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4篇

发布时间:2022-08-20 10:50:08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4篇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初中数学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朱集一中学校 初中数学组集体备课实施计划集体备课是学科教研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上课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4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4篇

篇一: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中数学组集体备课 教研活动 朱集一中学校

  初中数学组集体备课实施计划 集体备课是学科教研的基本形式, 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上课水平的有效途径, 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够营造一种交流、 合作、 研究的气氛, 能够及时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 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 使本年级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现将集体备课计划制定如下:

 一、 指导思想:

 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 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 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 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 确定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具体实施步骤:

 1 、 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

 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

 备课组要实行每周集体备课, 每单元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2、 在个人初备时, 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 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一定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同时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水平、 能力水平)

 , 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 态度、 习惯)

 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3、 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 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

 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单元教学目的, 三维教学要求, 教材重点难点,

 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每课课时分配, 作业与练习配备, 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 组内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 各抒已见, 充分讨论, 统一认识, 实行教学上的“五统一”。

 活动结束后, 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以备学校领导及教务处检查。

 5、 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是:

 “三定”、 “五统一”, 同时注意搞好“五备”, 钻透“五点”、 优化“两法”、 精选“两题。

 ⑴三定:

 定单元集体备课课题, 定中心发言人, 定单元教学进度。

 ⑵五统一:

 统一单元教学目的, 统一教学重点、 难点, 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 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 统一单元评价测试。

 ⑶五备:

 备课标、 备教材、 备教学手段、 备教法、 备学法。

 ⑷五点:

 重点、 难点、 知识点、 能力点、 教育点。

 ⑸两法: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⑹两题:

 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6、 集体备课时, 除中心发言人作主题发言外, 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 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 经过“争鸣”, 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

 备课组成员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 进行实施、 总结和反思, 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三、 集体备课的时间、 地点、 课题、 主备人及分工情况 时间:

  201 4 年 3 月 20 日 地点:

  初中部备课室 课题:

  分式 主备人:

  张海生

 分工情况:

 组长:

 组员:

  四、 集体备课流程 1 、 主备人发言 一、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分式》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 意义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分式是继整式之后, 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 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 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 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

 重点:

 分式的概念 (3)

 难点:

 识别分式有无意义; 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分式概念是《分式》 这一章学习 的起点和基础, 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 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 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时不为零、 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 标:

 掌握分式概念, 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 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 标:

 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 学会与人合作, 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

 类比转化、 合情推理、 抽象概括等。

 (3)

 情感与态度目 标: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 获得成功的经验,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 , 学生初步养成了 自 主探究意识。

 一方面, 在七年级上册中, 学生已经学习 了 整式, 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 因此研究与学习 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 另 一方面,“分式” 是“分数” 的“代数化”, 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 。

 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 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确定以上 3 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

 二、 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 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 借助于计算机课件, 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 应用与拓展” 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 的主人。” 为能更多 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

 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 以期在多 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潜能, 引 导学生积极自 主探索、 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一)

 发现新知 在这儿我对教材进行了 处理, 课本引 例是 “土地沙化、 固沙造林” 问题, 设问是“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 ” 我将引 课方式改为通过学生自己构造代数式去发现分式, 创设了 这样的情境:

  1.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欣赏画面, 教师给出探究要求:

  “代数式” 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 的果子:

 t, 300, s, n, a-x, 0,180(n-2), 请你任选其中的两个, 分别运用整式的四则运算, 合成四个代数式;并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

 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 请说一说。

 作这样的改动, 是基于以下考虑:

 原有引 例不仅要求学生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 还需要列出分式方程。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在起始课上这样的要求过高, 而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 引 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 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 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 己去学数学”。用已给的 7 个整式进行代数式的构造时, 学生可以写出多 种多 样的式子, 里面既有单项式, 也有多 项式, 还有分式。

 通过学生对自 己所构造的代数式进行观察, 创设发现情境,学会把自 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 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2.探索交流 :

 (1)

 议一议:

 你们所发现的这一类新代数式:st,nax,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2)

 类比分数, 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被除数÷除数=商数

 被除式÷除式=商式

 3

  n ÷ (a-x) =

 3 ÷ 4

 =4xan

 整数

 整数

 分数

  整式

  整式

 分式

  (3)

