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扩大内需战略的逻辑框架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9-22 13:10:06 来源:网友投稿

□刘晓妮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及扩大内需多达四次。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12月14日印发的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进一步明确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推动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1]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导致国际经济持续下滑,对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明晰扩大内需战略的逻辑关系,更好地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的建设,是我们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扩大内需战略的现实要求

1.畅通国内大循环

在国内市场经济强大的背景下,为规避地方行业操纵,保护其在生产环节、分配渠道、流通体系、消费场景等各个关键枢纽中产生良性循环,有必要将扩大内需提升为战略举措。转移区域产业、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扩大内需战略的法宝之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主体功能优势明显互补。通过部分集约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产业链优化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将得到新的动能支撑,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内大循环畅通。

2.有效处理消费投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它们之间的互动是形成自主增长机制的必要条件。维系消费与投资两者之间适度的提升空间和增长比率,是保证二者良性发展、正向循环的重要前提,对实现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科学理解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兼顾对内对外、将改革与开放相结合的改革开放政策。今后,我们更要在此基础上,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扩大开放相融相通,科学理解二者的内涵关系,实现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的更好一致性。同时,要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国内外经贸法规、标准、认证相互衔接,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开放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4.实现扩大内需高水平动态管理

长久以来,内需和供给一直都是在各自的范畴内随时间、空间不断变化、不停发展的,因此对其治理也要遵循动态管理理念,以实施战略计划为导向,以组织协同分工为框架,以管理动态控制为核心,以流程制度操作为基础,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配性。[2]这就需要进一步明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意义和方向,使扩大内需更加符合供给体系,确保高品质的供给与日益增长的内需日趋适配,经济效率不断提高,把原来出口导向性强、普遍分布于国际的供给体系转变为更加符合国内需求的供给体系。

(二)建立完整内需体系目的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通常使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对经济形势进行短期分析。该分析框架将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视为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区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有机关系。消费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被当成一种相对“稳定力量”,而投资和进出口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被看作持续的“驱动力量”。当经济态势向好时,良好的经济形势主要归功于投资和进出口;
相反,当经济态势不稳定时,驱动消费将填充重要的“补充站位”。

经过长期发展和巩固,中国在投资和进出口领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关于扩大消费可以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从食品、纺织品到家用电器,到住房、汽车,再到服务业,在这个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消费品需求旺盛的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很少出现。因此,系统的、长期的消费刺激政策并不理想。只有当经济衰退时,一些短期刺激政策才会在特定的商品类别和特定的城市或农村地区实施。这些短期刺激政策大多是在给定的供应条件下实施的,虽然促进了现有商品的消费,但也具有透支未来消费的副作用。

2022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时期。这一年,我国全面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全力增强国内市场产品、资金动态循环流动,全效释放内需消费潜力。这些努力都使得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不动摇,经济稳健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加强。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继续扩大内需,除了提高投资效率和继续扩大消费,还需要加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有机关系,包括相互牵引和相互支持。而所有这些举措,都应该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基础上。

(三)完整内需体系的科学内涵

“完整内需体系”不仅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新论题,也是国内经济大周期的新论题。关于其科学内涵,学界专家并无定论。其中,有学者认为完整的内需体系应该从市场、产业、收入和消费四个维度进行度量。[3]首先,现代化市场运营是完整内需体系的牢固根基,是开展体系全面动态循环的根本保障;
其次,现代化产业发展是完整内需体系的深层展示,市场运营决定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市场运营的良性结果;
再次,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是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推动,是得以促进体系动态循环的必要条件;
最后,健全消费是完整内需体系的依存保障。经验告诉我们,一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健全消费体系的建立。

“完整内需体系”并非一个单一的维度或一个自我定义的概念,而必须关注需求体系的完整性和动态发展,利用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更加侧重于整个体系的全领域和多层次,在当前内需体系不断扩大、适应和丰富的基础上产生历史的、动态的、演变的范畴,即一个与新的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国内需求系统。以扩大内需为支撑,以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调整、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契机,以我国的制度优势为保障,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需体系,形成我国国内循环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新格局,并助力我国经济发展顺利完成2035年长期目标。

(四)完整内需体系的有效性判断依据

衡量内需体系有效性的主要依据是它能否支持和推动新发展模式的构建。此外,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在以下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幸福感

长久以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是中国发展经济、创新社会改革的基本准则和根本目的,那么衡量完整内需体系的有效性判断依据也离不开有效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同时促进供给和投资效率不断改进。

2.全面协调多方位多维度多链条联系,动态平衡经济更高水平

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必然需要加强中国的前瞻性思维、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与此同时,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还必须协调供需、投资和消费及国内外需求多方位多维度多链条之间的复杂联系,为经济创造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3.有效消除障碍,解决不足,巩固薄弱环节

