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9篇
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9篇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河南“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出路河南“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出路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出路 河南“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出路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大,农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位置举足轻重。全省9667万人口中,乡村人口占72.8%;我省国内生产总值中50%以上是靠农业及相关产业实现的。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我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我省农业和农
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摩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 系 一产业增加值由199 陨 7年的1008亿元增 惺 加到2003年的12 窑 37亿元。农民收入稳 傣 定增长。1997年至 铂 2003年,7年间农 顽 民收入年均增长4.3 不 %。
农业综合生产 揪 能力不断提高。小麦播 致 种面积稳定保持在70 奉 00万亩以上,粮食总 殴 产量从1998年开始 绢 连续5年保持在400 源 0万吨以上,近3年来 凑 连续居全国第一位;棉 油 花、油料产量分别居全 侈 国第二和第一位,畜牧 助 业增加值等八项指标居 几 全国第一位。
农业 堡 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 榷 得较大进展。优质小麦 墓 、优质专用玉米、优质 真 水稻、优质红薯的面积 夯 不断扩大,分别占各类 丙 作物总面积的38.8 液 %、55%、60.2 湛 %和47%;林业、畜 悟 牧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 燕 上升,成为农
村经济的 雁 重要支柱;全省粮食年 疮 加工能力达2500万 械 吨,占粮食年总产量的 菜 60%以上;肉类加工 捍 能力达230多万吨, 宛 乳品加工能力70万吨 舔 。
农村改革不断深 础 入。顺利完成了第二轮 室 土地延包工作,进一步 晶 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 簿 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 事 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
胀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 朴 性成效,总体减负42 衷 .83%,人均负担由 闺 129元降至55元。
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前 得到加强。全省耕地有 鄙 效灌溉面积已达到74 许 04万亩,旱涝保收田 瞪 面积达到5700万亩 闸 。完成人工造林450 翌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 究 80万亩。农业机械化 尔 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 弟 农机总动力达6900 脓 多万千瓦,仅2003 邵 年就新增联合收割机2 徐 万余台,相当于前5年 苞 发展数量的总和。实施 奉 了农村电网改造和公路 孕“村村通”工程,农村 殉 用电、交通条件得到改 煞 善。
农村社会事业 邀 进一步发展。农村科普 签 、教育、文化、卫生等 锌 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迹 。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 喧 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 鞋 壮年文盲。农村基层组 韶 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 刽 得到进一步加强。
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旷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种 展,建设现代农业,发 艰 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 臻 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 馒 社会的重大任务。”这 帚 是我们党为从根本上解 珠 决“三农”问题而提出 耿 的新的思路和方针。我 隅 省结合实际,集思广益 絮 ,
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 眩 社会《规划纲要》。
笺
《规划纲要》明确提 耀 出,加快工业化、城镇 匀 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邑 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 闭 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 刚 根本上解决“三农”问 忠 题的必由之路。全面建 咱 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 贾 点都在农村。今后,我 憾 们将把解决好“三农” 呐 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 戌 社会全局的高度来认识 腊 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 线 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 惜 点做好以下工作:
朴 突出抓好中央1号文件 绍 的贯彻落实,把解决好 忆 “三农”问题作为“重 溪 中之重”,进一步加强 巍 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 稳导。坚持“多予、少取 吮 、放活”方针,加大对 开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 哭 投入与扶持,突出抓好 宴 粮食直补、降低农业税 烁 、良种补贴和农民补贴 褐 的政策落实,使农民得 钵 到更多实惠。
发挥 彝 粮食主产区的作用,保 证 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讨 。加大对《农村土地承 兢 包法》、《土地管理法 鱼 》和《基本农田保护条 檄 例》的宣传和执法检查 阳 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 燥 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 芝 好有限的耕地。要改变 悬 传统农业的粗放经营方 酣 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 沁 进步,引导农民依靠科 纸 技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 既 量,实现增产增收。发 坏 挥市场机制作用,使种 韦 粮农民有利可图,调动 坟 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锡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 干 大做强粮食产业,把我 队 省粮食生产优势转化为 踢 产业优势。
继续推 坦 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努 滤 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国 捻
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 血 程为契机,按照高产、 猩 优质、高效、生态、安 心 全的要求,加快我省以 练 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 庐 粮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汁 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 区 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 壕 工基地建设。加强特色 统 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以 妨 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 库 ,分类指导,大力发展 碟 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 交 业。加强林业基地建设 抉 ,优先发展速生工业原 床 料林基地,推进林纸、 诞 林板一体化,大力发展 掌 名优特经济林,积极发 彬 展森林生态旅游业。
阉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充 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 芽 动力转移,拓展农民外 扒 部增收空间。首先,抓 棺 好县域经济,加快小城 涂镇建设。发展县域经济 袱 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 缎 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 史 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 碘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柜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解 求 决“三农”问题的重要 冤 举措。其次,抓好劳务 夜 经济,推动农村劳动力 敞 的有序流动和转移。进 矩 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 凯 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 钝 定和不合理收费。加快 伪 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放 岔 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 羞 的条件。搞好就业指导 儿 和中介服务,为农民及 坊 时提供外出务工就业信 劝 息,引导农民有序流动 斋 。同时,抓好
农村 婉 二三产业发展。在税收 枝 、投融资、资源使用、 黍 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 里 村个体、私营企业给予 之 服务和支持。
加大 刑 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 汛 施建设。确保地方财政 咋 对
农业投入的增长高于 盏 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落 浦 实好新增教育、文化、 罚 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 榴 于农村的政策,努力缩 沧 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 籍 差距。要加强以农田水 秀 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 悲 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 堡 农业 生产条件,减少农 返 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舔
深化改革,为农业和 夷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 院 保障。一是加快改革土 寇 地征用制度。二是进一 裳 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训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 究 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 吟 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 歇 市场,从粮食风险基金 拎 中拿出11.6亿元对 侦 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四 幸 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 迹 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颗 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 亿 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 壤 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 苟 ,兴办直接为“三农” 燃 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 寇 组织。
“***”版权 卑 所有
篇二: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1河南省 “ 十四五 ”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新局面。第一节 发展特征“十三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标志性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为“十四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大省加快向农业强省跨越。农产品产能优势持续巩固,粮食产量连续 4 年超过 1300 亿斤,跨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居全国第 2 位;油料、蔬菜、肉、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农业科技装备支撑作用日显突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3.3%,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5%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6830 万亩,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绿色防控、智能农机等新技术新装备方兴未艾。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2利用系数达到 0.617,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 4 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 97%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流转、托管耕地面积占比达到 69.3%,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城乡二元加快向城乡融合转变。农村基础设施日益改善,100%的建制村和 89%的 20 户以上具备条件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 93%、91%,在全国率先实现 20 户以上自然村光纤接入和4G 网络全覆盖,快递进村覆盖率达到 87.3%。农村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 1 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 1 个标准化卫生室;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5%;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9.4%、99.5%。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30%,创建了一批“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乡村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安定和谐局面日益巩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全省广泛应用,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 50%以上,公众安全感达到 93.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成立,成为乡村治理的新生力量。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实现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99%、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 95%以上。农民生活加快向现代方式转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108 元,增速连续 9 年高于城镇居民,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3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 24.3 辆。农民生活就业方式更加多元现代,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到 1459 元,年均增长 14.4%,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被更多接受;农业兼业化更加普遍,农民由身份化向职业化转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现行标准下 718.6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第二节 面临形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十四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政策红利。党和国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动“四个优先”落地。我省是农业农村大省,必将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受益者。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我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拥有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激发我省农村消费潜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布局带来有力发展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必将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更多政策、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持,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十大战略”实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4大战略”,为我省“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准方向、突出重点、明晰路径。面临挑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省人均耕地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4/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5,化肥、农药施用量仍然较大,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酸化、生态退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要素流动不畅。随着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要素回报率逐步提高,城镇要素呈现流向农村的新动向,但整体来看,农村资金、人才等要素短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城乡要素流动不通畅、不充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转型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国际环境、气象灾害、疫病防控等不确定因素增多,不少国家收紧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出口,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持续显现,国际供应链正在深刻重组,这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短板弱项。农业质量效益不高,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城乡融合的加速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第三节 总体要求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5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关键抓手,以推进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做到乡镇工作“三结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撑。工作原则:——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推进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6——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在经济上维护农民利益,在政治上保障农民权利,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坚持全面落实“十大战略”。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十大战略”贯穿本规划和“三农”工作的始终。——坚持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保持足够历史耐心,防止一刀切、急于求成,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稳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乡村宜居宜业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富裕富足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2.1∶1 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7——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2.8 万元/人以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水平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小麦工程国家实验室、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平台,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7%。——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酸花生等优质产品占比大幅提升;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全覆盖;第一产业土地产出率达到 4860 元/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4000 万亩以上,绿色食品达到 3500 个以上,省级以上农业品牌达到 1500 个以上。——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6%,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45%。——在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上走在全国前列。粮食产量稳定在 1300 亿斤以上,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 2000 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 8759 万亩,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 4000 亿元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 90%以上,“豫麦”品牌叫响全国。——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 6500 亿元以上,培育一批现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8代化的绿色食品业集群,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畜禽规模化养殖率均达到 80%以上,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1000 家以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走在全国前列。脱贫地区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两类人群”稳定脱贫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前列,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在乡村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公路、电网、信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实现 20 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 5G 网络全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户厕改造等工作保持全国领先。重点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沿黄地区打造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的精品镇、美丽乡村。——在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城镇化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50 万人、返乡创业 75 万人以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 30 万家、21 万家,总数全国领先;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开发区发展到 50 家以上;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形成更多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农村改革经验。到 2035 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强省、现代畜牧业强省、现代种业强省、绿色食品业强省和幸福美好农民新家园,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9到 2050 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10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 11第四节 发展布局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布局,着力建设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着力打造沿黄和南水北调干渠(含水源地)...
