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景观设计
瞿畅,朱桂才*,蔡 敏
(1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武汉 434025;
2 保保生命文化(湖北)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3000)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对乡村土地性质问题的日渐重视,越来越多关于乡村殡葬的问题凸显了出来。由于乡村地区殡葬用地自然消亡时间较长和对安葬需求的不断增加,殡葬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分散在耕地中的坟墓降低了耕地有效利用率,同时也影响着农业的机械化操作[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殡葬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均明确规定禁止占用耕地建墓。民政部等九部门于2016 年2 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21 号)是我国推行绿色殡葬的首个专门文件,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殡葬事业迈入殡葬生态文明时代[2]。由于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乡村地区对殡葬问题较为敏感,生态殡葬在乡村地区推行难度较大,对乡村公益性公墓进行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顺应历史潮流。
《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公益性公墓是指根据政府统一规划,由符合条件的农村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当地民政部门许可建立,为申请主体辖区村民提供安葬服务的公益性墓地[3]。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墓园、墓园建筑设计、墓园文化景观和生态设计,缺乏对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的设计研究。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意义,提出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设计策略,并以联潭村公墓为案例阐述其设计内容,对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的规划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9 世纪流行的英国自然主义景观设计风格的出现,促使了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乡村墓地景观产生[4]。墓园中景观的自然式布置形式与城市中规整的格局形成强烈对比,这类墓地基址通常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例如:起伏的地形、茂密的植被、宽阔的水面等。墓穴和墓碑样式丰富,能反映出逝者生前喜好和性格特征,主要通过简约的墓志铭和雕塑式的墓碑表现其纪念功能[5]。1831 年,美国建造了世界上首座自然主义风格的乡村墓园——奥本山墓园。之后,自然主义风格多为美国郊区墓园所延续,例如格林伍德墓园、劳瑞尔山墓园、尔巴尼乡村墓园、逅浦山墓园、奥福瑞丝山墓园、奥科沃德墓园。其中,奥科沃德墓园被认为是纽约中央公园和布朗英式花园的结合体[6]。
1.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乡村公墓的研究起步较晚。1992 年,民政部《全国土葬改革“八五”计划和今后十年规划》的印发推动了乡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我国乡村墓地建设形式开始逐渐向乡村公益性公墓转变。2015 年,乡村公墓用地作为新一轮土地改革的重点改革对象,相较于其他乡村社会活动仍然处于难以突破的阶段[7]。针对乡村公墓规划设计的研究非常有限,耿秀婷等[8]研究了乡村墓园的科学选址,提出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乡村墓园;
李勇等[9]构建了乡村公墓规划的编制体系;
沈岚[10]探讨了拉雪兹公墓对美国乡村墓园景观的影响;
赵宇[11]探讨了重庆乡村公益性公墓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总之,国内关于乡村公墓规划设计研究较少,关于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且多是基于城市公墓设计体系的效仿研究,或多是停留在倡导生态殡葬推行的层面,缺乏结合乡村公墓建设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策略的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规划设计研究。
