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世界文化视野下康有为的文物保护观

发布时间:2023-09-22 13:40:06 来源:网友投稿

邓芬

戊戌变法失败后,从1898年至1913年,康有为流亡海外十六年。期间考察西方各国的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文物保护观,疾呼国人保护文物古迹。康有为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存古器可耀文明,存古迹可发展旅游,增加国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他倡议创办博物馆,以启迪后人的智慧。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认为博物馆可以开民智。康有为的文物博物思想,对今天我们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收藏保管文物、研究文物和展示文物的收藏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仍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领袖,被毛泽东誉为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探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代表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十六年,经三十一国,行程六十万里,沿途留下大量游历笔记。这些笔记除记载各国所见所闻,还有大量笔墨考证中国史籍对所在地区的丰富记载,以及面对维新失败、国家衰弱的深切反思。所有这些游记、思考、引证、议论,都一一体现在根据其遗稿整理出版的《康有为列国游记》中。康有为写这些游记的目的,正如他在《意大利游记》的“自序”中讲到,是想通过对西方的实地考察,为中国寻找解决问题的“药方”。因此这些游记实则为政论,从中可看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变化。本文希望通过《康有为列国游记》《保存中国名迹古器说》,探讨康有为中西方文物保护观,结合分析他的文物保护思想,对他提出存古物可耀文明、保护古迹可发展旅游、增加国民收益的观点,以及他关于博物馆的功能,西方博物馆收藏保管文物、研究文物和展示文物的收藏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作探讨。

康有为的十六年流亡海外生涯中,曾七游法国、八入英国、十一次进德国,几乎遍游欧洲大陆,而亚、非、美亦留下了足迹。他以世界文化视觉,考察欧美各国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特别看到西方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对我国不重视文物保护深感痛心。他希望通过对比中西方文物保护的差异,以唤起国人保护文物的意识。1913年,康有为游埃及,他看到埃及古遗址“华表峥嵘,壁柱楣楹,抱以十围,文字画像,完好可惊,柱像数丈,精妙肖形。”感叹埃及古迹历经六千年依然保存完好。希腊、雅典遗址“千百相望,与断础颓垣纵横于城市夕阳残照中”。康有为游印度,看到印度的巨宫古庙,动辄千年,瑰构伟制,相望于都会。认为这些古建筑巍然屹立至今是因为印度建筑用石不用木的缘故。“中国宫室皆用木质成之,故称日堂构。虽极瑰伟之殿阁,亦不出木料,故诗人动称大厦需梁栋。”“夫木料畏火,遭火即烬,以无量之资财,而购此易烬之物,甚非策也。”他列举中国历史上多次焚毁宫室城邑的悲剧:“若项羽之灭秦、隋之灭陈,皆焚毁其宫室,周武帝之取邺亦然,风俗至愚,无保存古物之念。”认为木料不如石料坚固而能持久。欧美人师法印度,石垒层楼,以壮规模,多列柱栋,以通风气,天下后世必然学习这种先进的方法。他游历罗马,看到奥古斯之遗殿,尼罗之故宫,君士但丁之遗宇,第度大哈练之坊表,“断础颓垣,纵横于斜阳夕照中”。他认为,罗马人都知道爱护和叹美古迹,无人取其一砖,拾其一泥,而公开保护它,以此为国家的荣耀,使到游人得以浏览参观。“生其叹慕,睹其实迹,拓影而去,足以为凭。”康有为盛赞罗马古迹历经二千年,虽然数经乱离,其人民仍能如此保存古物。他在《中国保存古物不如罗马篇》一文中认为,中国保存文物不如罗马,号召中国向罗马学习。让他倍感痛心的是国人不懂珍惜文物古迹,不惜将祖先世世代代留传下的文物古迹毁坏并从中获利,“使在吾国,地址则开街以增民居,文石则移之以为壁础,金则融之以为钱饰,纸则烧之以为炊爨,可以资众而获利焉。”

