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4篇

发布时间:2022-08-20 1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4篇“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邓纯东辛向阳 2015-02-06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4篇,供大家参考。

“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4篇

篇一:“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

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邓纯东 辛向阳

 2015-02-06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起源、 本质、 性质、 类型、职能和命运等根本问题, 构筑起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 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国家问题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再强调: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 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在 2014 年 9 月 5 日明确指出:

 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起源、 本质、 性质、 类型、 职能和命运等根本问题, 构筑起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 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国家问题的指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内涵及其现实价值的认识, 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期“学海观潮” 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国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 在阶级社会中, 国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国家总是与一定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超阶级和超民族的国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文中,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而国家之所以如此, “是在我们以后将要阐明的已经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些阶级是通过每一个这样的人群分离开来的, 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

 从这里可以看出, 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 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 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 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德国的理论家们对此一窍不通, 尽管在《德法年鉴》和《神圣家族》 中已经十分明确地向他们指出过这一点)。

 ” 从这里可以看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在阶级产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的统治。

 正是阶级的存在、 阶级斗争的存在, 才使国家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力量。

 当今世界, 国家的阶级本质依然没有改变。

 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 保持着强大的国家机器, 这一机器一方面要对国内威胁到统治阶级利益的阶级保持着高压, 另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甚至压制。

 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拥有庞大的机构和先进的手段, 这就是为了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和美国的国家利益的。

 国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 国家具有一般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即具有维护社会发展的基本秩序和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

 国家具有的社会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国家必须起到缓和或者降低社会冲突的作用, 使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至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其二, 国家必须起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国家动员社会力量, 达成一定社会共识,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难题; 其三,国家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一种运行的规则和秩序, 这种规则不断潜移默化于人们心中, 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可以降低。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再强调: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 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指出:

 “第一, 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 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第二, 政治权力在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

 或者它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发生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它和经济发展之间没有任何冲突, 经济发展加快速度。

 或者它违反经济发展而发生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除去少数例外, 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

 ” 国家要想发挥作用, 就必须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履行其社会职能。

 承认国家的社会性正是与承认其阶级性相一致的。

 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的。

 在阶级社会中, 国家的阶级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阶级性决定着社会性。

 同样, 社会性又补充着阶级性, 离开了社会性,阶级性就会失去其基础。

 国家的社会性归根结底是为其阶级性服务的。

 国家具有发展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 国家从来都是历史的、 具体的, 没有超历史的、 抽象的国家。

 国家随着生产

  力、 生产关系的变动, 在不断变化之中。

 国家的历史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 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产生的, 国家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第二, 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性质,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 由于经济基础的作用, 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 国家不是永恒的, 是要逐步消亡的, 国家走向消亡是有严格条件的, 要有十分发达的生产力, 要有比资本主义各方面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要有充分发展的人民民主。

 新型国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未来社会真正实现了民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马克思在1871 年 4—5 月写的《法兰西内战》 中指出: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 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 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 未来社会的政府是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

 马克思在 1875 年 4—5 月写的《哥达纲领批判》 中也强调:

 “‘民主的’ 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 。

 ”

 未来社会的民主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原因在于:

 无产阶级利用新型国家可以不断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 为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公有制的基础。

 恩格斯在 1847 年 10—11 月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

 “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 又说:

 “如果不立即利用民主作为手段实行进一步的、 直接向私有制发起进攻和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 那么, 这种民主对于无产阶级就毫无用处。

 ” 也就是说, 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革命建立政权后, 取得公共权力, 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过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

 通过这一行动, 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所具有的异化人的本性的资本属性, 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实现自由和民主权利的现实条件。

 这正是人民能够当家作主的基础。

 在《共产党宣言》 中,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

 ”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无产阶级国家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自己手里、 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的设想, 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并建立政权之后。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家的重要职能就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型国家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获得自身的政治解放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民主制度可以把国家政权收回, 从而获得自己的政治解放。

 马克思讲:“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 把它从统治社会、 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 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 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 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 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 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

 ” 为什么公社能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呢:

 其一, 公社作为一种新型民主制度, 废除了常备军和警察这两支旧政府的物质力量。

 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而代之以武装的人民。

 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 他们立刻被免除了政治职能, 而变为公社的负责任的、 随时可以罢免的工作人员。

