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最新武侯祠导游词简单(10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8-17 18:4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最新武侯祠导游词简单(10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最新武侯祠导游词简单(10篇)【完整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一

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本地来观光旅游。我姓冯,是**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叫我“小冯”好了。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我市旅游期间就由×师傅和我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十分荣幸!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师傅,因为他的车技娴熟,有20**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冯导我好了。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最后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谢谢!

沿途讲解沿途讲解可以参照前两篇文章,由于武侯祠就在成都市,所以大家可以重点讲解成都的概况和下榻酒店的详情,设计好路线,这个路线的沿途讲解相对简单,此处不再赘述。

成都(chengdu),简称蓉,四川省会,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1] 。

成都位于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阿坝接壤,南与眉山相连。成都市下辖锦江区等9区6县,代管4个县级市。20**年末,成都市辖区建成区面积6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2.8万人 。

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明蜀王陵、望江楼、青羊宫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川菜,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29] 成都著名小吃:双流老妈兔头、夫妻肺片、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三大炮、赖汤圆、一根面、九尺板鸭等。

景点讲解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0**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名“汉昭烈庙”。后来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三国蜀汉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是国内众多武侯祠中唯一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

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还有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暂但却很精彩的一段,从东汉黄巾农民起义算至三家归晋(公元184年—280年),前后将近一百年时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分别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怌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大分裂,大动荡,最后又重归统一的局面,三国时期,只不过也是一次而已。

在三国鼎立、群雄割据的年代,四川曾经是蜀汉政权的割据地。虽然四川地处西南,而且势单力薄,但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大批忠良之士,为了汉室一统天下,他们争东吴、扶南夷、出师北伐、英勇奋战,从而演绎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留下来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后人千古传颂。于是,人们就修开始修庙建祠,或者是保留古战场。从而构成了众多的三国历史名胜古迹。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武侯祠,便是众多的三国古迹中久负盛名的一处古迹。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大街,庙宇坐北朝南。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的诗《蜀相》中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的话,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在清代康熙十一年的时候,在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7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口:

大门口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的政权号,历史上称为蜀汉,因为刘备是汉室后代,后来又建都在蜀地成都。所以政权得名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号是人死以后后人对他生前的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称号,昭烈当然就是刘备的美称。匾额说明,这里是纪事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那么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从内容上看在武侯祠当中刘备庙,刘备墓占的比重比诸葛亮殿大,似乎应该把这里叫做刘备庙,而从布局上来看,中国的传统的纪事庙宇都是主殿在后。而武侯祠中则是刘备殿在前,诸葛高殿在后。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里似乎又应该叫做武侯祠,但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民国初年有一位叫邹鲁的诗人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刘备,所以人们就不顾封建时代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而把汉昭烈庙叫做武候祠了。

平面图:

在大门左侧有一个武侯祠的平面图,可以看出殿宇坐北向南,主要建筑都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西侧是刘备墓。在馆里陈列着各种人物泥塑像,匾联,碑文,钟鼓,确切的讲这里是一座蜀汉历史博物馆。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就是这五重建筑和西侧的刘备墓,游览时间前后一个小时左右。

唐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三绝碑。该碑通高367cm,宽95cm,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年),碑原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代著名宰相斐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chuo)书写,名匠鲁建镌(juan)刻,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而被世人誉为“三绝碑”。

那有朋友可能会问了,塑这座碑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呢?让我们将时间退回到1220**年前。当时,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他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入蜀治川前,就深知治川比治国更加艰巨。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一名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加上六百年前还有名相诸葛亮在此当政,武元衡要想博得政声,自然需要励精图治,他于公元820**年入蜀,以非常低调的姿态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两年后政声鹊起,朝中的阿谀和在野的拥戴,都让他觉得可以自诩诸葛武侯。于是,择定在公元820**年,率领文武大将28人来到武侯祠,决意要为自己这两年的政绩树碑立传。而在这批随从人员中,有一位非常重要,那是谁呢?他就是武元衡的书记官——裴度,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深知武元衡的心思,加之他自己很久之前就想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写下了这篇名为歌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的奇文。

我们从碑文中的“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指武元衡)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中就可以看出,裴度在言明今武相和昔孔明有异代而同功的前提下,高度赞颂诸葛亮的“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他认为诸葛亮是继管仲、乐毅、萧何、张良之后最重要的谋略家,同时还说诸葛亮是上述先贤中,集大成于一身者,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诸葛亮,他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其次,裴度对诸葛亮的文治武功,特别是他的法治精神,作了高度评价。我们从碑文中的“刑政达于荒外(边远地区)”,“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次第)”,“法加于人也,虽从死而无怨”等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也就是说,早在1820**年前的蜀国,诸葛亮就实行了“依法治国”。再次,裴度还高度评价了诸葛亮谋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对他“结吴抗魏”的军事策略以及“出斜谷、据武功”的具体措施,都表现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唐碑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这是三绝碑的第一绝——文章绝。三绝碑的第二绝,便是柳公绰(chuo)的书法绝。柳书在唐代居于统治地位,时人都以“柳骨”来高度评价柳家的书法。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兄长。在唐代盛世,文章、书法都是一种时尚,加之“忠、孝、仁、义”的儒家伦理道德标准,有钱人家都喜欢追求墓志铭。而柳公权对不忠、不孝是很瞧不起的。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忠孝仁义,有钱人想方设法要买到柳书作墓志铭,而且在唐代外交中,柳书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深受外国使臣的欢迎。柳公绰的书法让世人认识到了柳家书法的博大,故在传颂裴度文章的时候,实际上裴、柳二人是相得益彰的。

唐碑的第三绝,便是该碑文的雕刻,是由唐代著名工匠鲁建所雕刻。唐碑正是因为裴文、柳书、鲁刻,而被后世誉为三绝碑。

清碑:旁边的几通碑就是清碑了,清碑主要是介绍了武侯祠的重建和维修情况;明碑:而对面那座碑就是明碑了,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在明碑的下面有一个整石雕成的动物。它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六个儿子赑屃,又名霸下,它形似乌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二门:

在二门上方挂着一块匾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吴越秦蜀艰难留祀庙,上下一堂共千秋。上联指出了武侯祠里面祭祀的人。“祖孙”指的是刘备和他的孙子刘谌,“父子”指的是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关兴等人,兄弟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了,而“君臣”指的当然就是刘备和他的满朝文臣武将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汉王朝一脉相承的正统和人伦纲常,下联是说刘备在汉末黄巾起义以后起兵从山东,湖南,湖北,河北,北京,江苏,浙江,陕西打到了四川,最后在成都才建立了政权。立国是非常艰难的,后人修了祠庙,让他们上下一堂千秋传颂。“明良千古”,明指的明君,良指的是臣良。寓“明君良弼,千古垂范”之意。“明良千古”中的“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字,本是一个错别字,但这个错别字是有深刻含义的。此“明”用目旁,是作者清人吴英欲与“明朝”的明相区分,以免文字狱;同时,这句古文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只有用德与贤才可使人心悦诚服。刘备以三顾茅庐显现出其德和贤,才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与诸葛亮情同鱼水,君臣均为典范,昭示后世,上下一堂享受人们的祭祠。

前后《出师表》:

在二门的长廊壁上刻着前后《出师表》,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0**年)率军北伐前给皇帝刘禅的一份奏章。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他在表中规劝刘禅要执法公允,讲述了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隆的道理,并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将吏,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效死渝。表文言词恳切,催人泪下。在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的人就不是忠臣的说法。《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它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街亭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相传这《后出师表》是南名将岳飞打仗的途中,路过南阳武侯祠题写的,写的时候是满怀激情,一气呵成。其实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的一位叫做白麟的成都文人所提写的,白麟当时喝了酒以后就跑到武侯祠来题写后出师表,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写的比较工整,后来边写边为诸葛亮的精神的才华所感动,再加上喝过酒的原因,于是就越来越满怀激情,后面写的就是龙飞凤舞了。最后写完以后,白麟没有提上自己的名字。而是提上岳飞的名字。因为他想也许提上岳飞的名字更能让后人记住诸葛亮。所以最后白麟提上了岳飞的名字。虽然这出师表不是岳飞的真迹,但是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勋业先后相辉映,同为千古传人。我们敬其人爱其文,所以,仍然珍视这墨迹。

刘备殿:

业绍高光:业:汉室的统一大业,绍:继承,高:汉高祖刘邦,光: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此二帝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帝王。“业绍高光” 称赞刘备继承了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帝业,可与他们相提并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和一个新的阶段。这里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三国正统的观点。

刘备,字玄德,河北人,24岁的时候,他召集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了镇压黄巾农民起义,才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的混战中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在赤壁大战以后才慢慢的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刘备胸怀大志,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占,最后占据四川,与公元220**年成都称帝。后来关羽被害丢失荆州,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的陆逊火烧连营而惨被,在奉节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国事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就这样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刘备这个人若说武比不上张飞,关羽,若说文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却成就了蜀汉的帝业。究其原因除了他是汉室宗亲的微弱优势以外,主要在于他待人宽厚,善用人才。从他临死前在白帝城把国事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时所说的话当中就可以看出:“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如果后主刘禅是可造之才的话希望丞相辅佐他,如果是个无用之才的话,丞相就自取江山。古往今来,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有几个,所以刘备是个当知无愧的英雄。

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人,他们两个和刘备情同手足,于是就有了桃三结义的故事。刘备得到荆州以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斩然庞德,威震华夏。后来,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遇害,丢失了荆州。关羽曾经被曹操抓到过,在曹操加官封爵的拉拢下,仍然是效忠刘备。所以历代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的推崇,使成了忠义的化身。到了宋代,关羽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又被封为关圣大帝。所以,这里大家看到的关羽就成了帝王的打扮。

张飞:字翼德。张飞非常的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当年在当阳的长板坡被曹操打败的时候,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兵追来的时候,他站在桥头大吼一声:“我是张翼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追兵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的河水也为之倒流。但是张飞对他的部下不好,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刘备到了四川以后,派张飞驻守四川阆中长达七年,在关羽遇害以后,刘备伐吴,派张飞东征,出发前被他的部下张达和范强暗害了。民间传说:张达和范强杀死张飞以后,带着张飞的人头乘船顺长江东下,到东吴请赏的时候,走到长江云阳段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很大的风浪。他们就将张飞的头抛在江中。后来百姓在当中打捞起张飞的头,修庙记事。现在重庆云阳还建有张飞庙。民间又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

诸葛亮殿:

出刘备殿便是诸葛亮殿,大门上高悬着“名垂宇宙”的匾额,“名垂宇宙”出自大诗人杜甫的诗名:诸葛大名垂宇宙。匾额是由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所提。左右两边挂满了各种匾联。最有名的是这幅: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百年前,族人赵藩在成都为官时为成都武侯祠写下了这副古今传诵的名联,我们把它简称为“攻心联”。这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对联问世一百年来,成了普通百姓游武侯祠非看不可的一大亮点,连毛**到武侯祠都驻足一看再看,这是有道理的。