就影响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和投资效率稳步提高的许多问题或障碍而言,中国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消除障碍、解决不足和巩固薄弱环节。一个有效的促进内需的体系应该具有不断巩固和增强中国强大国内市场的功能,促进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使国内流通趋于平稳。

扩大内需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特别是收入分配失衡限制消费转型、完整产业链条自主可控力亟待增强、经济脱离实体转向虚拟、高标准现代化制度存在不足和低廉劳动力限制内需高度等。[4]

(一)收入分配失衡限制消费转型

近年来,收入分配结构性失衡问题并未得到及时调整和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21世纪是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时代,个样性、多元性、多维度的消费需求升级转型已悄然到来。然而,社会中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并不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要求的“新口味”,使大量优质供给白白浪费,供需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归结中国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其中包括初次分配格局失衡、再分配机制未及时健全和未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二)完整产业链条自主可控力亟待增强

扩大内需,即激发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内部消费,满足国内投资,处理好需求侧和供给侧适配问题,打造中国完整产业链。从整体上说,我国并未处于全球制造业核心位置,众多核心技术仍受控于外国支配,如燃气轮机热部件运行控制系统、通信装备产业高端芯片的使用、光刻机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应用、汽车等行业设计仿真软件使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轴承装备、电力装备产业利用等。必须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确保完整产业链条自主可控。

(三)经济脱离实体转向虚拟

在过去的40多年里,金融发展在提高资本效率、长期资本积累和促进、吸引资本和放松限制、引入社会就业等诸多方面对维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关键作用。然而,金融部门的过度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如不断增长的泡沫、经济的脆弱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日益凸显。

(四)高标准现代化制度存在不足

高标准现代化制度存在的不足方面,主要是在提高政府投资和公共支出效率、优化税制及改革开放服务业方面。在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现代化、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推广新型业务和新的产品商业模式及加快发展新的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些弱点。中国需要关注需求侧管理,消除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障碍,着力改善不足之处。只有合理进行制度安排,高效疏通投资、进出口和消费的机制链路,全力促进改革,才能使中国冲破制度束缚,加快步伐,培育新的发展模式。

(五)低廉劳动力限制内需高度

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竞争压力会刺激资本家使用廉价劳动力。产业集约化战略导致这种低层次专业化的自我强化,也导致中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体系下的“竞争性”经济行为。以产业密集型、人力资源优势为竞争条件,也是对员工工资水平的持续挤压,间接促进了多劳动、少支出,使员工成为一种新型的低廉劳动力。低消费的根本原因是收入低、购买力低。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国内需求的影响,以及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

如何激发我国内需潜力,并有效扩大内需,是我们面对经济发展必将提交的时代答卷。从生产上提高供给质量、市场上创造良好环境、流通上确保各链条稳定、消费上全面促进、创新上提升科技核心地位,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激发内需潜力,建立系统渠道,才能保障扩大内需的战略优势,为扩大内需提供实现路径。

(一)生产维度——提高产业产品供给质量

创新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应在传统产业中实施创新,提高科技数字化赋能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产业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资金和环境成本优势迅速发展。但由于许多传统产业从事的是中低端生产,可能会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创新应着眼于了解整体情况,提高产品质量,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融合对接,充分利用多种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传统产业内部结构的科技要素成分,提高科技数字化赋能成效,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同时深化和改革劳动力、土地、技术等市场要素,确保传统产业从低标准到中高标准的供给,促进传统产业根本创新。

深挖新兴产业,探寻产业发展规律。应遵照国家部署战略,结合行业实际,把握其技术路线不确定、适合产业发展和产品应用、对人才和数据等创新要素需求旺盛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特点,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新设计,以领先的先发优势巩固提升产业,以技术优势和鲜明的标识,加快建设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健全产品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对单个产品和抛光模块的规划主要是基于中长期的迭代和产品及模块数据的增长。在有多种类型产品的公司,就需要考虑一种产品与其他产品或模块的关系。为了建立一个产品系统,有必要系统地考虑现有产品和未来可能的新产品组,或为现有产品组规划新产品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彼此之间的关联。同时,也有必要充分了解现有产品的功能边界和范围,并确定哪些产品可以组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以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化的设计。

近年来,中国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创造了许多知名度高、美誉度强、影响力大的优秀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闪亮的“中国名片”。为了加强中国品牌建设,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我们必须加快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吸纳前沿的发展理念,创新独特的发展模式,谋划高质量发展布局。我们还要深化改革,寻求有效执法,以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全面性。特别是对创新领域和新兴行业,其知识产权往往还未完善,更需要加强对应的保护力度,力争在世界舞台中看到“中国质量”的身影,惊叹“中国品牌”的异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展望目标草案提出要在多元化多领域的消费品中创立优良品牌,加快传统产业从贴牌型制造商向创新型品牌的转型。

