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以“云冈学”为考察对象
郭剑卿,郝临山,刘永文
(1.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2.山西大同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学界普遍认为,对云冈石窟的研究要早于对“云冈学”的命名。20世纪初,曾有日本学者发表调查报告,后来以16卷的《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云冈石窟研究成果。云冈石窟的学术价值得到著名云冈寺考古专家宿白先生的高度评价。宿白先生发现了《金碑》,围绕《金碑》对云冈石窟历史进行分期研究,形成系列文章,云冈石窟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之后,《云冈编年史》《云冈词典》《云冈全集》等一系列大部头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云冈石窟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同于“敦煌学”“故宫学”“大足学”等早已获得国际国内学术界认可的独立学科,“云冈学”在学科体系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大同学者韩府先后发表了《“云冈学”的创建势在必行》[1]《关于建构“云冈学”的初步设想》[2]两篇文章,可视为学界较早的呼吁。但是在此期间并没有专门的关于云冈研究的学术期刊。2007年,《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率先在国内开辟了第一个特色栏目“云冈文化与石窟艺术研究”,迄今共出版96期,出版《云冈文化研究选粹》(2007-2016)(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云冈文化研究选粹》(2017-2021)(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两部共计100万字。2019年,该栏目荣获“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为云冈研究走向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品牌效应。
2020年5月11日,***同志考察云冈石窟,明确指示要保护好云冈石窟,“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指示高屋建瓴地为云冈石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云冈学”的建设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云冈学”学科体系建设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成为关心云冈石窟研究的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景。2020年6月24日,“云冈学”建设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2020年9月9日,山西大同大学正式成立云冈学学院和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云冈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付诸实施,落地生根。[3]2020年10月30日,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举办“云冈学”论坛。一时间,推进云冈研究走上学科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成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高校的当务之急。2020年11月,国内第一份专业学术期刊《云冈研究》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新出审〔2020〕2651号),于2021年在山西大同大学正式创刊出版。逢此历史契机,山西大同大学学术期刊中心搭建起“一刊一栏”的研究平台。
学术界对“云冈学”的讨论集中在2020年的两次学术会议。分别为2020年6月在太原召开的“云冈学”建设座谈会,2022年10月在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举办的“云冈学”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云冈学”各抒己见,形成了较为广泛深入的“云冈学”论断。
第一,关于“云冈学”的性质。“云冈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专门学科,和敦煌学、大足学一样是“以地名学”,“由诸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式的一门学问”。[3]
第二,关于“云冈学”的研究对象。“云冈学”的研究对象分为核心内容和扩展内容。前者包括云冈石窟及其宗教艺术;
后者包括平城遗址及其北魏墓葬,北魏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云冈学学术史和云冈学理论研究。[4]
第三,关于“云冈学”的学科领域,涉及核心学科、相关背景学科。前者包括石窟考古、石窟艺术、城市及寺院建筑、石窟比较等;
