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种中医辨证角度探索中医经典古籍对肥胖症病机的认识
金 昕,侯瑞芳,杨雪蓉,陶乐维,陈清光,2,韩 煦,2,徐佩英,陆 灏,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1203);
2.上海市科委中医重点临床实验室(上海 201203)
“肥胖”相关论述在我国历代中医经典古籍(简称“典籍”)文献中被多次提及,又称“肥人”“肥贵人”“体肥”“盛人”“膏梁”。溯其根源,可至先秦时代。《诗经》颂胖为美,而《素问·通评虚实论》恰恰相反,提出“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将其描述为一种疾病,从而开启后代医家对于肥胖症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探索。
通过《中华医典》检索“肥胖”及其别称,可发现与之相关的典籍文献364条[1],涵盖了上溯先秦起源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至宋金元发展时期的四大家著作,下达明清兴盛时期的诸多典籍。然而中医典籍内大多零星提及肥胖症病机及辨证,且散落在其他疾病的相关内容中[2],未见有医家单独设立章节详细阐述。
现代社会肥胖症患者剧增,2016年数据显示全球肥胖症患者人数较1975年增长约3倍,2015年至2019年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成年人群超重比例达34.3%,肥胖症比例达16.4%[3]。有研究[4-5]证实,肥胖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致残可能的骨关节疾病、部分癌症息息相关,故现代临床愈发重视肥胖症的诊治。
中医药治疗肥胖症的历史悠久,简、便、廉、验,易被民众接受。结合中医典籍,从多种辨证角度探索肥胖症的病机,有助于加深临床对肥胖症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中西合璧研发治疗肥胖症的药物。常见的中医辨证角度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
八纲辨证依据望、闻、问、切所获信息,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探求病性、病位、邪正盛衰等情况。八纲辨证中,与肥胖症病机相关的最多见的是虚实辨证,其次为寒热辨证与表里辨证,最少见的是阴阳辨证。见表1。
表1 中医经典古籍中肥胖症的八纲辨证
1.1 阴阳辨证、表里辨证和寒热辨证 在阴阳辨证中,仅叶桂明确提出从阳论治肥胖症。叶氏认为:“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近代医家在《金子久专辑》中同样提到:“体胖丰腴,肌肤柔白,阳虚禀质显然。”[27]其提出阳虚体质的特征表现为体胖、肤白。然而此处当注意辨别肌肤柔白属先天之色亦或病态之色。若体胖者生来即肤白润泽,则其体胖是否为阳虚所致仍有待商榷。若体胖者肤色显著白于既往,且呈现苍白之病态色,伴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阳虚症状,则可考虑阳气亏虚无法气化蒸腾水液而致的肥胖。
在表里辨证中,仅柳宝诒提到肥胖症可能与外感暑湿有关,“暑乃郁蒸之热,湿为濡滞之邪。暑雨地湿,湿淫热郁……如体肥多湿之人,暑即寓于湿之内”。丹波元简则明确指出肥胖者“外盛内虚”。《黄帝内经·素问》中亦有“肥者令人内热”的记载。其余医家虽未明确论述肥胖症的表里情况,但通过他们论述脾胃、气血、痰湿等观点可推测这些都与体内脏腑、气血津液相关,从侧面反映了肥胖症多见于里证。
在寒热辨证中,可以发现明确提到“寒”与“热”的医家观点中寒少热多。仅“肥人气虚生寒,寒生痰,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的观点与“寒”相关。其余诸多医家所提皆为“热”,如“肥者令人内热”“膏者多气,多气者热”“肥人素多痰饮湿热结聚”等。李杲与喻昌均认为肥胖症与脾胃饮食积热有关,大量肥甘厚味之物堆积体内,血肉过盛,打破体内平衡之态,则显肥胖病态。饮食量大的肥胖者,由于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过食膏梁厚味,食积于内,导致胃气不畅,血循受阻;
气郁血滞,日久生热,胃火炽盛,而脾与胃互为表里,肥甘燥热之品损伤脾胃,脾胃积热,则见消谷善饥。这类患者往往容易产生饥饿感,从而大量进食,过量摄入最终导致体态肥胖。这类患者虽然病机看似与瘿病的消谷善饥相仿,与脾胃积热相关,最终表现实则相反,当须注意区别。然而细思之下,寒证肥胖真如此少见吗?若结合“肥人气虚生寒”来看,进一步可发现在提及“热”与“湿热”的描述中,很少与“气虚”描述相连,但多位医家认为“气虚”也是肥胖的主要病机。气乃人之根本,有温煦、防御、推动等功效。气是人体热量之源,若温煦功能失司,则热量不足,产生寒象。气虚生寒,血得寒则凝,气虚无以蒸腾气化、宣发肃降水液,水液瘀滞化为水湿痰饮,积聚体内发为肥胖症。而若气虚肥胖患者容易产生“寒”证的话,那么推测这类人群也不在少数。
1.2 虚实辨证 在肥胖症病机的八纲辨证中可发现历代医家更侧重于虚实辨证,基本每条医家的观点都直接或间接与虚实辨证相关。实证多从气、血、痰、湿分析,可分为气盛、气滞、血盛、血瘀、痰湿、湿热;
虚证多从气、血、脾胃分析,具体又可细分为内虚、气虚、血虚、阳虚、脾胃虚;
至于虚实夹杂,则多见气虚挟痰或阳虚挟痰。
1.2.1 以实为主