 所有其他各行政部门的官员也是一样, 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 不仅城市的管理, 而且连先前由国家行使的全部创议权也都转归公社。

 其二, 公社建立了廉价政府, 为真正民主制的实现奠定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讲:

 “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 因为它取消了两个最大的开支项目, 即常备军和国家官吏。

 公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那至少在欧洲是阶级统治的真正赘瘤和不可或缺的外衣的君主制已不复存在。

 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

 但是, 无论廉价政府或‘真正共和国’ , 都不是它的终极目标, 而只是它的伴生物。

 ” 廉价政府一方面表明政府是清廉的, 另一方面表明政府运行是低成本的。

 其三, 公社公开宣布它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工人阶级是真正能够推动人类实现政治解放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说:

 “人们对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 这证明公社完全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形式, 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压迫性。

 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

 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 是终

  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 只有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才能使广大民众获得真正的解放。

 新型国家使广大群众能够获得经济与劳动解放

  通过新型国家制度,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自己的经济与劳动解放。

 只有使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经济和劳动的解放, 民主制度才能完全实现。

 马克思指出, “公社要成为铲除阶级赖以存在、 因而也是阶级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杠杆。

 劳动一解放, 每个人都变成工人, 于是生产劳动就不再是一种阶级属性了。

 ” 巴黎公社对所有公务员, 不论职位高低, 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

 薪金的最高限设定, 以工人的工资执行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实际行政职务, 可以有效地防止政府公职人员去追求升官发财的目的。

 从前国家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 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

 政府公职人员失去了追求升官发财的目的, 国家就变得纯粹了, 就会真正成为为人民的制度。

 国家越纯粹, 越失去其获得物质利益的属性, 就越有利于人民。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将近七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尽管对国家治理问题没来得及深入探索就去世了, 但对于这个问题依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

 列宁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原则:

 国家机关及其改善的问题, 是一个非常困难、 远未解决同时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用比以前大得多的规模把无产阶级和农民组织起来, 同时真正实行吸收工人阶级参加管理的种种办法排挤掉官僚主义, 使官僚主义在国家政权中失去存在的土壤; 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表会议, 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 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 任何以此为理由而拒绝实行罢免权、 阻挠行使罢免权以及限制罢免权的行为都是违反民主制的, 民主的国家治理要求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监督; 政权愈趋向稳固, 民事流转愈发展, 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号, 法治是国家治理最为可靠的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面对国际上强大的资本力量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 面对个别霸权国家日益增强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 提高自身捍卫主权和制度安全的能力。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建设,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直强调的。

 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 能够有效捍卫国家根本利益, 这是正义的事情。

 邓小平明确指出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 巩固人民的政权, 是正义的事情, 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1 年江泽民指出:

 对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 破坏活动, 对敌对分子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图谋, 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分裂活动, 对暴力恐怖活动, 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刑事犯罪, 对残害生命和危害国家政权的邪教, 对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等, 我们必须依法坚决予以防范和打击, 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政权,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这个问题上, 要理直气壮。

 我们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但不能削弱, 还要加强。

 在这个问题上, 切不可书生气十足。

 ” 他还指出, 任何国家要保持政权巩...

篇二:“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

13年6 月第2 6 卷第3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S h iy a nT e c h n ic a lIn stitu teJu n . , 20 13V o lI 2 6 N o . 3浅析延安精神的历史形成条件及基本内涵杨松霖(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陕西延安7 16 0 0 0 )摘要:延安精神的形成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 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不断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 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贡献力量。关键词:

 延安精神; 历史条件; 基本内涵中图分类号:

 D 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8 —4 7 38 ( 20 13)0 3—0 0 29 —0 4从19 35年10 月 19 日到19 4 8 年3月 28 日, 也就是从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到红军东渡黄河转向华北,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驻守了将近13年的时间, 领导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延安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

 在这13年的历练与积淀中, 孕育了著名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指导并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最终胜利。一、 延安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延安精神是在延安时期的特殊革命斗争环境中形成的延安精神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时期——延安时期, 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 是当时政治、 经济、文化的应有产物。

 延安时期, 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投人到战争当中, 英勇杀敌, 无私奉献, 舍小家为大家, 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同时, 延安时期, 也是中国革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时期, 面临着极其恶劣的外部环境, 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与封锁, 财政经济状况困难, 日本侵略者还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重点“扫荡” , 妄图将中共领导层消灭于延安, 再加上华北地区出现自然灾害, 陕甘宁边区军民面临着生存挑战。