康有为在考察欧洲各国的文化中,看到英、德、法、奥、意等国虽小,但连都邑均设有博物院,并不惜耗费巨资保护文物古迹。他们“收集其乡邑之古物,前贤之遗物”,甚至连名人的片纸只字、遗衣残物,都加以保存。康有为眼中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都是文明国家,其国人对历代留存下来的古物古迹极其珍惜。在德国“往古英雄贤达之宫室器物尤盛”,德国人注意保存残旧污败的古物古迹,对马丁·路德等名人故居,即使古迹空空无物,亦加以保存。揩鲁壁大学还保存有十三四纪的墙壁板扉,朽旧污败,有古旧学生的涂鸦恶画,被俾士麦刀划过的书桌,剪剩的须发,都被一一保存下来。德国的暖壁十二纪之室屋,卑污荒矮,颇类似我国,环绕其半城,至今保存之,不居不拆。法国人珍藏拿破仑等名人的遗器物品。欧洲人如此爱惜保护文物,康有为深为震撼。他感叹:“欧人之贼,能爱惜名迹古器,而吾中国帝王士夫,乃不能保全名迹古器,岂不大耻哉!哀哉!吾中国之人,有残贼之性,岂徒不如欧人,其愧于波斯、印度远矣。”康有为称赞外国人为保护文物古迹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埃及、希腊、罗马、印度、波斯,“甘置无用,甘费不赀,乃至特设有司经纪之,特立专会讲求之,特拨租税之公款,日搜求而保之。”墨西哥人为保护文物古迹,专门设立“搜辑古物之司,岁拨百万巨帑,为搜剔古物之用”。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康有为认为,我国文化遗产不能世代保存下来:我国宋、明以前之宫室,既绝无留存,六朝、唐之器物尤其少。周、汉以上的文物古迹更不用说。国人不爱惜古物的种种表现略见一斑:“而我国阿房之宫,烧于项羽,大火三月;
未央、建章之宫,烧于赤眉之乱”“曹操铜雀,石氏金虎,皆夷毁于北齐”“张衡地动仪图,犹存于日本大学之博物院。葛亮手创之木牛流马,祖冲之手创之轮船,吾国早已无存矣”。他感概我国四万万人,倍于欧洲二十国的民数,而古迹古器却如此少。对比中西文物保护观,他认为西方的文物保护意识比中国强。“试问我国久号文明,万里之大,千年宫室无一存者,而雅典区区一城之地,却保存二千余年的古迹数十处,非常难得!”

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显示着这个民族的渊源和风采。这些凝聚了祖先的智慧才情,更是传家之宝、传国之宝。具有先知先觉的康有为,认识到不保存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后很难让后人感动。“其欲以感动兴起后人之心,增加文美,浚发智巧,抑亦难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兴起后人之志,可以观感后人之美,可以著耀中国之文明,而发扬光美之,所以异于野蛮者此也”。

文物古迹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人类生存环境久远的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历史的见证,灿烂文明的结晶,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文物古迹是优良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可以发展旅游业,增加国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非常丰富,但历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拆毁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的历史街道,导致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丧失了传统风貌和特色。据康有为所述,他亲眼所见的广东伍氏别墅,昔日张之洞饮酒的地方,也毁之于开街。“吾粤百年前千万之巨富,号潘、卢、伍、叶,其祠室园林,皆精绝冠一时……今叶祠改为十二甫之街,而海山仙馆化为平地。若广东巡抚署,则南平王尚可喜所筑,规模宏敞,将三百年矣,而亦闻以百万出售,亦有议开街者焉。故以广东开辟二千年,除光孝寺之铁塔,布政司署之乾德殿铁柱,及大钟楼五层楼外,无可数焉。”他亦提到南京明故宫被毁坏殆尽。叹惜我国有太多的文物古迹,国人却不知修饰美化它,还要毁弃它,是何等愚蠢的做法。

在五千年漫长文明发展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则燕京之宫殿、坛庙、园囿,皆金、元、明初之遗物,皆经五六七百年之风霜矣。宫殿之雕镂虽不精,其广大宏巨,以吾遍游大地之特色焉。”康有为认为利用好这些文物古迹,“既增文明,又添游屐,所得金钱以资国民,亦不少矣”。并加以修饰可以使旅游业兴盛,成为国民生计。“盖今之新法,以饰名迹盛游历,亦为国民生计之一道。”他列举法国、英国利用古宫遗址作旅游景点的做法:“今栌华宫以为博物院,徽赊喇宫、方甸都罗宫及一切故宫遗苑,皆供国民游赏。英灭士葛伦后,今其故宫,亦供人游焉。”法国从外国游人游览巴黎中获取“岁十万万,即日本岁计外人游资,亦二三千万”。中国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他建议适宜修饰并保护我国的遗宫殿坛庙,“以著耀我国的文明,以供国人游赏。”“择一二处以为博物院,虽未能广罗大地之奇珍,而先收吾国之图书宝器……皆可合成此院以光大之。”将中国之珍宝,中国数千年的精华文物都收集在博物馆展览让后人参观学习,使之发扬光大。