(二)市场维度——创造良好国内市场环境

从历史经验来看,外向型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已经不符合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的大型经济体。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和“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下滑,我国经济必将从外部转向内部,以深刻的结构性变革确保未来我国经济领域的长期稳定。扩大国内市场空间、拓展国内需求维度,要求我们持续跟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全面完善市场机制,打破体制对扩大内需市场的制约。此外,还应刺激国内市场企业的新陈代谢,不断疏通我国内需系统的血液循环。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为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根本,我们要继续坚持,以至不断完善,同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考虑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促进有效的市场和有希望的政府相结合。应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系,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二,深化“放权、管理、服务”改革。放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限制,鼓励创业、便利创业。坚持公平竞争、公平监管,不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第三,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突破阻碍要素自由流通的体制机制壁垒,扩大要素市场配置范围,完善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决策,实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实现高校公平配置。这是我国解决经济结构矛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元素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第四,推动国有经济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对进一步拉动内需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流通维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众所周知,无论任何时候大国经济都必须具备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2022年的经济形势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短板。首先,我国产业链的后备能力有待提高。单个产品的供应渠道单一,产品供应总是在一个框架内,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其次,供应链是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源要素流动不合理,产品物流成本高,部分地区“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最后,服务业供给仍需多元化,教育、医疗、养老等供给有待改善,服务业内需大于供给。

扩大内需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稳定。实现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稳定发展,必须着力打造自主可得、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争取重要产品和物资。所有渠道至少有一个备选源,形成必要的行业备份系统。一是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的畅通,实现链条高效性、优化性,强化功能性、供应协同性,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
三是扩大供给来源,实现产业链供给侧良性竞争,激发供给活力和质量;
四是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作用,使国有企业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衔接和匹配更加灵活的制度

(四)消费维度——全面促进新型绿色消费

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服务消费。一方面,着力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质量,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积极发展智能交通,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结构,同时还应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促进数字家庭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文化旅游、教育、群众体育、家庭服务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服务贸易,构建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开发,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完善学前综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家政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打造集公共服务、人际服务、志愿自助服务于一体的公益体系。

培育新型消费,倡导绿色低碳。推动商品消费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传统线下业务的转型和现代化,拓展5G网络和千兆网络的应用场景,促进研究和开发,加速开发智能产品和应用,如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交付。连接不断升级的消费,是有效扩大内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创新维度——提升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十四五”规划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进行曲,必然要下大力气、大张旗鼓地提高科技水平。扩大内需离不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供给要求高质量、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此外,应激发内需潜力。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不仅是打破制约我国内需的枷锁的关键武器,也是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持良好经济形势的关键。

全面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我国在很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处于弱势地位。面对这种形势下的突出问题,一是要努力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为我国在后工业化时期的现代化征程提供深厚的基础;
二是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量子等时代重点领域的发展,如通信领域,不断提升我国的整体技术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打破我国前沿和核心领域的技术差距;
三是要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国防、民生、生态等领域纵深发展,使科技成果尽快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许多领域落实。

我国仍有许多需要突破性的科技领域。若要寻求突破,就需要确保大规模的开源探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不能回避前期投入大、回报期长、压力大等问题,而应该拓宽基础领域研发投入渠道,防止大规模无效投入,扩大有效投入规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应建立健全基础研发体制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基础科技研发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应深入推进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把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长抵消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动力和国内环境。首先,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让科技成果在企业生产中扎根;
同时,要增加科研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建立健全科技企业机制。其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开发和推动社会倡导科技,尊重科研人员的价值氛围和舆论引导,保障科技产权和专利的保护,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最后,要推动科技创新改善民生,提高科技创新在民间和社会的渗透率,释放中国人口技术创新的经济潜力,培育科研人才队伍,确保科研长盛不衰。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要阶段面对国际环境重大变化的主动选择。我们应在深刻理解扩大内需战略科学内涵和现实要求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扩大内需和结构侧供给互动、循环适配的过程中,从生产上提高供给质量、市场上创造良好环境、流通上确保各链条稳定、消费上全面促进、创新上提升科技核心地位,为扩大内需提供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扩大内需内需供给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华人时刊(2023年1期)2023-03-14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四川党的建设(2016年6期)2016-12-28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人民论坛(2016年18期)2016-07-12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军营文化天地(2016年10期)2016-06-15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人民论坛(2016年10期)2016-04-11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中国工程咨询(2011年7期)2011-02-16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部署,不断开拓轨道交通新领域中国工程咨询(2010年3期)2010-02-16

推荐访问:扩大内需 路径 框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