篇三: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当代农村财经2022年第3期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关乎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河南乡村地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不足、三产融合不充分、同质化竞争和特色产业培育不足等问题。从基层推动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积极培育集体经济、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展产业以及发挥好头羊效应等对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具有良好的路径指导意义。同时,加快集体经济培育、“三农”队伍建设以及土地综合整治、金融扶持、资本下乡等也有助于乡村地区解决产业发展受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约束问题。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乡村产业发展问题及路径 * *□ □ 韩树宇 韩树宇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地区是我国目前发展最为薄弱的地区,乡村问题也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建国后我国一直致力**的重要难题。纵观百年来中 国 共 产 党 的 乡 村 发 展 实 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四个发展阶段,围绕乡村现代化这一主题构建了“革命 — —建设 — —发展 — —转型”的乡村发展之路。随 着 百 年 来 的 乡 村 发 展 建 设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 年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 高 农 民 收 入 , 共 享 发 展 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振兴主要设涉及五个方面 , 即 产 业 振 兴 、 人 才 振 兴 、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 其 主 要 目 的 是 “ 产 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产业振兴是首位,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 首 要 目 标 。河 南 是 农 业 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将近 5000万人生活在农村,乡村振兴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任务也很繁重。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目前河南乡村地区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农业现代化水平不足,农业全产业链等尚未打通,乡村地区产业发展还有诸多空间。当然河南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受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约束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了一些阻碍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如何**乡村产业发展的难题,如何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全产业链,释放更多的发展空间,找到一条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一、河南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增速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发展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乡村地区发展面貌也*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2021 年度基本科研费项目“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创新及政策优化研究”(21E24)。52
现代农业当代农村财经2022年第3期焕然一新,乡村产业发展随着河南经济发展的进步也呈现出星星之火之势。但是,河南乡村地区由于受人、财、物、交通等基础资源禀赋的限制,乡村产业发展大多都呈现出小而不精的状态,以至于在新发展阶段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全产业链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等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阻碍。(一)全产业链培育不足问题全产业链培育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 发 展 和 农 民 增 收 的 重 要 手段。全产业链涵盖了研发、设计 、 生 产 、 加 工 、 销 售 等 环节,通过培育全产业链引导乡村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升级,从产业单项生产环节 向 全 产 业 链 持 续 增 收 拓 展 ,由 以 往 “ 卖 原 料 ” 向 “ 卖 产品”“卖服务”转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将在附加值提升中逐渐增强。目前,河南乡村产业链式发展还不够充分,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不足,全产业链培育面临诸多难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地方链式招商不够理想。河南虽然 劳 动 力 资 源 丰 富 , 劳 动 力 、土 地 等 投 入 成 本 比 沿 海 地 区低,但是由于产业基础、工资水平不如沿海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突出,劳动力相对也比较缺乏,外地企业对 落 户 河 南 的 意 向 并 不 强 烈 ;此外,土地成本低但是受耕地红线限制,可开发土地也比较受限,链式招商受可开发土地限制也较大;而且环境因素也影响链式招商的进行,北方地区 秋 冬 季 节 受 雾 霾 天 气 影 响 ,年开工天数较东部地区少,迫于环保压力停工现象较多给链式招商带来不少阻力。二是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河南农村地区传统的种养结构还未打破,农业生产还是以种养为核心,大部分农民缺乏经营理念或者缺乏经营资金,对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比较陌生而不敢轻易涉入,迟迟走不出传统的种养圈子,所以在农村地区加工厂零星存在现象比较突出,而且要么缺乏农产品加工产业群要么农产品加工产业 群 集 中 于 城 市 的 产 业 园 区 ,相对脱离农村地区不易于全产业链的形成。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地区产业萧条,全产业链培育难以成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进驻产业园区,导致 乡 村 产 业 向 城 市 地 区 靠 拢 ,乡村地区只残留一些小规模的作坊式加工厂,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割裂导致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脱离,全产业链培育难以成势。(二)
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问题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 繁 荣 、 农 民 增 收 的 重 要 途径。但是河南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融合发展一直不充分。一是利益联结机制松散问题。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三产深度融合涉及到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关系到产业融合是否顺畅的重要问题 , 以 及 如 何 确 保 人 、 财 、物、土地等要素投入得到合理的回报是乡村产业融合主体推动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当前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无法满足主体推动者的利益需求,农民群 体 在 融 合 发 展 中 获 益 不 足 ,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进而导 致 产 业 融 合 不 畅 , 阻 力 重重。二是产业融合缺乏系统的引导,政府引导不足。河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多数是在市场的作用下的自发的低端的产业关联,农业生产与作坊式的加工及电商平台的结合是一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融合模式,当前河南各地存在的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在农业生产上也投入 巨 大 , 但 是 效 益 并 不 乐 观 ,农 业 生 产 的 机 械 化 程 度 不 足 、加工、销售、推广等力度远远不 够 , 产 业 模 式 也 比 较 低 端 ,政府在引导方面明显不足,对整个三产融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 引 导 , 造 成 大 量 的 资 源 浪费,并且使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流 于 形 式 而 缺 乏 实 际 收 益 。三是集体经济在三产融合中缺位。当前河南乡村产业融合主53
现代农业当代农村财经2022年第3期要的参与者是一些引入的大型企业而非本地的集体经济,大型企业虽然资金量雄厚,但是其对于做实做好三产融合发展并没有相应的规划,大部分企业仅仅是看中了当地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受利益的驱动其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一般都转移到了外地,三产融合到最后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当地来说还是从事低端的农业生产,并未给当地带来相应的回报,集体经济的缺位使得本地的产业融合缺乏活力和积极性,农民群体的利益也很难得到有效地保障,当地乡村产业体系也难以形成。(三)产业的同质化竞争问题产业的同质化竞争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河南的许多地方都存在产业的同质化竞争。一是 受 当 地 的 资 源 禀 赋 的 影 响 。一方面平原地区的资源特点相似,尤其是乡村地区种养形式比较普遍,所以在产业上很难形成特色,各地区主导产业大致雷同,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等普遍存在,导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另一方面河南乡村地区产业细分的不够明显,延链拓链工作成效不显著,政府缺乏对主导产业的系统梳理,很容易形成竞争性的产业形态。二是缺乏链式思维。受跟风习气的影响,河南特别容易形成产业扎堆发展的趋势,而且河南的企业家们与南方的企业家相比普遍缺乏链式思维,当某一个产业兴盛时缺乏对其上下游产 业 的 探 索 , 不 注 重 产 业 链 、供应链的打造,因此特别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三是脱贫攻坚时期的遗留问题。脱贫攻坚时期为了确保贫困户全面脱贫,各地纷纷采取了各种脱贫措施,产业扶贫作为较为有效的扶贫方式在各地备受推崇 , 各 地 市 纷 纷 建 立 扶 贫 车间、扶贫产业等带动贫困户脱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也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但是,脱贫攻坚时期的扶贫产业更加注重产业的社会效益,以实现脱贫为主要目标,对经济效益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与乡村振兴阶段产业兴旺的目标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脱贫攻坚时期的诸多扶贫产业主要由政府主导 , 在 市 场 化 竞 争 上 略 显 不足,在缺少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很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扶贫产业的基础并不牢固,其很难形成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阶段有流于形式和难以持续发展的风险。四是特色产业培育不足。河南虽然乡村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小,但是在农产品种植、加工等方面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特色。二、基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经验及路径基层是推动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力量,是落实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充分了解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好的做法,课题组前往荥阳、巩义、辉县等地,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通过荥阳、巩义和辉县等地的调研,可以发现,凡是乡村振兴工作较为突出的地方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积极培育农村集体经济大力 发展 农村 集体 经济组织,培育农村振兴的主体,是保证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如巩义明月村、竹林镇长寿山、辉县孟庄镇、冀屯镇等普遍都有较好的村集体经济,通过盘活闲置土地、三块地改革等激发土地要素活力,土地要素与工商资本结合为村集体积累了一定的集体收入,在村集体经济的激发下推动组织振兴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使村民获得一定的创收。这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土地要素与工商资本结合的细节问题,其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何既能维护工商资本的利益又能保证村民、村集体的持 续 性 获 益 值 得 深 入 挖 掘 探讨。人和地是农村值得挖掘的可利用的优势资源,但是目前农村人力资源普遍存在空心村问题,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对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供给和消费潜力释放带来不少的影响,需要政府的关注和引导。地的问题目前通过盘活、资产清查核算、三块地改革等使得土地资源 潜 力 释 放 有 了 一 定 的 空 间 ,可以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土地问题也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土地流转问题,土地以货币形式流转而非以入股形式流转,如果价格54
现代农业当代农村财经2022年第3期较低流转周期较长会造成村民的 不 满 和 损 失 , 后 续 隐 患 较大 , 以 入 股 分 红 的 形 式 流 转 ,对于一些盈利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村民土地收入短期内无法保障,此外如何平衡村民和承包商利益,保障双方利益也需要基层政府做好合理引导。二是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调研中有提到说目前虽然多规合一了,但是农村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依然紧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是否考虑在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乡村振兴局和国土部门是否可以适当对接下,在不越耕地红线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调整。(二)
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展产业如巩义的竹林镇,旅游资源丰富且镇域内有一定的产业遗留,虽属上世纪遗留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是传统产业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 创 收 和 就 业 , 加 之 旅 游 开发、政府资金注入等,乡村振兴工作较好开展,年轻人愿意留下来,有较好的条件实现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 组 织 振 兴 。
再 比 如 冀 屯 镇 ,拥有金针菇、纺织等产业,乡村 振 兴 工 作 从 产 业 入 手 开 展 ,整 个 乡 镇 的 面 貌 就 大 不 一 样 ,乡村振兴推进明显也会比较顺畅。所以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推进乡村振兴是一条比较科学可持续的路子。但是目前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乡镇还是比较缺产业的,谈起产业就发愁,要么对于产业发展无动于衷 要 么 就 是 选 错 产 业 发 展 方向。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政府不缺规划,各类规划一步步出台其实已经很到位,只是规划一般都是指导性的,会造成基层干部只知其可为不知其不可为,进而对本地区缺乏深度思考,缺乏对本地的科学可持续谋划,盲目上一些高大上的项目。另外,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我们可以探索一下三产融合方面的路子,将镇政府、村集体、村民和三产融合产业园入园企业联系起来,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可以激发村镇经济活力,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打造。关于三产融合涉及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探讨,由此能够进一步延伸出工农互补、城乡互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政府缺位补位、市场功能发挥等各类问题。(三)
头羊带动效应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领头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一个好的村支书是推 进 乡 ...
