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10篇

发布时间:2022-08-17 11: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10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探索4300字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课程课程改革教师专业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 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10篇,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10篇

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探索 4 3 0 0字 关键词:

 基础 教育 教育课程课程改革教师专业

  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

 新 中国 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

  1. 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新教育” , 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教育观, 开办洋学堂, 派遣留学生。

 增设外语、 算学、 化学、 天文、 医学、 物理、 万国公法、 航海测量、 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 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 1903 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 学制, 初小五年, 增设修身、 读经、 国学、 算术、 几何、 体操等课程; 高小四年, 增加图画、 手工等课程; 中学五年, 开设外语、

 法律 和理财等课程。

 3. 1912 年, 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 第一次废除科举 考试 制度, 开设 历史 、地理、 农业、 缝纫、 唱歌等, 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4. 1923 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 , 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 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

 社会 、

 自然 、

 艺术 、 算术、

 体育 、

 音乐 、 园艺、 工艺等; 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 破天荒实行学分制。

 5. 1927 年之后, 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

 在这一阶段, 改革没有明显进展。

  6. 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 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 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二级, 分别为三年和二年, 初级小学开设国语、 算术、 游艺、 劳作、 社会工作等课程, 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 科学 常识课程。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 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 为宗旨, 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

 政治 常识、 国文、 史地、 自然、 生产、 医药常识等, 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 科学性、 实用性特点。

 (二)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

  1. 1949~1952 年。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 年 8 月)。

 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 政治、 语文、 数学、 自然、 生物、 化学、 物理、 历史、 地理、 外语、 体育、 音乐、 美术等课程。

 1952 年 3 月, 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 10 月, 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 1953~1957 年。

 这期间, 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 其中在 1953~1955 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 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 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 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这套教材 理论 性有所加强, 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 1958~1965 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 经济

 发展 的重要时期, 同时也左倾思想 影响 萌芽的时期。

 1958 年“大跃进” 引发了“教育大革命” , 大量缩短学制, 精简课程, 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

 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4. 1966~1976 年。

 **十年浩劫。

 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 1977~1985 年。

 **结束, 拨乱反正。

 1978 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 小学五年, 中学五年。

 1980 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 1986~1991 年。

 1986 年《义务教育法》 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 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 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7. 1992~2000 年。

 1992 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 改为“课程计划” 。

 1993

 年秋, 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后来又将“课程管理” 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 年教育部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

 这一次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

 研究 性 学习 课程研究的热潮。

 8. 2001 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下面详细介绍。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一)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在 20 世纪, 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 20 世纪初,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

 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 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 理念, 杜威主张经验课程, “教育即生活” 、 “学校即社会” 、 “儿童中心” 。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 内容 没有反映 20 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 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 要求加深加难数学、 科学、

 现代 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

 高 科技 迅猛发展, 信息化 时代 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 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际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

 实行课程编制、 实施、 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

 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

 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

 注重道德、 情感、 态度、 人性关怀、 价值观教育;(8)

 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

 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规范化, 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二)

 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199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同年, 教育部发布《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是“十五” 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

 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建国以来, 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 但仍然存在着:(1)

 教育观念滞后, 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

 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不强。(3)

 课程内容存在着“繁、 难、偏、 旧” 的状况。(4)

 课程结构单一,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难以反映现代科技、 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

 学生死记硬背, 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 选拔的功能。(7)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 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 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 缺少职业技术课, 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案例一:

 12 岁的丁磊, 拿到 英语 专业的大专文凭。

 他计划在两年内拿

  到 计算 机本科专业文凭然后出国。

 丁父:

 应该拣最有用、 最相关的东西先学。

 在以后的实践中, 缺什么补什么, 现在是到大学才分专业, 我让丁磊从小就分专业。

 丁磊:

 很害怕与人打交道。

 我宁愿读书苦点, 也不想和人打交道, 那样又累又烦。

 如果想找人说话了, 就到网上聊天室去, 不想说话了, 关掉“猫” 就可以了。

 2000 年 2 月, 已大专毕业的丁磊又走进了小学校门, 插班 6 年级, 为的是完成中断了的小学学业。

 案例二:

 在长春发生的一个中学生悲剧。

 某中学的一个优秀学生, 突然昏迷, 住院一周后不幸死亡。

 医生诊断为疲劳过度而致。

 后来, 专家们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 发现他早

 晨 4 点起床, 学习到 5 点半。

 家长:

 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好, 尽管家庭并不富裕, 但也为他提供条件参加各种辅导班。

 学生:

 学习成绩总是想排第一, 总是将后面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习。

 思考:

 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 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 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为有责任感、 有生存本领的人。

 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 忽视情感、 态度、 责任心的培养; 重结果不重过程; 内容过繁, 学生负担重。

 (四)

 新世纪以及加入 WTO 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 WTO 后, 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 要加速发展经济, 必须培养新型人才。

 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 教育信息全球化, 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 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 , 与时俱进。同时, WTO 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 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三、 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 内容 与目标

  (一)

 课程改革的内容

  1. 课程理念。

 2. 课程的目标。

 3. 课程结构。

 4.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5. 教学过程。

 6. 教学组织形式。

 7. 课程与教学评价。

 8. 课程与教学管理。

 (二)

 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 年 6 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 社会 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 法律 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科学 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 学习 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 方法 ;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科学精神、 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 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 技能与方法

  (四)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课程功能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式积极主动。

 如:

 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 学生经历数据收集、 处理、 呈现的过程, 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

 2. 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

 在义务教育阶段, 九年一贯制, 整体设置义

 务教育阶段课程。

 3. 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 难、 偏、 旧的状况。

 4. 学习方式的改变

  改变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5. 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6. 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 提高专业素养, 迎接新课程挑战

  1. 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观:

 关注学生的全面 发展 ;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

  教学观:

 提倡自主探索; 学习指导

  教师观: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 应该作学生朋友, 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提倡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3. 建立新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

 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文化。

篇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级三班2018 年3 月22 日

 我国学生发展现状反思优 势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问 题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的可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

 观念的转变 学生观 发展观 知识观 课程观

 学生观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发展观 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在发展? 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

 知识观 什么样的知识?