后者包括美术史、历史文献学、佛教传播历史、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史、文化学研究[3]、社会历史文化关系、哲学宗教、语言文字、风土民俗等广博繁富的内容,“云冈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4]
第四,“云冈学”何以成为“学科”?“一是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的方法;
二是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
三是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
四是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3]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辟的“云冈文化与石窟艺术研究”特色栏目,客观上包含了较为敏锐的学科意识,引导学者将研究内容纳入“云冈文化与石窟艺术研究”框架,经过15年的精心打造,显示出初具体系的“云冈学”学科雏形。2020年以来,随着“云冈学”学科建设呼声日高,对一份专业期刊的需求也引起学术界普遍重视。2021年,《云冈研究》的应运而生,更显示出国家层面对云冈研究的鼎力支持,也吸引了更多学者纷纷投笔云冈学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凭借“一刊一栏”,搭建起颇具规模的学科建设平台。迄今为止,已刊发学术文章近400篇。从研究对象、涵盖范围、研究方法诸方面考察,呈现以下特点。
(一)立足石窟本体研究
毫无疑问,云冈研究的核心主体是云冈石窟。首推云冈石窟与石窟造像题记研究,关注度最高,成果也最集中。尤其是本土学者的系列研究较为引人注目。王恒的《云冈石窟盝形龛的演变》,邓星亮等的《云冈石窟之曹洞宗源流考》,王雁卿对昙曜五窟早期圆拱龛的系列探讨文章《云冈石窟早期圆拱龛的认定》《云冈石窟早期圆拱龛的类型探讨》《云冈石窟二佛并坐与圆拱龛》,员小中《云冈石窟中的龙形图像》,郭静娜《北魏平城佛教石窟群文化特征研究》《云冈石窟北魏遗迹及石质文化研究——以第3窟为例》,涉及石窟的形态演变、宗源流考、石质文化等本体论层面;
邓星亮《云冈石窟中的交脚造像》,李雪芹《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形式分析》,解华《云冈石窟供养人造像女子发式及其特征》,胡听汀《从平城时期墓葬看云冈石窟鲜卑供养人像的流行》,员小中《云冈石窟东部窟区摩崖题记考》,刘世明《云冈石窟北魏造像题记的神祇信仰与伦理情怀》,彭栓红《云冈石窟造像的图像叙事艺术》,吴利国、杨州《云冈石窟造像题记书法艺术风格及价值》,刘芳《云冈早期佛像服饰特征及内涵探微》,乔建奇、杨俊芳《云冈石窟飞天服饰研究》,涉及石窟造像的图像形式、人物身份、性别、服饰特点;
郭静娜等人的《云冈石窟第6窟佛传故事犍陀罗文化因素初探》《云冈石窟第7、8窟佛经故事文化因素比较研究》,解华《论云冈石窟反映出的儒家“忠恕”思想——以第9、10窟为例》,靳玮《犍陀罗、秣菟罗佛教造像艺术对昙曜五窟的影响》,著名学者邵正坤《西魏〈权旱郎造像记〉研究》,彭明浩《云冈大佛礼拜空间的转变》等文章,深入宗教信仰、儒家文化、异域文化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充分显示了主体研究的多面性、拓展性。
其次,云冈石窟铭刻、雕刻艺术方面的研究也备受学者重视。正如北京大学李淞教授所言:“云冈的特点在于雕刻,在中国石窟中是独一无二的,与龙门石窟相比,云冈石窟的大像更完整,保存状况更好,时间也非常集中。”[3]突破性成果有力高才《九五至尊思想在云冈巨佛雕刻中的体现》,高海燕《从本生故事雕刻试析云冈第7、8双窟的营建》,王烜华《云冈石窟雕刻的打击乐器》《云冈石窟雕刻的弦乐器》,陈俊堂《北魏平城寺院题刻文化艺术管窥》,付蓉《云冈石窟第6窟美术装饰与故事雕刻》等20余篇相关论文,涉及的雕刻艺术和石窟铭刻研究,无疑推进本体研究走向多元化。
第三,石窟修缮保护领域也备受关注,成果显著。如王志芳等《唐代以来云冈石窟修缮保护研究》、《传承与保护:民国以来云冈石窟修缮与保护》,宣林的《辽金崇佛与云冈石窟的修缮》,古艳的《辽金时期云冈石窟的修造与保护》,刘军的《民国时期云冈石窟被破坏的情况》,睢祎平、张磊等人的《基于Malab图像处理技术的石窟病害调查及成因分析》,孟田华等人的《具有预测功能的云冈石窟空鼓病害太赫兹无损检测研究》等。
上述研究成果涵盖云冈石窟的核心领域,从个案的微观解读考证,到宏观视野的高屋建瓴剖析,由此形成了云冈石窟文化研究的大致形貌。
(二)辐射周边历史文化
特色栏目和《云冈研究》始终秉持一种开放的办刊姿态,立足石窟但不限于石窟本身,彰显广义的云冈历史文化研究理念,时间范围从北魏到晚近,空间范围从云冈武州山到大同乃至塞北地区,关注的重点自然延伸到北魏历史文化,囊括北魏宗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民俗;
文物涉及平城遗址、陵寝墓铭,甚至辽金明清碑刻,人物关乎帝王皇后,文士僧侣,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呈现出较为广博的学术辐射力。择要列举如下。
1.北魏平城营建及平城遗址研究。把大同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将北魏平城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显示了期刊对云冈石窟研究范围的自觉拓展。该方向呈现为国内学者和本土学者齐头并进的研究态势。国内学者有周胤的《拓跋鲜卑初期都城“定襄盛乐”与“云中盛乐”考》,魏雪涛、李德山《胡汉杂糅的北魏平城宫建筑风貌——以文成帝太华殿的营造与复原为中心》;