篇四: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分析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升农民收入 以河南省为例 张献奇 摘要 :农村 劳动力由农业部 门向非农部 门转移推进城 市进程 中的必然要求。近 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 河 南 省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 高,截至2017年底 ,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 到50.16%。河 南省作为人 1 3"大省和农业大省. 在农村 劳动力转移过程 中,出现劳动力抚养压 力增 大、素质 普遍 不高、第一产业从业比重较大等现象。本文结合2O10—2016~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相 关统计数据 ,对农村 劳动 力转移提 出相应建议和对策。关键 词 :农 村 劳 动 力 ;现 状 ;劳动 力转 移 一、 引 言 河南省作为人 口大省和农业大省,随着产业格局的调整。
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截止~2016年底,河 南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4286.21,仅 占河南省生产总值的 10.6%,对GDP的拉动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中最低;
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为2583万人 ,从业人员构成比为 38.4:30.6:31.0,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最大 ,人数最 多,产业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不协调。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 传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概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一8%的 比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较 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打好 精准脱贫攻坚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 途径之一。
二 、研 究 区域 概 况 河南省辖区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国中东部、 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 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共下辖17个地级市 ,1个省 直管县级市,省会郑州,2016年12月国家批复郑州入选国家中 心城市,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2010—2016年河南省全省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16年l :g2010 年增JJ~17248.88万亿,增长74.28%。其中,2016年第一产业生 产总值~2010年增加1093.81万亿 ,增长34.26%,第二产业 比 2010年增加6344.99万亿,增长49.07%,第三产业比2010年增 ~19810.08万亿 ,增长138.18%。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长幅 度最低,第三产业增长幅度最高 ,第一产业稳中有升 ,第三产 业比重不断加大,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之间差距持续缩小。
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 )河南省农村人 力资源数量分析 河南省共下辖l7个地级市,1个省直管县级市,20个县级 市 ,1802个 乡镇 ,633个街道办事处 ,4743个居民委员会 和 46831个村民委员会。截止~( ]2016年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 源535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4803万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 89. 68%,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为2545万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 的47.52%,占乡村从业人员的52. 99%。2016年中原城市群规 划获批后 ,河南省在“一核四轴四区”空间发展格局下,形成 “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产业群、产业群带动城市群” 的发展思路,2017年河南省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从2010年 38. 82%提升至50.16%,新增城镇人口230多万人。城镇化进程 不断加快,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外出务工农民工逐年 增加,2016年底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达到2878万,外出劳务规 模达到59.92%。截止2007年末 ,全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2939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762万人 ,省外输出1177万人。全省 135.8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01.1万人,其中43.4万人 通过就业实现脱贫。
(二 )河南省农村家庭 劳动 力年龄构成分析 中国农业会计2o18.-10 团
案例 分析 i
J}J — 筑 r 、 II1I
⋯《》一 }’,il;qDP 瓤 I Jl1 衷l数 ;!I
爪 ,河m竹农卡’ f家庭6一I5 人 I‘
逐 增 K 趋辨 ,I‘
之』f
将 成为我 竹 币=
的人 J资源 .6l岁以 l
人1
I比 啊 断 』Jl1人 ,我竹 农fl f地I
茎渐 步人拦龄化 ,16-60 动 J 人 【1比 较 人 ,
l 逐 I-1 "1 洚趋势 ,农村 动 J资源优协降低 ,
抚养率增大.峪养拦人Jl
乃仃所增JJIl,人I
1红利逐步ffI i火 (三 )河 南 肖 农 村 劳动 力素 质 情 况 分 析 表2数 5 ,J:,从未 l
过 r . ,t . rh q-小(r『1々)的比 l 州下降 趋势 ,卡JJ
rt
义化 度 的从 、
人 比幔‘
脱 稳趋势 ,小 及 人 0以 【 义化 度从、l 人 f,i比 :5t‘ 趋 协.农村从 、
人员的 受敦育水 断捉 粥 从憾体 l
行 ,例巾史化 度 的农 村从 、I
人员比币最大 .稳步处 j:60% I
卜浮动 , rr 1
及 以下 义化 度 从、
人 的比币=f岛达84%,fft此 .1J
,受敦 f『水 泞进较 低.
体素质小岛址{l】
『向竹农村 动 舯体的特 表 1
2010 -2016年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人/100) 印龄 构成 2()1() 2(¨1 2ol 2 2()l:
{ 2ol1 2()1 2()l 6 5岁以下 f;.2 8.2 【{l 6 8.2 6. 】
6.65 7.t)
6 l 1().0 1
2.:{ l】. I1.1 l 5. 7 I(;.7‘) l 7 l 6 6o 7:{. ) 6【)_ ) 6【".5 (;7.2 62.69 61.64 61.}) 61岁以 I ).6 【j_l I {. 】5.I:{ H.9l 1 r
1.:{ 表 2 2010 -2016年河南省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情况(人/lI×l
受 教育 履 2()1(】
2()1]
2()1 2 2()1 2() 2()1 5 2olfj 从术 } 过 :
5.:{ 5.2 5.【 3.2 ()7 1 :{. 小 :
l n.2 l 6. ) 1 6 l 8 j 2o.52 】9.8I) 1 ).1 例iIi
6().9 6¨.8 6¨)_【)
61.S 58.{)l 59.75 6【J_9 离-Ii(i”々) 1 .7 l 1.5 ll1.5 1 0.5 】2.86 】2.(;8 】2. 夫 及以 l 2 2.(; 2. j .“ 0.:{6 .{.68 q.1 表 3 20I‘I一2I}l6年河南省农村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情况 (
次产 "lk 2(1】【_
2()1] 2()】2 2(}l 3 2()1.4 2()1 5 2o】6 · 产、I 5 9 5().6 ㈣.7 52 37 n【1.1 2 58. 5.:{ 广’:、 24.】
28.5 1.【】
28.2 20.:{3 21
(;l 22. 1
第 :、I
l【】
2(). ) 】8.:{ I
):{7 1 】.25 l 9.似 ,9 { 圜 中国农业会计2018—1o (四 )河 南 省农 村 从 业 人 员产 业 结 构情 况 分 析 表3数 }【 l !爪 .河 竹农村地 从、J
人 ! 次产业巾,珂j一产、
从、l
人 比啊较火 ,远 人 J
二 、
广:、 l
比 币=,21)1() 以束 ,
、
J
:、
埘农 赞 幽 j1
暇 r3\j
}1 1 ,r k靛 ^, 观 ii伥 以第 一 、 为土 .农 十l f- 动 J转移JI
,J较 人 (五 )河 南 省农 村 从 业 人 员行 业 分布情 况 分 析 2()l
3 41
我 竹 施 r城 乡 ·体 化 rI川 收 , 统 一_r城 乡 i
收 入 称 、分 炎干¨统 汁f,J
, 表4vta201 3~11201441-数 ⋯脱波动 l Lj
数 爪 .flJ 『『 阜j省农 村 从 、 I
人 II ,
分伽 农 十水牧 、 、 制造、【
建筑、l
个 、 ,战 ll
刊2()16 底,农林牧 滟、 、制造 、I
干¨建筑 、l
个f 从 、I
人 - r
个 f1 f从、l
人 的81.f)9%,』 f}f. i从 小农 卡木牧}仇、【
人 』{{彩,』fI52.99 随 竹城 乡一怵化 进 推 进 ,从2()l()一2()l6‘卜数 川‘以 ‘刮 ,
农林牧 }fI f 【、I
从、 人 处 t稳 步 l 降念协 ,逐 步 J 【 ! if卜I
进行转 移 ,吸纳转 移 人 I
1较 多的f l
址』 i
I
筹 、修 干『!