 课程观 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要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

 Apple dog!你会怎么办?掐尖!你会怎么办?掐尖!

 启示 教学方法很好 缺乏对教学内容的临时整合能力 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语言习得的规律(route) 显性教学 (显性课程) 隐性教学 (隐性课程)对“学”文化的影响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特别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一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英语课程的任务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了解世界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外语教师基本素质外语教师素质优秀的个性品格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学科知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素质语言观教学观教学方法及技巧其他可用于教学的技能思维水平和策略能力知识系统

 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 组织者 促进者 开发者 研究者

 What is a teacher? A teacher is not to tell, but to show.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也。 Give a person a fish, and he enjoys a meal. Tell a person how to fish, and he enjoys his whole life.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和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和提高国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了解现代语言理论,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了解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并能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具备对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诊断、反思和改进的能力;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目的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编选、评估和增补;具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具备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充分利用音像手段的基础上,重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扩大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 Teaching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han learning. We know that; but we rarely think about it. And why is teaching more difficult than learning? Not because the teacher must have a larger store of information, and have it always ready. Teach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learning because what teaching calls for is this: to let learn. The real teacher, in fact, lets nothing else be learned than—learning.Heidegger, M. 1968

  The teacher is far ahead of his apprentices in this alone, that he has still far more to learn than they—he has to learn to let them learn. The teacher must be capable of being more teachable than the apprentices.Heidegger, M. 1968

 谢谢!

  The illiterate in the 21st century will not be those who cannot read and write, but those who cannot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Alvin Toffler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国际视野祖国意识合作精神自信意志动机兴趣情感态度

 What to learn? Learn to do. Learn to be. Learn to know Learn to live together.

篇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扉页 Q.pdf

  2012-5-9

  12:42:4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卫建国  杨  晓  主  编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北 京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卫建国, 杨晓主编.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  ISBN 978-7-303-13986-6  Ⅰ. ①基…  Ⅱ. ①卫…  Ⅲ.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Ⅳ. ①G632. 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2)第 017304 号营 销 中 心 电 话 010-58802181  58808006北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网 http: / / gaojiao. bnup. com. cn电 子 信 箱 beishida168@126. com出版发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 bnup. com. cn北京新街口外大街 19 号邮政编码: 100875印 刷: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开 本: 170 mm×230 mm印 张: 14. 75字 数: 263 千字版 次: 2012 年 3 月第 1 版印 次: 2012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定 价: 28. 00 元策划编辑: 陈红艳        责任编辑: 陈红艳美术编辑: 毛  佳 装帧设计: 毛  佳责任校对: 李  菡 责任印制: 李  啸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反盗版、 侵权举报电话: 010-58800697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 010-58808104外埠邮购电话: 010-58808083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 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印制管理部电话: 010-58800825

 总    序 ■总  序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

 这不仅成为国人的共识, 而且也成为全球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当代中国,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 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没有好的教师, 就难有好的教育, 就难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生, 教育教学改革也难以进行下去。

 提升教师素质尤其是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基地, 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高等师范院校的职责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高等师范院校不仅要继续担负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这一传统的任务, 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而且要承担教师教育职后培训这一新的任务, 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

 从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看, 高等师范院校在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方面可以大有作为。首先, 高等师范院校可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职后培训, 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

 这种培训可以是全方位的, 包括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 专业内容、 课程培训、 岗前培训、 入职培训、 听课评课指导等。其次, 高等师范院校在研究基础教育、 引领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简言之, 高等师范院校要不断创新服务基础教育的形式, 提高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通过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 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任务, 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

 在这方面, 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做了大量工作, 地方师范院校做得还比较欠缺, 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最后, 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在中小学建立教研科研基地, 帮助和带领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教研科研活动, 提高他们的教研科研能力。

 这是高师院校教师的优长所在, 也是在更深入和更高层次上服务基础教育和引领基础教育的活动。为了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需要, 我们在多年进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实践的基础上, 编写了这套中小学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丛书。该丛书共包括《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 《教学技能导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三本。《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围绕教育法规和教师道德两个主题进行讨论。

 关于教育法规这个主题, 讨论了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入解读, 并探讨了依法治教和提高教育者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道德这个主题, 则是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所提出的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六大道德规范进行了深入解读, 同时讨论了中小学教师常见的一些道德问题和道德困惑, 并探讨了现代社会师德培育和师德修养的意义、 目标、 原则、 途径和方法。《教学技能导论》以教育部确定的五大教学技能为中心, 深入解析和讨论了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设计技能、 课堂管理技能、 教育科研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技能。

 对每一个教学技能的讨论都是全方位的, 既有基本理论分析, 又有活动、 案例和训练的解读和安排, 构成一个解读教学技能的完整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编写思路是: 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理念, 正确把握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精神, 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这一思路, 主要讨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方面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基于新课程的评价;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该丛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 始终强调要体现三个特点: 其一, 前瞻性或前沿性: 教材内容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观点要新, 内容要新。

 其二, 实践性、 实用性、 可操作性: 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贴近中小学教师工作实际, 立足于管用和应用, 选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密切相关2

 总    序 ■的重要问题加以讨论。

 其三, 简洁性与可读性: 简单明了, 形式力求活泼。

 突出案例教学, 或以案例为主线呈现教材内容, 用鲜活生动的案例表现教材内容, 避免空谈理论。我们深知,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工作, 不是编写一套丛书或讲几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

 但有一套内容观点先进、 实践性和应用性强、 形式简洁灵活的培训丛书, 毕竟也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我们的这项工作愿意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尽绵薄之力。是为序。卫建国于山西师范大学2011 年 12 月 1 日3

 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是国家中小学培训山西省教师的系列教材之一。

 本教材的编写宗旨是: 管用和好用。

 管用是针对教育教学理论来讲的, 即把繁杂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概括或提炼为教师需要掌握的内容, 弥合教育理论的理想要求与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缝隙, 使教师在学习本教材之后能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更新学习者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水平。