 在这样严峻和恶劣的环境下, 中国共产党毫不畏惧,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展开坚决的武装斗争。

 为了克服困难, 广大军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不但使陕甘宁边区军民在经济上渡过了难关, 也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 在思想领域全党开展的广泛的整风运动, 维护并实现了全党普遍意义上的团结统一, 这种在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精神便成为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二)延安精神形成的思想条件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全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也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 体现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中国革命发展历尽坎坷,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革命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正确的历史命题, 不断学习、 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寻求方法解决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国家的革收稿日期:

 Z 0 13- 0 5—0 6作者简介:杨松霖( 19 8 3一), 男,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Z O ll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

 党的先进性建设。万方数据

 杨松霖:

 浅析延安精神的历史形成条件及基本内涵命问题,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 毛泽东思想被写进党章, 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延安精神逐渐形成,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活动相结合, 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

 从19 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 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共产党成立之初, 外部条件极其艰苦, 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 对于这么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 全党都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 在中国革命初期, 难免就会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党的主要领导人也会出现右倾或者“左” 倾错误, 因此, 党的指导理论也出现了教条化倾向, 不能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导致了大革命的失利和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

 另一方面,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的, 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在实践中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而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文化程度较低, 他们不能普遍学习、 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理论,党内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状况, 或理论落后实践, 或者实践缺少了理论的指导, 中国革命也必定遭受一些挫折。

 在延安整风过程中, 全党着重加强了理论学习, 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毛泽东相关著作及理论, 总结革命斗争经验, 努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 使全党的理论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 共产党员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更加清楚地分清是非问题, 组织建设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不断促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促使着马克思主义不断自觉地实现着中国化。( 三)延安精神形成的组织保证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中共领导集体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逐渐成熟, 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党能够熟练运用历一3 0 一史唯物主义处理中国革命实际问题, 不断发展、 挖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极大地促使着延安精神的形成。

 经过中国革命二十几年的艰苦卓绝地斗争, 革命终于即将赢得胜利, 革命理论也日渐成熟, 而这种理论正是在毛泽东等人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不断成熟, 为延安精神的最终形成提供了保障。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不断学习, 勇于创新, 不断战胜艰难险阻,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组织保障, 同时, 也为延安精神的顺利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四)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恩曾经说过: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 1]。

 由此可见, 延安精神并不是在某种精神上的简单复制与重复。

 从共产党成立到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已经领导中国革命进行了10 多年的革命斗争, 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在此期间, 也形成了一些优秀的革命传统精神, 主要有井冈山精神、 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等。

 这些宝贵的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广大军民艰苦奋斗、 英勇杀敌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 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的继续发展,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继承了这些精神的精髓, 又结合了延安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升华, 在某种意义上说, 延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的创新和发展。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勤俭节约为主的艰苦奋斗精神、 以积极进取为主的拼搏精神、 以宽容博广为主的互爱互助精神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求实精神和民本精神等等, 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就构成了延安精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来源。

 总结起来延安精神就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延安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同时也与当时的革命环境相结合,万方数据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 13年第3期第2 6 卷第3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它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实质的继续发展与不断完善, 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二、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是坚定而且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延安时期即19 35年到19 4 8 年, 一共跨越了三个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延安精神政治灵魂就表现在坚信党的领导, 对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即使党内出现错误, 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证时也不动摇; 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就表现在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民主独立的政权; 在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精神就表现在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总之, 延安时期, 全国人民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战争, 并且取得胜利, 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自己做国家的主人。

 这一坚定的政治方向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 同时也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体现, 也是人们崇高理想的体现。19 4 2年12月 ,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

 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精神。

 延安精神, 也是从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演变得来的。

 延安时期, 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斗争事业。

 我党不断学习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信念, 坚定不移地践行正确的政治方向,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 英勇杀敌、 共同奋斗,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二)延安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19 36 年12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问题》 中就论述了实事求是的相关理论问题。

 在19 38 年10 月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一文中,毛泽东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 并要求全党上下努力践行实事求是的观点, 要勇于起到表率的作用。19 4 1年5月 毛泽东明确指出, “‘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

 , , [ 2]801这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解释中国实际活动中的具体理论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 在整顿党风、 文风、 学风的一系列报告及重要文件中对什么是实事求是、 我党上下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 全党上下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分析说明。