他服务、 从祭体 I
行, i , lm竹农卡l f从、I
人 分4i
动密 集 行业,这些行、J
f
作 较人、r作II,
『J【
、
lI ,技能 求 小 四、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快 推 进 城 乡一 体 化 连设 2017 河南省城锨化半 ‘次突做50%,丛刊5()16%,从f 统城镇化到新 城锁化 ,
I打农村地 纶济f flii l f ii卉l i~ l -l l
术 的机会 和变 革, 城 乡 体化jJ i .
! C l
城镇化将 成为;Il 『I*竹转 移劳动 力的 绒体 ,』Jl『 怏推进新 , 城锁化址 ,特 圳址人的 “城镇化”,
转移的 H"J7动 提供 源 霸I竹会 服 务 推进城 乡 -怵 化,改 · ‘
:I I’i
制 ,¨做城 乡“ J fS J,
啭牟._ J JlJ快城乡之 豢 卡If
if
融合.
新 城锁化Ji l i. flI
及 套 施迎没,址农村 动 J转千j;的 途 城 乡 ·
化 水 的提 高, ‘利 丁激发农H"J7动 ,Jf . sj,搭 城 乡f J L I
r 、
fl J
的桥 梁 ,降低各项 济 嫂采城 乡流动I
0交 成 小 ^ 帛 ,为 农村经 济繁荣 发腮带 水新 的动 /J II ,
(二 )优 化 产 业 结 构 ,加 快 农 村 土 地 流 转 随符农 、 现代 化的进 一少发J ,农~, . 1J-i i glK l- .Jgf" ~JI1效半 低 F、规模 小经济等 题逐步 hI }肌 ,分敞绛 的种4:
II c儆式 ·
定 度 I 制约 农、lk~" /L做 化 、
约化水 、
(ii/f 收 家庭怄包 经f 肚小圳度的Ji~. , 4il l{
,进 ·步落 《火 J 引 农¨ {-J,i l g 权 f『序流转 发 农、 通度 规模 的总 》l 殳f"i::
fl
i:
i l,,
i~:TJ}f” I
t愿 、彳丁偿 、依 法”的 I =! J! I j.小l *JT -J" fi {进农f1 f f
地瓜 权fI/ " J 7[ J " f " l
! 三 圳姗舢 ㈣Ⅷ )
O
0 0 0 n 瑚 州 ㈨ ㈣ m
案例 分析 表 4 2010 -2016年河南省农村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 (万人) 项 目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农林牧渔业 2698.45 2655.29 26l1.18 2540.74 2620.83 2552:75 2544.85 制造业 832.75 847.65 861.91 848.24 802.47 824.06 828.78 建筑业 517.55 526.81 535.67 522.49 494.33 507.59 5lO.5O 批发和零售业 256.65 261.24 265.63 278.59 263.56 270.64 272.20 交通运输、 177. 89 181.07 184.12 193.1 182.68 187.59 188.67 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127.25 129.53 131.71 138.13 13O.68 134.19 134.96 信息传输、软件和 23. 62 24.O5 24.45 25.64 24.26 24.91 25.O5 信息技术服务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 280. 51 285.53 290.33 304.49 288.06 295.80 297.50 其他服务业 权工作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土地适度规 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进一步加快农村剩 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释放第一产业 剩余产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提升农 民再就 业培训 力度 提升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是美丽 乡村建设的重要补充部分 ,美丽乡村不仅“山美”、“水美?,作 为美丽乡村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要“人更美”。通过各种 途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再教育的投入力度 ,以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为基础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依托,不断凝聚职业院校、科 研院所、地方龙头企业等多方合力 ,培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 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需求 结构调整,实施精准培训、“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等措施,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为再就业提供智力 支持和保障。进一步拓宽培训补贴范围,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
(四 )加 快 产 业 融合 ,促进 劳 动 力就 地 转 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 产业融合模式是构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体系的关键 ,促进产 业融合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有助于激发 农村经济活力,为产业兴旺提供动力支撑。地方政府应结合 当地地理 区位 、环境水平、民俗文化等因素 ,不断优化产业 结构,探索适应当地实际情况 的产业融合模式及路径 ,坚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以科技进步为支 撑,以利益共享为目标的发展思路 ,推进单一结构的农业发 展方式向复合式转变,鼓励农业核心企业向农业示范园区 及农业产业集聚区转化 ,大力推进循环农业 、生态农业 、休 闲农业等发展模式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加快分散小 农经营者转为农业产业工人或服务者的角色 转变,构建三次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分散 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让农民分享产业融 合的增值收益。
(五 )进 一步推进 “巧 媳妇 ”工程 ,解决 留守 妇女 再就 业 问题 留守妇女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劳动力 向城市转移中所产生的特殊群体 ,是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推进“巧媳妇”工 程,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对留守妇女进行培训和 就业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坚持 “政府引导 、行业促进、社会协同、市场导向”基本原则下,大力 宣传“巧媳妇”工程中的模范典型,推广相关经验和做法,带动 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五 、结 语 本文通过对2010—2016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人员数量 、年 龄构成 、受教育程度 、从事产业结构及分布情况分析 ,就其中 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新型城 镇化质量水平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提升 农民再就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 三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融合,进一步推进“巧媳妇”工程,解决 留守妇女再就业问题,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以此来拓宽农民 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f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 项 目 “高职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项 目编号:2017SJGLX151;主持人:张献奇)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长保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 :战略抉择和 政策思路fJ1.中国农村经济 ,2011,6.
[2】黄大伟.城乡统筹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 京林业大学,2012.