 小组内互举例子, 判定是否分式 针对学生的发现, 采用“议一议” 的方式引 导学生观察新式子的特征, 类比分数, 合理联想, 从而获得分式的概念及一般表示形式, 可谓水到渠成。

 通过列举具体例子, 互说判别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分式概念, 并及时纠 正学生可能因分数负 迁移所造成的认知障碍, 注意辨析300s与st的本质区别, 强调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

 (二)

 再探新知 如何识别分式有意义, 是本节课的难点, 也是探究学习 的好素材。

 课本中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直接给出的, 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忽视这个条件或是对分母整体不为零认识模糊, 为了 更好地突破难点, 我创设了 以下活动供学生自 主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1.探究活动 (1)

 填表:

 (2)

 概括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 对一般表达式AB里的分母 B 作出取值限定:

 B 不能等于零 首先是组织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表格的设计, 旨 在通过求分式的值, 将a … -2 -1 0 1 2 … a1 …

 … 1aa …

 … 类比

 “代数化” 了 的分式还原为学生熟悉的分数, 通过填表, 不同 层次学生的发现将会有差异, 此时正是倾听与交流的好时机, 通过互相说服和推广, 他们最终会达成共识:

 分式的值与字母取值有关, 分式并不都有意义。

 继而引 导学生通过再次类比分数, 将陌生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 自 主得出“分式有意义” 的条件, 同 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例题与练习 例 1.(1)

 当 a=1, 2 时, 分别求分式aa21的值 (2)

 a 取何值时, 分式aa21 有意义?

 你知道吗:

 当 x 取什么值时, 下列分式有意义?

 8

  (2) (1)1x912x

  (3)21yx  例 1 由学生在自 主完成的基础上同 桌交流, 然后师生评述, 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 目 标, 获得成功感。“你知道吗” 采用组内 合作然后组间抢答的形式开展活动, 激发兴趣。

 除课本随堂练习 以外,我补充了 第(3)

 问,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强调分数线的括号作用, 强化分母的整体意识, 从而进一步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练习:

 (书 P60随堂练习 2)

 把甲、 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 x:

 y 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

 调制 1 千克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

 (四)

 深化拓展 把下列各式写成分式, 并试着赋予它实际意义 1. 1÷a

  2. (v1t1+v2t2) ÷(t1+t2)

  能解释一些简 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是新课标中的明 确要求。“赋予实际意义” 对学生是个挑战, 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是否给出了 解释, 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 思考。

 提供的两个分式是初中阶段常用的模型。

 第一个1a可以与倒数、 工作效率、 等分相联系 ,学生比较熟悉, 应该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第二个分式可以联想到平均速度、

 平均售价、 加权平均数的求法等问题, 但学生相对陌生,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也可以适当提示分析。

 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 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 符号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创造能力。

 (五)

 小结巩固

 1.小结

 谈一谈:

 你这一节课有什么收获? (知识、 方法、 情感)

 “谈一谈” 先让每个学生在组内 交流, 然后派小组代表作答, 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 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堂中通过学生自 评、 互评, 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 解自 己的学习 过程, 感受自 己的成长与进步,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 信心, 也为教师全面了 解学生的学习 状况、 改进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 重要依据。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更好的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 的发展, 同 时促进学生对自 己的学习 进行反思, 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我安排如下:

  2.课后作业

  试一试, 你能行:

 ①必做题:

 书本 P58“做一做”

 ②书本 P60习题 3.1(分层布置)

 ③思考题:

 书本 P58引例第三问

  2、 集体讨论并修改,

 张:

 ….. 王:

 …. 郑:

 ….