 好用是针对教育教学实践来讲的,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大量的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 使学习者在案例启发中获得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并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使学习者感受到理论的威力和魅力, 也使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到教学的快乐和自我效能感。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是: 第一, 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理念, 正确把握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精神。

 第二, 提供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的实践案例, 希望通过案例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有深入和形象的认识。

 第三, 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在一线教师的眼里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理论工作者看来是正常的, 因为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任何理论与实践之间都存在必然的沟壑。

 但实践工作者希望能够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使教育教学实践避免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毋庸讳言,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如实践者需要有一定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和素养, 需要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需要有一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定的创造性和对传统的继承性; 理论者需要了解现实的教育教学状况, 创造的理论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需要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做一系列的转化工作等。本教材按内容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和基本理念。

 第二章主要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

 第三章主要介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章主要介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五章主要介绍基于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主要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这六章内容中, 第一章是从宏观角度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微观角度具体介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的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核心, 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贯彻和落实的物质载体是课程资源, 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落实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反馈环节, 也是对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应。

 第六章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当然, 教师专业的提升与发展也促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本培训教材只提供了一个组织培训活动的材料和线索, 为组织者和学习者留有广阔的自由创造的空间。

 组织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

 学习者可以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理论和案例, 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本校实际, 设计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各种活动。编者2012 年 3 月2

 目    录 ■目  录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理念 /1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 ………………………………一、 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1 ……………………二、 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 5 ………………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7 ……………………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9 ………………………一、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9 ………………………………二、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2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2 ………………………第二章  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26  第一节  课程结构 26 ………………………………………………一、 课程结构的含义 26 …………………………………二、 新课程中课程结构的性质 27 ………………………三、 新课程中的特色课程 34 ……………………………  第二节  课程标准 51 ………………………………………………一、 课程标准的概述 51 …………………………………二、 课程标准目标的陈述方式 58 ………………………三、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63 ……………………………第三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9  第一节  课程资源概述 69 …………………………………………一、 课程资源的内涵 69 …………………………………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二、 课程资源的类型 70 …………………………………三、 课程资源的特点 72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 途径 74 ……………  第二节  各种课程资源的使用 75 …………………………………一、 教材的使用 75 ………………………………………二、 教学参考书的使用 87 ………………………………三、 多媒体的使用 89 ……………………………………四、 图书馆的使用 94 ……………………………………五、 其他课程资源的使用 96 ……………………………  第三节  课程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101 ………………………………一、 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的必要性 101 …………………二、 建立课程资源库的内容 102 …………………………三、 建立课程资源库的途径和方法 104 …………………第四章  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105  第一节  自主学习 105 ………………………………………………一、 自主学习的含义 105 …………………………………二、 自主学习的特征 106 …………………………………三、 自主学习的特点 106 …………………………………四、 自主学习与自学的关系 107 …………………………五、 案例展示 108 …………………………………………  第二节  合作学习 118 ………………………………………………一、 合作学习的含义 118 …………………………………二、 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特征 119 …………………………三、 案例展示 121 …………………………………………四、 应用须知 128 …………………………………………  第三节  探究学习 130 ………………………………………………一、 探究学...

篇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学与管理》2008年 9月 20日教师职业技能, 是指教师运用 教育理论知识和经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师职业技能面临着很多新的要求, 教师职业技能发展也需要有新的思路。一、 教师职业与教师技能教师作为社会的特定职业,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特定职责, 需要有特定的教师职业技能。

 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不少国家都提出 了 教师的专业标准, 明确了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在美国, 成立于19 54年的全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NCA T E)

 , 承担着全美教师教育机构的资格鉴定工作。

 它颁布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中, 明确规定了 师范生的知识、 技能和意向, 例如, 要能熟练依据学校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 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 了 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 了解学校、 家庭和社区环境背景; 能对学生的学习 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 对教学进行适当 的调整,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等等。这些规定揭示了教师所应具备的特定知识和技能, 体现了教师专业的独特性。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技能应该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1)

 理解学生的技能。如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习方式及影响因素,熟悉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 了解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 惯形成的过程, 了 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 理解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掌握观察、 谈话、 倾听、 作品分析等方法, 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2)

 教育学生的技能。例如,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 标或活动目 标; 熟悉任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会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兴趣设计教育活动; 了 解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学会通过评价改进学生学习与改善教学行为; 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学会引 导学生进行自 我管理和形成集体观念; 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 沟通与合作技能、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可以设计与指导课外、 校外活动等等。(3)

 自 我发展的技能。

 能够了解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 容, 明 确自 身专业发展的重点, 利 用 课程学习的各种机会实现自 我发展。二、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 其核心理念是“为了 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中小学教学有了 很多新的特点和变化, 对教师也提出 了 很多新的职业技能要求。1.学习指导技能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教师的学习指导主要围绕听课、 记忆、 迁移、 背诵、 演练等活动展开。

 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习 方式, 倡 导研究性学习 、 自 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不仅仅只关注学习 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 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学习指导技能, 能够对学生进行课题发现的指导、 问题解决的指导、 个别指导、 小组指导、 体验学习 指导、 探究学习 指导、 信息收集指导等, 能够指导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 调查等收集信息资料,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 主动探索问题、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2.合作技能一方面, 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传统教学中“隔行如隔山” , 教师之间、 尤其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综合性, 就一门 学科而言, 注重了 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就不同学科而言, 加强了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提倡和追求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 相互补充。

 这就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合作, 在思维上互补、 智慧上交融、工作上的协调。另 一方面, 要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传统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只管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灌输。

 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由 过去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 导者。3.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技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长期是统一标准、 统一教材、统一考试, 高度的统一性使广大教师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 实施者, 影响了 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新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开放性, 拓展课程的空间, 开发课程资源, 成为教师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方面, 要求教师在国家既有课程基础上,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 实现对课程内 容的加工整合; 另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胡田庚刘丽华基28・・