[3】何小琴.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一基于浙江省农村的 研究[J】.人I =1与经济,2013,2. [4]万晓萌.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 计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 【5】胡霄.城镇化背景下石家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 对策[ J】.中国集体经济,2018,13.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洛阳分院 (责任编辑:广 大) 中国农业会计 2018—10
篇五: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摘要:作者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的调查,认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存在素质偏低,大批劳动力流向城镇,在家务农的多为年龄偏大、妇女等情况。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一是土地的集约化耕作与农村机械化;二是发展农村信息化及农村电商。
关键词:劳动力;集约式耕作;电商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人口较为密集,农村劳动力较为富裕。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表 1):全省常住人口为 94023 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为 53381 万人,15-64 岁适龄劳动者 48626 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 7064%,较全国平均水平 7453%,低 389 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较为富裕。
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 2012 年上半年全省 300 户农民家庭劳动力从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 391%,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为 135%和 30%,第一产业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高 256个百分点和 361 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而对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受培训状况调查:全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仅占 28%,而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
252%和 496%,第一产业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低 224 个百分点和 468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萎缩”现象。据《河南统计年鉴-2014》提供的资料:全省2013 年底乡村从业人员总数为 485141 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为254074 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401%,较五年前 2008 年的 488%,下降了87 个百分点。全省 2012 年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为 1843 万人,其中:跨地域转移人数为 10475 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568%;在本地转移安置 7955 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432%。而真正转移到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仅有 61 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03%;转移到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491%和 506%。
在向外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体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占了大多数,目前真正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几乎全是走不了的老弱病残幼及有哺育孩子任务的留守妇女。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 2012 年上半年调查: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的年龄明显偏大。第一产业劳动力中,51 岁以上的人数高达 428%,60 岁以上人数占到 140%,分别比第二产业高 332个百分点和 136 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高 367 个百分点和 102 个百分点。同时的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的人数占到 609%,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中女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248%和 336%,第一产业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高 361 个百分点和 273 个百分点。
目前在生产一线从事农业劳动的这批人,大多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由于经历过粮食短缺的饥荒年代,对土地有较深的感情。面对目前种植成本一年比一年提高,种植效益逐年下降的状况,他们大多采取大量增加化肥农药等物化投入、粗耕滥作的粗放经营方式,苦撑着第一产业的低效率运转。随着这批人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将逐渐退出劳动年龄,而年轻一代,迷恋城市生活,缺乏对土地的感情,势必加剧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短缺,造成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
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
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且主要的经济收入也不再是以耕作为主。当下的农村经济是过渡期,是第一代改革开放后新出生的年轻人开始进入而立之年的时期,家庭收入多以外出打工为主,耕地已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时代已经渐渐退出,集约式的大规模农业经营形式和多渠道互联网金融将在农村产生。
(一)集约式的耕作与农业生产机械化
农民的生活依赖土地,而小规模的农耕将土地用地垄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田间道路横七竖八,这对于土地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加之文化水平的限制,肆意种植,乱施化肥的情况也很严重。农村发展成为以大农场形式,就可较好的避免这种情况。集约式的耕作,粮食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并且发展粮食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经济作物的衍生产品,例如种植红薯,可以种植彩色红薯,制作红薯粉条,也可以发展红薯盆景,单一的经济作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方位的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大面积的土地耕作也需要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比中国和美国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我们就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据 FAO 有关资料显示,2010 年度,美国的人均农业增加值是中国的近 100 倍。中国和美国的土地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我们还要多一些,原因出在哪里呢,是因为农业人数吗?当然不是,据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和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差的不止一点点。
2012 年,中国每生产一公斤小麦,大约需要 217 元,美国只需要 151元成本。咎其原因只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我们为什么不用机械化的生产,因为我们前一段时间的人口红利,人口的成本比机械化还要便宜。这方面的发展就需要政府的扶持,大规模的集约式生产,顺带也能帮助机械和科研的发展。
(二)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电商
农村依赖土地,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应被土地所限制,除了政府的扶持外,农村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进入互联网时代。
2014 年 11 月,阿里巴巴在浙江县域电商峰会上宣布将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全面进入中国农村。五年前,马云大搞阿里云的大数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现在大数据做得火热,否定了人们的质疑,今天马云要进入农村,虽然也是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时间会给你真相。
从两方面来分析,农村众多的人口无疑就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力,一个巨大的购买团体。当然农村电商需要信息服务系统和物流的支持,我们从下图来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来自中国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篇六: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005 年 10 月第 5 期(总第 17 期) 安阳工学院学报 J our n al of A nya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Oct.2oo 5 No. 5( Gen. No. 17) 新时期河南“ 三农” 问题对策浅析 曹玉梅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政史系, 河南 焦作 454001) 摘要:
解决“ 三农” 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今后要继续贯彻 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打破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 城 乡发展; 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作用;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深化农村改革。
关键词:
“ 三农” 问题; 成 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3 — 2928(2005)05 — 0048 — 03 一、河南省“ 三农” 问题的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村人 口比例大, 农业在全 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 9667 万 人 口中, 乡村人 口占 72. 8% ; 生产 总值 中 50% 以上 是靠农业及相关产业实现的。为此, 河南省委七届 八次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强调 , 2005 年要继续把解 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任何时 候不能放松。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 难点在农村 , 突破 点和希望点也在农 村。“ 三农” 问题不仅涉及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的问 题, 更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小康 标的实现问题。
1. 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2004 年以来, 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 件精神, 紧扣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 按照“ 多 予、 少取、 放活” 的方针, 实施“ 两减免、 三补贴” 政 策, 继续加大对“ 三农” 的支持力度, 使农业和农村 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 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具体表现在: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不断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 展, 改革不断深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农 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民主 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成绩来之不易, 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多种有利 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许多方面是恢复性 的, 不可 盲 目乐观。
2. 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
农业基础设 施薄弱 , 缺乏足够 的抗旱排涝设施 , 农业抗 灾能力 不强; 虽然粮食增产较多, 但产需缺口仍然较大, 粮 食库存继续减少, 品种结构矛盾较突出; 耕地破坏 较为严重,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粮食综合生 产能力有待提高;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 大, 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减少, 农 民继续 增 收困难 , 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 明显 ; 农村 市场发育 滞后, 农产品商品率极其低下; 农村劳动力严重过 剩 ; 政治 、 社会、 文化上两极分 化严重 , 城 乡居 民在 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上差别 巨大 ; 农村教育、 医疗、
卫生条件差, 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 干群关系紧 张 , 暴力冲突屡有发生 ,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
二、 “ 三农” 问题存在的原因 1. 二元化经济结构, 导致城乡差异 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治 , 相互分 割与对 立, 导致城乡之间政治、 经济、 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
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 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 , 使 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 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 械化水平低下, 经营规模难以实现; 再加上农民小 农意识浓厚, 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使农民收入 增长缓慢。同时 , 城 乡二元户籍 制度使城市获得了 国家发展的大部分利益。国家把财政转移支付的 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包括城市的社会福利 和社会保障 , 而对农 村的医疗 、 教育 、 卫生等方面 的 投入相对却少得多; 在税收上 , 城镇居民人均月收 入低于800 元不用交税 , 而农民则收入不论多寡, 每 年都按照既定的数额缴纳各种税 费 , 再加 上各种乱 收费 、 乱摊派 , 农民负担越来 越重。所 以, 长期实施 城乡分治带来严重 的后果 :
一是限制了城 乡劳 动力 资源的合理流动, 使农村积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 } 收稿 日期 :
20o5 — 08 一l 2 作者简介:
曹玉梅( 1965 一) , 女, 河南修武人,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硕士。
·4 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力 , 二是使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
2. 以农补工 , 损害农民利益 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 往往 是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建国以来, 我国长期 实施以农补工政策 , 国家除了向农业收取正常的农 业税外, 还要从农民手中调拨各种资源, 而政府对 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 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 举步维艰。长期 以来 , 工农 业产 品的剪 刀差, 促进 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广大工人和农民勒紧裤腰带, 为建设社会主义 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
改革开放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 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 向城市的转移 , 农 民工进 入城市, 促进了全 国经济, 特别是城市经济 的发展。
而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 经济增长趋缓, 特别是随着 国有企业下 岗工人 增多 , 农 民工的 自由流动受到城 市政策限制, 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
3. 城乡改革失衡 , 拉大收入差距 “ 三农” 问题 的另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宏观经济 体制改革缓慢,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远远低 于预期。一方面, 政府要通过投入来维系国有企业 的运营, 另一方面 , 还要安置下 岗工人 , 而国企改革 成效又不显著, 从而造成财政无法履行对农业投入 增加的责任 , 导致 国家出台的 旨在增加农 民收入的 政策大都受制于国家财政方面的极度困难而无法 兑现。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 , 使得城乡差距 进一步拉大, 使农民总体上沦为低收入 阶层。可 见, 20 几年来 , 城乡改革与发展的严重失衡 , 是农 民 增收缓慢 、 城乡收入拉大的最直接原因。
4. 农村体制改革滞缓, 影响经济发展 方面 , 国有流通企业 改革 进展缓慢 , 收效甚 微, 国家限制私人进入粮食等流通市场的政策, 并 未真正改善国有流通企业经营长期亏损的局面, 也 未能制止 国有流通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任意压级、
压价甚至拒收的行为, 无法实现、 保护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 部门利益膨 胀, 缺乏约束和制衡, 造成农村基层行政机构的总 体运营费用大大超过了国家和农 民的实际承受能 力; 同时, 地方政府增加收费, 政出多门, 以致集资、
摊派随意出台,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5. 政策尚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如允许农 民进城务工 的同时 , 政府没有相应地 制定配套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措施; 允许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同时 , 没有对强行征用农 民承包 地的事件进行及时、 严肃的查处, 使土地流转过程 一 中侵犯农 民利益的事件在很多地方蔓延。粮食补 贴方式(间接补贴)不合理, 绝大部分补贴被粮库等 中间环节获得 , 农 民没有能从粮补 中获得多少实际 的利益 。
三、 解决“ 三农” 问题的对策 解决好“ 三农” 问题是河南省各项工作的重中
之重。“ 三农” 问题 的解 决是一个 长期 而复杂的过 程, 为此, 我们必须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始终不渝 地加强农业 和农村工 作 , 采取各种措施 , 求得 河南 省“ 三农” 问题的最终解决。
1. 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突出抓好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继续加大 “两减免, 三补贴” 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减免农业 税 , 取消除烟叶以外 的农业特产税 , 对种粮农 民实 行直接补贴 , 对部分地 区农 民实行 良种补贴和农机 购置补贴, 是党中央、 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 产采取的重大措施, 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护 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要坚持“ 多予、 少 取、 放活” 的方针, 保证以上 国家扶农政策的落实,
使农 民得到更 多实惠。为此 , 河南省决定 , 从 2005 年起对所有县市提前全部免征农业税 。
2.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废除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别, 给农民以平等 的国民待遇。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 恢复 宪法赋予农 民的 自由迁徙权利 。把农 民纳入 到社 会保障体系中来,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和 医疗保险。废除农业各税, 实行城乡统一的财税政 策。取消一切农 民负担 , 从 根本上遏制 乱收费 、 乱 摊派行为。
统筹城乡发展,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合理配置 资源 , 加强全省对农业 的反哺 , 形 成一二三产业相 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 建立全省统一 的市场 , 消 除城乡壁垒 , 促进 产品和生产力要 素在 城乡 间、 地 区间自由流动;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加 强农村公共服务, 逐步解决好城乡同等的就业权、
教育权等;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全面提高农业市场 竞争力;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 。
3。
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作用,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 产能力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 明, 就“ 三农 ” 论 “三农” 的发展思路难以治本。抓好粮食生产, 不能 按传统方法, 走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老路子。要创 新粮食生产思路, 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按照优 质、 高效、 生态、 安全等目标, 走优质化、 精细化、 集 ·4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约化、 产业化、 标准化的道路, 把粮食的生产、 加工、
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综合开发, 使粮 食不仅产量增长, 而且价值增加。要实行严格的耕 地保护制度, 切实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要改变传统 农业 的粗放经营方式 ,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 步 , 引 导农民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量, 实现增产 增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使种粮农民有利可图,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做 大做强粮食产业, 把河南省粮食生产优势转化为产 业优势。
4.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农 业产业化经营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善品种结构, 优化区 域布局, 着力提高单产, 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大 体平衡。稳定和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实施优质粮食 产业工程, 加快河南省 以优质小麦为重点 的优质粮 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筛 选、 繁育优 良品种, 把传统生产技术与现代技术结 合起来, 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充分 发挥作物秸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积极发展 节粮型畜牧业, 提高规模化、 集约化饲养水平, 加快 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强林业基地建 设 , 优先发展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 , 推进林纸 、 林板 体化, 大力发展名优特经济林, 积极发展森林生 态旅游业。
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 多种经营形式 的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 种利益联结方式, 带动基地和农 户发展 。立足本省 优势 , 以发展农 产品加工业 为突破 口, 走新 型工业 化道路, 把发展粮食生产和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结 合起来, 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为重点 的乡镇企业, 拉长产业链条, 推动农产品转化增值,
一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
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以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 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要继续 增加农村“ 六小工程” 的投资规模, 扩大建设范围,
提高工程质量 ; 重视农村饮水安全 , 加大农 村公路 建设力度,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加强贫困地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 加快 脱贫致富步伐。
6. 深化改革,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 保障 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 改革 , 切实减轻农 民负担。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 革, 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 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 出一部分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加快金融体制改 革,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 有效防范金融 风险的前提下, 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 兴办直 接为“ 三农” 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加速政 治体制改革, 政府要放弃计划思维, 树立市场理念,
确立服务职能, 切实精简政府人员, 提高农村基层 干部的文化、 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 1] 王林平. “ 三农” 问题 的成因及对策 [J ] .学习与探索,
2004 , ( 1) :
96 —98 .