本土学者有陈连洛、郝临山《大同北魏平城形制与建城年代探析》《大同北魏明堂方位与平城遗址》,张春、韩生存《北魏平城明堂营建初探》,曹臣明等《北魏明元帝后期至文成帝时期的平城布局》《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李海《北魏平城中的宫城布局研究》,刘俊喜《北魏平城遗址陶瓦的初步研究》等。相比较而言,北魏平城营建方面的研究本土学者的成果居多;
平城遗址研究则有著名学者李凭先生《北魏平城郭城南缘的定位和与此相关的交通问题》,薛瑞泽《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代京》,王东洋《从平城到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草率说献疑》,段智钧等《北魏平城宫城及其主要建筑遗迹考证》等。从建筑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类成果弥补了此前研究材料的不足,肯定了北魏时期都城文化、建筑文化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北魏陵寝墓铭碑刻文物研究。前者有许孝堂等《拓跋帝陵祁皇墓考古调查》,古鸿飞《北魏金陵初探》,王雁卿《北魏永固陵陵寝制度的几点认识》;
后者则有著名学者殷宪《北魏平城砖瓦文字简述》《北魏〈申洪之墓铭〉及几个相关问题》系列,王银田、殷宪《北魏平城长庆寺造塔砖铭考略》,李岩、张旭云《北魏时期瓦当刍议》,王秀玲《北魏伎乐龙虎纹石函研究》。此外,辽金碑刻方面有刘未《大同金代张澄石棺铭跋》,王建舜《辽金西京佛寺“华严金碑”的文化研究》,李振明《大同善化寺“朱弁碑”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宁涛《北朝“焰肩”畏兽形象源考》,深化细化北魏文物考古研究,给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惊喜。
3.北魏佛教文化研究。对这一时期的佛教信仰、佛教传播历史的研究,对探讨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云冈石窟与佛教历史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员小中《论云冈第6-11窟的宗教意义》、释圣贤《大同云冈:中国佛教律宗的发源地》,周澍、官士刚《试析云冈第9、10双窟的因缘故事画》,刘旭冬、张全晓《北魏佛教发展微探——以〈魏书·释老志〉为中心》,高强《试论西域僧入魏与北魏佛教的发展、演变及影响》。郭静娜、杜斗城《北魏平城时代的佛呗文化》,高强《试论西域僧入魏与北魏佛教的发展、演变及影响》,邓星亮《中国佛教石窟刻经之形成》,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解读,切中议题,大有潜力可挖,学术前景广阔。
4.大同及周边地区古建筑及壁画研究。从学术共同体的高度着眼,云冈文化谱系当中理应包含大同及周边地区古建筑壁画及文物。学者们也的确在这方面多有关注。如曹臣明《大同华严寺的历史变迁》,张丽《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建筑艺术》,解玉保《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塑及经橱》等的华严寺研究,李彦颉、张玲《大同地区辽代墓葬壁画中天象图新探》,吴娇《大同北魏沙岭7号墓壁画中车舆研究》,邓星亮、尹刚《大同观音堂壁画》,武建亭《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塑艺术分析》,形成了相关壁画雕塑研究链条;
由此辐射开来,应县木塔的相关研究有杜成辉《应县木塔秘藏〈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研究》,杨俊芳《应县木塔辽代秘藏之佛画研究》,侯秀林《从应县木塔秘藏看辽代西京地区雕版印刷业的兴盛原因》,杨俊芳《灵丘觉山寺舍利塔壁画》,丰富多彩别开生面。
5.北魏历史人物研究。李娅林、高然《试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王英维《北魏七介山地望新考——兼论拓跋珪早年踪迹问题》,郭静娜等《昙曜与〈方便心论〉》《昙曜译经〈杂宝藏经〉中的因缘故事分析》,赵昆雨《昙曜身世研究》,卫云亮《北朝文士温子升的评价问题》,弥补了过去对这一历史时期风云人物的忽视;
对北魏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研究尤其值得称道。如杜成辉、刘美云《多才多艺的北魏冯、胡太后》,王婧《北魏比丘尼墓志中女性形象的书写策略》,堪称填补北魏女性文化研究的空白。
(三)开放的交叉学科研究
要把云冈研究做大,必须注重吸纳各种交叉学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成果。或从政治史、经济史角度观照,或从皇族礼制及民族文化认同角度切入,诸如刘凤雪、赵昆生《北魏祭祀制度研究》,胡博文、郭善兵《略论北魏亲蚕礼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张月琴、马志强《北魏平城京郊的礼制性建筑与祭祀活动》,王宵宵、胡祥琴《“正统之辨”视域下的〈魏书〉“民族传”叙事与历史文化认同》,李慧敏、孙小梅《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认同考释——以方山永固陵为例》,显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
苗霖霖《鲜卑神话考实》,力高才《〈木兰诗〉始于北魏平城末期京畿考》,高震《辑补明清文人题咏云冈石窟寺诗词27首》,打开了北魏文学、石窟文学的研究空间;