 3、 形成教、 学案。

篇二: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艰巨。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极少。对待转化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

 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常规落实

  本学期要做好教学常规的切实落实。备课要精,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做到向每一节课要质量。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对疑难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落实好教学十字方针,备课精,上课实,堂堂清,日月清。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学困生转化

  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学困生刘松和孙倩进行转化,针对其弱点不专心,几何不入门等进行及时点拨,引导,训练,使其成绩有明显提高,更上升一个等级。

 六、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到教学相长。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搞好学习评价,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随时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 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过时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

 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共同提高。

  8.实行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 A、B、C 三等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搞好个别辅导。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10.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1.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

  七、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周 2 月 21 日至 2 月 27 日 5.1 相交线 6

 第二周 2 月 28 日至 3 月 5 日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6

 第三周 3 月 6 日至 3 月 12 日 5.4 平移 第五章复习,单元测验 6.1 平方根(1)

 6 “三八妇女节” 第四周 3 月 13 日至 3 月 19 日 6.1 平方根(2)(3)

 6.2 立方根 6.3 实数(1)

 6

 第五周 3 月 20 日至 3 月 26 日

  6.3 实数(2)(3)

 第六章复习,单元测验 6

 第六周 3 月 27 日至 4 月 2 日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复习 6

 第七周 4 月 3 日至 4 月 9 日 第七章单元测验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1)

 6 清明节 第八周 4 月 10 日至 4 月 16 日 8.2 消元(2)(3)(4)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

 6

 第九周 4 月 17 日至 4 月 23 日 期中复习 6

 第十周 4 月 24 日至 4 月 30 日 复习 期中检测

  第十一周 5 月 1 日至 5 月 7 日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3)

 6 青年节,劳动节 第十二周 5 月 8 日至 5 月 14 日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八章复习,单元测试

 6

 第十三周 5 月 15 日至 5 月 21 日 9.1 不等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

 第十四周 5 月 22 日至 5 月 28 日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九章复习,单元测试 6

 第十五周 5 月 29 日至 6 月 4 日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 6 儿童节 第十六周 6 月 5 日至 6 月 11 日 第十章复习,单元测试

 端午节 第十七周 6 月 12 日至 6 月 18 日 期末复习 6

 第十八周 6 月 19 日至 6 月 25 日 中考放假 6 中考 第十九周 6 月 26 日至 7 月 2 日 期末复习 6

 第二十周 7 月 3 日至 7 月 9 日 复习,期末考试 6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率。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以教育局 2012 年工作要点和普教科、督导室年度工作要点及我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管理质量,创办优质特色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育人水平。

 二、教材分析 1.每章开始均有章前图和引言,可供学生预习使用 2.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和归纳”,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3.适当的安排了“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每章安排了“小结”,包括本章的知识结构和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

 三、教学措施 1.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去其他老师的听课,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成绩。

 6.进一步完善 “小组互助,一帮一进步”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数学教学,发现 3、4 班的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情况较为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再解题时粗心大意,根本不认真审

 题,字迹潦草。也有个别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学习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习题讲解。

 上学期期末成绩:3 班(29)——平均分 79,优秀人数 7 人 4 班(28)——平均分 79,优秀人数 7 人 五、教学目标 1.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认识平方根和立方根,并能够熟练的进行运算。

 4.通过实例认识有序数对,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适当坐标,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位置。

 5.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方程(组)的解等基本概念,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及其在解方程(组)中的作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经历和体会解方程中转化的过程与思想,了解方程(组)解法的一般步骤。同事要掌握基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计算方法。

 6.让学生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体会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是十分重要的,会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了解它们各自适用范围,体验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反复实验后是有规律的。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周 2 月 21 日至 2 月 27 日 5.1 相交线 6

 第二周 2 月 28 日至 3 月 5 日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6

 第三周 3 月 6 日至 3 月 12 日 5.4 平移 第五章复习,单元测验 6.1 平方根(1)

 6 “三八妇女节” 第四周 3 月 13 日至 3 月 19 日 6.1 平方根(2)(3)

 6.2 立方根 6.3 实数(1)

 6

 第五周 3 月 20 日至 3 月 26 日

  6.3 实数(2)(3)

 第六章复习,单元测验 6

 第六周 3 月 27 日至 4 月 2 日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复习 6

 第七周 4 月 3 日至 4 月 9 日 第七章单元测验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1)

 6 清明节 第八周 4 月 10 日至 4 月 16 日 8.2 消元(2)(3)(4)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

 6

 第九周 4 月 17 日至 4 月 23 日 期中复习 6

 第十周 4 月 24 日至 4 月 30 日 复习 期中检测

  第十一周 5 月 1 日至 5 月 7 日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3)

 6 青年节,劳动节 第十二周 5 月 8 日至 5 月 14 日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八章复习,单元测试

 6

 第十三周 5 月 15 日至 5 月 21 日 9.1 不等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

 第十四周 5 月 22 日至 5 月 28 日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九章复习,单元测试 6

 第十五周 5 月 29 日至 6 月 4 日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 6 儿童节 第...