赵藩撰写这副攻心联可谓用心良苦。全联30个字,按今天报刊的流行语言,其“关键词”—是“攻心”,二是“审势”。一个诸葛亮,在蜀中乃至云南,正史、野史故事之多随手可拾。然而赵藩的高明在于他选用了诸葛亮在平息招抚西南各土著部族时,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他指出,只要你工作做到家,桀傲如孟获者,都会俯首称臣。会用兵的人首先应该是个“攻心”的谋略家。他不一定喜欢打仗。但诸葛亮又非一味宽大。在如何治蜀这一点上,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法正主张应像汉高祖入关时那样政策宽松一点。面对当时“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地方豪强势力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局面,诸葛亮感到已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统治基础,故他在《答法正书》中坚决主张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不能照搬汉高祖刘邦入关时的那一套。必须“威之以法”。他令行禁止,说到做到,抓了两个典型:一是严惩了刘氏皇族后裔刘琰,一是罢黜了名门望族出身的来敏。对皇亲国戚和“ ”的处理结果,大大地震慑了地方豪强势力,再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对百姓亦如是。也是以“攻心”为主,教育多数,严惩个别。哪怕对自己的错误他也能主动承担责任。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因人而异,最集中体现在中国老百姓都熟知的失街亭的故事:他一边挥泪斩了马谡,同时又提升了有功的王平,还勇于承担了作为主帅应负的责任。正是因为诸葛亮这种宽严结合在今天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使得蜀中在他当政时期政局稳定,他才因此得以多次顺利出征而后院不起火,无“反侧”。这充分证明诸葛亮以德服人,以法治国的效果。《三国志·诸葛亮传》评价他“终于域之内,咸威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这就是“攻心”而消“反侧”。这就是“审势”而定“宽严”。族人赵藩仅以30个字便概括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成功的一生,真是了不起。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沂南人。家里有兄妹五人,诸葛亮排行老四,父亲诸葛硅。诸葛亮出生的时候,正是东汉王朝的没落时期。宦官专权,起义不断,一个非常动荡的年代。虽然诸葛亮生于乱世,但却从小心胸大志。他从小就立志要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跟着叔叔诸葛玄到了荆州襄阳,十七岁的时候叔叔去世了。他就独自一人在南阳躬耕苦读,结交名士,观察时局。得了卧龙的美称。东汉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被刘备的知遇之恩所感动,加入了刘备集团,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先辅佐刘备创业西川,为刘备制定出三分天下,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然后再吴抗魏之势。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治理蜀国前后20多年,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军事方面,他先平定南方,深入不毛,蜀国地小民弱,诸葛亮就采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六出祁山,挥师北上,两次上书出师表。其忠心耿耿,日月可昭。后来由于过度的劳累,54岁的时候,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下。

诸葛亮一生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虽然身居臣相之职,但一生却很清政廉洁,大殿上方的乌木梁上八个大字就是最好的证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说过的话。意思是说要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一定要排除杂念,恬静寡欲。其实这也正是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写照。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国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表示富有。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之为诸葛鼓。

惠 陵: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由照壁、栅栏、神道,还有陵墓组成。据史料记载里面还埋藏了他先后去世的甘、吴两位夫人,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刘备的墓和其它历朝历代的国君的比起来显得好像不是很有排场,再加上由于保护的非常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掘。于是,关于这座墓的真假便是众说纷纭。但是有很多证据显示这墓应该是真墓。

首先,在古代国君死后都是必须要藏在自己的国都。

其次,据《三国志》记载:八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这些都记载了刘备藏于惠陵。《三国志》是一部信史,《三国志》的作者是史学家陈寿。陈寿是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官员,他应该是不会把自己那个朝代的历史搞错的。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二

各位游客们那里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之后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后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之后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因此,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资料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状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资料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三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们就要到达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来人们便尊称他为武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国时代虽然比较短暂,但却一直被公认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认为三国就是公元220**年——265年。三国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当时中原大地上并存着魏、蜀、吴三个地方政权。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但是从大诗人杜甫《蜀相》这首诗中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从“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我们可以推断,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时间,也就是说,杜甫写诗的时候武侯祠已经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会辛辛苦苦的去寻找不存在的东西,除非他疯了;其二,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像柏树这样的树种生长是比较缓慢的,要长成森森的翠柏,起码要一百多年的时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们用759减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开国时间是公元620**年,所以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朝初年的时候,祠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又因为战争被毁,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请随我一同去游览。首先,请大家抬头看看大门悬挂的匾额“汉昭烈庙”,汉是指当年刘备蜀汉政权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里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它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吗?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所以大家都称为武侯祠。

现在请大家一起跟随我进入景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图是景区的导游图,等一下我们依次游览大门、三绝碑、二门、前后出师表、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然后经过桂和楼到刘备墓。愿意听我讲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游览的朋友可以自由参观,我们11点30分在这个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两边,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块是清代刻建的,一块为明代刻建,一块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我们右手边的这块唐碑是最有名最有价值的。唐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到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因为历来治理四川比治理国家更难,而武元衡在任职期间对治理蜀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他以诸葛亮自诩(就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想要树碑立功。他的27个幕僚中的书记官(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极力的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萧何、张良。这篇文章表面上是称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是堪与诸葛亮媲美的谋略大师、经纬之才。文章立意新颖,比喻十分精妙,评价也很中肯。后来,裴度还受到唐僖宗的赏识,成为三朝宰相,辅佐了四个皇帝。另一个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长)柳公绰为文章书写撰文,他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书法漂亮,当时许多有钱人家都想买柳公绰撰写的墓志铭。外国使臣也争相购买。所以让柳公绰来撰写裴度的文章实在是相得益彰。所以,这块碑以其文章传世,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伟大功绩而被誉为“三绝碑”。*****时期,为了保护这块碑不被破坏,我们将参与这项工程的工农代表,鲁建的镌刻工艺,也算进了三绝,所以我们有时候听到的三绝也指精妙绝伦的文章、书法和镌刻工艺。

对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石碑下面这个东西,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乌龟?不过它并不是乌龟,二是龙生九子的第六子,赑屃。明间有句俗语啊,说:摸摸赑屃头,一生不用愁,摸摸赑屃背,旅途不疲惫。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现在我们来到了二门,大家抬头看看门上的匾额,不妨一起读一读这四个字。不错,这就是着名的“明良千古”匾额,匾额的意思是说刘备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了军师,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发现了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中的千里马可以算一个好伯乐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明”字左边的“日”字中间怎么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目”字,会不会是写错了。其实,这个字并没有写错,大家看看匾额的落款写的是:大清康熙年间,如果大家对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有了解的话,应该就明白,多一横是为了避讳明朝的“明”。

过了二门,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气势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刘备殿。两边是文成武将廊,这些我们待会儿再说。先来欣赏一下这面墙上的文字,这就是着名的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皇帝刘禅献上的奏章。这面墙上的文字并不是诸葛亮所题写的,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的时候题写的。这些拓片都是从南阳武侯祠搬运到成都来的,那大家看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诚危机存亡之秋”就开始写成了行书,后面又是草书。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当时岳飞喝了酒,略有几分酒意。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的拘谨,字体也很工整,后来酒精发作加上文章的才华横溢,只好用龙飞凤舞的草书表达满腔的豪情。大家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出岳元帅当时的心情吗?一般人可能都认为武将不大会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飞的字就写的非常的棒,《出师表》全文共13个“帝”字,但是每一个帝字的写法都不相同。大家看,这里、这里、这里。(而事实上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题写的。据说当时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几分醉意以后,跑到武侯祠来想弄个名垂青史的惊世之举。想来想去,想到借题发挥,选择了题写《出师表》。这位仁兄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拘谨,写着写着就豪放了起来。文章的才华横溢再加酒精发作,只好用龙飞凤舞来表达满腔豪情。写完之后,想到自己人微言轻,便翻了几下眼珠子,题上“岳飞”的名字。从此鱼目混珠,让人真假难辨。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功业都为千古传奇。后人敬爱他俩,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经变成了真的。白麟的书法、孔明的文章、岳飞的落款,虽然是欺世盗名,表里不一。但是书法确实写的好,饱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上上品。)接下来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后出师表,在中学的课文当中,我们只要求背诵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只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所以大家对后出师表可能相对要陌生一些。与前出师表相比较,后出师表更像一篇分析战争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诉了我们出师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师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该怎么用人,讲国家怎样才能强盛等等。后出师表当中也有9个帝字,每个字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1958年,毛**参观武侯祠时,对岳飞的书法大加的赞扬,用了“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八个字来评价。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臣廊,廊内一共有14尊塑像,这14位蜀国官吏都很有才华、为官清正廉洁。其中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怕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的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一辈子都没有贪污过,在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半点钱财,非常的清正廉洁。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承人。蒋琬、费祎的才干虽然没有诸葛亮高,不过他们能够忠实的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都能够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那居于文臣之首的就是我们面前的这位庞统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觉得庞统又丑又黑,庞统也的确长得有点影响市容,对不起观众。但是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的时候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最开始刘备并不看好庞统,就是因为他长得其貌不扬的。后来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多次推荐,刘备又亲自与他谈论了军国大事之后,才受到重用。但是庞统却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非常的年轻。说到庞统的死,了解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点冤枉。当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抗击汉中的张鲁,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策,准备趁机占领蜀地,为自己多争取一块地盘。于是打算攻打雒城,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难攻的城池,只有一条大道可以到达,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形从正面进攻是很难取得胜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胜。在得到张松敬献的蜀地地图之后,才发现有果真一条小道也可以到达雒城,于是刘备打算兵分两路,由自己率骑兵走小道,庞统率大军走大道。大军主要负责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制胜的关键在于刘备率领的骑兵。庞统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担心刘备。再三请示了刘备之后,决定率骑兵走小道,进攻雒城。在出征的当天,军士们三更起床、四更做饭、五更天出发。出发时庞统骑上自己的战马,结果战马不知道受到了惊吓,突然不受控制,把庞统摔了下来,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力,庞统始终不能驯服战马。大家都知道刘备爱才心切,害怕自己的军师受到伤害,于是将自己的战马的卢马让给了庞统,的卢马是一匹白色的骏马,曾经还救过刘备一命。庞统推迟了一番,最后挡不住刘备的热情,还是接受了。于是,庞统率军出征了,当军队行军到落凤坡的时候,庞统突然观察到两边悬崖陡峭,山林间树木茂盛,作为优秀的军事,他马上产生了条件发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吗?在问了探路兵后得知此地叫叫落凤坡,当时庞统全身汗毛竖起,不禁打了个寒战。心里嘀咕:我号称“凤雏”,而这里是落凤坡,难道我要死在这里。一番调整后,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谓无巧不成书,落凤坡确实有张任的军队埋伏,张任曾经就听闻刘备骑的是白马。于是对士兵说:骑白马的定是刘备,给我朝骑白马的放箭!顷刻间万箭齐发,庞统当场被万千穿心而死。成了刘备的替死鬼,确实是死的冤枉。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他死的也不冤枉。话说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庞统收到了诸葛亮的信件,这信件还是从荆州八百里快递过来的。意思是说,我近日夜观星象,发现你的守护星昏暗无色,隐隐有坠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会很顺利,建议不要攻打雒城。当时庞统却想,我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立功,诸葛亮肯定是想抢我的功劳,于是没有接受建议。就这样,庞统不幸中箭而死。

这个东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以及他的儿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和赵累的塑像。大家看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那有没有朋友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关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关羽的脸又为什么是红的呢?先说为什么是帝王打扮,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结义”故事。当年18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关羽曾经被曹操俘获,曹操三天两头给关羽送美酒美肉美人,还给他加官进爵,但是关羽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并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关羽曾经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设计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的《三国志》中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简单来说就是看不起当官的,对下属士兵却很好。傲慢和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来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现在的明间企业家,尤其广东沿海一带也多半都会拜关公,甚至香港地区的社团、内地的这些组织也都拜关公,就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宋朝时,他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加封为关圣大帝,全国各地都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关羽的脸为什么又是红色的呢?明间传说,以前关羽的脸是很白的,之所以后来成了红脸,是因为一次战败后,关羽逃到一个寡妇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来。家里又是家徒四壁,还有一张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没地方可藏。关羽和寡妇都急了。最后,寡妇将自己的头发剪了一缕下来贴在关羽的下巴和两腮上,又将自己家的公鸡宰杀,将鸡血均匀的涂抹到关羽的脸上。霎时间,关羽又白脸变成了红脸,还满脸的胡须。然后两人一起睡到床上。当官兵赶到,搜查了一番之后,并没有发现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关羽,官兵离开之后。关羽向寡妇到了谢之后,也离开了寡妇家。但是后来,不管他怎么洗,脸都是红的。有人说关羽的脸是羞红的。因为古时候对女人尤其是寡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金银珠宝或者嫁个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贞洁。关羽觉得自己会影响寡妇的名声,所以被羞红了脸。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关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妇也不会冒着牺牲自己的贞洁的危险来救关羽的命。据说明清时期,在全国数孔夫子的庙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关帝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现在大家看到的匾额“业绍高光”是后人对刘备的评价。“业”是指刘备的所创立的基业,就是蜀汉政权,绍有继承发扬光大的意思,“高”指汉高祖刘邦,“光”指光武帝刘秀,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刘备的功业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殿门口还有一口圆鼎,圆象征天。等会儿我们还会在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长方形的鼎。象征地,天圆地方嘛,在这里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这个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当中最高的一尊塑像。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州人。大家看刘备头戴天平冕冠,身穿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的。《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时,说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大家想想什么动物是两耳垂肩啊?对,就是猪;那什么动物又是双手过膝呢?咦!又对了,就是猴子。猪猴,诸侯,所以说刘备天生就有诸侯相,会独霸一方。传说刘备出身的时候也是天有异象,一缕红光射入刘备家中。24岁的时候,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的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次挫败,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后来占据益州。于公元220**年在成都称帝。不久后,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刘备率水陆70万大军攻打吴国。结果,在夷陵,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不久死于白帝城(重庆奉节)。其实,刘备从小到大都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小时候的刘备并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样,他不爱学习,最大的爱好是交朋友,喜欢大侠似的人物,很会笼络人心。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调。唯一的一次冲动,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陆逊所杀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兄弟情深,兴师伐吴,结果遭到惨败,所以说啊,冲动是魔鬼,这也印证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冲动的惩罚啊。上天对刘备这一次冲动的惩罚实在有点重了。呵呵!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以后不要冲动啊!