张月琴《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云冈石窟的调查——以〈云冈日记:战争时期的佛教石窟调查〉为中心》《近代国外关于云冈石窟的考察与记述》,徐小淑、孟红淼《21世纪以来日本对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本对云冈石窟的佛教美术研究》,李小瑞《近二十年北朝碑刻文献整理回顾与展望》等,初现云冈文献学和资料情报学端倪。值得肯定的还有云冈文化传播影响研究。除了邵正坤、王忠《北魏〈孝经〉之传播》,大同大学的学者在这方面用功颇勤。出张月琴《民国时期云冈石窟佛头盗毁事件与媒介传播》,宫文华《北魏时期佛教在平城的传播及其特点》,闫东艳《丝路文化传播中审美意蕴的衍变——以云冈石窟雕造艺术为例》,王海燕《融媒体语境下云冈石窟文化的传播策略》,王志芳、薛栋阁《民国报刊中的云冈石窟》等,无不彰显自由探索,和而不同的学术格局。
在2020年6月24日的“云冈学”建设座谈会上,荣新江教授认为:“云冈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云冈石窟,云冈地区的历史、地理、水系、遗产保护、石窟寺考古、大同地区考古,云冈的相关历史文献和碑志材料等。要界定云冈学的研究范围,是云冈石窟本身,还是云冈镇或大同地区,亦或是更广的塞北地区,这需要历史、地理、地方史志学者共同研讨,可分为核心部分、边缘部分、相关联部分。云冈学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要带动周边”,[3]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梳理可以发现,“云冈文化与石窟艺术研究”和《云冈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基本形成了立足核心,辐射周边的“云冈学”研究格局。
(四)初具规模的作者队伍
多年来,依托96期特色栏目和新创刊的《云冈研究》,吸引和团结了一批有志于云冈文化和石窟艺术研究的学者,通过主持特约专栏方式,请国内名家组稿;
抓住学术会议良机,现场“斩获”会议论文;
优先刊发本地资深学者相关文章;
积极倡导本校教学科研人员撰写相关论文。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研究团队,荟萃海内外优秀成果,为云冈文化提供稳定的研究平台,多层面多元化刊发相关研究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本文以《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特色栏目“云冈文化与石窟艺术研究”(2007-2022)与《云冈研究》(2021-2022)为研究对象,勾勒云冈研究知识谱系,总结学科发展规律,为云冈学学科建设提供可兹借鉴的经验。秉持实事求是继往开来的理念,梳理既有研究成果,面向未来的“云冈学”学科建设,催生出新的学术思考:借助学术期刊建构学科体系,助力“云冈学”获得学界广泛认可。
正如清华大学吕舟教授所言:“一份很好的专业期刊可以吸引专业研究成果的发表,集中云冈相关的研究成果”。[3]敦煌研究院张先堂研究员也倡议:“编辑发行云冈学专业期刊,作为发表相关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3]回顾“云冈文化与石窟艺术研究”栏目与《云冈研究》的办刊实践,对照学界近年对云冈学的讨论界定,可以发现该刊该栏的研究宗旨与学术界认可的“云冈学”核心理念多有不谋而合之处。从“云冈学”学科创建和学术推广的角度而言,山西大同大学依托“一刊一栏”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性实践。
(一)发挥学术期刊在开辟学科领域方面的作用
特色栏目与《云冈研究》的研究成果,凝聚了编者和作者对云冈历史文化研究的热爱与执着。如果说每一个作者的研究是局部的孤立的,经由专业期刊、特色栏目所搭建的平台展示,到出版100万字的两册大书,展示了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奠定了大同大学云冈学从一盘散沙到聚沙成塔、既见树木也见森林的学科蓝图。《云冈文化研究选粹》的出版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在2018、2019年举办的北魏文化论坛作为赠书,也受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
特色栏目和《云冈研究》涵盖云冈石窟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研究、大同及周边地区古建筑研究、大同地区民俗及民间文艺研究、大同地区墓铭碑刻研究等方面,从学科角度来看,不仅研究石窟本身,还拓展到孕育云冈石窟的北魏历史文化和辽金文化、明清文化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研究,深层次揭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某种程度上构筑起云冈学的雏形。以此为切入点,总结既往研究成果,梳理云冈学知识谱系,厘清学科发展脉络,既有切实的学术依据,也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实现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学术界普遍认为,学术期刊是高校学科内涵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反过来,学科建设对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因此,学术期刊与高校学科建设之间是互动的关系。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在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中促进学科的发展;