篇三: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级部

 数学

  学科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第

 1 周 时间 2014. 2. 26 地点 数学组办公室 年级 初一 参与人员 鹿作冬 蒋婷 主备人 蒋婷 题目 5. 3 角

 中 心 发 言 内 容 一、 教材解读 本节先通过身边各种具体的事物来引出角的形象, 并在已有的小学角的概念基础上给出定义。通过具体的事物呈现角的各种变式图形, 由此得到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接着, 教科书安排了 角的度量、 角的画法、 角的比较与运算、 角平分线、 补角和余角以及方位角等内容。

 因此, 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能通过生活实际中对角的认识来掌握角的两种概念.

 2. 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

 3. 使学生掌握度、 分、 秒的进位制, 会作度、 分、 秒间的单位互化 过程与方法 1. 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观察、 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 勇于探究的精神。

 3 过学习角使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动态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兴趣.三、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 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难:

 点掌握度、 分、 秒的进位制,

 , 会作度、 分、 秒间的单位互化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 四、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学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五、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 境 创设

  提问:

  什么叫射线? 由一点能画出几条射线? 如何表示射线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并口答, 画出两条射线就可以了

 教师创设情境, 学生进入 角 的 定 义 的 得出, 不是教师以枯燥的形式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 己在画图、 观察图形的过程中, 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 步步追问, 自觉地去认识.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在复习旧知识中, 不知不觉学到了 新知识——角.

  二 、自 主 探究

 问题一. 角的定义 提出问题:

 提问学生, 在小学时已经学过角, 你们是怎么认识角的?在生活中你看到角的形象?

 展示生活中的角)

  (幻灯片[板书] 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角的顶点, 这两条射线叫角的两边.

  要明确组成角的两个条件:

 (1) 两条射线, 这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2) 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 这点叫角的顶点.

 从我们想象圆规两脚张开形成角的过程得到另一个定义:

 一条射线 OA 由原来位置绕着它的端点 O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所成的图形.

 教师用圆规演示。

 由于小学已学过平角与周角, 所以教师用教具演示到平角及周角时,提问学生答出两种角的名称.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由 学生举出 一些实例, 如桌面上的角,钟表表盘上长短针之间构成角, 圆规两脚张开口 后构成角等等. 教师说明, 角是研究平面几何时常用的一种图形, 首先学会定义.

  角的旋转观点的定义是 教 学 中 的 一 个 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 结合实际物体的演示, 举出实例等手段 加 强 教 学 的 直 观性。

 问题二平角、 周角的概念 平角定义:

 射线 OA 绕点 O 旋转, 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

 注意直线与平角的区别在于平角要有一个顶点 O, 还可以从起始位置向终止的位置画一个带箭头的弧线.

 在讲周角的定义后, 说明画图时为了表明是一个周角, 可以由起始位置向终止位置画一个带箭头的弧线,并写 A、 B 两个字母表示是两条射线,学生参与, 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定义 强调角的大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三. 自 主探究(多媒 体 展示)

  问题三. 角的表示法 提问:

 那么, 角的符号是什么?该怎么写, 怎么读的呢?(电脑显示)

 1)

 可以标上三个大写字母, 写作: ∠ABC 或∠CBA, 读作: 角 ABC 或角 CBA (2)所以, 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写作:

 ∠B, 读作: 角 B (3)

 为了方便, 也可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一个角, 如图 7, 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 写上希腊字母 α (或其它希腊字母) , 记作∠α ,读作角 α

 (4)

 为了 方便, 有时我们还可以标上数字, 写作∠1, 读作: 角 1 (5)注: 区别 “∠” 和“<” 的不同。通过练习, 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1、 学生自学完成上面探究内容。

  2、 学生阅读后,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 最后通过不断补充、 完善, 归纳整理得出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强调学生对角的认识, 注意分清。

  问题四:

 度、 分、 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问题: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过哪些换算?