在刘备像的东侧,是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被封为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的时候,他苦苦劝谏父亲刘禅,同邓艾等来犯的敌人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是刘禅不听,刘谌非常的伤心,去祖庙哭诉了以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先杀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然后自杀。他这种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颂扬。刘备像的西侧,原本是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亲的基业,投降了魏国,后来被安排到汉中。当上了安乐公,魏国皇帝问他觉得在这里过的怎么样?他居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在宋代的时候,他的塑像就被毁掉,从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面墙壁上,悬挂着木刻的《先祖传》、《后祖传》,文章都是从陈寿《三国志》当中摘抄下来的。蜀国的兴亡,可以从刘备、刘禅的传中了解始末。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偏殿,里面供奉的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大家对张飞都很熟悉,他长得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气。大家平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觉得张飞长得非常的丑,有点影响市容啊。但今天我要告诉各位,其实张飞有可能长得很帅的。不是开玩笑啊!大家都知道张飞有两个女儿,后来这两个女子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一般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女孩子都长得更像父亲,男孩子更像母亲。刘禅是什么人,他可是整天斗蛐蛐,爱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你想,如果张飞的两个女儿很丑的话,刘禅怎么可能会娶啊。就算是你张飞是刘禅老爸的哥们儿,拜把兄弟,刘禅也不一定会娶。所以我们推测张飞的两个女儿是很漂亮的。当然张飞长得很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除了长相,还有很多朋友认为张飞是个莽夫,这个说法有点偏激,其实张飞啊,我们的飞哥也有心细的一面,而且武艺高强。大家都知道飞哥长坂坡桥头的一声大吼吧?当时刘备带着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万追兵紧随其后,刘备让张飞率几十个士兵断后。而张飞并没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后有一片树林,于是心生一计,让士兵在树林外边到处插上战旗,马尾上绑上树枝,在树林中来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尘土,而他却一个人单枪匹马立于桥头。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们飞哥一个人立于在桥头,后面树林中又是漫天尘土,怀疑有埋伏,才没有贸然进攻。这样刘备军团才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张飞还是比较心细、是有谋略的。不过,据我分析,当时曹操没有进攻应该是另有原因。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在庆功宴上,曹操称赞关羽说:关将军武艺高强,恐怕当世数一数二。关羽却说:我算什么,我三弟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从口袋里拿手机一样轻松。这句话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就想:刘备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派人来断后就等于送死。而刘关张三兄弟情深意重,刘备不可能会让自己的三弟来送死。那就只剩下两种情况,一是刘备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张飞来杀我的,二是,后面的树林尘土漫天,又到处是战旗,肯定有埋伏。于是曹操下令军队后撤。这只是我的推测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呵呵!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将廊,武将廊内也有14塑像。他们或因战功卓着,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一个人从曹操的百万大军中,救回了幼主刘禅,威震一时。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借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赵云是蜀国五虎上将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但是对于他的死,明间有有另一个版本,传说他是死于老婆之手。话说,赵云身经百战,但是身上却没有受过一点伤,等到他年老的之后,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脱了衣服,给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他老婆说:老婆你看,我很强壮吧,肌肉很发达吧,很厉害吧,身上一点伤都没有。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说,他老婆甚至连他丫鬟的耳朵都听起茧了,他老婆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想了个办法。某天晚上,她趁赵云熟睡的时候,用绣花针在他的脚底板上扎了一个洞。他老婆心想:如果明天晚上你还说自己身上没有一点伤,我就指出你脚板上有一一个洞,看你还这么炫耀。结果,第二天早上,太阳都升到半空了,赵云还没有醒来,这个时候他老婆才发现他已经死了。当然这个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并不可信。在武将廊内,除了赵云以外,其他着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马超被曹操打败,归降张鲁,又中诸葛亮之计,归降了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其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愿。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出了刘备殿就是过厅,过厅比刘备殿低一个台阶。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过厅当中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写的匾额对联。武侯祠三个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是题写的。

前面这个长方形的鼎,就是我刚才所说到的天圆地方。大家可以抬头看看,房顶上有几尊塑像,中间的大家应该都认识,是我们佛教的弥勒佛,两边的是道教的风神和雨神。大家可能会问了,把他们放在房顶上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作用很简单,就是震灾的。古时候这种大殿的房顶都是很高的,发生火灾什么的,当时又没有先进的消防工具,水是泼不上去的。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灾。

我们眼前的这种大殿就是诸葛亮殿,也是传说中的武侯祠。殿正中的匾额“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个儿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题写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名满天下,宇宙在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宇宙这个词语。当时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指的是时间和空间。

门额上的这幅对联,是我国十大名联之一,叫攻心联,深得毛**的赞赏。武侯祠的匾额、对联很多,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一一研读,主要来欣赏一下这一副。先说说对联的来历,这幅对联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写的,当时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有个学生在四川做西川节度使,但是这个人的做法有点不太妥当,对百姓实行高压政策,激起民愤。于是就写了这幅对联来提醒他的学生。先看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攻心是来自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这个反侧是来自于《诗经》辗转反侧,梦寐思伏。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意思。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话,那些让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会自动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觉了。能攻心出自诸葛亮的一个典故,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的时候有一个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照说第一次就可以把孟获杀了,但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为了使其真心的归顺。如果当时杀了一个孟获,那以后再出来一个什么李获,张获什么的就麻烦了,所以诸葛亮采取了攻心的上策。从古知兵非好战也,意思是说自古懂战争懂军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战的人。这也出自一个典故,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在今天的宜宾一代有一个部族叫藤甲兵。他们穿的藤甲很轻,这藤甲刀砍不动,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树林间的雾气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诸葛亮还真搞不过,后来才想到了一条妙计,反利于水者,不利于火嘛。于是将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当时山谷中两万藤甲兵烧得是呼天喊地的。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把敌人打败了,应该高兴该哈哈大笑才对。而当时的诸葛亮是什么表情大家知道吗?当时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长叹,掩面而泣啊!他为什么哭,因为他不单单是一个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觉得自己为了一场战争,灭掉了别人整整一个民族的人。所以说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说如果不审时度势,就算制定了合适的法度也都是错的。提醒后来治蜀的官员要多思考。这下联也是有来历的。当年攻下四川,诸葛亮审时度势,还是用了刘璋的一些旧臣来治理四川。因为如果把官员全部换成荆州集团的人的话,可能会影响四川的稳定。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嘛。当时刘璋的旧臣法正就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后来法正就有点嚣张了,飞扬跋扈还收受贿赂。按照诸葛亮的治蜀规定,这样的错误该杀头的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法正,而是约法正吃了一顿饭,聊了聊。响鼓不用重锤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该收敛点了。诸葛亮饶了法正一条命。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法正,因为不能杀呀,当时法正算是刘璋旧臣的高级官员,如果杀了法正,其他旧臣还不人心惶惶。谁还会认认真真为国效力。而不杀法正的话,潜台词就是告诉各位旧臣,你们如果认真建设国家的话,我不仅不会杀你们。还会提拔你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审时度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殿正中就是诸葛亮的贴金泥塑像。大家看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了一代儒相的风采。诸葛亮的一身,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20**年和后20**年。前20**年,他隐居在襄樊的隆中,隐居起来干嘛呢,我们推测他应该是在努力的学习,所以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常常把自己比作前朝的管仲、乐毅、萧何等名臣。他在隆中虽然足不出户,却对天下形势了若指掌。水镜先生司马徽当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当时刘备正是山穷水尽的时候,加上徐庶临别前的极力推荐,他觉得自己需要得到这样一个能安天下的人。于是马上和关羽张飞找诸葛亮去了,这才有了着名的三顾茅庐。后20**年,诸葛亮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用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帮助刘备烧出了一个蜀汉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他在四川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把蜀汉王朝治理得仅仅有条。后来他又平定南方叛乱,六出祁山,以自己的一身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最后累死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军中,被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前后20**年加起来正好是54,诸葛亮也刚好活了54岁。那纵观诸葛亮的一身,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流传后世。比如着名的孔明灯、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弩等等,那大家看看我们前方的这个东西,知道这是什么吗?其实啊,这也是诸葛亮的发明,在平定南方孟获叛乱的时候发明的。这是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期的文物,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诸葛鼓。这鼓有三个作用:一是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可以当锅用来做饭;二是在战场上可以当做锣鼓,用来报信;三是晚上可以当枕头睡,可以防止敌人偷袭。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鼓的两头大,中间小,成哑铃的形状,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将地上稍微挖个坑,把鼓的两头放到土里面。如果地面有什么响动的话,声音可以通过鼓的作用扩大了之后传到人的耳朵里,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偷袭。真可谓是一鼓多用了。除了这个鼓之外,号称中国面包的“馒头”也是我们诸葛先生发明的。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于是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南蛮军士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突然心生一计,命令厨师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做成49颗人头的形状。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蛮头与馒头同音。从此,在民间就有了“馒头”这一说法,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由此可见,我们的孔明先生是真的非常伟大。那殿左右两边分别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在蜀国面临存亡的时候,他们率部队与魏军奋战,最后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接下来我们到三义庙去参观。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三义庙,后人为了纪念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于清朝康熙年间修建这座庙宇来纪念他们三兄弟。三义庙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后来为了支持市政建设,于1997年迁建到武侯祠。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定,将原建筑构件一一编号拆下。运到武侯祠后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原来的三义庙有五个殿,规模很大,现在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布局。整个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支撑,每根柱子的直径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边有10副三国故事的线描石刻画。画的原稿取自于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说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知道为什么是刘备做了大哥吗?民间传说,当年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位都争着做大哥,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张飞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树,于是出了个鬼点子,规定谁在树上爬得最高,谁就是老大。话一说完,关羽张飞就一溜烟的爬到书尖上去了。刘备缺没有行动,他走到树下让关羽张飞二人下来。随后用斧头把树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后对他们说:把树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树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我应该做老大。这下,关羽张飞当然不服了,于是刘备又在院子里抓了一只鸡。规定谁要是把鸡毛扔到房顶上,谁就当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鸡毛扔到房顶上的难度。三人说定以后,由张飞先扔,只见他在鸡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长又相对较重的鸡毛,后退了十来步,然后往前一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将鸡毛往屋顶扔。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接下来是关羽。关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细的鸡毛,他没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这有。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最后轮到刘备,只见刘备把整只鸡抓在手里,连鸡带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顶上。这下,没有办法了,关羽张飞都承认他是老大了。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传说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这里讲给大家听听,纯粹是调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来到刘备墓去看看。我们现在经过的是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的尽头就是刘备墓。红墙夹道,就是指两边的红墙夹着中间的石板道路。墙的两边种的都是竹子,这种竹叫大叶绵竹,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征,长得高大茂密,叶子比较宽阔,同时比较有韧性,生长期也比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长到这么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时用的竹筐竹篓都是用这种竹子编成的。说到竹子,四川可以说是竹子的故乡,全世界共有竹子种类400多种,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种。也因此四川的大熊猫比较多,主要是因为食物比较丰富。当然大熊猫吃的不是大叶绵竹,它们主要食用箭竹,以后有机会到熊猫基地,我们再细说。好了,来欣赏一下我们面前的这幅对联:一抷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一抷土尚巍然指的是刘备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无人损毁。铜雀台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个地名,在洛阳城外。现今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上。曹操一生杀人无数,怕死后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让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个假墓葬。上联拿刘备和曹操做了一对比,吹捧了刘备,贬低了曹操。下联就很简单了,是对历史的和过去的一种感叹。