2.1 提升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我国乡村地区存在部分不宜耕作的陡坡瘠地,这部分土地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也成为乡村生存发展的隐患,可将这些区域纳入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规划之中,将荒山秃地变为生态绿地,在缓解殡葬用地紧张的同时,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乡村地区,受“厚殓重葬”的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较深[12],使得在城市接受度较高的生态殡葬方式在习俗浓厚的乡村地区受众范围较小,相较于城市墓地,乡村墓地占地面积普遍偏大,1 处乡村墓地占地面积约等于城市公共墓地15 个墓穴占地面积[1],在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墓地占用大量耕地,使得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的建设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墓地对耕地的占用,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2 改善生态环境
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在满足基本殡葬功能的同时,兼顾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将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作为乡村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生态效益。采用墓穴葬形式的公墓将传统的“站碑”改为“卧碑”,大多追求墓穴密度,将可利用的土地最大限度地用于建造墓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墓地散乱的问题,但是土地大面积硬化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见图1)。传统土葬所用棺木难以消解,容易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利用生态化的树葬、森林葬、草坪葬等形式,地面不做永久标识或少做标志,骨灰深埋或采取可降解骨灰盒[13],生态葬在为逝者与家属提供一个祥和安宁的祭扫环境的同时,也为墓园留出了大量的绿色空间,充分发挥了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是现代墓园发展的趋势。
图1 墓穴葬
2.3 美化村容村貌
乡村墓地分布凌乱无序,大多村民会选择将逝者葬于自家土地,导致墓地建设分散,道路旁、田地、山坡等地常有墓地分布,风格形式也有不同,在我国农村,“村村有坟冢”是普遍现象[14]。采用立体格位存放骨灰的格位葬能满足基本的殡葬功能(见图2),但是往往面临着功能单一的问题,氛围大多萧瑟阴森,使人们避之不及。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对分散的墓地进行集中安置,使消极的墓地空间转化为积极的景观空间,是乡村环境建设的需要。
图2 格位葬
3.1 合理选址布局
乡村公益性公墓的位置是影响村民不愿意迁坟的重要因素,一是公益性公墓距离较远,村民祭祀不便;
二是受风水理论的影响,认为选择一个好的墓地能够庇佑子孙后代,这种思想在我国农村地区影响深刻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此,在公益性公墓选址时应充分体现村民意愿,考虑村民的祭祀需求,在法定范围内适当吸收风水师的合理意见,提高村民对公益性公墓的接受度。公益性公墓规模的确定需考虑该辖区范围内人口数量及结构,避免公益性公墓供给不足和土地资源浪费。
3.2 强调生态设计
乡村公益性公墓在规划设计中要结合自然资源,运用景观设计原理,将生态景观融入公墓之中,以多样化葬式、葬法为切入点,通过树葬、花葬、草坪葬代替传统墓葬,将墓葬空间与绿化空间结合,改变传统公墓沉闷阴郁的氛围,提升公墓环境质量,使之成为新意义上的“风水宝地”,满足村民传统心理需求,引导人们对生命的缅怀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3.3 优化空间氛围
一方面是融入地域特色,将人们所熟知的习俗、场景等转化为元素引入景观设计,营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墓园空间,打造能够引起村民共鸣的墓园景观,提升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是营造精神氛围,强调适宜的纪念性,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并非一味地通过营造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来体现,祥和安宁的空间环境可以释放人们被压抑的情感,缓解死亡所带来的压抑氛围,增强生态殡葬的仪式感以抚慰生者心灵,寄托生者哀思。
4.1 场地概况
张沟镇位于湖北省仙桃市南部,地处富饶美丽的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有215 省道和214 省道穿过,北接318 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南临洪湖,为仙监、仙洪公路交汇之处。联潭村生态公墓位于张沟镇南部,紧挨乡村道路,与214 省道相连,交通便利,有利于墓园的建设与发展。
基地西部与鲁家潭公园相望,东部紧邻水渠,其余周边为农田水塘。红线内面积约12196m2,其中原有墓地2707.5m2,占地22.20%;
林业用地7988.38m2,占地65.50%;
道路用地500m2,占地4.10%;
建筑用地1000m2,占地8.20%。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生态墓园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表1 联潭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景观规划前后对比
4.2 设计定位
联潭村公益性公墓主要是为村民提供安葬服务,在满足祭奠功能和殡葬功能的同时,融入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墓葬形式进行生态化的提升改造,游憩功能则是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空间氛围,使人们得到心灵上的抚慰。