 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 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

 分、 秒. 把 1° 的角等分成 60 份, 每份叫做 1 分记作 1′ ; 把1′ 的角再等分成 60 份, 每份叫做 1秒的角, 1 秒记作 1″ .

 1° =60′ , 1′ =60″ ;

 1′ =( )

 ° , 1″ =( )

 ′ .

 例:

 计算 (1)

 1. 45° 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秒?

 (2)

 1800″ 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度?

 解:

 (1)

 60′ ×1. 45=87′

  60″ ×87=5220″

 即 1. 45° =87′ =5220″

 (2))601(′ ×1800=30′

 )601(° ×30=0. 5°

 即 1800″ =30′ =0. 5°

 例 将 57. 32° 用度、 分、 秒表示.

 解:

 先把 0. 32° 化为分,

 0. 32° =60′ ×0. 32=19. 2′ .

 再把 0. 2′ 化为秒,

 0. 2′ =60″ ×0. 2=12″ .

 所以 57. 32″ =57° 19′ 12″ .

 例 2 把 10° 6′ 36″ 用度表示.

 解先把″ 化为分对于度、 分、 秒之间 的转变注意进行相应的练习。

 通过类比,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度、分、 秒及其换算。

 参 与 教 师 议

  课:

篇四: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第 8 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8.1 幂的运算 1. 同底数幂的乘法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且能对其熟练地进行运算. 2.能够运用运算性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幂的意义,领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

 通过参考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一、情境导入 ,初步认识 问题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教材第 45 页图 8-1)每秒可进行 2.57×10 15 次运算,问它工作 1h(3.6×10 3 s)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却不知该如何计算,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怎样计算 a m ·a n ? 先完成下表:

  观察上表,发现同底数幂相乘有什么规律? 【教学说明】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完成表格,相互交流,然后共同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 【归纳结论】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a m ·a n =a m+n (m、n 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解】

 (1)原式=-x 4 ·x 8 =-x 12 . (2)原式=10 3 ·10 a ·10 a+1 =10 2a+4 . (3)原式=(a+1) 3 .

 (4)原式=(x-y)[-(x-y) 3 ]=-(x-y) 4 . 例 3 已知 7a+b·7a-b=49,求 a 的值. 【解】

 ∵7a+b·7a-b=72a=49=72. ∴2a=2.∴a=1. 例 4 已知 a m =3,a m+n =6,求 a n 的值. 【解】

 ∵a m+n =a m ·a n =6. 又 a m =3.

 ∴3·a n =6.

 ∴a n =2.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教师可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2.计算:

 3.计算:

 4.已知 6 n ·6 3n-9 =216.求 n 的值. 5.已知 a x =4,a y =5,求:

 (1)a x+y ; (2)a 2x+y . 6.已知 2 a =3,2 b =5,2 c =30,试确定 a、b、c 之间的关系式. 【教学说明】

 教师给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正,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 【答案】

 1.(1)×

 x 3 +x 3 =2x 3

 (2) ×

  x 3 ·x 3 =x 6

 (3) ×

  c·c 3 =c 4 (4) ×

  c+c 2 =c+c 2

 2.(1)原式=10 8 ; (2)原式=-a 7 ; (3)原式=-x 3 ·(-x 5 )=x 8 ; (4)原式=-y 9 ; (5)原式=x 2 ·x 3 ·(-x 3 )=-x 8 ; (6)原式=(-y) 6 =y 6 . 3.(1)原式=a n+2+n+1 =a 2n+3 ; (2)原式=(a-2b) 2+3+4 =(a-2b) 9 ; (3)原式=-(n-2m) 5 ·(n-2m) 3 =-(n-2m) 8 ; (4)原式=(2x-1) m ·(2x-1) 2n =(2x-1) m+2n . 4.∵6 n ·6 3n-9 =6 4n-9 =216=6 3

  ∴4n-9=3

 ∴n=3 5.(1)a x+y =a x ·a y =4×5=20; (2)a 2x+y =a x ·a x ·a y =4×4×5=80. 6.∵2 a =3,2 b =5,2 c =30 ∴2 a ·2 b =3×5=15 ∴2·2 a ·2 b =30.即 2 a+b+1 =2 c