我们来看一下这块碑,汉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风化掉的,陵在咱们古代专指帝王的坟墓,老百姓的坟墓那是不能够叫着陵的。汉是刘备政权的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们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们把一个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这通碑是清代立的,汉代的墓是没有立碑这种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后人立的。

前面我们这个土堆就是刘备墓,墓高12米,周长180米。这个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大家发现是什么了吗?对,一是刘备的墓太小了,显得没有帝王之气。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刘备墓之所以这么小,我们推测是由于修建陵墓的时间太短太仓促所致。《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0**年称帝,220**年出兵攻打吴国。战败后,退居白帝城,于公元220**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也就是说公元220**年刘备陵墓开始建设,但公元220**年四月刘备病逝,五月运回成都,为什么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还没有修好。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来说,短短一年的时间很难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所以在刘备四月病逝的时候,诸葛亮应该是快马告知了刘禅,可能将修建大规模陵墓的计划改变了,改成现在这种规模。这是第一个不同点,第二个不同点,刘备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为什么会修成地上墓,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成都属于平原地带,地下水十分的丰富,按照当年的说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话不利于墓葬的保护。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和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关于刘备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怀疑,说这只是刘备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节。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这个墓是真的。在汉朝,有一个规定,皇帝死后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须葬在都城。加上当时诸葛亮对刘备十分忠心,不可能让把刘备葬在外地。还有一点,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规定。刘禅刚刚即位,为了稳定人心,给大臣们老百姓有个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给人留下骂名。所以这个墓应该是真的。

刘备墓距今1700多年,虽然是地上墓,但是却从来没有被盗过。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站立在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黏住了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这只是传说,据我分析,刘备墓没有被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其一、当时刘备下葬时倡导简葬、薄葬,可能确实没什么陪葬品,其二、当时刘备墓外面设有护陵官,戒备森严,其三、刘备墓称为“惠陵”,惠是说刘备仁义施恩惠的意思。刘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人们很敬重他。其四、刘备的二弟是谁,大家都知道吧。关羽是个讲义气,重信义人!全国人民都知道,连老大都拜他。盗贼也要讲信用嘛,俗话说盗亦有道嘛。估计盗贼们看在关羽的面上,就没有盗刘备的墓了。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四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小周,希望。。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幅平面图,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区南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大约210多亩,这里是最富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纪念地,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可以说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只美誉。1961年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正式成立博物馆,于2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20**年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呢,现在将武侯祠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以及正在打造的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今天带大家参观的部分是三国历史遗迹区,我们的游览顺序是:从大门进入后,依次参观游览二门,汉昭烈庙,过第一文库网厅,武侯祠,以及近几年迁建的进来的三义庙,最后,通过红墙夹道到达惠陵,游览时间大约1个小时。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0**年,距今已经有1788年的历史了,当时因为蜀汉皇帝刘备去世,下葬于惠陵,按照汉朝的陵寝制度,有陵必有庙,所以在惠陵旁边修建了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由于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如鱼和水,密不可分,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又将成都少城内纪念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迁建到了汉昭烈庙旁边。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蜀献王朱椿为了突出君权,下令拆掉武侯祠,将武侯祠并入于汉昭烈庙内,使两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张献忠兵败四川,对四川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武侯祠祠庙荒废,但惟独惠陵保存完好。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祠庙,是在清康熙20**年既公元16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殿为纪念刘备及蜀汉文臣武将的汉昭烈庙,后殿才是真正意义上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正是因为这样的建筑格局,是的成都武侯祠成为了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初游武侯祠的朋友常常会问小周这样一个问题,这刚才进来时,大门上明明悬挂着“汉昭烈庙”的牌匾,汉,是刘备见过时的国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顾名思义,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由此可知,是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十分崇敬,总是习惯了把这个地方叫做武侯祠。

从唐代开始,碑刻艺术就成为了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武侯祠现存碑碣50余通,分别镌刻于唐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现代,其中以我们前方的这通唐碑最具代表性,它是选用石质较为坚硬细腻的硖石所凿刻而成,碑身高3.67米,宽0.95米,全名为《蜀臣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分为铭和序,正楷22行,每行大约50个字。

唐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园82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到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写碑文,裴度,字中立,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先后辅佐了唐代的四个皇帝也是唐代中后期的中兴名相。他在碑文部分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文章序文部分开始便写到:度常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意思是说我裴度读前代的史书,详尽的搜罗了前贤先哲的行事,有的具备臣子对待君主的气节,但是没有开创国家的能力,有的深得立身处世的道理,但是没有治理民众管理官吏的办法,如果说有谁兼备这四种美德,并能运用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么就只有蜀国丞相诸葛亮了,

序文部分还提到了“隆中对”“结吴抗曹,拥蜀称汉”以及“南征”“北伐”等和诸葛亮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铭文中称赞了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强调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和治国才能可以与管仲、乐毅、姜尚、伊尹,萧何等人相媲美,最后铭文描写了“古柏森森,遗庙沈沈”的武侯祠,以及蜀人怀念祭祀诸葛亮的场景。

文章写好以后,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书写,从他书写时那种端正的字体结构和凝重的笔意变化就可以看出,他在书写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的精神境界,观其字,则如见其人,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柳公绰的名气和成就,都不如弟弟柳公权,但是在灿若群星的唐代书法家中,他的书法造诣也是堪称一绝的。

石碑左下角这里,镌字人鲁建,五个大字。鲁建是当时蜀中最著名的刻工,我们说,好的刻工要懂得书法,才能够准确的把握住书法作品的精髓,从鲁建的刻技来看,下刀刚劲有力,技法精湛,准确的再现了书法作品的原貌。

正是因为唐碑的文章、书法、镌刻都非常精彩,所以被世人称为“三绝碑”它是四川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少数几通石碑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一级文物,距今已经有1220**年的历史了。由于它的历史悠久,再加上四川气候潮湿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唐碑下面的字体没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据《潜研堂金石跋尾》及民国《华阳县志 古迹四》记载这通在明宪宗时期,由当时的四川官员腾嵩进行过修补,现存碑文与《文苑英华》《唐文萃》上的内容略有出入。

唐碑周围的这些小字,是历代文人墨客来武侯祠拜谒时,提的跋语(“跋”与“序”相对,是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一般认为,在书画、文集等后的题词称为“跋语”。)

在唐碑右下角,这里有明弘治20**年,由四川巡按荣华在碑上提的跋:“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于不朽也”在这里赞美了诸葛亮的功绩,裴度的文章和柳公绰的书法。

清代布政使宋可发 还在这里写到“读唐碑,文瑰丽,书端严,堪称双绝”

碑阴部分还刻有武元衡及其27位僚属的姓名和爵禄。

明碑

唐碑对面的这通呢就是明碑了 ,全名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立于明嘉靖20**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由当时的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碑。碑文主要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碑身下面是赑屃(碧戏)碑座,相传赑屃是龙的儿子,形如龟而有齿,力大能驮,所以常常被用作为碑趺(一声)出现在中国的建筑当中。

二门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二门,匾额上“明良千古”四个大字,意思是说明君良臣,千古垂范,这是由清人吴英撰书。

门楣上这幅长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这幅对联是由近代人刘咸荥所书。上联意思是:汉昭烈庙里供奉这蜀汉君臣的塑像,其中有祖孙、父子、兄弟、君臣关系,臣子辅佐君王,维护人伦纲常,自古以来王侯将相的生死存亡斗争,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国家争得正统地位,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来之不易,经历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等地方,艰难立国,受到后人景仰,建庙逢祀,君臣一堂,千秋永在。

外面这幅对联、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意思是说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使人信服,刘备三顾茅庐可谓频繁,才求的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就如同鱼得到了水一样,这样的君臣关系成为千古典范,昭示后人,上下一堂享受着人们的祭祀,此联为清嘉庆7月由四川总督蒋攸铦题,在1982年时由魏传统补书

汉昭烈庙

川过二门以后,我们就进入了汉昭烈庙,根据《史记 正义 谥法》所记载:昭德有劳曰昭,有功安民曰烈,昭烈就是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就是指的刘备,正前方的这座殿就是刘备殿了 ,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石柱砖墙,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殿前置一双龙抱口九龙鉄鼎,为明朝时期的遗物,铸工精细。

殿中匾额所写“业绍高光”四个大字,业即基业,绍是继承发扬的意思,高乃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光乃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整个匾额的意思是:刘备继承并发扬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这幅匾额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是三国中的正统地位,并把他与汉高祖和光武帝相提并论,给予了刘备极高的评价。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移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这幅对联和横匾,都是又完颜崇实所撰书的,意为:刘备是天下的英雄,汉王朝的正统地位,理应属于他,聚集在他家乡高大桑树顶端的帝王之气,就是明证。巴蜀是汉朝开始和终端的地方,后裔尚在,雄图霸业已成过去,只留下这古柏森森的祠堂供人瞻念祭拜。

大殿正中的这位便是刘备的塑像了 ,它塑于清康熙20**年,公元1672年,他身高3米,是武侯祠47尊塑像中最大的一尊,全身贴金,头戴冕冠,身着黄袍,耳大臂长,面目慈祥,手执玉圭。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州人,生于公元161年,自称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时随母亲以“织席贩履”为生,虽读书不多,但是在社会中不断的磨练自己。年轻时“好结交豪侠”“喜怒不形于色”。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曾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所以说刘备是一位深得人心,受人拥戴的英雄式人物。

公园184年,黄巾起义爆发,24岁的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等人,投入到了正压农民军的行列当中,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初露头角。为了兴复汉室,公元220**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得隆中对,公元220**年经过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迅速得到发展,

公元220**年,受益州牧刘璋邀请入蜀,两年之后拿下成都,自领益州牧,公元220**年,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刘备经过了30多年的艰苦奋战,于公元220**年4月再成都登基,国号汉,史称蜀汉,季汉,时年60岁。由于孙权派兵袭杀了关羽,夺去了荆州,刘备为之盛怒,称帝不久后,他不听群臣劝阻,即率大军伐吴,史称夷陵之战,被东吴年轻将领陆逊采用火攻,火烧连营七百余里,刘备打败,逃回白帝城,羞愧恼怒,一病不起,于220**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将儿子和国事托付于诸葛亮,史称 白帝城托孤 享年63岁,5月灵柩运回成都,8月下葬于成都南郊惠陵。

刘备的成功之处,除了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礼贤下士,善待部下,谋臣大将都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力,论计谋,他比不上诸葛亮,庞统。论指挥作战,他比不上关羽张飞,但是他们都对刘备心悦诚服,真心拥戴,始终追随刘备。所以说,刘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在临终前,他还告诫自己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绝对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就去做,也不能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用自己的贤良美德,才能使人信服,这一点就充分表现出了“仁义之君刘备”一生追求完美品质的集中体现,而刘备的42年国祚,也确实是实至名归的业绍高光。

在这个殿里,我们会发现没有刘备儿子刘禅的塑像,刘备一生艰苦创业,儿子刘禅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守不住江山。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打蜀国,刘阿斗为了保全性命采取谋臣谯周的建议献国投降,还乐不思蜀,北宋成都武侯祠也曾出现过刘禅的塑像,明代以后人们在祠中只塑有刘谌像,而不在塑刘禅的像了。