 一方面, 要求教师在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 研制开发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 .教学研究技能长期以来, 广大基础教育教师主要都是充当一个“教书匠” 的角色,“传道、 授业、 解惑” 是他们的基本职责。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肩负新课程实施重任, 要求教师从“教者” 向“学者”转变, 从“教书匠” 向“教育家” 转变。为此,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研究技能。事实上, 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 必须以研究为依托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 学习 指导、 课程开发、 学习 评价、 教学反思等行为都离不开教学研究。5.自 我发展技能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科本位、 教材中心,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科知识讲清, 把教材内 容讲透。

 新课程提出 学科综合、 教学开放。

 学科综合突破了过去的学科界限, 使教师体会到相关知识的缺乏; 教学开放打破了过去的教师教学设计, 面对学生多样的问题和活跃的思维, 仅仅靠过去的“一碗水” 与“一桶水” 的关系已难以解决, 教师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自 我发展技能,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 观念, 不断充实自 己, 不断超越自 我, 在教学中学习 , 在学习中教学。6.学习评价技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作为教学评价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教师必须以这一理念为指导, 掌握通过学习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技能。实现评价目 的由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评价内 容由单纯重视知识评价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转变; 评价方式从单纯纸笔测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 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三、 推进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对策思考新课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新要求, 体现了教师发展的新方向。然而,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存在明显的不同步。推进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是社会的重要职责, 更是教师本身面临的重要课题。1.从教育部门来说, 要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应该说, 为了 配合新课程的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都组织了相应的教师培训活动。然而, 这些培训主要是围绕着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展开, 对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缺乏必要的关注, 结果不少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 不能将新课程理念贯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因此,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方面。

 首先, 要拓展培训内容, 体现职业技能发展的要求。

 在原有培训内 容的基础上,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等, 应该纳入到培训课程体系中。

 其次, 要改革培训形式, 形成集中培训与跟踪培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训模式。

 集中培训着眼于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新课程对教师的技能要求, 跟踪培养着眼于帮助教师把集中培训的相关精神与教学结合起来, 并针对教学中反映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边工作边研究, 带着问题工作, 在工作中解决问题。2 .从学校来说,要创造提升教师职业技能良好氛围学校是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基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应该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境中进行, 这样才能弥补职前教育远离具体教学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 形成促进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公开课、 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职业技能。3.从教师个人来说, 要把握职业技能发展的机遇和途径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自 己的努力。

 勤于学习 、 善于借鉴、 学会反思、 积极探索, 是教师提升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首先, 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发展的基础,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 才能了 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动态, 使自 己 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其次, 要善于借鉴。

 不同的教师, 在教材处理、 教学实施、 学习 指导、 自 我提升等方面都各有特色, 体现出 不同的职业技能技巧。

 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 是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有效途径。再次, 要学会反思。

 教师的反思既包括反思自 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活动, 也包括反思自 己的职业发展, 通过反思,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明晰自 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 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参考文献[1]钟启泉, 崔允氵 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 理论与实践.北京:

 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1.[3]蒋亦华.中 小学教师主要职业技能的 内 涵及培养途径与考核机制.中国教育学刊,2005.( 责任编辑刘永庆)胡田庚刘丽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技能发展29・・

篇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摘要近30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专门研究领域。21世纪初,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验区向全国逐步推广,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对课程改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新生长点的思索,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又一次“ 本土化” 的阐释和实践。依据思考的逻辑,本文首先确立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并依此内涵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着重突出价值转向、文化转型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方式、途径、特点,这是论文第一部分的内容。论文第二部分试图说明,课程改革是教师成长的历史境遇,并通过对国内外重大课程改革历史的透析,检讨课程改革中教师成长的误区,引申出教师是在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挖掘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契机。以此次课程改革要求什么样的教师为出发点,推衍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指向、新动力、新途径。最后,“ 走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阐述“ 自我更新” 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理论在实践中的新生长,重点凸现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专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的转型和生成,从内在改变和外在支持两个方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生长。本论文的主要观点:课程改革造就一代教师。教师是在介入课程改革中获得发展,课程改革与教师同行、共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教师专业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获得新生长。

 ABSTRACTD uri ngthe recent thi rty years especi al l y si nce the 1980s,topi cs aboutteacher prof essi onaldevel opm enthave been thehotD oi ntat hom e and abroad.And the research resul ts haveem erged enorm ousl y, w hi ch has currentl y becom e a newspeci alresearch fi el d.Intheearl y2l stcentury,theprobl emofteacherD rof essi onal devel opm ent i sgreatl yconcerned w i th Chi na basi ceducati on curri cul umref ormgradual l y bei ng popul ari zedf romthe exD eri m entaldi stri cts to the w hol e country.Especi al l y,the thi nki ngabout curri cul umref ormbei ng regardedas the newgrow th poi nt。f teacher prof essi onaldeVel opm enti s anotherexpl anati onand practi ceof teacher prof essi onal deVel opm entstudv“ 10cal i zati on”i n the cont ext of Chi na basi c educat i onreform .Logi cal 】ythi s thesi s f i rst establ i shes the connotati on ofteacherD rof essi onaldevel opm ent,anal yzesthecharacteri sti cs of teacher prof essi onal devel opm ent accordi ngto thi s connotati on and st resses the real i zi ng styl es,w aysandcharacteri sti csofteacherprof essi onaldevel opm entduri ngthe val ue transf erri ng,cul turetransf orm ati onperi od.Iti s thecont entofthe f i rstpart.The second D art七ri es to show that the curri cul umref ormi sthe hi stori calci rcum stances of teachergrow th.Through theanal yses of the hi story of curri cul umref ormat hom e and abroad,the author exam i nes the error areas of teacher grow th duri ngcurri cul umreform ,and deduces thati t i s duri ng the processof parti ci pati ngcurri cul umref ormacti vel y that teachers canobtai n devel oD m ent.U