 ∴a+b+1=c.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教学说明】

 学生相互交流,回顾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从实际问题引出同底数幂的乘法,再探究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学生积极主动,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 第 1 课时 幂的乘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2.运用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

 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 10 2 cm,它的体积是多少呢?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思考:怎样计算(a m ) n ? 先完成下表:

 观察上表,发现幂的乘方有什么规律? 【教学说明】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完成表格.相互交流,然后共同归纳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归纳结论】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a m ) n =a mn (m、n 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1 计算:

 (1)(10 5 ) 3 ; (2)(x 4 ) 2 ; (3)(-a 2 ) 3 . 【解】

 (1)(10 5 ) 3 =10 5× 3 =10 15 .

 (2)(x 4 ) 2 =x 4× 2 =x 8 . (3)(-a 2 ) 3 =-a 2× 3 =-a 6 . 例 2 计算:

 (1)[(x-y) 2 ] 4 ; (2)x 3 ·(x 2 )n; (3)(-m) 3 ·(-m2) 2 ; (4)(-a 5 ) -2 ·(-a 2 ) 5 . 【解】

 (1)原式=(x-y) 8 . (2)原式=x 3 ·x 2n =x 2n+3 . (3)原式=-m 3 ·m 4 =-m 7 . (4)原式=a 10 ·(-a 10 )=-a 20 . 例 例 3 若 4 2n =2 8 ,求 n 的值. 【解】∵4=2 2 .∴4 2n =(2 2 ) 2n =2 4n =2 8 . ∴4n=8.∴n=2. 例 例 4 若 x m ·x 2m =3,求 x 9m 的值. 【解】

 ∵x m ·x 2m =x 3m =3.

 ∴x 9m =(x 3m ) 3 =3 3 =27. 例 5 已知 2 m =a,2 n =b. 求:(1)8 m+n ; (2)2 m+n +2 2m+n .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教师可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计算: (1)(10 6 ) 2 ; (2)(-a 3 ) 4 ; (3)-(x 3 ) 5 ;(4)(-y 3 ) 2 ; (5)(-a 3 ) 2 ·(a 4 ) 3 ; (6)-x 3 ·(-x 2 ) 3 .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应怎样改正?

 3.填一填

 4.已知 a m =3,a n =4,(m、n 为正整数),求 a 3m+2n 的值. 5.已知 2 x =4 y+1 ,27 y =3 x-1 .试求 x-y 的值. 6.设 n 为正整数,且 x 2n =7,求(x 3n ) 2 -4(x 2 ) 2n 的值. 【教学说明】教师给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正,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 【答案】

 1.(1)原式=10 12 ;(2)原式=a 12 ; (3)原式=-x 15 ;(4)原式=y 6 ; (5)原式=a 6 ·a 12 =a 18 ;(6)原式=-x 3 ·(-x 6 )=x 9 . 2.(1)× (x 3 ) 2 =x 6 .

 (2) ×

 x 3 ·x 2 =x 5 . (3)×

 x 2 ·x 2 ·x 2 =x 2+2+2 =x 6 .(4)×

  x 3 ·x 2 =x 5 .

  6.(x 3n ) 2 -4(x 2 ) 2n =(x 2n ) 3 -4(x 2n ) 2 =7 3 -4×7 2 =343-196=147.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教学说明】

 学生相互交流,回顾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从实际问题引出幂的乘方,再探究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第 第 2 课时 积的乘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2.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

 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 2×10 2 cm. (1)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它的体积是多少? 【教学说明】

 教师提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学生很容易根据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列出式子,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怎样计算(ab) 2 ·(ab) 3 ·(ab)

 4 ?

 探究:一般地,如果字母 n 是正整数,那么

 【教学说明】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相互交流,然后共同归纳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归纳结论】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即(ab) n =a n b n (n 是正整数).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例 2 的体积公式是 V=4/3πr 3 (r 为球的半径).已知地球半径约为 6.4×10 3 km,

 求地球的体积(π取 3.14).

  因而,地球的体积约为 1.1×10 12 km 3 . 例 3 计算:

 (2)0.125 20 ×(2 20 ) 3 .