 在整风期间, 全党上下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通过整风运动,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我党内得到了普及, 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 三)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同时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毛泽东在《纪念自求恩》 一文中指出: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E 3]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克服艰难, 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自己, 全心全意服务中国革命的精神, 也要求广大党员同志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 他生前是毛泽东的内卫战士。

 19 4 4 年9 月 被调往安塞县为中央机关烧制木炭, 9 月 5日在烧制木炭过程中, 因多日下雨, 炭窑崩塌, 张思德被埋里面, 英勇牺牲。

 毛泽东在19 4 4 年9 月 8 日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做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 的演讲。

 毛泽东在演讲中指出:

 “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 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

 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

 …‘张恩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 4 ]1004( 四)延安精神的本色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3 】

 一万方数据

 杨松霖:

 浅析延安精神的历史形成条件及基本内涵本色。

 延安时期, 陕甘宁边区曾遇到过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 日本帝国主义的重点“扫荡” , 边区军民的生活曾一度陷入极其艰苦的境地, 经常会处于缺衣少食的状态。

 面对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 毛泽东号召广大军民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开展大生产运动。

 19 4 1年中央决定359 旅进驻南泥湾, 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 广大官兵克服困难, 开荒种地, 使以往遍地荒山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提出, 极大地解决了边区军民的日常生活困难问题, 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不久, 毛泽东在给延安人民的复电中, 高度赞扬了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作风, 同时要求他们继续保持并继续发扬这种作风, 为建设新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也就成了延安精神的本质。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不光对革命斗争环境有指导作用, 对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 延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 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要不断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现阶段, 党的十八大已经胜利召开, 我国上下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着, 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

篇三:“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

“洛八办” 心得体会

 4 月 18 日 , 洛龙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全体党员 干部参观了 “洛八办” , 在参观之后, 我感触颇深, 对于我党在抗日 战争时期的精神有了 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洛八办” 全称是八路军驻洛办事处, 位于南关贴廓巷。为 坐南向 北的庭院式建筑, 有房百余间, 幽深雅静。

 办事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开展统战工作, 掩护地下党的活动。动员 民众投身 抗日 救亡运动, 为 我党我军输送干部, 青年及转运物资。

 办事处设有接待科、 秘书 科、 机要科、 电台室、 救亡室、 医务室、 经委派、 炊事班等。

 工作人员 最多时达到一百余人。

 先后有刘 向 三、 刘 子久、 袁晓轩三位处长在此主持工作。

 1942 年 2 月 , 鉴于洛阳形势紧张、 国共两党关系 恶化, 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 撤离。

 从 1938 年 10月 至 1942 年 2 月 , 洛八办从筹建到被迫撤离只有三年半时间, 但它仍为抗日 战争的胜利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观完洛八办之后, 我知道了 更多 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 如:

 习 仲勋拒“迎送” 的故事, 彭德怀的百姓情怀, 董必武的家事, 朱德“拒礼” 之事, 刘少奇的手表, 周 恩来的衣食

 住行, 毛泽东的两样宝等, 还有新中 国成立后: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公安局 局 长任长霞, 知道了 他们事迹之后, 我才知道自 己是多 么 的渺小,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 国家抛头颅、 洒热血, 他们虽死犹生, 他们将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

篇四:“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

21年9月S ept.2021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第11卷 第5期Vol.11No.5*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集体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8FKS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1-05-24作者简介:赵继龙,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发展;严晶,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内涵布展及现实启示 *赵继龙 严 晶(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 那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叙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又是以怎样的方式了解和评价中国呢?正如革命先驱李大钊所言:

 “马克思评判当代历史事实的论文,是无产阶级研究马克思的人们绝好的材料的宝藏……最好是读一读马克思当时关于中国的论文。”[2] 所以,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中国观我们最好有一个史实的逻辑梳理。新的时代背景下,厘清马克思、恩格斯从“洞见中国”到形成一系列“中国洞见”的逻辑布展,有助于从相对客观的“第三方立场”审视中国的发展,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基因,透视并有效避免近代中国的沉疴旧弊,明晰落后与先进的分野,在方法论层面为新发展阶段目标的落实以及道路自信的提升贡献力量。一、洞见中国:以全新视角关注近代中国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殖民扩张掀起了浪潮, “民族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进,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国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探究的对象。从1842年《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首次提及中国到 1851-1862 年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撰写的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22篇文章,足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关注,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经历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是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具体社会历史事件、特定民族历史轨迹的典型范例。这些论述以对立统一规律为遵循,对西方列强的残暴行径和虚伪本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困境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刻分析,尽致体现了两位经典作家的“世界眼光”。在新中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循理经典当以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为历史镜像,总结现实经验,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升道路自信提供指引。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对立统一;道路认同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5.07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赵继龙,严晶.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内涵布展及现实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21(5)45-51.45