1.2.1.1 气盛、气滞 《黄帝内经·素问》曾提到肥贵人喜食高粱肥美,脾胃运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微过量,难以完全代谢出体外,体内气血旺盛,有余者化为膏脂,故有“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
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膏者多气,多气者热”之说。然而脾胃功能失调,中枢气机不畅,痰湿水饮由生,故言“此肥人也……其气涩以迟”“然肥人多湿多滞,故气道多有不利”“肥者气必急,气急必肺邪盛”“肥人痰多而经阻,气不运也”。
1.2.1.2 血盛、血瘀 在《灵枢经》中,提到了“其血黑以浊”,这也是“肥人血浊”这一说法的由来。《灵枢经》中亦提到“浊者其气涩”,可见血浊导致气涩,气机不畅则血行滞涩,从而导致瘀血内阻。刘完素又言“血实气虚”,精不化气则气虚,血不为用则血瘀,气虚则无以推动血液运化,血液停滞,瘀阻于内,阻碍气机,加重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聚,最终导致肥胖。但是在后续医书中,则鲜有提及这一方面病机。
1.2.1.3 痰湿 早在金元时期,朱震亨就提出“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必多痰”。后续清代多位医家亦认为痰湿是肥胖的主要病机,多与饮食不节、嗜食厚味有关,“膏梁过厚之人,每多味痰”。膏梁过厚,损伤脾胃,脾为水液代谢之重要枢纽,脾失健运,水液无以运化,饮停于内,痰湿由生积聚体内,则形体肥盛,进而内可引发“中风”,外可诱发“疮疡”,下到胞宫可致“不孕”。
1.2.1.4 湿热 在诸多医家分析肥胖与痰湿关系之际,仍有部分医家另强调湿热,如张璐提到“肥人素多痰饮湿热结聚”。湿热,湿与热并俱也,湿热缠绵,病情加重。王燕昌认为“肥人酗酒之湿热,久作痰涎,淫泆一身”,提到肥人酗酒与湿热痰涎的相关性。饮酒过量,脾胃受损,脾为湿土,脾伤则水湿不化,痰浊由生,蕴而热甚,故湿热痰浊积聚而成肥人。而膏粱厚味导致脾运失常,若体内痰湿郁而化热,亦可湿热内阻。
1.2.2 以虚为主
1.2.2.1 气虚、血虚、内虚、阳虚 早在《灵枢经》中便提及脂人气血不足,“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人体中谷气与元气当平衡,若谷气胜元气,便可导致肥胖,从而减寿。其后宋代、金元时期医家也认同气虚可导致肥胖症。到明清时期,诸多医家认为肥胖症与气虚相关。张介宾就提到“肥人多有非风之证”,“非风”乃其新创之说,认为主要由于内伤积损、元气虚脱导致。从肥者气虚的描述中,可以得知此类肥胖为“虚胖”。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虚则血液生化不足,运化无力,瘀阻于内;
血虚则气衰无依,升降失司,津液输布异常,饮停于内,加重肥胖。
人一身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的先天之气、后天水谷精微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自然界清气。若先天不足、肾气亏虚,后天失养、脾气受损,或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元气耗损,从而升降出入失常,气滞、血瘀、水停、饮聚,则导致肥胖。
脾胃与后天形成的水谷之气相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协运,升降得宜。当内伤积损,脾土不能消磨水谷、化生精微,导致后天之源匮乏,则无法奉养四脏,难以灌注经络、营养四肢百骸。肾藏精,其先天之精可转化为先天之气(元气),肾中真阳,犹如釜底之薪,使脾土健运不息。当脏腑功能受到影响,肾精不足,肾气受损,则无以推动全身水液代谢;
气为阳,元阳式微,亦难温煦蒸腾气化水液,从而可见水液流于肌表、经络等处,形见肥胖。
1.2.3 虚实夹杂
1.2.3.1 气虚挟痰、阳虚挟痰 诸多医家提到了肥人与“气虚”“痰湿”之间的关系,如“肥人气虚生寒,寒生痰”“肥人大概是气虚挟痰”“肥人多痰,乃气虚也;
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等。此处的气虚虽未明确提到“阳气”二字,有些肥胖者可能阳虚症状不显,但仍能从部分医家的表述中窥见其隐含之意多指阳气虚弱,所以导致的痰湿则多指“寒痰”“寒湿”,临床上表现为“肥白人”。清代叶桂强调“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认为肥人的治疗需要注重纠正阳虚,同时也提到,阳虚的人,多易存在痰湿之邪,与脾胃之阳伤触,邪踞于中,留蓄不解,正衰邪炽,阳气虚弱不能气化蒸腾体内水液,饮停于内,故治疗以温阳为主的同时,需要兼顾痰湿。
综上可见,在八纲辨证中,有些医家认为肥胖症病机应当以实为主,可分为气盛、气滞、血盛、血瘀、痰湿、湿热;
有些医家认为当以虚为主,又可分为内虚、气虚、血虚、阳虚、脾胃虚;
还有医家则认为肥胖症本虚标实,病机往往虚实夹杂,可存在气虚挟痰或阳虚挟痰。
气血津液辨证是通过四诊信息,判断人体疾病状态下气、血、津液的异常情况(不足或运化障碍)。在气血津液辨证中可发现,气虚、痰湿、湿热是最常见的三类与肥胖症相关的病机及证型。见表2。