[ 2]万树. “ 三农” 问题的现状 、 原 因与对策透析 [J ] .农村 经济 , 2004( 1) :
14 —15.
[ 3] 郭江平. 城乡一体化:
解决“ 三农” 问题的根本出路 [J ] .
经济问题 , 2004 , ( 1) :
57 —59.
[4 ] 吕德彬.河南“ 三农” 问题的现状与出路 [ N] .河南 日
报 , 2004 — 06 —08.
A 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A griculture ,R ural A reas and F armers ‘Hen Province 。
the N w P eriodin in Henan e l W C A O Y U —mei ( Dept.of Politics and History,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 Jiaozuo 454 1
00,China) A bstr a ct :T he fundamental way out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 i cul tur 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l ies in continuously carry ing out and implementi ng the pol ici es of supporti 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 ssued by the central author i ties ,breaki ng the town —county economic structure, coordin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giving play to t h e role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
as ,continuously promoting strategi c restructur i ng of agr i 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 str engthening rural i nfra s truc ture construct...
篇七: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单位代码:学号或申请号:密级: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河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sw 0 T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姓名:学科门类:专业名称:导帅姓名、 职称:陈中武管理学1商管理硕士范炳良副教授二零零六年五月10 4 590 4 10 4 4
摘要“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 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既是解决“三农问题” 的重要环节, 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 农村地区资源稀缺, 农民素质偏低, 交通落后, 信息闭塞, 农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再加上农业比较收益的低下, 以及第一产业就业空间极其有限, 提高农民收入问题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如何合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因此, 冈势利导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提高农村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
实践表明, 农村劳务经济不仅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农民增收难题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而且是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源泉和城市繁荣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大省, 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 由于发展过程中缺乏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等原因, 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无序化状态。
在新经济环境下, 面对众多机遇和挑战, 如何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是当前河南省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研究河南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问题, 对于在实现中部崛起过程中, 充分发挥河南的主导作用, 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河南省省情, 分析了'目前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挑战, 从而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并对研究对象给予界定。第二部分:
将河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了解了河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第三部分:
介绍了sw O T 分析法, 并运用sw O T 分析法对河南省发展劳务经济的内外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第四部分:
针对分析结论, 结合河南省省情, 借鉴国外发展劳务经济的成功经验, 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第五部分:
结论部分。
本文认为河南省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所致, 是最终实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 消除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进步意义。关键词:
劳务经济; 农村劳务经济; sw o T 分析
A b s仃a c tT h ec o r e o f "th r e ea 酣cu ltu ra l p r o b le m s” isru ra ld ef n o 可叩h y , o fw h ic hth e e s s e n c eis th ein c o m ep r o b le m . S oin cr e a sin gth ef a m lers’ in co m eis n o to n lyth eim p o r ta n tlir 出toso lv eth e” t11rcca 鲥cu ltu ra l p m b le m s” inm m la r ea , b u ta lsoth em o stim p o r ta n c etob u ildaw eIl—o f rso c ie tyina na ll—ro u Ildw a y . Inth elo n g te兀Il, th er e s o llr c e in n lra l a r e ais r a r e ,th eq u a lityo ff a n n e r s is10 w , th e 仃a n sp o r tjs in co n V en i饥t, th ein f o r m a tio n issto p p e d u p ,a n dth e f细ers’ incom eg 印isw id e r w h a tfm o r e , a sto th e lo wa 鲥cu Itu ra l c o m p a r a tiV eb en ef it a n d m e lim its o fer n p lo y m en t c印a cityin th ep r im a r yin d u str y , th ep m b le r no fin cr e a sin gtlle f h rⅡ le—in co m ew o u ldn a tIlra llyb ec h a n g e din toh o w top r o p e r lyso lV e th ee m p lo y m e n t pro bl锄o fth esu f p lu s m ra lla bo r. T h ercf o rc, d ev el叩in gth e la b o r - se r v icee c o n o m yin ru ra l a r e a is山ea 酿瑚n ecdo fin cre勰in gth ef妇crs’ incom e, accordingtoth e sitIla tio n . A s m erca listic, ef f &tive w a yto sh mn 珥a lsm p lu sla b o r er s a n d in cr ca sef h n n e—in co m e, eco n o m yo f n lra l la bo r- seⅣice h a sm a d e 孕e a tco n 埘b u tio n to th eu r b a n - r u r a le c o n o m icrestrllc砌nga lld th ep r o sp e r ityo f u r b a Il a r e a s.H e N a ll h a st11ea d v a m a g etod e v d o p1a b o rser v icesc c o n o m yb e c a u se it is th eb ig g e stn u m b e r o fm em r a l la . bo L H o w e v e r 'a tp rescn t, tlled e v e lo p m e n to fH e n a n ’ se c o n o m yo fru ra l la b o f - sen , ice is o u t o fo r d e r d u eto so m ep r o b lc n ls, su c ha s la cko fo 唱a n iza tio na n din stitlltio n a l i彻o va tio n . T h ercf o rc,inth e n e w e c o n o m icsitlla tio n,f a cin g m a llyo p p o m ln itiesa n dtllrea ts, it is av e r y s甜o u sp m b le mtoh o wtod e v e lo p1a b o rse r v ice sc c o n o m ya 11dco llIltry e c o n o m y . T o 非Jd ym e la b o r ser v icese c o n o m yo fH e N a Il isV e r yim p o r ta n tf o r H e N a n ’ slea d ersh 主pin n lc cen 打a lsectio n 辱D w in 乎u pa 11d th er ea liz a tio n o fw h o lew e ll- to - d oso cicty _n lisp 印era n a ly z e sth ed isa d v a n ta g e s a 11da d V a Jlta g eso fd c v e lo p m gla b o rse r v ic e se c o n o m ya tt11ep r c sc n ttim e. 111eIlit百veso u t so m esu g g e stsw 油th er esu lts. T h isp a p e rh a sf iV ep a rts:F irstly ’ itin tr o d u c e s th eb a ck 伊o u n da n dsi辨m ca llceo fth e te x t a n d d e f in e s tllec o m lo ta tio no f e c o n o m yo f m r a l la bo r. serv ice.S e c o n d ly ’ itd iv id e s 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H ella ll’ se c o n o m yo fn lra l la b o r _ se r v ice in toth r eesta g e sa n dsⅦn m a r iz e s itsm a inf ea tu res a n dth ecL 盯en t sitlla tio n.111ird ly , it a n a ly z e sth e eX ten la l a n d in tern a las畔C so f H d N a n ’ s 1a b o r se“icese c o n o m yu sin gth em 砒o dn 锄edS W O T ‘
F o u lth ly ’ ta l【in g f o rei印co u n tries’ su ccessf u l ex 锄plesf o r r ef er cn ce, it p r o V id e sso m esu g g e stio n so n h o wtoim p m v em eh e a Ith yd e v e lo p m e n to fH en a Il’ s Ia bo r- seⅣicee c o n O m 弘F if t|lly , iteIld s u p in th ef o llo w in g c o n c lu sio n s:
d e V e lo p m e n to fru ra l 1a b o r - se r v icee c o n o m yinH e n a llp r o v jn c eis c a u se db yth ecx tem a 】
"p u "鲫dth eim em a l” p u sh ” , w h ichis irresistm le. W esh o u ldm a k ep o sitiv em e a su r e m e n ts top u S hitfbnv拍.K e yw o r d s:
la b o r seⅣicese c o n o m y ; r u r a lla b o r ser v icese c o n o m y ;S W o T a 11a lv tica l m e th o d
郑重声明Y9 ‘6 28 3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F 独立撰写并完成的, 学位论文没有剽窃、 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 甭则, 本人愿意承担山此产生的’ 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特此郑重声明。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如私年武。扣¨隔r