张飞殿

前面这位就是张飞的塑像了,塑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8年

张飞字益德,和刘备一样,也是河北涿州人

很多游客看到张飞塑像时,都会说,这个张飞塑得真像,他面目漆黑,豹眼环睁,炯炯有神,但其实史书中兵没有对张飞的外貌进行记载,只是提到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了后主刘禅。照理来说皇后的父亲不应该长得太难看的 ,这里之所以把张飞塑造成这样,是为了表现他戏剧化的人物形象,配合他勇猛善战的武将身份。

张飞的一生是以行事忠诚,作战勇猛而著称的。最有名的事迹当数当年长坂坡之战了。张飞率领二十余骑横矛立马于当阳桥头怒吼:“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进者,故遂得免。”他说:“我是张翼德,来和我决一死战”据说他的吼声喝退了曹操的千军万马,使曹军闻风丧胆,据当地传说,他的喝声把当阳桥都喝断了,连河水都为之倒流。

然而,世之虎将 ,只是张飞性格的一个侧面,其实他还是一位精通翰墨的书法家,写得一手好字,这个说法呢 ,也许您不相信,但是不少记载都证实了他的真实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张飞写的《八蒙山铭》了,今天仍刻在四川阆中的八蒙山上,是一件摩崖石刻。据《三国志 张飞传》记载:建安20**年,公元220**年,曹操命大将张郃率军进攻巴西郡,巴西太守张飞与张郃对峙五十余日,为了打破僵局,张飞率领精兵万名绕道迂回,大破张郃。张郃只率十几名部将从小路逃脱,领残兵回汉中,这场战役的胜利对蜀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遏制了曹操妄图进取益州的势头,稳定了益州局势。

张飞大获全胜,意气风发,用他的丈八蛇矛在八蒙山壁上刺凿出两行隶书:“汉将军飞,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这就是历代所传的“八蒙山铭”,又叫“张飞立马铭”,因为张飞谥号桓候,故又称“桓候戈书”。

张飞一生追随刘备,不离不弃,开疆辟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彪炳史册。公元220**年,刘备伐吴前夕,张飞被两个部将杀害了,最终身首异处,据说,今天重庆云阳张飞庙葬着他的头,他的身躯则是葬在四川阆中,一代英雄就此谢世,让人惋惜。张飞的形象较多了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勤劳,质朴,耿直的性格特征,又融入了任命群众的艺术想象,故而历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张飞像两侧分别是张飞之子张苞,张飞之孙张遵的塑像,张苞是张飞的长子,史书记载张苞早夭,英年早逝《三国演义中》描写张苞英勇善战,多有战功。张遵,就是张飞之孙 张苞之子,官至尚书,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前,随诸葛瞻到绵竹抵御邓艾所率魏军,军败,战死。

武将廊

武侯祠内现有塑像47尊,为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泥塑彩绘而成,其中40尊塑的是见于史书记载的蜀汉历史人物,前面这条走廊就是武将廊,塑有武将14尊,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其中以当阳一役单骑救幼主,智勇双全的赵云领先,(有“雄烈过人”的马超;还有定军山急啥曹操名将夏侯渊的老将黄忠,以及在诸葛亮身后,多次领兵伐魏的姜维等等。每位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您可以慢慢品味。)

赵云,字子龙,智勇双全,公元220**年,在当阳长坂,赵云单骑杀入敌阵,救护了甘夫人与刘禅,刘备曾称赞说:“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哪”。赵云晚年,仍从诸葛亮南征北战,屡建战功。不过成都武侯祠里的赵云塑像却是文官打扮而且还是老者的形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赵云的死在《三国志》中只记载到“是七年卒(zu)”就是说他的死可能是属于正常死亡或者是病故,不同于关羽 张飞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古代以长者、老者为尊,塑以老者形象,也是对赵云一种尊崇的体现,另外将他打造为文官形象呢,原因有二,第一,各朝各代在太平盛世都比较重文轻武,第二,也是突出了赵云他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个性色彩,赵云逝世于公元220**年,追逝为“顺平候”

孙乾,旁边这位是孙乾,刘备早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始终追随刘备,不因刘备的处境困难而背弃他,有句话说“孙乾出使,皆如意指”说明他每次奉命初试,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张翼,随姜维多次伐魏,263年,刘禅献国投降后,他随姜维共同进行了复国计划,没有成功,后来为乱军所杀。

马超,三国时期著名猛将之一,人称 有“韩信,英布之勇”,小说中潼关一役,吓的曹操割须弃袍人,就是他了,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他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其祖母是羌族人,深受西北一带湖人和羌族拥戴,马超因不容张鲁,建安20**年逃归刘备,刘备称帝后升任他为骠骑(qi)将军, 领凉州牧,220**年马超病逝,追逝为“威候”

王平,马谡的手下将领,著名的街亭之战中,马谡不听诸葛亮的部署,把大军按扎在离水源较远的山上,王平上前劝阻,遭到拒绝,结果蜀军痛失街亭,王平带领剩下的部队退了回去,使蜀军减少损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破格提拔了王平。蜀汉后期,马忠镇守蜀汉南面,邓芝镇守东边,王平坐镇背面的汉中,都因独挡一面而声名远著。

姜维,是诸葛亮悉心培养的一员大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有“小诸葛”之称,他主管蜀汉后期的军政大事,诸葛亮 是“六出祁山”而他呢 ,也是“九伐中原”公元264年,姜维策动了魏将钟会叛魏,企图趁乱回复蜀汉政权,事败,被杀。

老将黄忠,作战非常勇猛,常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公元220**年汉中争夺战中,杀死魏国大将夏侯渊的,就是他了,同年,刘备称汉中王,黄忠升任后将军,第二年,皇宫去世,谥号为 刚候 ,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同时被后人称为五虎上将,今天在成都的西门还有以他命名的 黄忠小区。

廖化,关于守荆州时任主簿,刘备去世后,人丞相的参军,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但我们查遍史书,也没有发现廖化做过先锋的记载,由此可见在蜀汉中后期,人才的匮乏,蜀汉灭后,廖化被强制迁往于洛阳,病死途中。

向宠,是在后主登机后任中部督,总管宫廷卫队,220**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前,写给后主的《出师表》中也特别推荐向宠,称他治军有方,善于团结人,希望刘禅能倚重他解决后方军事方面的事务,升任中领奖,240年在镇压少数民族的叛乱中,战死沙场

傅佥,蜀将傅肜(róng)之子,蜀汉后期的将领,263年魏灭蜀,傅佥坚决抵抗,因寡不敌众,阳安关口被攻,英勇战死,与他父亲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父亲的塑像呢,则立于对面的文臣廊,呆会我们会参观到。

马忠,忠实的执行了诸葛亮主张的“和抚”各族,安定南中的任务,保持了南中的安定,在少数民族心中威望很大,后来南中各族还休假了祭祀马忠的庙,把他看做南中各族的保护神。

张嶷(怡),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为蜀汉政权有效的控制了越巂地区的安定,越巂指今天四川西昌一代,后来战死沙场,他任越巂太守多年,长期镇守南方。

张南,冯习

后面这两位,张南冯习都曾220**年随刘备伐吴, 于220**年在猇亭战死。

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率军北伐出征前,向后主刘禅上的一份奏章。表,是城下为了陈述自己的意见,表白自己的忠心,儿呈给天子的文书,公元220**年,诸葛亮南中平叛告捷,解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于是统帅大军北驻汉中准备投入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北伐战争当中。临行前诸葛亮像后主刘禅呈上奏章,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

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 竭尽忠贞,至死不渝。同时他劝说后主刘禅,要奋发自励,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应当执法公允,开言纳谏,亲贤远佞。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矢志收复中原的报复。

文章中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告诫刘禅要任人唯贤,吸取汉朝兴衰的原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在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视为不忠的说法。

文章最后还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他说,现在就要离开您去远征了,面对写给您这通奏表,禁不住泪流满面,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了。(通览此表,诸葛亮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种种忧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表现出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以为政治家兴邦建业,顽强进取,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这篇出师表的书法,相传是由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书写的,书法艺术的精湛,引人注目,有行书,有草书,行书字体秀丽,中规中矩,草书圆转自如,运笔流畅,仿佛一气呵成。

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220**年,第2次北伐前,给后主刘禅上奏的表,诸葛亮在表中,坚定了北伐的决心,开篇第一句“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蜀汉政权继承的是汉室正统,而曹魏却为窜汉而立,所以与道义上讲,讨伐曹魏名正言顺,而从国家实力上考虑,蜀汉以一州之地与占据大半个天下的曹魏相抗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更有取胜的机会,所以北伐是势在必行。而广为流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出自于后出师表。

在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岳飞的跋语:“绍兴戊午年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抒胸中抑郁而。岳飞并识”跋语的意思是,岳飞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8月14日经过武侯祠拜谒,遇雨,于是当晚就宿于武侯祠内,当晚,他秉烛自习的观看了祠内称赞诸葛亮的文词诗赋,以及前后出师表等碑碣,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慨不已,更为其出师未捷身先死,感到惋惜,联想到自己,多年率军抗金,屡遭掣肘,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不禁涕泪满襟,当晚竟睡不着觉,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早上道士请他喝完茶后,便拿出纸来,请他题字,岳飞在盛情邀请下,一

边流着泪,一边挥毫些了前后出师表,心情激动,也没有在意自己写的好不好,反正就是一次来缓解一下胸中的抑郁罢了

文臣廊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文臣廊,共塑有文官14尊,或有才有识,或为官清廉,以人称凤雏,才智可与诸葛亮相比的庞统为首,其中还有继诸葛亮之后主持蜀汉军政的蒋琬,有擅长外交、联吴抗魏的费祎,还有敢于向诸葛亮提出不同意见的董和,董允父子等,没尊塑像前也都立有石碑,记录其生平事迹。

程畿,夷陵之战中,于战船上执乾和敌人奋勇作战中阵亡。

马良,是马谡的哥哥,马家五兄弟都以才干优异闻名,他眉中有一白毛,顺口溜说:马氏五常,白毛最良。就是说他最光明磊落,德才兼备

杨洪,建议诸葛亮增援汉中,他对公事极为忠诚,被誉为是 忧公如家的蜀郡太守。诸葛亮在决定重大问题时,时常征求杨洪的意见

秦宓,刘备征吴时,秦宓极力劝谏,因而坐牢,但是他仍然忠于蜀汉政权。既有辩才,又诲人不倦,对后辈循循善诱,悉心指点。

关羽殿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关羽殿,正中间这位就是关羽像了,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今山西运城人,是刘备集团的主要战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武将之一,年轻时,因犯法,而亡命到涿县,自此追随刘备,为了创建蜀汉王朝,南征北战30多年,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临江亭单刀赴会,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平时大家所熟悉的关羽形象大多是描写他红脸关公,卧蚕眉,丹凤眼,手里拿大刀的一个武将模样,而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关羽塑像却是全身贴金,头戴冕旒,作帝王打扮。这个呢,是因为关羽的忠义,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被历朝历代 朝野上下所尊崇,不断的给他加封,从“候”,到“王",再到帝,在清代时,还有人把关羽推崇到了孔子的高度,孔子为文圣人,关羽为武圣人,人们也习惯的称关羽为关圣大帝,所以在这里,有这样的穿戴,也是不足为奇的。当然如果您仔细观察,会发现,关羽双手执笏,笏,是臣子朝见君主时所用的礼器,而这样的一个细节就表现了在汉昭烈庙当中关羽身份再高,但在刘备旁边永远是臣子,君臣之分也由此体现。

侍立在关羽左侧的是关羽的儿子关兴和粮官赵累,右侧是部将周仓和儿子关平。其实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周仓的记载,他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他的塑像也是武侯祠内唯一的一座虚构人物的塑像,小说中说他力大无比,终日替关羽抗着青龙偃月刀,而实际上,所谓的青龙偃月刀,也并没有在史册中有记载,是后人为了抬高