同时,学科发展又反过来带动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联合体。作为高校学报第一个云冈研究栏目,作为全国第一份云冈研究专刊,是当之无愧的云冈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成长,补充和完善相关学科体系的角色。着眼未来,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从主体意义上说,学术期刊与“云冈学”学科构建的良性互动,有望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实现:第一,传播最新学术信息和发表有学术价值的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云冈学研究的成果。第二,设计和策划重要选题,特别是有前沿性的、有原创意义的、有战略意义的选题,从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主题、开拓新话题来推动学科发展,加强专题研究组稿力度提升专题策划能力。第三,发现优秀作者,培养学术新人,壮大云冈学研究队伍。全面推动云冈学的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第四,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召开学术会议的方式,推介方法,介绍经验,制造热点,引领研究承担起云冈学学术组织者的作用。
(三)不足与对策
1.云冈学学科新概念的认可与传播。相对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敦煌学、故宫学,云冈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云冈学的概念、定义、对象、范畴与方法等问题的阐述,从学术史、对象、内容、方法等与云冈学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云冈学的知识谱系,都有待完善和成熟。
2.云冈学期刊走向专业化。办好一份有学术担当的专业期刊,对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一个学科主流学术期刊的成败,关系到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专业学术方向的调整,甚至可以开创和代表一个学术时代。
3.培育学术梯队,形成学术共同体。对各研究机构在本期刊的发表的成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取评奖,组织专题讨论等措施,吸引海内外优秀作者,培养作者队伍,举办全国性学术活动,发出高校倡议书,召开年会研讨会。探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实行学科的文理交叉。培养良好生态,包括学术生态,科学精神。与博物馆、古迹名胜互动,用博物馆资源深化知识训练,拓展学科领域,形成云冈学学术共同体。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抓住良好的历史机遇,响应***同志坚定文化自信,把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顺势而为,担负起地方高校的学术使命,加快云冈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作为大同地区唯一的高等院校,山西大同大学可以充分利用“一刊一栏”所搭建的学术平台,推送云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学术交流,力争走出一条既有地方高校特色,又能发挥地域优势的学科发展之路,为“云冈学”走向专业化、学科化,走向世界踔厉前行。
猜你喜欢平城云冈云冈石窟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科学导报(2021年79期)2021-11-27以艺术之美推动“云冈学”建设">云冈舞:以艺术之美推动“云冈学”建设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21年7期)2021-09-03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洛阳“合体”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北魏明堂和平城遗址文物季刊(2020年3期)2020-12-05我和云冈的缘分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20年6期)2020-06-29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中州学刊(2018年10期)2018-01-12大同云冈第1、2 窟图像构成分析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中国工人(2017年9期)2017-10-11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黑龙江史志(2015年5期)2015-11-07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考察报告思想政治素质10篇2022-08-20
- 处级干部考察材料(全文)2022-08-31
- 2022干部考察材料现实表现范本-干部考察材料模板2022-09-02
- 2022女干部考察材料(完整文档)2022-09-29
- 考察材料范文()【精选推荐】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