第一章U I言第一章引言1. 1研究背景和意义T 业化是世界各国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 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
在上世纪{ i六十年代, 许多发展中国家制定多种政策保证工业高速发展。
结果, 工业总, “值每年以10 %以上的高速度增长, 而农业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在我国, 新中国成立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是“重工轻农” , “以农养工” , 从而人为地导致了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 农村生产力长期受到压抑和束缚。
这种情况一直到改革丌放才有所改观。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受到极大冲击, 我国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势发展。
在农村,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但同时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 城乡差距逐渐扩大,推动农民丌始寻求农业以外新的就业渠道以获得更高收入、 满足更高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国有企业也逐步拥有了更大的用工自主权, 逐步消除了农村劳动力外出自由流动的障碍。
由于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不同, 导致区域中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以及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存在差异, 彤成发达地区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来弥补当地的不足, 不发达地区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当地又有需求不足的现象; 同时, 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的不同, 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 需求数量也不同。
由于这种社会发展差异、 社会需求差异的存在,必然引发社会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利用, 从而为身处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就业、 流动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以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就业获得更多收入来源的农村劳务经济就此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 第一农业大省, 第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省, 在很大程度上河南省的农村经济是中国农村经济的缩影。
据统计, 20 0 0 年河南省全省农业人口为7 10 9 万, 占常住人口的7 6 . 8 %,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 8 9 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7 0 5. 0 1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 1. 6 8 元, 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 7 . 3%。
耕地1. 1亿亩, 仅需要36 7 万劳动力, 而农村实际劳动力数量是18 0 0 万人, 二者相比, 悬殊14 0 0 多万, 每个农业劳动力耕作面积约0 . 4 公顷, 是美国农业( 52, 56公顷/人)的O . 7 %。
隐性失业严重, 大量农业劳动力处于闲黄状态, 导致劳
第一章引南动效率、 效益的十分低下。
近几年, 农村劳动力迁移和流动有所增加, 农民收入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0 0 5年河南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8 7 0 . 58 /÷, 比伞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2. 3个百分点。
河南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已达14 1l万人, ・吁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50 . 4 %; 其中省外输出8 38 万人, 占转移人数的59 . 4 %, 省内转移56 9 万人, 占转移人数的4 0 . 3%, 境外就业3万多人。
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已经遍及全国各省市区以及世界4 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对外劳务输出总量居全国首位。劳务收入己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
尽管如此, 河南省仍有大董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
中共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河南省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 提出, 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确保实现人均网内生产总值20 20 年比20 0 0 年翻两番以上, 达到30 0 0 美元, 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实现中原崛起。
河南作为农村人口占7 5%以上的农业大省, 农村、 农民、 农业问题相当突出。
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下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变农业大省为经济强省, 是关系到河南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战略问题, 同时深入研究河南省劳务经济发展对我国其他省份“三农” 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1. 2研究对象界定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认为:
“劳务” 是指无形的效用性服务, 即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求的劳动活动。
劳务, 顾名思义就是劳动服务, 而“劳务经济” 是指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为目的产业经济。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劳务” 是指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劳动活动的总称。
由此我们可以把农村劳务经济定义为农村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活动。
劳务经济是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按照农村劳务经济的概念和劳务的性质, 我们可以把农村劳务经济界定为两类:‘类是生产性劳务经济, 主要包括农村居民在本乡镇内的各类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的生产服务以及外出从事各产业的生产性劳务活动; 另一类是非生产性劳务经济,主要包括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村组干部、 民办教师以及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_ E 生产性劳动的农民的劳务活动。
按照劳务经济的地域性, 还可以把农村劳务经济划分为本地劳务经济和异地劳务经济。
本地劳务经济包括农村居民在本乡镇内从事的, 卜产
第一章‘I吉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
异地劳务经济( 即人们常说的外出务工)包括在本乡镇以外的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
在本项研究中, 劳务经济主要包括i个方面:
一是存非企业组织巾劳动得到的收入; 二是在本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 IP 中得到的收入; 三是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1. 3相关文献综述1. 3. 1国外理论研究农村劳务经济的载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国情不同, 但西方发达国家也曾出现农村剩余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现象。
为解释这一与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 西方经济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此主要介绍以下三个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式:( 1)刘易斯模式。
19 54 年, 刘易斯在著名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中, 认为在传统农业中,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等于零, 存在着劳动者的无限供给。
在城乡收入差别扩大的情形下, 农业中的潜在失业人口被吸引到城市工业中去。
这一过程将不影响农业的生产率和产出, 相反使农村摆脱了人口包袱而开始走向经济成长之路; 而工业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廉价作用, 降低了成本,充实了利润, 扩大了工业规模与实力。
当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后, 经济将进入第二阶段。
这时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
刘易斯论证了人口在城乡之间转移的事实及这一事实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乔根森模式。
19 61年,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创立了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不同于刘易斯模式, 它不是建立在剩余劳动和不变工资假定f = 的。
它不承认农业具有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存在, 也不认为农业和工业的工资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乔根森认为他的模式属于新古典的经济学传统。
其公式为:
S = Y —Y i, 其中s为农业剩余:
Y 为人均农业产出; Y 1为人口增长达到生理最大量时的最低人均粮食产量。
当s> O 时, 农业劳动力就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 3)托罗达模式。
上个世纪6 0 年代末到7 0 年代初, 美国经济学家托罗达发表了《人口流动、 失业和发展、 部门分析》 , 并建立了他的人口流动模型。
托罗达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迁入城市, 不仅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异, 同时还考虑到城市的就业率。
只要城市预期收入大于农村收入, 流动将会不可避免。
第一章弓【占刘易斯模式、 乔根森模式、 托达罗模式对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其模式中的某些假定与中国国情不太吻合, 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小能完全照搬运用。
但是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方面却使符合中国国情的,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3. 2国内理论研究从国内研究文献看, 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就业、 流动问题的论述较多, 但对农村劳务经济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面世的成果尚不多见。
究其原因, 手要在于观察的视角不同。
己有的研究中, 由于各个研究者所处时代与国家发展阶段的不f 一以及研究日的不同, 人们较多地关注人口流动、 迁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或更多地关注农民外出就业的原因、 方式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而将这种经济活动现象与影响微观个体农民豹现实经济活动效果结合起来的分析较为少见。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的研究上, 国内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种观点是就地转移, 即“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 二种观点是异地转移, 即“离土也离乡, 进厂又进城” ; 三种观点是多元复合转移, 即“乡镇消化、 城市导流, 国内移民, 国际输出, 协调配合, 共同吸纳” 。
在对迸城农民工就业管理方面的研究认为,政府运用行政措旌来限制企业雇佣外地劳动力, 影响不好, 效果也并不显著。
一方面由于企业雇佣外来农村劳动力的用工成本低, 在利益驱动之下, 政府的行政限制难以收效, 另一方面存在着城市人口的就业观念问题, 一些行业和就业岗位并不是外来农村劳动力排挤城市人, 而是外地人填补了城市人不愿干的空白就业岗位。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应更多地使用经济杠杆而不是单纯行政手段。在对农村劳务经济概念及特征研究上, 唐平( 20 0 3)认...