 l he t hl rd partexcaVat esthenewopportuni ty ofteacherprot essl onaldeVel opm entbyenci rcl i ngthenew dem andofcurrent basl c educati on curri cul umref orm .Begi nni ngw i th w hatof。teachers the ref ormrequi r e_s,the author deduces the newdi recti on, force andw ay of teacherprof essi onalThe l ast part“ enter,,devel oD m ent.thepracti ce of the current basi ceducati on curri cul umref orm .In thi s part,the author exD oundst he newgrow thi npracti ce of teacherprof essi onal devel o硼enttheory of“ sel f—renew al ’ ’ approach.Especi al l y the authorst resses the f urther prom oti on andperf ecti on ofteacher’sprotessl ona上 st ruct ure and transf orm ati on and f orm ati on ofteachereducati on&m anagem enti nordertoprom ot esyst emi n the ref ormD racti cenew grow thofteacherprof essi onaldeVel opm entf rom i nternalchange and externalsuD D ort.The m ai n poi nts。f thi s thesi sare:Curri eul umref ormbri ngsup new teachers.4I’ eachergets deVel opm ent by j oi ni ng the curri cul umreform .1。henew requi rem entsofthecurrentbasi ceducati oncurri cul um ref orm of f ernewopportuni ti estoteacherprof essi onaldevel opm entasw el l .’ I" eacher prof essi onaldeVel opm entgets newgrow th duri ngthepracti ce of current basi c educati oncurri cul umreform .W brds:curri cul umreform ,:E(eyteacherprof essi onaldevel opm ent,newgrow th poi ntⅢ

 因此,结合整个时代的背景特征,特别要考虑观念交替、价值嬗变的教育改革年代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怎样的作用,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教师专业发展的介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在数量上虽然获得了大丰收,但人们日益发现教育质量已成为令人担扰的问题。虽然对如何评估教育质量我们尚未达成一致认识,但如今国际的一般趋势是:“ 关注的焦点已从改进学校质量转移到改进教师的质量上。” ∞这一点在1996年召开的“ 国际公民教育论坛” 十年中期会议上得到充分肯定。此次论坛的核心是“ 通过改善教师的地位,培训及士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与会代表认为,改善教师的地位通常是加强教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 专业化” 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从美国教师专业化近百年的历程来看,经历过工会主义向专业主义、教师群体被动专业化向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化转向的道路,教师专业化的策略最终诉诸在让每个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化,使教师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可见,让每个教师专业发展才是教师专业化道路的最终选择。1.1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加剧,各个国家教育改革更是此起彼伏。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上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工会主义取向提出质疑,特别是对其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的重心亦开始转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上,特别是美国1986年卡内基小组、霍姆斯小组各自发表的《国家为2l 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理论框架和改革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至此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主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取向,在国外呈现出“ 丰富多彩” 的诠释,概括起来都包含以下两种基本理解: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教育) 。固在我国学者的①R.c.米什拉.印度教育研究.教育展望( 中文版) ,2000年,第3期:第25页。②赵中建.全球教育展发展的研究热点一一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组织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研究中,教师专业发展被定义为:“ 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①“ 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都涉及两个方面:内在改变( 专业内涵拓展、专业结构更新) 和外在支持( 社会支持、促进系统)。1.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在不断学习、实践探索中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进程,根本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发展逻辑图式,一种途径,一种保障机制,一套稳定的标准,而是在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调整、创新和发展。教师作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职业,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区别于医生、律师专业发展的独特轨迹。根据唯物辩证法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结果的结合体。教师专业发展也不例外,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多主体、多背景、多内涵、多阶段的特点。。1.2.1教师专业发展是多主体全面努力的过程或许有人会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应当是教师个人,只有通过教师个人的内在改变才会有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确如此,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在真空中,不可能脱离整个教育、社会的背景下孤立地进行,定然要和社会、教育系统中的多个主体发生联系,如国家、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同事、家长、学生等。这些主体或多或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促进或阻滞作用。依照符号互动理论⋯的教师专业化观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师范院校学习、或在任职学校工作中,与其他人彼此互动以习得专业角色而形成自我观念过程。其间受到权威团体、同辈团体和服务对象等成员的期望或示范作用的影响。1.2.2教师专业发展是多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对“ 教师专业发展” 的认识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指望通过政策、福利、工资等单一维度措施提高教师地位,激发教师发展的积极性,①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0页。②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③此处有参考了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99年版.第1 80页。④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自我感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是通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中而实现的。换句话说,个人所在的各种群体不断地培育自我。参见查尔斯· 霍顿·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l 999年版,第1 08页。112页。

 已经成为泡影,学者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正如美国学者赫伯斯特在总结美国师范教育发展时认为:“ 我们已经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一味地追求公共教育中教师地位的专业化,而忽视了培养我们课堂老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 啦而在追求课堂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的过程中,却深陷在现代工业模式的诱惑和欲望,把教育过程视为教育学原理与技术的阐释与控制,把教师承担角色的过程视为这种技术的释放过程,从而孜孜追求于教师个体独立的练习,掌握教学技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被当作“ 技术员” ,只负责知识的传递,教师成了工业化时代的“ 单面人” 。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教师只会传递知识已经无法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面临着“ 本领恐慌” ,随着社会对教师角色期待不断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拓展,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呈现出“ 专业化” 全面性要求的多内涵趋势,集中表现在教师专业化的结构组成上,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能,专业服务精神以及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多维度。1.2.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与教育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勒温( K.Lew i n) 把人的行为解释为个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f( P· E) ,即,行为是个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教师教学的行为也是教师个体与环境交互中生成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一个多样化的复杂环境,从小到同事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文化,大到学校教育的大背景,如: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等,每一种背景都在界定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支持或削弱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课程的文化定位,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与角色,以及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取向等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作为教师专业活动的外部环境,它们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真实的发展目标、手段、社区支持、规则、意义框架和心理条件等。这些环境要素既是教师专业发展赖以展开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产物。教师在它们提供的限制范围内展开专业活动,同时又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创造新的专业活动环境。1.2.4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持续社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概念本身代表一种动态的专业结构不断成熟的过程,由于教师专业结构要素成熟的周期、过程、特点并不相同,有的结构要素可以在师范教育阶段就可基本成型,有的则需要在职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改善,才有可能成熟。以教学专业能力的成长为例,师范教育只是专业发展的一个阶段。( 参见表卜1)①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 82页.

 表卜1中学优秀教师各种特殊能力形成时间的分布①各种特殊能力大学前(%)18.9...