关羽的地位,而虚构出来的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兵器(关羽死后,谥号为壮缪候,他的忠义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他,不断的给他加封,封侯封王,将其视为忠臣的典范,以鼓励臣下效忠王室。在宋代时期,朝廷加封为关羽为“武安王”明朝万历42年,封关羽为降魔大帝,人称“关帝”清代时,关羽更加受到特别的尊崇,被尊为与文圣孔子相对应的“武圣”民间百姓更是以关羽忠义为榜样,封他为“武财神”所以在清代时期,四川各地都建有关帝庙,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帝王的打扮)可以说从古自今,也没有哪一位武将,能够像关羽那样,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强盗共同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了。从时间上来讲,关羽崇拜自宋代起绵延到现在,从空间上来讲关羽崇拜,不仅存在于蜀汉,早已经遍及华夏大地并远播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了。

前面这位是刘备之孙,后主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刘谌,公元263年冬,曹魏邓艾所率魏军攻打蜀国,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直入成都平原,刘禅准备采纳谯周的建议投降曹魏,儿子刘谌却是力劝父亲要与国家共存亡,但是刘禅不听劝阻,仍要投降,于是刘谌觉得无颜见先主,跑到昭烈庙中哭诉一番之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刘谌的这种誓与国家共存亡的刚烈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景仰,于是后世把他的塑像塑在刘备殿中以示尊敬,京剧,川剧中的《哭祖庙》《杀家告庙》等剧目就是歌颂了刘谌,为国牺牲的精神

从昭烈庙往后,我们就进入了武侯祠,诸葛亮生前被封 武乡侯,死后谥号 忠武侯,后人尊称他为武侯,所以纪念他的祠堂,就称为武侯祠,武侯祠 是由过厅,静远堂,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制,规模很小,而且地基低于刚才我们参观的汉昭烈庙,这也是中国建筑中君尊臣卑的一种体现,诸葛亮功绩虽高,但也是刘备的臣子,所以武侯祠不仅在刘备殿之后,而且台基也明显的低于刘备殿,正前方是“武侯祠”的匾额,这是由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所撰写,一般游客都会在这个地方合影留恋。这个过厅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大家所撰书的匾额对联,

主要的对联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引自杜甫《蜀相》的语句,下联由原国家副**董必武撰写,意为:刘备三顾茅庐,求的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他们二人会晤后结下的情谊,古今传为美谈。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上联是由郭沫若所撰书,下联是出自于《三国志 诸葛亮传》的原句,意思是:诸葛亮的志向抱负,体现在出师表当中,隐居隆中时的他就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是古乐府的一种曲调,属于丧葬乐,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喜欢根据梁父吟的曲调来填词,借而抒发自己的抱负。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今人冯灌父摘句并书,这副联语出自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意思是诸葛亮的才干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他指挥调度时胸有韬略,镇定从容,使萧何,曹参都为之逊色。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尚相比,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尚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

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萧何、曹参,更高一着(p173)。

“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是摘自于杜甫诗《古柏行》的诗句,由清人完颜崇实所撰书,閟宫是指清净幽深的祠庙,意为 昭烈帝与武侯合祀一庙,君臣合祀,这也是武侯祠有别于全国任何一处其他祠堂的一大特点。

“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这幅对联由清人赵藩撰书,由舒同书写,时局的艰难困苦,每每使人诵念诸葛亮的《出师表》,日暮黄昏,仿佛听见吟唱的梁父吟。

“万古云霄一羽毛”意为诸葛亮名望高入云天,万古莫及,羽毛,使鸟兽富于文采,此处比喻人的声望,这句话出自于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由徐悲鸿所撰书。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报答了刘备的三顾之恩,一副《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这幅对联是由游俊所撰书

静远堂

正前方就是纪念诸葛亮的静远堂了,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上的这一组雕塑非常有趣,中间位笑口弥勒,东边为道教人物赤松子,是道教传说中的雨神,能幻化为赤龙,所以头顶上有两个角。西边的为陈天君,也是雨神,这组塑像设计的含义是“防火辟邪”。殿前是明代的凤鸟纹四足香炉,炉口是一双抱才童子,大殿左右分别是钟楼和鼓楼,殿前高悬 “名垂宇宙”的匾额,语出杜甫的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 ”我们说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意思是 诸葛亮的大名永留于天地之间。此匾为清康熙第17子,果亲王爱新觉罗 允礼写与雍正20**年。

攻心联

武侯祠有很多精美的楹联,今天特别要为大家介绍的是门楣上的这幅最富盛名的攻心联,它是全国最著名的治世名联之一。上联写“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攻心”攻心二字,出自于《三国志 马谡传》诸葛亮南征前,马谡曾献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如果能做到用兵不血刃,不动一兵一卒就能使地方臣服于自己,这才是用兵的上上之策。他的意思呢,和《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是相近的。第二个词组“反侧”这里反侧是指怀有二心,疑虑不安的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就更好的理解了。意思是: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对方心悦诚服,则心怀二心,疑虑不安的对立者,自然就会消失,从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非好战之人,当年诸葛亮就是用七擒七纵孟获的攻心战术,平定了南中一代,使孟获深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消除了他的反叛之心,反而感激诸葛亮的不杀之恩。上联的精髓,就是在“攻心”二字。

下联为:“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如果不懂得审时度势,政策或宽或严都会有差错,后来治理蜀国要深思其中的道理。下联的关键字在于“审势”既是对形势的准确把握。经验证明,只有对形式的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如果不明形势,就随意施政,无论是宽还是严都注定了要失败。下联中也是含射了诸葛亮治理蜀军的两个经典故事,据《三国志 蜀书 法正传》记载,法正,

他本是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当蜀汉建国后,法正利用职权打击报复了过去的仇人,有人私下向诸葛亮告发了他,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重臣,即使禀报,刘备也一定会袒护他,因此在这件事上放宽了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样是蜀国的臣子,马谡却没有法正那么幸运了,因为马谡他所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蜀汉第一次北伐,因为他不听从部署,而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大家常常谈到的诸葛亮从严治军的一个例子。其实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企业,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孩子,如何在宽与严中找到一个治理的平衡点,把握一个度,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好好来思考和学习的。

这幅对联是一副治世名联,

我们现在看见的手执羽扇,一副儒相打扮就是诸葛亮的塑像了。它塑于公元1672年。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甚伟,按今天的比例,八尺在就是1.92米,可以说是典型的山东大汉的身材了。非常高大,

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得“卧龙”的美称。公元220**年,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以左将军的身份三顾茅庐,拜访年仅27岁的诸葛亮,向他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非常感动,就当时的天下形势作出了精辟的分析, 首先提出了要夺取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再喃抚夷越,西和诸戎。凭借他独到的政治眼光,他当时就看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必将形成,并为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正确策略,他的这一番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他先铺佐刘备,创建蜀国;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至滇池,北伐出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杰出的发明家。诸葛亮发明了连弩,一次能射十只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木牛与流马了,《三国演义》中形容木牛流马能自动行走,上台阶,用齿轮原理前进,现在没有得到证实。有人认为木牛就是川西地区的独轮车,流马是一种窄而长的船。不管如何,木牛流马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蜀军军粮运输速度,使蜀军在前方打仗再也不会为军粮问题而担忧了。象旁边的一件文物,这叫铜鼓。以前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在祭祀的时候使用,表示家中的富有。相传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用过,白天做饭,晚上蒙上牛皮当鼓报警,一物两用,所以又叫诸葛鼓。

诸葛亮虽然身居臣相之职,但一生却很清政谦洁,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中《诫子书》中提到。意思是说要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一定要排除杂念,恬静寡欲。其实这也正是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写照。这一名言对后备的影响很大 ,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后人的座右铭,所以孔明殿,也被称为 静远堂。而这八个字就刻在大殿上方的乌木梁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左的是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他们都是在263年,魏军攻蜀时战死沙场,诸葛瞻享年37岁,而诸葛尚,还不到20岁,所以诸葛亮一家可谓是三代忠贞。

三义庙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情况不详。

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咀。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0**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2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20**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0**年),武侯祠由成汉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明初时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并,并将刘备、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武侯祠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许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武侯祠内柏树众多,气氛庄严、肃穆。

从山门跨进武侯祠,丛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优美宜人,眼前的香炉里烟雾缭绕,仿佛能带人一览三国鼎立的场面o绕过香炉拾级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的院落o院子内古木交错,花卉满庭o一棵棵百年大树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卫着庭院,将庭院的气氛装饰得更加神秘o大拜殿是人们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内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纶巾,风度庄严o地上的蒲团上跪着祈福的人们,虔诚地祈求孔明的庇护o殿堂的柱子上挂满了历代名人撰写的对联o这些对联无不包含着人们对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闭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摇羽扇,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情景o ,

大殿后,翠竹丛中簇拥着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茅庐o茅庐正门上悬挂着“诸葛草庐”的匾额o据说,这是诸葛孔明当年隐居的地方o诸葛草庐左侧是野云庵,右侧为古柏亭,是诸葛孔明会友读书之处o在这淡雅气息的笼罩中,我脑中又浮现出“三顾茅庐”的画面……

武侯祠之游,给我留下颇深印象的要数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联,这一切,使武侯祠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o ,

领略过武侯祠的庄严和神韵,我更加确信,南阳儿女今天创造的辉煌,在若干年后,也定会成为巍峨的丰碑!

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面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诸葛书院。祠西南隅有龙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势轩昂;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登楼远眺,宛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

武侯祠占地12万平方米,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总体格局婉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于右任题联)。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堪称龙岗一景。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六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状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之后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

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0**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

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关羽(?—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

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那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七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们就要到达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来人们便尊称他为武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国时代虽然比较短暂,但却一直被公认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认为三国就是公元220**年——265年。三国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当时中原大地上并存着魏、蜀、吴三个地方政权。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但是从大诗人杜甫《蜀相》这首诗中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从“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我们可以推断,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时间,也就是说,杜甫写诗的时候武侯祠已经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会辛辛苦苦的去寻找不存在的东西,除非他疯了;其二,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像柏树这样的树种生长是比较缓慢的,要长成森森的翠柏,起码要一百多年的时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们用759减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开国时间是公元620**年,所以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朝初年的时候,祠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又因为战争被毁,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请随我一同去游览。首先,请大家抬头看看大门悬挂的匾额“汉昭烈庙”,汉是指当年刘备蜀汉政权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里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它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吗?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所以大家都称为武侯祠。

现在请大家一起跟随我进入景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图是景区的导游图,等一下我们依次游览大门、三绝碑、二门、前后出师表、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然后经过桂和楼到刘备墓。愿意听我讲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游览的朋友可以自由参观,我们11点30分在这个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两边,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块是清代刻建的,一块为明代刻建,一块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我们右手边的这块唐碑是最有名最有价值的。唐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到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因为历来治理四川比治理国家更难,而武元衡在任职期间对治理蜀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他以诸葛亮自诩(就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想要树碑立功。他的27个幕僚中的书记官(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极力的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萧何、张良。这篇文章表面上是称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是堪与诸葛亮媲美的谋略大师、经纬之才。文章立意新颖,比喻十分精妙,评价也很中肯。后来,裴度还受到唐僖宗的赏识,成为三朝宰相,辅佐了四个皇帝。另一个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长)柳公绰为文章书写撰文,他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书法漂亮,当时许多有钱人家都想买柳公绰撰写的墓志铭。外国使臣也争相购买。所以让柳公绰来撰写裴度的文章实在是相得益彰。所以,这块碑以其文章传世,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伟大功绩而被誉为“三绝碑”。*****时期,为了保护这块碑不被破坏,我们将参与这项工程的工农代表,鲁建的镌刻工艺,也算进了三绝,所以我们有时候听到的三绝也指精妙绝伦的文章、书法和镌刻工艺。

