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包容·笑容:基础教育的三重表征——基于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规律探寻
毛新梅,伍德勤
(合肥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古代蒙学教育阶段相当于今天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也即朱熹所说的“小学”,属基础教育。通过梳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教育家的蒙学教育思想,以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映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教育著作,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教育先贤们不断地在探寻蒙学教育的规律,并形成共识,即基础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亲师乐学三个基本规律,体现“从容”“包容”和“笑容”三重表征。
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遵循个体发展的自然规律,急不得,更不能拔苗助长。
我国古代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学记》,它对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学记》将人才培养比作“琢玉”,“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1]95由此可知,育人是个长期工程,需要慢慢“雕琢”。所以《学记》根据当时的培养目标将教育分为两段、九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1]96并提出了一定要打好基础:“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1]97与此同时,《学记》还批评了当时教育存在“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1]96的现象,提倡“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1]96。随之,进一步阐述了“进学之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1]97;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1]97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被称为“师祖”的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9即学习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2]135。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明确提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8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81所以,学习要专心致志、循序渐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方能取得显著成效。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一般是八岁入学,八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1]259;
到十五岁入大学,则“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1]259。明末清初教育家陆世仪在论小学时也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3]45。所以,小学只教“事”,尤其是“眼前事”,等到了“大学”再慢慢地教之以“理”,循序渐进。也就是说,“事”是“然”,“理”是“所以然”;
“事”是“是什么”,“理”是“为什么”。先从小培养行为习惯,以后再慢慢讲道理。明代大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也强调,教育儿童要“反复而存其心”[1]298“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1]298,并认为“从容、渐进”是“先王立教之微意”[1]298。
清朝人唐彪所辑著的《家塾教学法》既总结吸收了前人的蒙学教育思想,又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理论,全书分“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两大部分,内容全面而详实,影响甚大。唐彪认为教学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强调“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4]17。只有识字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教其读书,而且不宜贪多。正所谓“教授童子书,遍数虽少,无害也。但宜极缓,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看得字字周到,到案头未有不能读者。若授之急疾,如自己读书之状,学生不但眼看未到,耳听亦且未明,勉强随声,既不知字句为何物,安望其到案间能自读也。”[4]19“童子读文,必宜分其层次,先易后难,方有进益,混乱致功,不分先后,是深害之矣。”[4]32“量其资能读二百字者,止可授一百字,常使精神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5]206只有学生感到学有余力,才能使其学得轻松。“君以高深之文令初学读,是犹责十余岁童子,而令之肩百斤之担,行五十里之途,此岂易能之事乎?”[4]30-31也即“欲速成功,不循次序,文理必不易成就矣。”[4]31-32他还引用《警枕书》中的箴言:“有志之士,纵不能日新,犹当月进,不能月进,犹当岁益。”[5]202并认为教师教的学生不宜过多,即班级规模不宜过大。“塾师教授生徒,少则工夫有余,精神足用,自然训诲周详”[4]9,“多则师之精力既疲,而工夫亦有所不及,一切皆苟且简率矣。”[4]9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太忙乱,要“从容”教学,这样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以及学生发展的诸多方面。
清朝另一影响较大的蒙学教育名篇是王筠的《教童子法》,他认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如弟子钝,则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
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6]1而讲解也要先易后难,即“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6]1此外,王筠还认为要让学生有空闲时间,即“必须使有空闲。空闲,即告以典故”,“日告一事,一年即有三百六十事”[6]2。而且“考试不必早。凡功名无论大小,得之必学业长进。”[6]6尤其是“大才者”,教师更要有耐心。正所谓“有大才而汗漫者,须二十年功,学问既博,收拢起来,方能成就,此时则非常人所及矣,须耐烦。”[6]7这意味着教师应静待花开,切勿急于求成。
因此,教师只要针对每个学生做到循序渐进,遵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规律,不急于求成,不轻言放弃,学生就会不断进步,哪怕是小步前行,也不会失去信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7],“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7],该“玩”的时候一定要“玩”,急不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同样要求家庭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8],做到“潜移默化”“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8],“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8]。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遵循学生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循序渐进,做到“从容”。
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成长环境和过程也往往存在着显著差异。如何做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差异发展”,一直是困扰教育实践的棘手难题,也是我国传统蒙学教育长期探索的问题。
《学记》明确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1]97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做到“长善”并达成“救失”的目的。
尊重学生差异,“教人各因其材”,是孔子的基本教育原则之一。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各不相同,正所谓“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2]111。正因为学生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迟钝,有的学生鲁莽,有的学生偏激,有的学生粗俗,所以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论语》记载了一则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112。冉有问“闻斯行诸”,其回答则是“闻斯行之”[2]112。学生公西华觉得诧异,问孔子为什么同一问题却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道:“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2]112孔子还鼓励和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他的学生之中,有多样化的人才。如德行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人,擅长言语的有宰我、子贡等人,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等人,擅长文学的有子游、子夏等人[2]105。荀子也认为有“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之分,即“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1]82。也就是说,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因此,教师必须区别对待学生。
南北朝时影响较大的教育家颜之推在《涉务》篇中论述“国之用材”大概有六类:“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
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
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
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
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