篇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析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

 论文题目: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 学生姓名:

 黄剑波

 学

 号:

 08050094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 所在年级:

 2008 级 顶替的课程名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 联系电话:

 15102132873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 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实施, 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 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 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关键词】

  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专业素质

 教学

 新课程

 【正

 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 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实施, 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 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 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契机, 表现在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

 首先, 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角色的拓展, 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 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激活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

 传统意义的教学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 而在新课程中,教师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 从知识权威拓展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传递者拓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教师形象。

 其次, 课程改革推动教师知能结构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 的急剧转型, 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 支持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

 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课程改革使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表现:

 首先,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 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 同时, 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 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 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 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 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这样, 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 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因此, 教师没有相应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却是一些非常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这些途径是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的需求而采取的一些应对改革的措施。

 课程改革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 气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 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 更新知识观、 教学观和学生观, 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 观念更新的过程, 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 增强课程意识, 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更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 重新看待学生, 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强调关注学生, 关注主体性的学生, 关注学

  生的生活经验, 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 有意义的学习, 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 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 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 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积极参与,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参与, 即是一种局部被动的课程实施, 而是教师全程主动、 合作地介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开发、 课程决策、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它意味着教师要带着对课程的理解与体验来体会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

 正是这种教师积极参与下的课程改革, 赋予了教师参与分享课程设计、 选择、 评价的权利, 使教师既分享权益, 也感受重担, 更让教师敢于负责, 成为富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

 教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是交给外在研究者, 而是通过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所进行的自主反思性探索, 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 是实践活动与研究一体化, 实现自己的革新行动, 这就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真正意义。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作为一种定量的行为规范体系, 是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 职业理念及行为范式等方面构成的。

 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创造性特征。

 创造性是教师角色的本质特征表现,这是因为:

 教育课程是一种每刻都充满着探索发现与创造活动都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要充满创造性。

 二是指导性特征。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同时给予有效指导, 保证这种选择的科学性。

 三是研究性特征。

 教师要实现“师范” 与“学术” 都得到发展, 就只有有效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权威性特征。

 教师的权威具有感召力、统治力, 是教师实现角色人物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角色权威性包括强制性权威和自然性权威。教师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发挥权威的指导、 影响作用。

 五是交往性特征。

 健康交往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愿意并善于和自己的学生、 周围的热接触、 对话与交流, 掌握与人交往上的技能技巧, 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艺术。

 教师的基本角色有:

 教员的角色、 领导者角色、 学生朋友角色、 心理保健者角色、 学生为人的榜样。

 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 最突出的角色。

 教师的地位、 年龄、 知识、 经验和所拥有的权利都决定了教师在学生集体中负有领导者的责任。

 教师的领导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教师的朋友是一个热情、 同情的人所承担的角色,是师生间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交往形式。

 教师还应承担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工作。教师作为学生为人的榜样, 不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拓展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从教师关系的维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 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 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 由主导者拓展为帮助者、 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

 从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有: 由实施者拓展为开发者、 由执行者拓展为决策者、 由被评价者拓展为评价者。

 因此, 教师角色拓展也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完善教师的智能结构, 使之成为职业型的专家教师; 二是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是强化终生学习的意识, 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水源” ; 四是注重人文关怀, 回归教师的本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 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 所以, 教师应更新观念, 提高自身修养, 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

 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

 更新教育观念、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拓宽知识结构, 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 发展教育教学能力, 形成科学素养。

 因此,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与新课程精通的专业信念, 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

 教师的专业知识, 从其功能出发可分为: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和一般文化知识。

 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

 教师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 交往能力、 课程开发与创新能力、 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师专业道德有包括诚实正直、 善良宽容、 严格公正。

  总之, 我个人认为, 课程改革能让教师发挥才干, 让他们为适应新课程和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工作的努力。

篇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中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我们不能采用以前那种一成绩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 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指出: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 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促进儿童发展,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 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 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课程要通过评价的诊断功能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的问题所在, 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鼓励教师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全面地认识评价的发展功能, 尊重学生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在其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生活》 上册的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中有这门一节:

 说说你对所处的班级体有什么建议?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班集体的卫生搞好, 有的认为应该把图书角的书换一换, 有的认为应该把作业写好, 还有的认为应该把学习抓紧, 可有的同学不同意这中观点, 我是这样评价的:

 “我认为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把学习抓紧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反对的同学可能感觉这段时间压力大, 需要放松一下, 每个同学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同学们对班级提的建议都很好,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班级建设的

 更加美好。

 ” 当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时, 每位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

 可见, 采用多元化评价符合《品德与生活》 的特点。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质量 岁月飞逝, 紧张忙碌的一学期又到结束的时间了,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学期, 我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让我们反思一学期工作, 取长补短, 在今后的工作中秋的长足发展。

 一、

 工作回顾:

 1、

 师德建设方面。

 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先决条件, 本学期我校通过“以会代培” 形式, 并结合“创先争优” 活动和“作风效能建设” 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了“自查自纠” 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每位教师明确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动纲领, 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极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 经常迟到、 请假的现象有所收敛。

 全体教师认真践行了“五认真” 制度, 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力配合了学校的各项活动, 和学生一道按时完成粉刷墙群等工作, 给滩子小学杨雪峰同学捐款积极踊跃, 捐款金额是全中心学校之首, 体现了“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的精神风貌。

 2、

 学生行为习惯方面。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本学期通过国旗下演讲和班级教育重视的加强, 以及学生参与粉刷墙壁等教育方式, 强有力的保持

 了墙壁的洁净, 杜绝了在课桌凳、 墙壁上乱刻乱画的现象, 同时遏制了吸烟等不良习气的发展, 个别打架斗殴逃学现象基本杜绝, 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明显提高了。

 3、

 教育教学工作 (1)

 常规管理方面。

 本学期我校坚决贯彻教体局“三个文件”精神, 落实“五认真” 制度, 继续坚持侯课制度, 倡导尝试分层教学和先学后教、 精讲多练、 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 要求精心设计作业题, 布置作业力求科学合理。