康有为提出“有以有用为用,亦有以无用为有用”的文物保护观点,认为事物以有用为用,亦有以无用为有用。一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其作用可能更大。“诚以无用之用,其用更大也。”他赞扬欧人对古迹名胜保护的方式:“非必用之也,但留其空室败墙之迹,使人守之,令游人徘徊焉、踯躅焉、感动焉、兴起焉而已,此所谓无用之用也。”他对始建于元明的翰林院、国子监被废弃倍感愤慨,认为这些毁坏文物古迹的极端行为即使野蛮人也不屑去做。而国人只知眼前之用而毁弃文物古迹,“令后人无可踯躅焉、徘徊焉、感动焉、兴起焉,其为暴殄之祸,岂有过哉!”康有为呼吁国人珍惜爱护文物古迹,不要被外国人耻笑。他建议翰林院、国子监等遗址改建为图书馆,广植花本,修饰亭榭,珍而存之。次之为公众游赏之地,再次之亦如欧人一般,仅存空屋败墙,不卖不拆,不改用,不租人,专门出资派人看守它,使后人可以去哪里游玩。“以俾后生踯躅焉、徘徊焉、感动焉、兴起焉,为无用之用焉。”

康有为的想法,只有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位于首都北京东北部的国子监、孔庙、雍和宫、柏林寺一带,均作为重点保护地段,已成片成组保留。

康有为的文物保护思想具有远见卓识,从游览观光与经济效益的相互联系中,阐明保护与修复名胜古迹的重要性。在审视古迹古物文明价值的同时,还顾及发展旅游事业,倡议利用文物古迹开发旅游业,增加国民收入。康有为超前的文物保护意识,对今天全国各地掀起文化旅游热,促进和带动地区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值得后人思考。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先知先觉者。他希望通过办博物馆以开启民智,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他积极倡议中国人应当创办自己的博物馆,用以启迪国人智慧。1895年11月,康有为发起成立上海强学会,要办四件事,即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图书馆)、开博物院。为开博物院,“合万国之器以启心思”,康有为以三千多金购买大批仪器。并提出“今创此院,凡古今中外,兵农工商各种新器,如新式铁舰、轮车、水雷、火器以及各种电学、化学、光学、重学、天学、地学、物学、医学诸机器,各种矿质及动植种类,皆为备购,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致力向西方学习,其中办博物馆就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措施,作为新政的一项内容。“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这一主张,以奖励官职以提倡民间办博物馆。

康有为流亡海外考察欧美各国文化时,他感到“乃以举国之大无一博物院,即图书馆亦寥寥也,不能比于欧美之一乡一邑,乃自称文明,其为惭耻孰大焉”!他建议学习欧美国家设立博物馆的经验,建议我国“凡吾国省府县镇,皆宜设博物院、图书馆,皆宜设保全古迹古器会焉”。康有为在考察欧美各国博物馆时,对西方博物馆收藏保管文物、研究文物和展示文物的收藏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有深刻的认知和阐述,较早接触到西方博物馆理论。1901年,康有为游览印度,考察了亚洲第一大博物馆——印度博物馆。在此,他了解到亚洲文明古国印度的发展史及民俗风情,“夫印度者,大地之骨董、教俗、文字、宫室、器用至古,为欧美文明祖所自出,文明至关至大也。”看到印度“其古迹之刻石极多,印度、缅甸诸古寺塔之石刻皆备”。了解到印度人擅长刻石、擅长筑造,长于雕牙。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的见证:“其他各山之耕织,树木药材。屋舍衣服,皆有尺寸小样陈列,令人一览而印度数千年千种之服食器用风俗如见焉。”康有为意识到这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出感慨“博物院之功亦大矣”。博物馆是国家和地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收藏与展示人文历史,体现古今变迁、历史的进化。康有为由此联想到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要得以保存,让后人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博物馆便是保存与展示文物的最佳场所。

康有为在考察荷兰、英国、德国、法国博物院中,目睹了西方物质的强大与文物的鼎盛。苏格兰与荷兰博物院的造船模式、机械尤为专业齐备,“而所游备船厂亦皆集各国之军舰、商船之缩型,以备画则者之观摩。”法国巴黎卢浮宫为“万国之博物院,以法国为最。法国七博物院,以此宫为最……而又有拿破仑四征不庭,敛各国之瑰宝异物,而实之于此院”。拿破仑的各式遗物,如雨衣、敝帐、敝枕、敝褥、冠履、外套等,一一珍悬于玻璃橱中。1904年,康有为考察德国邮政博物馆,他看到各式古今邮政。“此院聚各国邮政馆缩型,与各国邮信印花及古今邮递人之式,及衣服与脚行、马车送之次第”,各类古代邮政的收信器物、装信袋的材质、各国邮印花纸,展示其场景“办事之室皆有缩型,甚精详,有分时日之室槅,有秤信之权衡,有打印之机,投信于中即印而出”。在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中,康有为所见的绝不仅仅是物,而是透过这些展出的文物,看到了西方各国的发展历史。