  (2)原式=0.125 20 ×(2 3 ) 20 =(0.125×2 3 ) 20 =1. 例 4(1)当 ab=1/2,m=2,n=3 时,求(a m b m ) n 的值. (2)已知 a 3 =5,b 2 =6,求 a 6 b 4 的值. 【解】

 (1)(a m b m ) n =[(ab) m ] n =1223=126=164. (2)a 6 b 4 =(a 3 b 2 ) 2 =(5×6) 2 =30 2 =900. 【教学说明】

 教师给出例题,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教师可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计算:

 (1)(2×10 3 ) 3 ; (2)(-3×10 4 ) 2 . 2.计算:

 (1)(3m) 2 ; (2)(-2a 3 b 2 c) 2 .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4.球的表面积公式为 S=4/3πr 2 ,已知地球半径约为 6.4×10 3 km,求地球的表面积。(π取 3.14). 5.计算:

 7.已知 2 x+3 ·3 x+3 =36 x-2 .求 x 的值. 8.(1)已知 a x =4,b x =5.求(ab) 2x 的值. (2)已知 x n =2,y n =3.求(x 2y ) 2n 的值. 【教学说明】

 教师给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取 3~4 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演算,教师适时给予点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教学说明】

 学生回顾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的

 提炼和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从实际问题引出积的乘方,再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 第 第 1 课时 同底数 幂的除法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 2.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 10 6 平方米,长为 10 4 米.它的宽为多少米? 【教学说明】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然后相互交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思考:怎样计算 a m ÷a n ?

 先完成下表:

 观察上表,发现同底数幂相除有什么规律? 探索:一般地,如果字母 m,n 都是正整数(m&gt;n),那么 a m ÷a n =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完成表格,然后相互交流,共同归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 【归纳结论】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m÷an=am-n(a≠0,m、n 都是正整数,且 m&gt;n).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1 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x 4 ÷x 2 =x 2

 B.(-x) 5 ÷(-x)3=x 2

 C.(x-y) 5 ÷(y-x) 3 =(x-y) 2

 D.(xy) 3 ÷(xy 2 )=x 2 y 4

 【分析】C 中被除式与除式的底数不相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x-y) 5 ÷(y-x) 3 =(x-y) 5 ÷[-(x-y) 3 ]=-(x-y) 2 ,故选 C. 例 2 计算:

 (1)x 15 ÷x 6 ; (2)(-xy) 14 ÷(-xy) 9 ; (3)a 2m+4 ÷a m-2 ; (4)(x-2y) 5 ÷(2y-x) 2 .

 【解】

 (1)原式=x 9 . (2)原式=(-xy) 5 =-x 5 y 5 . (3)原式=a m+6 . (4)原式=(x-2y) 5 ÷(x-2y) 2 =(x-2y) 3 . 例 3(1)已知 a m =3,a n =5,求 a 4m-3n 的值. (2)已知 10 a =20,10 b =1/5,求 3 a ÷3 b 的值.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教师可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交流各自的心得,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计算:

 (1)a 10 ÷a 5 ; (2)(-xy) 3 ÷(-xy); (3)(a-b) 5 ÷(b-a) 4 ; (4)(y m ) 2 ÷y m .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3.已知 10 x =14,10 y =49.求 10 2x-y 的值. 4.(1)已知 81 2m ÷9 2m ÷3 m =27,求 m 的值. (2)已知 a m ·a n =a 6 ,a m ÷a n =a 2 ,求 mn 的值. 5.已知 3 x =4,3 y =6,求 9 2x-y +27 x-y 的值. 【教学说明】

 教师给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正,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 【答案】

 1.(1)原式=a 5 ; (2)原式=(-xy) 2 =x 2 y 2 ; (3)原式=(a-b) 5 ÷(a-b) 4 =a-b; (4)原式=y 2m ÷y m =y m . 2.(1)×

 a 10 ÷a 2 =a 8

 (2)√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教学说明】

 学生相互交流,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从实际问题引出同底数幂的除法,再探究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 第 2 课时 负整数次幂及其应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会进行化简或计算. 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 1 的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顺序及科学记数法. 【...

推荐访问: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备课 初中数学 集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