对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石碑下面这个东西,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乌龟?不过它并不是乌龟,二是龙生九子的第六子,赑屃。明间有句俗语啊,说:摸摸赑屃头,一生不用愁,摸摸赑屃背,旅途不疲惫。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现在我们来到了二门,大家抬头看看门上的匾额,不妨一起读一读这四个字。不错,这就是着名的“明良千古”匾额,匾额的意思是说刘备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了军师,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发现了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中的千里马可以算一个好伯乐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明”字左边的“日”字中间怎么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目”字,会不会是写错了。其实,这个字并没有写错,大家看看匾额的落款写的是:大清康熙年间,如果大家对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有了解的话,应该就明白,多一横是为了避讳明朝的“明”。

过了二门,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气势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刘备殿。两边是文成武将廊,这些我们待会儿再说。先来欣赏一下这面墙上的文字,这就是着名的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皇帝刘禅献上的奏章。这面墙上的文字并不是诸葛亮所题写的,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的时候题写的。这些拓片都是从南阳武侯祠搬运到成都来的,那大家看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诚危机存亡之秋”就开始写成了行书,后面又是草书。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当时岳飞喝了酒,略有几分酒意。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的拘谨,字体也很工整,后来酒精发作加上文章的才华横溢,只好用龙飞凤舞的草书表达满腔的豪情。大家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出岳元帅当时的心情吗?一般人可能都认为武将不大会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飞的字就写的非常的棒,《出师表》全文共13个“帝”字,但是每一个帝字的写法都不相同。大家看,这里、这里、这里。(而事实上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题写的。据说当时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几分醉意以后,跑到武侯祠来想弄个名垂青史的惊世之举。想来想去,想到借题发挥,选择了题写《出师表》。这位仁兄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拘谨,写着写着就豪放了起来。文章的才华横溢再加酒精发作,只好用龙飞凤舞来表达满腔豪情。写完之后,想到自己人微言轻,便翻了几下眼珠子,题上“岳飞”的名字。从此鱼目混珠,让人真假难辨。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功业都为千古传奇。后人敬爱他俩,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经变成了真的。白麟的书法、孔明的文章、岳飞的落款,虽然是欺世盗名,表里不一。但是书法确实写的好,饱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上上品。)接下来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后出师表,在中学的课文当中,我们只要求背诵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只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所以大家对后出师表可能相对要陌生一些。与前出师表相比较,后出师表更像一篇分析战争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诉了我们出师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师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该怎么用人,讲国家怎样才能强盛等等。后出师表当中也有9个帝字,每个字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1958年,毛**参观武侯祠时,对岳飞的书法大加的赞扬,用了“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八个字来评价。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臣廊,廊内一共有14尊塑像,这14位蜀国官吏都很有才华、为官清正廉洁。其中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怕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的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一辈子都没有贪污过,在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半点钱财,非常的清正廉洁。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承人。蒋琬、费祎的才干虽然没有诸葛亮高,不过他们能够忠实的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都能够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那居于文臣之首的就是我们面前的这位庞统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觉得庞统又丑又黑,庞统也的确长得有点影响市容,对不起观众。但是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的时候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最开始刘备并不看好庞统,就是因为他长得其貌不扬的。后来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多次推荐,刘备又亲自与他谈论了军国大事之后,才受到重用。但是庞统却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非常的年轻。说到庞统的死,了解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点冤枉。当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抗击汉中的张鲁,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策,准备趁机占领蜀地,为自己多争取一块地盘。于是打算攻打雒城,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难攻的城池,只有一条大道可以到达,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形从正面进攻是很难取得胜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胜。在得到张松敬献的蜀地地图之后,才发现有果真一条小道也可以到达雒城,于是刘备打算兵分两路,由自己率骑兵走小道,庞统率大军走大道。大军主要负责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制胜的关键在于刘备率领的骑兵。庞统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担心刘备。再三请示了刘备之后,决定率骑兵走小道,进攻雒城。在出征的当天,军士们三更起床、四更做饭、五更天出发。出发时庞统骑上自己的战马,结果战马不知道受到了惊吓,突然不受控制,把庞统摔了下来,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力,庞统始终不能驯服战马。大家都知道刘备爱才心切,害怕自己的军师受到伤害,于是将自己的战马的卢马让给了庞统,的卢马是一匹白色的骏马,曾经还救过刘备一命。庞统推迟了一番,最后挡不住刘备的热情,还是接受了。于是,庞统率军出征了,当军队行军到落凤坡的时候,庞统突然观察到两边悬崖陡峭,山林间树木茂盛,作为优秀的军事,他马上产生了条件发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吗?在问了探路兵后得知此地叫叫落凤坡,当时庞统全身汗毛竖起,不禁打了个寒战。心里嘀咕:我号称“凤雏”,而这里是落凤坡,难道我要死在这里。一番调整后,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谓无巧不成书,落凤坡确实有张任的军队埋伏,张任曾经就听闻刘备骑的是白马。于是对士兵说:骑白马的定是刘备,给我朝骑白马的放箭!顷刻间万箭齐发,庞统当场被万千穿心而死。成了刘备的替死鬼,确实是死的冤枉。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他死的也不冤枉。话说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庞统收到了诸葛亮的信件,这信件还是从荆州八百里快递过来的。意思是说,我近日夜观星象,发现你的守护星昏暗无色,隐隐有坠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会很顺利,建议不要攻打雒城。当时庞统却想,我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立功,诸葛亮肯定是想抢我的功劳,于是没有接受建议。就这样,庞统不幸中箭而死。

这个东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以及他的儿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和赵累的塑像。大家看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那有没有朋友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关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关羽的脸又为什么是红的呢?先说为什么是帝王打扮,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结义”故事。当年18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关羽曾经被曹操俘获,曹操三天两头给关羽送美酒美肉美人,还给他加官进爵,但是关羽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并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关羽曾经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设计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的《三国志》中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简单来说就是看不起当官的,对下属士兵却很好。傲慢和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来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现在的明间企业家,尤其广东沿海一带也多半都会拜关公,甚至香港地区的社团、内地的这些组织也都拜关公,就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宋朝时,他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加封为关圣大帝,全国各地都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关羽的脸为什么又是红色的呢?明间传说,以前关羽的脸是很白的,之所以后来成了红脸,是因为一次战败后,关羽逃到一个寡妇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来。家里又是家徒四壁,还有一张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没地方可藏。关羽和寡妇都急了。最后,寡妇将自己的头发剪了一缕下来贴在关羽的下巴和两腮上,又将自己家的公鸡宰杀,将鸡血均匀的涂抹到关羽的脸上。霎时间,关羽又白脸变成了红脸,还满脸的胡须。然后两人一起睡到床上。当官兵赶到,搜查了一番之后,并没有发现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关羽,官兵离开之后。关羽向寡妇到了谢之后,也离开了寡妇家。但是后来,不管他怎么洗,脸都是红的。有人说关羽的脸是羞红的。因为古时候对女人尤其是寡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金银珠宝或者嫁个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贞洁。关羽觉得自己会影响寡妇的名声,所以被羞红了脸。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关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妇也不会冒着牺牲自己的贞洁的危险来救关羽的命。据说明清时期,在全国数孔夫子的庙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关帝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现在大家看到的匾额“业绍高光”是后人对刘备的评价。“业”是指刘备的所创立的基业,就是蜀汉政权,绍有继承发扬光大的意思,“高”指汉高祖刘邦,“光”指光武帝刘秀,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刘备的功业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殿门口还有一口圆鼎,圆象征天。等会儿我们还会在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长方形的鼎。象征地,天圆地方嘛,在这里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这个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当中最高的一尊塑像。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州人。大家看刘备头戴天平冕冠,身穿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的。《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时,说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大家想想什么动物是两耳垂肩啊?对,就是猪;那什么动物又是双手过膝呢?咦!又对了,就是猴子。猪猴,诸侯,所以说刘备天生就有诸侯相,会独霸一方。传说刘备出身的时候也是天有异象,一缕红光射入刘备家中。24岁的时候,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的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次挫败,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后来占据益州。于公元220**年在成都称帝。不久后,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刘备率水陆70万大军攻打吴国。结果,在夷陵,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不久死于白帝城(重庆奉节)。其实,刘备从小到大都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小时候的刘备并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样,他不爱学习,最大的爱好是交朋友,喜欢大侠似的人物,很会笼络人心。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调。唯一的一次冲动,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陆逊所杀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兄弟情深,兴师伐吴,结果遭到惨败,所以说啊,冲动是魔鬼,这也印证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冲动的惩罚啊。上天对刘备这一次冲动的惩罚实在有点重了。呵呵!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以后不要冲动啊!

在刘备像的东侧,是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被封为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的时候,他苦苦劝谏父亲刘禅,同邓艾等来犯的敌人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是刘禅不听,刘谌非常的伤心,去祖庙哭诉了以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先杀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然后自杀。他这种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颂扬。刘备像的西侧,原本是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亲的基业,投降了魏国,后来被安排到汉中。当上了安乐公,魏国皇帝问他觉得在这里过的怎么样?他居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在宋代的时候,他的塑像就被毁掉,从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面墙壁上,悬挂着木刻的《先祖传》、《后祖传》,文章都是从陈寿《三国志》当中摘抄下来的。蜀国的兴亡,可以从刘备、刘禅的传中了解始末。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偏殿,里面供奉的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大家对张飞都很熟悉,他长得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气。大家平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觉得张飞长得非常的丑,有点影响市容啊。但今天我要告诉各位,其实张飞有可能长得很帅的。不是开玩笑啊!大家都知道张飞有两个女儿,后来这两个女子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一般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女孩子都长得更像父亲,男孩子更像母亲。刘禅是什么人,他可是整天斗蛐蛐,爱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你想,如果张飞的两个女儿很丑的话,刘禅怎么可能会娶啊。就算是你张飞是刘禅老爸的哥们儿,拜把兄弟,刘禅也不一定会娶。所以我们推测张飞的两个女儿是很漂亮的。当然张飞长得很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除了长相,还有很多朋友认为张飞是个莽夫,这个说法有点偏激,其实张飞啊,我们的飞哥也有心细的一面,而且武艺高强。大家都知道飞哥长坂坡桥头的一声大吼吧?当时刘备带着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万追兵紧随其后,刘备让张飞率几十个士兵断后。而张飞并没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后有一片树林,于是心生一计,让士兵在树林外边到处插上战旗,马尾上绑上树枝,在树林中来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尘土,而他却一个人单枪匹马立于桥头。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们飞哥一个人立于在桥头,后面树林中又是漫天尘土,怀疑有埋伏,才没有贸然进攻。这样刘备军团才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张飞还是比较心细、是有谋略的。不过,据我分析,当时曹操没有进攻应该是另有原因。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在庆功宴上,曹操称赞关羽说:关将军武艺高强,恐怕当世数一数二。关羽却说:我算什么,我三弟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从口袋里拿手机一样轻松。这句话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就想:刘备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派人来断后就等于送死。而刘关张三兄弟情深意重,刘备不可能会让自己的三弟来送死。那就只剩下两种情况,一是刘备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张飞来杀我的,二是,后面的树林尘土漫天,又到处是战旗,肯定有埋伏。于是曹操下令军队后撤。这只是我的推测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呵呵!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将廊,武将廊内也有14塑像。他们或因战功卓着,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一个人从曹操的百万大军中,救回了幼主刘禅,威震一时。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借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赵云是蜀国五虎上将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但是对于他的死,明间有有另一个版本,传说他是死于老婆之手。话说,赵云身经百战,但是身上却没有受过一点伤,等到他年老的之后,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脱了衣服,给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他老婆说:老婆你看,我很强壮吧,肌肉很发达吧,很厉害吧,身上一点伤都没有。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说,他老婆甚至连他丫鬟的耳朵都听起茧了,他老婆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想了个办法。某天晚上,她趁赵云熟睡的时候,用绣花针在他的脚底板上扎了一个洞。他老婆心想:如果明天晚上你还说自己身上没有一点伤,我就指出你脚板上有一一个洞,看你还这么炫耀。结果,第二天早上,太阳都升到半空了,赵云还没有醒来,这个时候他老婆才发现他已经死了。当然这个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并不可信。在武将廊内,除了赵云以外,其他着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马超被曹操打败,归降张鲁,又中诸葛亮之计,归降了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其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愿。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出了刘备殿就是过厅,过厅比刘备殿低一个台阶。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过厅当中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写的匾额对联。武侯祠三个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是题写的。