表2 中医经典古籍中肥胖症的气血津液辨证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已体现气之来源与重要性。“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饮食水谷精微可化生卫气,维持机体能量及精微物质的转化与平衡。“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若精微物质过多,化生卫气过盛,转为膏脂,积蓄体内,便会导致肥胖症。“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能够将精微物质运输到周身肌肉,能为人的日常活动及劳作提供动力,如果卫气不足,肌肉缺乏精微气化源泉,肌肉痿痹,多卧少劳,则膏脂内积,湿浊内蕴,加重肥胖症。卫气营血均化源于脾胃的水谷精微,“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由此可见脾胃失运,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互结,也会损伤卫气营血。
在气血津液辨证中,肥胖症多与气、痰湿相关,气盛、气滞、气虚与痰湿、湿热较为多见,血盛、血虚、血瘀则少见。
脏腑辨证是依据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征,判断其病位及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等变化。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比,肥胖症相关病机的脏腑辨证的医家描述明显减少。见表3。
表3 中医经典古籍中肥胖症的脏腑辨证
李杲认为无论是脾胃虚弱还是脾胃俱旺,都会因脾胃功能失调而形肥。朱震亨则提出肥人与肺、肝、胆相关,肺邪旺盛,气机受阻,宣降失司,水液分布失调,还会克制其他脏腑,加重气机及水液代谢不利,从而导致痰涎壅盛,形肥气急。肝为乙木,肝胆相照,肝主升发,主疏泄,调畅全身气血津液,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布,气行则水液气化蒸腾正常,难化痰湿。若肝失疏泄,气不布津,痰湿中阻,脾胃受伐,郁而化热,湿热胶着,则肥胖由生。综上,肥胖症的病机、辨证与上述脏腑相关,其病位亦主要在脾胃,兼在肝胆、肺肠。
三焦辨证是通过采集四诊信息,从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角度,分析疾病特征及病性后进一步诊治。在肥胖症相关病机的三焦辨证中,明确提出“中”位的仅《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他医家虽没有明确提出病位,但在他们的观点中,可通过涉及脏腑在体内所处的上中下位置,将其划分为上、中、下三焦,从间接推测可见,中焦是肥胖疾病的聚焦点。见表4。
表4 中医经典古籍中肥胖症的三焦辨证
综上所述,可见在历代中医典籍中,多位医家探讨了肥胖症的病机及其辨证。其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较为常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相对较少。不同医家对肥胖症的病机、病位、辨证存有或异或同的观点,且主要集中在对痰湿、湿热、气虚或虚实夹杂的认识。而气属阳,孤立地看待气虚与阳虚有时可能存在偏颇,所以在肥胖症病机中,气虚和阳虚可能共同存在。至于个别医家提出还可能存在的其他病机情况,或许在过去社会生存环境不佳、穷苦百姓居多的时代,受限于肥胖症患病人数偏少,虽有这些病机存在的可能性,但仍无法使古代医家通过大样本观察及救治作出系统梳理。今时之人,可借鉴中医典籍中的病机认识及辨证经验,结合当代肥胖症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中医药的辨证施治。
猜你喜欢水液肥胖症医家背后七颠百病消保健与生活(2021年18期)2021-09-17针灸推拿用于肥胖症治疗的作用探究甘肃科技(2020年21期)2020-04-13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家庭医学(2019年6期)2019-06-27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饮水饮食科学(2016年3期)2016-07-04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环球中医药(2016年10期)2016-03-10“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年2期)2014-11-07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8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9期)2014-03-01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3期)2014-03-01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中医诊所消防应急预案10篇2022-08-17
-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4篇2022-08-17
- 中医院对口帮扶医共体单位工作实施方案5篇2022-08-19
- 中医科实习护士出科总结(精选文档)2022-08-23
- 中医科年度年工作总结(范文推荐)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