识资源中的空白点或短板,需要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考察。明确学校尚缺的科技知识,有助于学校确立科技活动的目标,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S13:补充缺科技知识途径的规划。提出稳定科技知识存量、消除科技知识短板的工作规划或途径,并说明这样做的可行性和时效性。

(2)科技知识生产(S2)。对科技活动代表作品反映出来的主体态度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S21:个人愿景的表述。评价客体依据S12、S13陈述个人科技活动愿景。该陈述所反映的内容将有利于学校的科技活动规划和学校。

S22:学校目标的感知。评价客体对学校科技活动目标(科技工作规划、计划、事项)的主观感受,包括感知精度、好恶度、介入意愿等。

S23:个人愿景与学校目标融合。评价客体个性化行为与学校实现目标动作的交融或协同情况。个人与学校良好的融合取决于科技政策的正向生效、个人对学校的职业归属感、职能部门对学校目标的宣介落实。

(3)科技知识获取(S3)。该指标包括对学校内部已有隐性和显性科技知识的整理和从外部(服务对象、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公开知识源)获取学校尚缺的科技知识两方面内容。具体获取方式可以是学习、内化、认知、甄选、整理、汇集、分类,也可以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兼并、收购、购买)或引进相应人才获取所需科技知识。

S31:隐性科技知识获取能力。评价客体对非编码化科技知识的获取能力,如判别相应视频、图像、模型、演示能力。

S32:显性科技知识获取能力。评价客体对编码化科技知识的获取能力,如对科技知识源和流及其分布网络的掌握、对信息获取工具的掌握以及对常用格式电子文件的操作等。

S33:科技知识获取效率。获取S13的敏捷度、内化获取科技知识的比率等。

(4)科技知识组织(S4)。评价客体按照科技知识的内在逻辑保障知识资源正确性和条理化的能力。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S41:科技知识逻辑分析能力。按照科技哲学原理以及语法学原理、语义学原理和语用学原理分析评价客体过滤获取知识素材的能力。

S42:科技知识标准化加工能力。包括科技知识重组、表达、标识等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校的科技知识资源实现有序化、系列化。

S43:科技知识数字化能力。评价客体进行科技知识的人工分析,或依托计算机技术进行科技知识自动分类,建立学校显性科技知识资源库的能力。

(5)科技知识存储(S5)。评价客体使用适宜的载体将科技知识进行长期保存在学校内部用于服务和共享的能力。

S51:个性化知识库维护水平。评价客体对科技知识筛选、标注、索引、分类、注释等具体的操作绩效。

S52:专业领域知识库维护水平。评价客体建立、优化适宜的专业知识库结构存储专业科技知识,使得个性化个人、团队和学校专业科技知识库方便用户检索。

S53:知识库访问效率。单位时间科技知识库(尤其是专业科技知识库)被成功访问的比率。

(6)科技知识更新(S6)。评价客体根据学校面临的环境变化,对原有科技知识进行更新和升级的能力和绩效。新知识相对于旧知识可以是知识内涵外延的更新,也可以是知识结构的更新,亦或是知识注释的更新。更新后的科技知识将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技智商和科技竞争力。广义的科技知识更新包括删除操作(知识本体删除和知识链接删除)。

S61:知识库更新状况。学校科技知识库的概况,包括专业、规模、精度、结构和效率等维度。

S62:知识库更新机制。评价客体更新科技知识库的机制设计及落实执行。

S63:知识库更新效率。评价客体更新科技知识库的速率、面积、深度等效率参数。

(7)科技知识转移(S7)。科技知识变换所有、所属性质的一种形式,例如变换知识主体,或变换使用环境。科技知识保持良好的可转移性,既是学校科技思想活跃的表现,也是体现评价客体科技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

S71:科技知识传播水平。评价客体输出科技知识(单项传播和混合输出、本体输出和索引输出)的能力,其中,混合输出和索引输出需要进行输出前加工。

S72:科技知识交易状况。反映评价主体参与技术市场的工作绩效。包括主动宣介和被动介绍两种形式。

S73:科技知识扩散的依托技术。评价客体转移科技知识的依托技术转移,包括硬件技术(如无线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软硬技术)以及人际网络运用技能。

(8)科技知识共享(S8)。评价客体通过交流和利用专业科技知识库,依托科技知识的学校文化、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有效利用分散的科技知识,支撑科技知识应用、识别和获取。

S81:科技知识交流状况。评价客体所在部门的科技知识交流现状。

S82:科技知识共享效率。科技知识被不同主体掌握或知晓的比例及转移时效。

S83:科技知识共享补偿机制。评价客体共享自己科技知识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政策机制和文化氛围。

(9)科技知识应用(S9)。应用是实现科技知识价值的根本方式。评价客体具体应用已有科技知识,创造和获取新的专业科技知识,扩展学校、团体、个人专业科技知识库。

S91:科技知识的契约性应用。契约性应用指评价客体实施科技项目涉及的科技知识应用,是科技知识应用的最直接方式。

S92:科技知识的深度挖掘。评价客体不断挖掘专业科技知识库的隐性内容,完善知识库的知识结构和服务能力。

S93:科技知识的高阶应用。指评价客体对已有科技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包括对应用对象、应用环境、应用边界条件、各种技术的组成方式等方面的独创性拓展。

(10)科技知识效益(S10)。科技知识的效益指科技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效益属性,包括非功利的社会效益和功利的经济效益。考察评价客体科技知识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

S101:促进全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评价客体对评价周期内全校固定资产增长的贡献率。

S102:促进全校的办学经费增长。评价客体对评价周期内全校办学经费增长的贡献率。

S103:促进全校的科教结合。评价客体对评价周期内全校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贡献情况。例如通过科技活动促进学科建设、实施人才培养等。

高校科技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表2中三级指标和权重的取值范围为模拟示范数值,具体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赋值;
三级指标的(0-差;
1-中;
2-良;
3-优)评价结果由评价专家主观评价独立给出,填在“评价结果”栏。

秉承新的时代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的立场,遵循科技评价的客观规律,弘扬科学精神,建构新型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新时代的现实任务。本文通过提出四川高校科技评价新指标体系的途径对建构新型科技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技评价观念,以期在克服旧指标体系缺点方面有所进展。

猜你喜欢科技知识知识库客体高端交流平台需要强化国家科技知识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年3期)2021-06-07自建企业科技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探索软件(2020年3期)2020-04-20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年6期)2019-06-25高中学生新科技知识了解情况调查报告新课程·下旬(2019年4期)2019-05-10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中国交通信息化(2016年9期)2016-06-06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11期)2016-02-28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新时代职业教育(2016年3期)2016-02-06基于Drupal发布学者知识库关联数据的研究图书馆研究(2015年5期)2015-12-07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5期)2015-02-26

推荐访问:指标体系 新时代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