前面这个长方形的鼎,就是我刚才所说到的天圆地方。大家可以抬头看看,房顶上有几尊塑像,中间的大家应该都认识,是我们佛教的弥勒佛,两边的是道教的风神和雨神。大家可能会问了,把他们放在房顶上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作用很简单,就是震灾的。古时候这种大殿的房顶都是很高的,发生火灾什么的,当时又没有先进的消防工具,水是泼不上去的。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灾。

我们眼前的这种大殿就是诸葛亮殿,也是传说中的武侯祠。殿正中的匾额“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个儿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题写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名满天下,宇宙在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宇宙这个词语。当时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指的是时间和空间。

门额上的这幅对联,是我国十大名联之一,叫攻心联,深得毛**的赞赏。武侯祠的匾额、对联很多,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一一研读,主要来欣赏一下这一副。先说说对联的来历,这幅对联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写的,当时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有个学生在四川做西川节度使,但是这个人的做法有点不太妥当,对百姓实行高压政策,激起民愤。于是就写了这幅对联来提醒他的学生。先看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攻心是来自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这个反侧是来自于《诗经》辗转反侧,梦寐思伏。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意思。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话,那些让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会自动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觉了。能攻心出自诸葛亮的一个典故,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的时候有一个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照说第一次就可以把孟获杀了,但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为了使其真心的归顺。如果当时杀了一个孟获,那以后再出来一个什么李获,张获什么的就麻烦了,所以诸葛亮采取了攻心的上策。从古知兵非好战也,意思是说自古懂战争懂军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战的人。这也出自一个典故,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在今天的宜宾一代有一个部族叫藤甲兵。他们穿的藤甲很轻,这藤甲刀砍不动,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树林间的雾气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诸葛亮还真搞不过,后来才想到了一条妙计,反利于水者,不利于火嘛。于是将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当时山谷中两万藤甲兵烧得是呼天喊地的。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把敌人打败了,应该高兴该哈哈大笑才对。而当时的诸葛亮是什么表情大家知道吗?当时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长叹,掩面而泣啊!他为什么哭,因为他不单单是一个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觉得自己为了一场战争,灭掉了别人整整一个民族的人。所以说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说如果不审时度势,就算制定了合适的法度也都是错的。提醒后来治蜀的官员要多思考。这下联也是有来历的。当年攻下四川,诸葛亮审时度势,还是用了刘璋的一些旧臣来治理四川。因为如果把官员全部换成荆州集团的人的话,可能会影响四川的稳定。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嘛。当时刘璋的旧臣法正就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后来法正就有点嚣张了,飞扬跋扈还收受贿赂。按照诸葛亮的治蜀规定,这样的错误该杀头的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法正,而是约法正吃了一顿饭,聊了聊。响鼓不用重锤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该收敛点了。诸葛亮饶了法正一条命。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法正,因为不能杀呀,当时法正算是刘璋旧臣的高级官员,如果杀了法正,其他旧臣还不人心惶惶。谁还会认认真真为国效力。而不杀法正的话,潜台词就是告诉各位旧臣,你们如果认真建设国家的话,我不仅不会杀你们。还会提拔你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审时度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殿正中就是诸葛亮的贴金泥塑像。大家看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了一代儒相的风采。诸葛亮的一身,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20**年和后20**年。前20**年,他隐居在襄樊的隆中,隐居起来干嘛呢,我们推测他应该是在努力的学习,所以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常常把自己比作前朝的管仲、乐毅、萧何等名臣。他在隆中虽然足不出户,却对天下形势了若指掌。水镜先生司马徽当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当时刘备正是山穷水尽的时候,加上徐庶临别前的极力推荐,他觉得自己需要得到这样一个能安天下的人。于是马上和关羽张飞找诸葛亮去了,这才有了着名的三顾茅庐。后20**年,诸葛亮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用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帮助刘备烧出了一个蜀汉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他在四川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把蜀汉王朝治理得仅仅有条。后来他又平定南方叛乱,六出祁山,以自己的一身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最后累死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军中,被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前后20**年加起来正好是54,诸葛亮也刚好活了54岁。那纵观诸葛亮的一身,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流传后世。比如着名的孔明灯、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弩等等,那大家看看我们前方的这个东西,知道这是什么吗?其实啊,这也是诸葛亮的发明,在平定南方孟获叛乱的时候发明的。这是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期的文物,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诸葛鼓。这鼓有三个作用:一是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可以当锅用来做饭;二是在战场上可以当做锣鼓,用来报信;三是晚上可以当枕头睡,可以防止敌人偷袭。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鼓的两头大,中间小,成哑铃的形状,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将地上稍微挖个坑,把鼓的两头放到土里面。如果地面有什么响动的话,声音可以通过鼓的作用扩大了之后传到人的耳朵里,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偷袭。真可谓是一鼓多用了。除了这个鼓之外,号称中国面包的“馒头”也是我们诸葛先生发明的。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于是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南蛮军士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突然心生一计,命令厨师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做成49颗人头的形状。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蛮头与馒头同音。从此,在民间就有了“馒头”这一说法,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由此可见,我们的孔明先生是真的非常伟大。那殿左右两边分别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在蜀国面临存亡的时候,他们率部队与魏军奋战,最后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接下来我们到三义庙去参观。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三义庙,后人为了纪念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于清朝康熙年间修建这座庙宇来纪念他们三兄弟。三义庙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后来为了支持市政建设,于1997年迁建到武侯祠。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定,将原建筑构件一一编号拆下。运到武侯祠后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原来的三义庙有五个殿,规模很大,现在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布局。整个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支撑,每根柱子的直径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边有10副三国故事的线描石刻画。画的原稿取自于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说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知道为什么是刘备做了大哥吗?民间传说,当年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位都争着做大哥,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张飞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树,于是出了个鬼点子,规定谁在树上爬得最高,谁就是老大。话一说完,关羽张飞就一溜烟的爬到书尖上去了。刘备缺没有行动,他走到树下让关羽张飞二人下来。随后用斧头把树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后对他们说:把树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树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我应该做老大。这下,关羽张飞当然不服了,于是刘备又在院子里抓了一只鸡。规定谁要是把鸡毛扔到房顶上,谁就当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鸡毛扔到房顶上的难度。三人说定以后,由张飞先扔,只见他在鸡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长又相对较重的鸡毛,后退了十来步,然后往前一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将鸡毛往屋顶扔。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接下来是关羽。关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细的鸡毛,他没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这有。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最后轮到刘备,只见刘备把整只鸡抓在手里,连鸡带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顶上。这下,没有办法了,关羽张飞都承认他是老大了。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传说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这里讲给大家听听,纯粹是调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来到刘备墓去看看。我们现在经过的是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的尽头就是刘备墓。红墙夹道,就是指两边的红墙夹着中间的石板道路。墙的两边种的都是竹子,这种竹叫大叶绵竹,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征,长得高大茂密,叶子比较宽阔,同时比较有韧性,生长期也比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长到这么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时用的竹筐竹篓都是用这种竹子编成的。说到竹子,四川可以说是竹子的故乡,全世界共有竹子种类400多种,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种。也因此四川的大熊猫比较多,主要是因为食物比较丰富。当然大熊猫吃的不是大叶绵竹,它们主要食用箭竹,以后有机会到熊猫基地,我们再细说。好了,来欣赏一下我们面前的这幅对联:一抷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一抷土尚巍然指的是刘备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无人损毁。铜雀台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个地名,在洛阳城外。现今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上。曹操一生杀人无数,怕死后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让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个假墓葬。上联拿刘备和曹操做了一对比,吹捧了刘备,贬低了曹操。下联就很简单了,是对历史的和过去的一种感叹。

我们来看一下这块碑,汉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风化掉的,陵在咱们古代专指帝王的坟墓,老百姓的坟墓那是不能够叫着陵的。汉是刘备政权的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们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们把一个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这通碑是清代立的,汉代的墓是没有立碑这种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后人立的。

前面我们这个土堆就是刘备墓,墓高12米,周长180米。这个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大家发现是什么了吗?对,一是刘备的墓太小了,显得没有帝王之气。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刘备墓之所以这么小,我们推测是由于修建陵墓的时间太短太仓促所致。《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0**年称帝,220**年出兵攻打吴国。战败后,退居白帝城,于公元220**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也就是说公元220**年刘备陵墓开始建设,但公元220**年四月刘备病逝,五月运回成都,为什么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还没有修好。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来说,短短一年的时间很难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所以在刘备四月病逝的时候,诸葛亮应该是快马告知了刘禅,可能将修建大规模陵墓的计划改变了,改成现在这种规模。这是第一个不同点,第二个不同点,刘备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为什么会修成地上墓,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成都属于平原地带,地下水十分的丰富,按照当年的说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话不利于墓葬的保护。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和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关于刘备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怀疑,说这只是刘备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节。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这个墓是真的。在汉朝,有一个规定,皇帝死后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须葬在都城。加上当时诸葛亮对刘备十分忠心,不可能让把刘备葬在外地。还有一点,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规定。刘禅刚刚即位,为了稳定人心,给大臣们老百姓有个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给人留下骂名。所以这个墓应该是真的。

刘备墓距今1700多年,虽然是地上墓,但是却从来没有被盗过。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站立在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黏住了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这只是传说,据我分析,刘备墓没有被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其一、当时刘备下葬时倡导简葬、薄葬,可能确实没什么陪葬品,其二、当时刘备墓外面设有护陵官,戒备森严,其三、刘备墓称为“惠陵”,惠是说刘备仁义施恩惠的意思。刘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人们很敬重他。其四、刘备的二弟是谁,大家都知道吧。关羽是个讲义气,重信义人!全国人民都知道,连老大都拜他。盗贼也要讲信用嘛,俗话说盗亦有道嘛。估计盗贼们看在关羽的面上,就没有盗刘备的墓了。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八

各位游客们那里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之后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后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之后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因此,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资料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状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资料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九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状况;明碑着重说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之后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0**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部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关羽(?—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那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武侯祠导游词简单篇十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0**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2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20**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0**年),武侯祠由成汉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明初时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并,并将刘备、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武侯祠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许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武侯祠内柏树众多,气氛庄严、肃穆。

从山门跨进武侯祠,丛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优美宜人,眼前的香炉里烟雾缭绕,仿佛能带人一览三国鼎立的场面o绕过香炉拾级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的院落o院子内古木交错,花卉满庭o一棵棵百年大树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卫着庭院,将庭院的气氛装饰得更加神秘o大拜殿是人们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内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纶巾,风度庄严o地上的蒲团上跪着祈福的人们,虔诚地祈求孔明的庇护o殿堂的柱子上挂满了历代名人撰写的对联o这些对联无不包含着人们对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闭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摇羽扇,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情景o ,

大殿后,翠竹丛中簇拥着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茅庐o茅庐正门上悬挂着“诸葛草庐”的匾额o据说,这是诸葛孔明当年隐居的地方o诸葛草庐左侧是野云庵,右侧为古柏亭,是诸葛孔明会友读书之处o在这淡雅气息的笼罩中,我脑中又浮现出“三顾茅庐”的画面……

武侯祠之游,给我留下颇深印象的要数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联,这一切,使武侯祠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o ,

领略过武侯祠的庄严和神韵,我更加确信,南阳儿女今天创造的辉煌,在若干年后,也定会成为巍峨的丰碑!

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面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诸葛书院。祠西南隅有龙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势轩昂;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登楼远眺,宛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

武侯祠占地12万平方米,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总体格局婉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于右任题联)。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堪称龙岗一景。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推荐访问:简单 武侯祠 导游词 最新武侯祠导游词简单(10篇) 最新武侯祠导游词简单(10篇) 武侯祠导游词讲解三分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