 2021年 克拉玛依学刊 ◎哲学研究了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演进过程。(一)基于欧洲思想家、商人、传教士的一般介绍初识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的认知是以前人的一般介绍为肇始的。欧洲人了解中国最可触的媒介是《马可波罗游记》,该书以纪实手法勾勒了一个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东方大国形象。在物产的丰饶程度、文明的传播情况以及永续的历史传承等方面,中国社会一直是欧洲人所赞许和向往的神秘之地。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指出:“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以普遍讲究文明有礼而知名于世”[3]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更加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治国政策、道德充满了哲思;沃尔夫则对中国的实践哲学、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国家的开创者以及文化之父等问题产生过浓厚兴趣,研究内容涉及孔子、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物 [4] ……马克思借由此类思想家的论述传统,确立了对中国的初步观感。他不仅以此为背景关注到了中国的茶叶、瓷器、万里长城、科技发明的“器物性文明”,还观照到了古代中国人与中国文化,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将当时在欧洲家喻户晓的孔子视作“完善的中国人”与共产主义的代表:

 “孔夫子和琐罗斯德……前者在中国宣布了这个原则(共产主义),后者在波斯宣布了这个原则。”[5] 真实反映了欧洲思想界对中国儒家学说的认知。对于中国哲学,马克思承袭了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观点,对《周易》和卦爻表现出了深厚兴趣,认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朴素的辩证法思维。而在批评普鲁士的报刊制度时,马克思则直言: “请给我们(这只要你们命令一声就够了)一种完善的报刊,这种报刊的原型好几个世纪以来就一直在中国存在了。”[6] 这不仅是莱布尼茨所敬信的理想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更是马克思基于当时欧洲对于中国的普遍印象确立起的“中国认知”。(二)从深度钻研相关资料中认知中国解读欧洲人对中国的基本认知只是从宏观上确立“中国”概念的手段,客观认识的建立还应经由实践的淬炼。从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大英博物馆工作时,他对中国问题也展开了深入探索,通过广泛阅读《经济学家》《泰晤士报》中有关中国的内容,查阅英国政府、议会蓝皮书中与中国有关的大量议案,马克思对中国的认知走向聚焦,他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阅读并摘录了克列姆、萨尔梯柯夫、贝尔尼埃等人关于中国的论述,获得了更为系统、专业的认知。1848年1月,意大利西西里爆发了反对国王费迪南多二世的起义,随后,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相继发生革命,但最终告以失败,革命现实迫切呼吁科学理论的诞生;中国也爆发了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压迫与反抗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多次向恩格斯索要关于中国的资料,他们以无产阶级立场为出发点,坚持从议会通报、政府文件、国际媒体、军事要闻以及各类外交官员的实时文章中探赜索隐,合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时局的文章,实现了学术研究的破壁和对“书斋哲学”的超越。17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中国文化、中国现象的学者,比如莱布尼茨之于中国哲学、歌德之于中国文学、威廉·冯·洪堡之于中国话语等等,皆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的认知具有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观的意识,实现了对单纯理论研究的超越,为后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做好了铺垫。(三)以时事评论的方式洞见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认知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时期趋于丰富、成熟。众所周知,1849年马克思刚刚抵达伦敦的这段时期,生活非常拮据。为谋求生计,马克思应具有左翼倾向的进步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的邀请,开始了他长达10年多的撰稿生涯,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有关论述中国的时事评论性文章,如1853年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7年的《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46

 2021年 第5期论》《英中冲突》《俄国的对华贸易》、1858年的《鸦片贸易史》《英中条约》、1859 年的《新的对华战争》《对华贸易》等,这些著述深刻揭露了英、俄等国对中国犯下的野蛮罪行,批判了英国政府勾结法国进行侵华战争的罪恶目的,肯定了中国人民斗争的正义性与正当性,客观评述了太平天国起义以及中国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点勾勒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样式,是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集中表达。总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的探究顺应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堪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运用的典范。二、 “两极相联”:以对立统一规律为遵循解读中国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指出:

 “有一位思想极其深刻但又怪诞的研究人类发展原理的思辨哲学家,常常把他所说的两极相联规律赞誉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7] 这里的“思辨哲学家”指的是黑格尔, “两极相联规律”一定意义上指的便是对立统一规律。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多处体现出对立统一规律的意蕴。(一)古代中国是“早熟的文明小孩”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8]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9]“书刊印刷业的兴起和商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打破了僧侣对读书写字的垄断,而且也打破了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垄断。”[10]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传入欧州极大地改变了欧洲文明的进程,实现了三大“解放”:促进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以更深层次的向度突破了地域限制,推动了经济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公平,加速瓦解着***修道院特权垄断的进程,促进了精神解放;以强大的武力和传播力震慑封建阶级,攻破牢固的阶级堡垒,推动了政治解放,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对比而言的古代中国,它本身却没有因此长成“正常的文明小孩”。一方面,滥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农经济造成并加剧了中国隔离保守的状态,使得中国在封建社会末期“底气不支、活力不足”;另一方面,矗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曾一度支撑起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构架,但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与资本主义的扩张,其国家构建走向式微,因为“中国官僚政治的支配作用有深入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锢蔽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牢中”[11] 。这与古代中国孕育的璀璨的文明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不匹配,故而被经典作家称为“早熟的文明小孩”。(二)晚清社会自身是“必然要解体的木乃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嬗变是近代中国陷入困境的重要前提。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就已经指出: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 该论述从一定意义上澄明了中国门户被西方列强强力打开而被动纳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过程,成为近代中国内部发生巨变的前提之一。旧的社会形态让渡于新的社会形态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生产力发酵的社会形态嬗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必将在世界大的发展趋势中被动转型,因此遭受困境并不是偶然事件。马克思恩格斯曾以犀利的手法客观记录下列赵继龙等: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内涵布展及现实启示47

 2021年 克拉玛依学刊 ◎哲学研究强侵华的暴行: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7]“(由于英军的侵入),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 “从目前同中国人发生的冲突中,俄国不要花费一个钱,不用出动一兵一卒,到头来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都能得到更多好处……”[7] 正是因为清廷的腐朽与软弱,致使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走向式微,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旧中国的)隔绝状态” “被暴力打破的时候”, “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12] 事实上,近代中国所遭遇的侵略是几千年来传统封建制度面对资本主义时的应激与抵抗,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中,这种“解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三)近代中西方的矛盾是“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本身就蕴含着矛盾: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残暴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这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近代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过程也充分验证了文明对抗间的力度与强度,所以近代中国还要解决“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社会实际中勾连成了“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 —“半野蛮人坚持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自私自利的原则与之对抗”[7] 。所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近代中国也必将确立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救亡、进步”的社会目标,处理好“除旧”与“布新”的关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整体性视域预言近代中国走向的首要贡献。纵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采用“文明小孩”和“木乃伊”的两个比喻犀利地概括了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对立性,但是二者并非完全割裂,随着历史的嬗变,中国将成为“整个亚洲的新纪元”;横向来看,近代中西方同样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半野蛮人”与“文明人”的较量必将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循理对立统一规律、审视中国社会的变迁,洞察利弊,才能更贴切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三、世界公民:替近代中国发出正义的声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不仅是一种认识工具,更是抨击殖民扩张和维护被压迫民族尊严的犀利武器。通过揭露西方政客的伪善面孔、昭示中国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正义性,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伟大的预测。(一)揭露西方政客、媒体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其一是披露“亚罗号事件”背后的政治事实。针对英国政客所谓“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的说辞,马克思多次论证了亚罗号本就是一艘中国船,中国水师上船逮捕藏匿在船内的中国海盗合情合理,英国政客与媒体颠倒黑白的说法实际上只是“政权摆弄的幕后操手”的本质体现。在事实上英方是野蛮并且失真的:

 “不耐烦辩驳的英国海军上将就用武力为自己铺平通向广州总督府的道路,同时摧毁在江面的帝国舰队”;在逻辑...

推荐访问:“西安八办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 西安 内涵 启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