康有为最早觉察到利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可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盖十年穷乡之读书,不及一日之游博物院,感动尤深也。”强调博物馆可以“夫一国之图书宝器,启发国人之聪明,感动国人之心志,动怀旧之念,发思古之情。明审美之学,增致精之道,所关至巨。”博物馆所特有的珍奇文物,能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任何书本或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都做不到的。“如戏剧然,感现于人目,而往来于人心。夫人之性,不感不发,不触不动,故读书之所得,不如戏剧之所感。”康有为认为读书之所得,不如在剧院看戏剧让人受到感动。人们对文物的观赏如同观戏一样,在于通过文物所展示的形象和业绩,在形象直观中感发人性,催人觉醒,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康有为流亡海外期间,购买了大量中外文物,希望能够在中国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博物馆。“当时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缺乏认识,是因为国内缺少可作中外文化对比的感性资料,所以遇到古器物和艺术品时,只要觉得开国人眼界的,也要买来,准备回国开博物院”。据康有为的女婿潘其璇回忆说,康有为在游历中看到可以购买的各国古物和艺术品时,只要觉得可以开阔国人眼界心胸的,即便是次等的或笨重的物品也要设法买来,以便日后开博物院,为中国人提供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的感性资料。这些古物有意大利数尺高的石雕人像、西班牙的软剑(可以围在腰中)、庞贝的软石、锡兰的贝叶经、希腊的古尊罍、15世纪荷兰的古碗、君士坦丁的摩色金盘,以及各种金石浮雕、西洋画、挂毯、地毯和不知名的古兽牙等。康有为回国时精心包装,加上保险费运回祖国。康同璧记述其父游罗马时,在游览恺撒古坟、王宫、议院、大学等处后,“并购罗马瓦石数十物,及安敦像寄还中国。罗马古物入中国,自先君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博物院的目的虽然未能如愿以偿,但在康有为的上海寓所和广州、杭州的别墅里,都陈列了很多中外的古董文物,供客人及游人观赏。康有为晚年寓居青岛后,他仍尽其可能,按近代博物馆的展式将自己的部分藏品置于青岛天游园展出,以期观者能对中西方文化有些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至今,到青岛康有为故居参观的游人仍能看到他当年带回中国的部分外国文物。

康有为是从国家盛衰和民族荣辱的角度认识文物的功能作用的。在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根本谈不上有效的文物保护。但康有为的文物保护思想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性、预见性,从大的历史背景下认识文物,始终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启迪国人思想的社会作用。康有为具有前瞻性、现代性的文物博物思想,至今依然值得借鉴和学习。

[1][4][5][31][34][35][36][37]康有为:《康有为列国游记》(上册),世界著名游记,第二辑[M]。北京:商务印书局,中国旅游出版社,第12、13、31、110、100-101页,2016。

[2][3][7][8][9][10][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8][29]康有为撰;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十集》·保存中国名迹古器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96、97、100、97-101、100-101页,2006。

[6]马洪林:《康有为大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第410页,1988。

[26][27]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80页,1990。

[30]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M]。北京:文物出版社,第24页,1998。

[32]马洪林,卢正言编注:《康有为集》。政论卷(下),物质救国论[M]。珠海:珠海出版社,第538页,2006。

[33]马洪林,何康乐:《康有为文化千言》[M]。广州:花城出版社,第98页,2008。

[38]庞莲:《康有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M]。青岛文博论丛,第210页。

[39]李云光:《康有为家书考释》[M]。香港:香港汇文阁书店,第13-14页,1979。

[40]康同璧:《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5页,1972。

[41]隋永琦:《从列国游记看康有为的文物观》。方志钦,王杰:《康有为与近代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第132页,2006。

猜你喜欢康有为博物院文物我给文物当“医生”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文物的栖息之地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吉林省博物院建院及开放七十周年书画专题展">梅花依旧向阳开
——吉林省博物院建院及开放七十周年书画专题展中华书画家(2022年4期)2022-04-21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检察风云(2021年15期)2021-10-01春意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12期)2021-04-14视觉视野(2019年9期)2019-05-13康有为撰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17年10期)2018-03-07文物失窃读写算·小学低年级(2015年12期)2015-12-12文物掉包案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4年8期)2014-08-28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百家讲坛(2014年10期)2014-02-11

推荐访问:文物保护 世界文化 视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