 (2)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

 我校一直倡导教师应向军人一样“崇尚荣誉, 服从命令” , 不断向专业化化迈进, 本学期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 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回来必须写出培训心得或总结, 积极参与论文撰写和优质课评选活动。

 本学期我校选派教师刘天军、 王琴琴去天水师院置换进修两个半月, 黄爱琴、 朱玉叶、 李敏分别参加了清华小学班主任、 英语培训等。

 在区级优质课评选中, 我校教师吴美一获得语文组第一名, 张婷获得英语组三等奖。

 在区级骨干教师评选中, 我校教师朱玉叶、 纳燕燕、 朱婷榜上有名。

 在市级优秀教师评选中,何德宏别评为学科带头人, 朱玉叶被评为师德优秀教师。这些培训及获得的荣誉见充分证了我校教师的成长历程和足迹, 这是我们专业化成长的必然途径。

 (3)

 加强教育导向作用,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本学期我校积极践行“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的教育理念和“培养自主意识, 建立学习型组织; 开发教育资源, 创办发展性学校” 的办学途径, 开展了“校园之星” 评选工作和“家长开放日” 活动,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家长认识到字节教育职责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为今后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

 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 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这学期学校的安全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常规化。

 一是晨午检工作常规化; 二是家长的安全意识有所加强; 三是学生体检工作走上了正轨; 四是交通安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五是寄宿生的安全得到了家长、房东、 学校的高度重视。

 由于安全工作的加强和规范,保证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5、

 迎国检, 学校大变样。

 本学期我校以迎国检为契机, 进一步加强了净化、 美化工作, 学校投资了大量资金油漆了课桌凳 186 套, 维修油漆了所有的门窗和檐板, 粉刷了教学楼墙群, 笑容笑貌焕然一新, 并添置了图书、 音体美器材和卫生、 科学、 数学仪器及仪器图书柜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设备达到了空前的齐全, 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

 6、

 惠民政策大快人心。

 本学期我校学生陈万里得到区关工委的贫困救助金 1000 元, 残疾儿童王

  刘

  朱军等三名同学分别得到残联捐款 1000 元, 100 名贫困住宿生每人获得 375 元的补助, 下学期所有学生将吃到 300 元标准的膳食。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 我们只有好好学习, 将来回报社会。

 二、

 存在问题:

 1、

 学校管理不力不严, 忽视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常规检查, 个别科目的业务不及以前。

 2、

 工作分配方面未做到人尽其才, 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个别人无事可干, 助长了“散、 慢、 懒” 不良习气的发生发展。

 3、

 个别教师工作不认真, 推天度日, 导致所带科目成绩不理想, 影响了学校的成绩, 拖了学校的后腿。

 三、

 今后打算:

 1、

 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培养教师“爱校胜家, 爱生胜子”的思想。

 2、

 加大学校的常规检查, 工作不留死角,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3、

 加强对跛腿学科的帮扶措施, 促使其快速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篇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教育课程改革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

 与实践

  华中师大教科院

 周东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 一、背景与理念

 二、目标与内容

 三、实践与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 一、背景与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有四大背景

  是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需要 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 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而言,有以下一些 : 

 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

  素质,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作性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等)

 

 信息素养的养成(对信息的需求欲,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 

 创造性与开放性的培养

 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公正民主,生产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永恒价值观,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信念;对美和自然的感受力,崇尚公正、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理解和关怀他人等道德伦理精神和社会奉献精神)

  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 二、目标与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7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8 以上六个具体目标,即六个“改变”,实际上列出了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做了以下一些事情:

  

 编制课程标准 

 编写新的教材 

 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

 开设校本课程 

 探求新的教学评价制度(含考试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9 三、实践与效果 1 、实践

  自2001年秋季启动以来,已有42个国家级试验区,380多个省级试验区,编写(含在编)的九年义务教材达100多套,校本课程的开设与校本教材的编写试验也在进行之中。

篇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化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化顾明远顾明远2013. 5.2013. 5.

 一一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 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 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变革

 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  ( (1 1)

 上个世纪)

 上个世纪9090年代年代, 自苏联解体, 东欧, 自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以后, 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 缓巨变以后, 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 缓和了东西方的冲突, 但经济竞争加剧, 冷战和了东西方的冲突, 但经济竞争加剧, 冷战变成了商战。

 争夺能源和其他资源成了这个变成了商战。

 争夺能源和其他资源成了这个时期国际竞竟的焦点。时期国际竞竟的焦点。

   ( (2 2)

 科学科术迅猛发展。

 以核子、 电子为代表的)

 科学科术迅猛发展。

 以核子、 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信息技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世界面貌。

 大家都说乔布术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世界面貌。

 大家都说乔布术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世界面貌。

 大家都说乔布术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世界面貌。

 大家都说乔布斯改变了世界。

 现在正醖酿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斯改变了世界。

 现在正醖酿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的工业革命具有新的特点, 它意味着, 人在社新的工业革命具有新的特点, 它意味着, 人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教育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教育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

 现在科技界又在提出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

 现在科技界又在提出“ “大大数据数据” ” 时代时代。

 。

   ( (3 3)

 由于社会现代化带来地球生态问题, 使人类)

 由于社会现代化带来地球生态问题, 使人类陷入困境。

 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给人类带来了 物陷入困境。

 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给人类带来了 物质文明, 但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资源枯竭质文明, 但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资源枯竭质文明, 但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资源枯竭质文明, 但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 人类生存条件愈来愈恶化。, 环境污染, 人类生存条件愈来愈恶化。

 19891989年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 “迎接迎接2121世纪的世纪的教育研讨会教育研讨会” ” 上, 各国教育家提出上, 各国教育家提出“ “学会关心学会关心” ”的口号。的口号。

   ( (4 4)

 国际竞争的激烈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就要求人)

 国际竞争的激烈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就要求人力资源的支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 有领导力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支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 有领导力的创新人才, 就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才, 就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重点。

 9090年代各国都进行了教年代各国都进行了教育改革。

 日本在育改革。

 日本在19841984年就提出第三次教育改革; 英国于年就提出第三次教育改革; 英国于1988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 ;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于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 ;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于19831983年提出《国家处境危险, 教育改革刻不容晚》 拉开了年提出《国家处境危险, 教育改革刻不容晚》 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教育改革的序幕, 19911991年出台了《美国年出台了《美国20002000年教育战略》年教育战略》, , 20012001年又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年又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