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1]207但“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1]207由于秉性存在差异,一个人难以成为全才,但只要发展自身优势,并有一技之长,就可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从教育者角度看,也就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他还认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即使早年失学,也应鼓励随时学习,学习无早晚。正如他在名篇《勉学》中写道:“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1]197;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1]197何时学习都不为晚,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
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认为学生存在“资钝”和“资颖”之分,主张因材施教。童蒙初入学,先令读《孝经》《小学》,继读《四书》本经。资钝者,“本经读毕,年已长大,不得不读时文,以图进取,余经俟文艺明通后补读可也”[4]12;
资颖者,“本经读毕,年尚幼冲,则当如古人分月用工之法,以一月读诸经,一月读时艺……”[4]12“资有高下,授书有多寡,故遍数之繁简,宜因人而定,不能尽拘一例。斟酌变通,必使与资相合,方善也。”[4]21他进一步说道:“子弟聪明有志者,可以责扑骂詈愧耻之,使之激励精进;
愚玩无志者,督责之则彼益自弃,而安于下流,无上进之机矣。”[4]36所以对后者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他还认为,学生不顾个人资质“拼命”学习、过度用功有害身体健康,甚至伤及性命,这是要不得的。正所谓:“余亲见读书过劳而夭者五六人。故父师于弟子,懒于读书者,当督责之,勿令嬉游;
其过于读书者,当阻抑之,勿令穷日继夜,此因材立教之法也。”[4]72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也明确提出,学生有才高、才钝之分。“才高者,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
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6]1;
“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晚。”[6]1正所谓“教弟子如植木,但培养浇灌之”[6]4,“其大本,可为栋梁;
即其小枝,亦可为小器具。”[6]4即才有高低、大小,但要相信人人都可成才、成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做到人尽其才。
社会需要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衡量和要求每个学生。教师只要做到因材施教,通过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使学生以自己的“优势”立足于班级、立足于社会,学生就会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就不会丢失自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同样将“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8]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指导家长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元评价,体现“包容”。
“逐乐避苦”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想亲近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亲其师信其道”[1]96,这是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思想的精髓。
《学记》最早根据人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了“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1]96的教学思想。否则,就会“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1]96不“亲师”难以“乐学”,不能“乐学”难以“持久”。
孔子明确提出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6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2]66。只有做到爱学不厌,才能勤奋刻苦,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正所谓“爱之,能勿劳乎?”[2]142荀子认为“学莫便乎近其人”,“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82这意味着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但学生是否敢于亲近教师又取决于其对学生的内在真实态度。所以,先贤们一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2]90荀子也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1]7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80韩愈在《师说》中谈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216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将来一定会超过自己,这也是尊重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心理基石。
明朝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有一段广泛影响后世的精辟论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1]298他还批评“近世之训蒙稚者”,对待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导致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1]298师生关系紧张,何以能使学生亲师乐学、驱恶为善?清人唐彪在《家塾教学法》“父师善诱法”篇的“童子宜歌诗习礼”中,直接引用了王守仁的上述教育思想[4]27。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再次强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6]1他还继承了孔子“善诱”的思想,提出“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蔑不欢欣,而惟命是从矣。”[6]7“故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6]7如果教师总是批评学生,缺少鼓励和激励,学生就不敢亲近自己的教师。尤其是年幼的学生,如心里惧怕教师或心生恨意,即使有问题一般也不敢问教师,或不愿问教师。他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我幼年所受之苦”是不敢问老师[6]8。“我虽疑之,亦不敢问也。惟十一岁从王惺斋师,事事皆讲,遂知用心,以有今日……令我独感惺斋师。”[6]9王惺斋老师平易近人,和他亦师亦友,对他影响终生。
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还提出了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重要性。他说:“必当厚其束修,使先生有以仰事俯育,始能尽心教诲,不至他营矣。”[4]9让教师享有优厚的物质待遇,不仅能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自豪感和愉悦感,而且能解决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心无旁骛,专心育人。教师的愉悦心情和真情付出,必然能换来学生的亲近和真爱。
教师只要做到热爱教育工作、厚爱每一个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带着笑容面对每一个学生,学生就必然会亲近教师、喜欢学校的学习生活,就会做到刻苦学习,甚至以苦为乐,就不会陷入痛苦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要求家庭应“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8],保证未成年人“身心愉悦”[8],使孩子快乐成长。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9]更是为了缓解“家长焦虑”和“学生压力”,努力使义务教育轻松起来、快乐起来。尽管实施“双减”的时间不长,但变化十分明显。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了,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多了,学生的心情好了、笑容多了,教师和家长也比以前轻松了。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主动性规律,使学校生活充满着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亲师乐学,让师生的脸上始终绽放着“笑容”。
当前国家落实“双减”政策,目的是要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的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双减”,促使学生能“缓”下来,有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等,实现“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并让“快乐”回到童年,使教育回归本真。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探索和总结出的“从容”“包容”“笑容”三重表征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保证。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熟知社会需要不同人才,采取多元评价,给予每个学生信心和希望,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做到“从容”和“包容”,并让“笑容”始终在校园和家庭中绽放,从而让基础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
猜你喜欢蒙学因材施教教育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肇庆学院学报(2022年6期)2022-12-02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5期)2020-06-11日新才能启蒙中国德育(2020年2期)2020-03-23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从《论语》看因材施教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1期)2016-07-05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试谈语文生态课堂的向度与表征2023-09-23
- 防水透湿型膜复合面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2023-09-26
- 基于SOI模型的力学概念多元表征教学策略探索2023-10-16
- 情感的政治“吸纳”:类型、表征及风险规制*2023-11-23
- 探寻工程总承包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路径2024-08-24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10篇2022-08-17
-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精选推荐】2022-10-14
- 基础教育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1)2022-10-21
- 基础教育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2022-10-21
- 2022年度基础教育工作要点(范文推荐)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