4.3 空间布局
联潭村公墓总体布局采取复合式布局模式,规则式布局与自然式布局相结合。规则式布局营造的空间具有庄严圣洁的景观特征,引发人们的崇敬之情,相反,自然式布局营造的空间轻松平和,以抚慰生者的心灵为主。总体布局结构为一主轴两副轴一环多节点。主轴由北侧入口广场、乔木形成的线形空间、蜿蜒的水体以及自然式植物种植景观构成,经入口广场进入后欲扬先抑,笔直的植物线形空间让人们陷入怀思,道路尽头是蜿蜒的水体和自然式的植物景观,规则式和自然式空间对比强烈,一扫内心的阴霾;
两副轴为公墓内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两条景观轴,南北向景观轴主要为两侧挡墙和茂密的植物形成的幽长静谧的线形空间,东西向景观轴则由规则式种植池和自然式生态殡葬区组成;
一环是围绕公墓内圆形水体形成的微地形草坪殡葬区;
多节点包括公墓内祭祀场所、纪念场所和游憩场所等(见图3)。
图3 联潭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总平面图
4.4 功能分区
根据墓地现状条件和功能需求将整个墓园划分为入口区、公共纪念区、生态葬区、墓园管理区和家族墓葬区。入口区主要满足出入需求和引导功能,入口广场设置生命文化雕塑小品,配合由植物形成的线形空间,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纪念区位于墓园中心,是为人们提供纪念活动和公共祭祀的场所,其中的水体景观能让前来悼念的人们心灵安定,从中获得慰藉。墓葬区是墓园的核心功能空间,结合不同人群的安葬需求,选择不同的生态安葬方式,搭配适宜的植物景观,体现对逝者的尊重。通过合理配置休闲座椅、景观小品和漫步小道营造舒适的休闲游憩空间(见图4)。
图4 联潭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功能分区图
4.5 葬式设计
联潭村公墓推行绿色文明的生态式丧葬文化,将墓葬功能需求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树葬、草坪葬、花葬等生态葬形式,生态葬与道路、地形和活动空间结合,形成富有变化的景观层次,使公墓融于乡村自然景观之中。树葬主要分布在景观轴线和道路两侧,利用树葬的阵列式景观营造出仪式感,既使景观效果最大化,也使土地集约最大化。草坪葬利用小型铭牌作为标识,与环境融为一体,不影响草坪整体景观效果。花葬与墓园内自然式植物景观结合,营造出自然花境。
4.6 植物景观
在植物选择上,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充分考虑植物的色彩和寓意关系。规则式和自然式植物种植相结合,在满足公墓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丰富墓园植物景观层次。入口区是整个墓园景观的前奏,主要采用规则式的植物种植,在增强仪式感的同时引导人们进入墓园。纪念区是生者沉思悼念的空间,利用植物孤植和丛植的方式,营造开阔明朗的空间,避免产生消极情绪。游憩区是生者放松心情和调节情绪的空间,结合观花观叶植物营造丰富植物空间。墓葬区是整个墓园的核心功能空间,植物种植以群落的形式为主,避免传统公墓植物种植造成的压迫感和封闭感,不同葬式之间利用植物自然过渡,营造平和静谧的空间氛围。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设施和民生工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乡村的整体风貌。但是当前,我国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践较少。本研究结合乡村公益性公墓提升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的建设意义,提出合理选址布局、强调生态设计、优化空间氛围的设计策略,并基于联潭村当地特点进行了公益性生态公墓景观设计,对我国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乡村公益性生态公墓的建设在不同地区具有一定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其建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猜你喜欢墓园公墓墓地神秘的恐龙公墓第二课堂(小学版)(2022年2期)2022-04-23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环球时报(2020-08-24)2020-08-24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恐怖的大洋公墓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航空世界(2020年1期)2020-01-11寻找大象墓地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9期)2018-12-29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艺术品鉴(2017年9期)2017-09-08大宋摄夏州观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西夏研究(2016年1期)2016-07-19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奥秘(2016年3期)2016-03-23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大众考古(2015年12期)2015-06-26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2023年景观设计招聘(4篇)(完整)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