 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二, 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二, 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

   ( (1 1)

 教育的大发展和教育的民主化、 大众化。)

 教育的大发展和教育的民主化、 大众化。上个世纪下半叶是世界教育大发展、 大变革的年代。上个世纪下半叶是世界教育大发展、 大变革的年代。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进入了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进入了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进入了发达国家普遍普及了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甚至于普及化的阶段。大众化阶段, 甚至于普及化的阶段。大众追求教育的民主、 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选择权。大众追求教育的民主、 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选择权。

   ( (2 2)

 教育的现代化。

 继)

 教育的现代化。

 继6060年代的课程改革年代的课程改革以后,以后, 8080、 、 9090年代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年代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革革, 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更重视革, 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更重视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视更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教育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使教育教学过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的应用, 使教育教学过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革, 促进了教育现代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

   ( (3 3)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

 教育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

 教育信息化, 特别是信息网络化, 改变了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特别是信息网络化, 改变了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特别是信息网络化, 改变了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特别是信息网络化, 改变了 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师生的关系。

 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模式和师生的关系。

 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 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体, 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设计者、 指导者、指导者、 帮助者。帮助者。

   ( (4 4)

 教育的个性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

 教育的个性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教学小班化、 个性化有了更有利的条件。发展, 教学小班化、 个性化有了更有利的条件。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教学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 我国有些学校也在尝试实行个性化教育、 走班制我国有些学校也在尝试实行个性化教育、 走班制教学, 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 供学生自由选择。

   ( (5 5)

 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 推动了教育的变革。)

 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 推动了教育的变革。终身教育是在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变革的背终身教育是在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景下提出来的。

 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景下提出来的。

 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景下提出来的。

 生产的变革带来了劳动的变换、职业的变动和工人的流动。

 要克服这种劳动变换职业的变动和工人的流动。

 要克服这种劳动变换带来的失业, 人们就要不断接受教育。带来的失业, 人们就要不断接受教育。  随着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扩到所有随着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扩到所有教育领域, 成为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领域, 成为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  ( (6 6)

 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国)

 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 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

 留学际交往越来越频繁, 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

 留学生的增多、 学者交往频繁、 课程网络公开、 各国生的增多、 学者交往频繁、 课程网络公开、 各国生的增多、 学者交往频繁、 课程网络公开、 各国生的增多、 学者交往频繁、 课程网络公开、 各国互相承认学位、 学分等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互相承认学位、 学分等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  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越来越低龄化,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越来越低龄化,形成了出国留学大潮。形成了出国留学大潮。  外国在中国办学也多起来, 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外国在中国办学也多起来, 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上海纽约大学等。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专业化要求三, 教师专业化要求, 教师专业化要求三

   在历史上教师的职业虽然被许多思想家、 教育家在历史上教师的职业虽然被许多思想家、 教育家捧得很高, 如夸美纽斯说的:

 “教师是太阳底下捧得很高, 如夸美纽斯说的: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但是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最光辉的职业” , 但是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最光辉的职业, 但是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最光辉的职业, 但是教师并非是专业化的职业。只要有知识的人就可以任不同层次学校的职业。只要有知识的人就可以任不同层次学校的职业。

 教育专业化的概念是在普及教育以后, 要求提教育专业化的概念是在普及教育以后, 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才提出来的。

 也就是在上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才提出来的。

 也就是在上个世界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个世界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提出的就是最早提出的就是世界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世界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于于19661966年提出的报告。年提出的报告。

   19661966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 , 提出:

 “应把教学工作视, 提出:

 “应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地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持续地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

 另外, 对于在其负责术, 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

 另外, 对于在其负责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 要求教师具有个人和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 要求教师具有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 ”体的责任感, ”

   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 一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因为:一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因为:  第一, 教育是有规律的,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第一, 教育是有规律的,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 第, 教育是有规律的,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第, 教育是有规律的,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 这些规律, 才有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掌握了 这些规律, 才有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 第二, 科学文化知识在发展, 教师只有掌握了 最第二, 科学文化知识在发展, 教师只有掌握了 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培养适应时代的人才。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培养适应时代的人才。

   二是有利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社会职业有一二是有利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条铁的规律, 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

 教师如果没有社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

 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 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 那么这个社会地位, 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 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 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 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

  教育专业化的要求教育专业化的要求:

 :1)

 要有较高的专门要有较高的专门( (所教学科)

 知识和技  ( (1)

 所教学科)

 知识和技能体系能体系; ;能体系能体系; ;  ( (2 2)

 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

 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 训练, 指掌训练, 指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并经过“临床实习;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并经过“临床实习;

  ( (3 3)

 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敬业爱生;)

 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敬业爱生; ( (4 4)

 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 (4 4)

 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包括在职业)

 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包括在职业包括在职业包括在职业生活中, 对于专业事宜的判断和行动生活中, 对于专业事宜的判断和行动的独立性, 自主地规定适合本职业的的独立性, 自主地规定适合本职业的资格条件。资格条件。

 20122012年年4 4月, 经合组织发表了月, 经合组织发表了《《为 为21 21世纪培育世纪培育教师教师 提高学校领导力:

 来自世界的经验提高学校领导力:

 来自世界的经验》 》报告报告报告。

 报告介绍“报告。

 报告介绍“21 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报告介绍“报告介绍“21 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目组” 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目组” 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6060多个研究机构多个研究机构的的250250多名研究者的意见, 指出多名研究者的意见, 指出21 21世纪学生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 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

 创造性, 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

 创造性, 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决策和学习能力  工作方式工作方式  工作方式工作方式:

 沟通和合作能力:

 沟通和合作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  工作工具工作工具:

 :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 生活技能生活技能:

 公民、 生活和职业, 以及个人和:

 公民、 生活和职业, 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

 “ “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必须将必须将21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世纪的生存技...

篇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 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 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8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 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专业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