篇八: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16 年第 9 期(下转第 89 页)时 代 农 机TIM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第 43 卷第 9 期Vol.43 No.92016 年 9 月Sep.2016收稿日期:2016-08-24作者简介:李娟(1985-),女,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对豫南农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李 娟(河南省正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河南 正阳 463300)摘 要: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生产结构和惠农政策的变化,豫南农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宽广。主要对豫南农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因地适宜的制定合理的政策,以期豫南农业可以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豫南;农业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80X(2016)09-0087-01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Trend of Agriculture in South HenanLI Juan(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Law Enforcement in Zhengyang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Zhengyang,Henan 463300,China)Abstract:With change of the co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benefiting farming policy,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 will be more promising in south Henan.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e in south Henan,aims to arouse the governmentˊs attention to form reasonable policies in order topromot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n south Henan.Key words:south Henan;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development trend回顾过去的几十年,豫南农业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果。耕地面积虽少,却供养中国大部分人口。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豫南农业出现了机械化程度较低、重茬病害严重、资源匮乏、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此,加强对豫南农业现状的研究,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对策来改善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能较好的促进豫南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1 农业现状(1)农业生产机械化现状。由于农业生产中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较大,利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可以明显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豫南地区的小麦、花生、水稻等农作物在生产方面已初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但与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豫南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当地政策、地域分布情况等因素的限制,豫南农业机械化生产进程缓慢,从而影响了豫南农业的健康发展。(2)重茬病害现状。农作物重茬病害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同一种类作物,使危害作物根、茎部分的病原菌种得以连年繁殖,并在土壤、种子上大量积累并传播,形成某种土传病害,称为重茬病害。一方面由于作物连作造成土壤综合地力消耗过大,包括土壤有机质、有益菌、无机养分,特别是与该类作物相应的微量元素下降,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是因农药、化肥长年过量使用,土壤有机质及有益微生物数量严重下降,造成土壤板结等,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抗病力,也是重茬病害逐年严重的原因之一。前茬作物的残留体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毒素,如有机酸、醇类等,对下茬作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影响作物自身的正常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毒现象。如黄瓜残体腐败后引起黄瓜幼苗的根腐病。过去的几十年,由于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低下,种植作物单一,豫南大面积种植小麦、花生、水稻等,重茬病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3)资源利用现状。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于人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灌溉需要,淡水资源也在逐年减少,从而造成水资源的匮乏。资源的匮乏难以满足豫南农业集约化生产和持续发展的需求。(4)土壤肥力现状。过去科技落后,人们通过施用农家肥和草木灰等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土壤肥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肥逐渐被普遍使用,暂时增加了土地产量,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5)农业收益现状。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政府更倾向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国家虽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控粮食的价格,但最终还是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效益。政府虽然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这一现状。最近几年,农户的农业收入在逐渐下降,大部分务农人员选择外出打工来获得收益。2 豫南农业的发展趋势豫南地形平原较多,适合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为了促进豫南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不同地形,应合理的发展农业。豫南农业在今后发展时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只有找到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向和对策,才能提高豫南农业的生产效益。豫南农业的发展趋势具体总结为以下 6 点。(1)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劳动力越来越贵以及农产品收益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务农人员选择常年外出打工,土地经营权也逐渐被流转。在这种大环87万方数据2016 年第 9 期(上接第 87 页)关注三农境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农业规模化生产有很多优点,有利于机械化操作与管理,方便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十二五规划期间,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豫南农业也逐渐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2)机械化和技术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在播种、打药、收获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应用前景。一方便,因地制宜的提高机械化程度能有效促进豫南农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引进新技术和推广新品种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因此,发展机械化和技术化将是豫南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具有经济、环保等功能。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和旅游业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经营模式,主要是进行休闲农业生产活动。目前,豫南以采摘农场、农家乐和度假村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已经普遍存在,不仅为人们提供新鲜的食材,而且可以让人们体检田园生活。休闲农业不仅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随着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必将朝着休闲农业的方向发展。(4)信息化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后,农民便可以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选种、选择合理的栽培面积,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例如,建设农业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上可以共享最新技术、买卖信息、农业资源等。通过农业生产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信息的交流,进而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5)绿色农业和品牌化发展趋势。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先进国家的农业生产基本不使用化肥农药,而是运用生物技术、物理方法等来发展绿色农业。虽然这对生物技术和生态防治方法有较高的要求,但绿色农业必然是农业今后发展的趋势。另外,将农副产品品牌化有利于其生产加工,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而且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和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利益。(6)政策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放眼全国,大部分农业发展的成就均是由政府的支持取得的。政府制定的惠农政策有利于调节农业生产中的复杂关系,从而保证农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因此,在今后豫南农业的发展中,当地政府应及时制定或者调整相应的农业发展政策。只有在合理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才能保证豫南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3 结语通过对豫南农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豫南农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创新和利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只有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节约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豫南农业的生产效益,从而推动豫南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 农发行支特****断农村健设的路径选择(1)建立健全多元稳定的筹资机制。总体原则应是: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增强自主筹资功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应对未来商业性业务发展面临的资本约束。大力组织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和同业存款,增加资金头寸,降低资金成本。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配合国家经济调控,综合运用发行金融债券、再贷款、存款等多种手段,建立灵活的融资模式。在市场流动性过剩时期,主要依靠发债筹资;在宏观经济紧缩时期,主要利用再贷款、国债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在既非通缩、又非流动性过剩时期,应在适度使用再贷款、市场发债的同时,争取比照国外通行做法,将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的若干比例交存农发行,或由商业银行按合理价格购买农发行金融债券,或考虑争取将养老退休基金、社保基金等纳入农发行资金来源范畴,或从世行、亚行、国际粮农组织等机构借入资金。(2)加决业务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支农格局。坚定不移地做好政策性信贷业务。政策性信贷业务是农发行的基本职责和发展基础,必须始终如一地做好;大力发展政策指导下的受资本金约束的商业性业务。这是当今政策性银行发展的普遍趋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少、风险小、收益高,是当今银行业发展较快的业务。(3)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强风险分析、预警和控制。在业务分类方面。根据农村金融改革要求,建立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账管理制度,对政策性业务设立指令性账户,实行专项管理、单独核算。在风险流程方面。在客户管理环节,以客户能带来的价值作为分类标准,实行价值分类;加强集团客户和关联客户的风险识别和管理,重点防范集团客户连保风险、过度授信风险;加强客户评级管理,保证评级资料真实、手段可靠、结果合理。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运用现有网络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建立完善的内审体系,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度,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4)积极打造具有农业政策性金融特色的信贷业务服务品牌。①构建新型的信贷运行机制平台。采取灵活的授权授信方式,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提高信贷时效。同时,不断完善内部工作程序,简化审批环节,建立开户行、管理行、最终审批行三级联合调查机制,降低营销成本,提高办贷效率,为涉农企业开辟贷款办理的“绿色通道”,加快落实项目速度;②适应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发展精深加工的需要,有计划地创新和增加信贷品种,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采取直贷方式与加工企业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购销衔接方式对涉农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3 结语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已成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因此,要加大对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研究。唐宇轩: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研究89万方数据
篇九: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农民翔毯l农亚经济2013/2扩大内寓背景下灯肉省农村芳动乃书穆的逄径分祈◎ 杨钧摘要: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劳动力转移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区域、文化程度、培训、产业分布、地区分布和转移的组织方式等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策扩大消费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把“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可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是制约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瓶颈。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大生产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其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当中.面临着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和效益直接影响着河南省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河南统计年鉴>( LO l l ) 数据显示,河南省2010年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843万人,其中在本地转移人数I乡内J 7%47万人。占转移总数的43298;跨地域转移人数I乡外) 104753万人,占转移总数的568%。可见,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要迸一步对其发展和面临的问题予以分析。并依据面临的问题探究相应的对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羹的关键正在发生的欧债危机,极大地动摇了欧洲国家的消费信心。其实际消费能力也大为降低,这将对欧洲的需求造成直接冲击,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到中国。因此.继续实行以“ 扩大内需” 为主的经济政策仍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加农村消费是瓶颈。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低迷主要由“ 农村落后的消费环境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肖接制约消费增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农民的消费水平” 等因素造成。但是.作者认为:“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幅慢” 是导致其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决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农民※ 基金项11: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2012135"75)收人。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居民持续增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国家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民缺乏自我增收能力等.都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幅度总之.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没有能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得到提高.因此广大农村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就不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是造成农村居民消费率低的—个最根本的原因。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初见成妓。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升温,要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在有效激发农民消费需求原动力的同时.既要重视农村消费增长速度,也要重视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结构调整。更要重视农民收入增长,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消费能力。作者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根本途径。二、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和全国一样.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进而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 转移劳动力产业内和产业间发展不平街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种普垧现象。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劳动力转移丰要面向第二产业。集中的主要产业区域为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比例也呈递增趋势.但增一39—万方数据l 农民同强1’农巫经济, 901, 目V" 2长速度仍然缓慢。从表l 可以看出。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劳动力转移仍主要是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占劳动力转移人数的比例达到了996%,而且2010年相对于2009年第三产业的增长比例仅增长0.2个百分点。二是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转移比例太低,2009年仅为02396。2010年仅为0.396。实际上,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内的劳动力转移会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表l20。9、2010年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分布产业类别2009年劳动力转移人数比例( %)2010年劳动力转移人数所占比例( %)第一。产业4.260.236.070.3第二产业890.6049.00903.6849.O第三产业922.4850.80933.2650.6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答》(2011)( 二) 转移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偏低河南省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方式主要是通过亲属介绍外出,政府组织和中介组织发挥的作用偏小。据20l 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跨地域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04753万人。占劳动力转移总人数的568%。其中政府l 单位)组织外出人数竹67万人,占跨地域劳动力转移人数29& ;中介组织介绍外出人数522I万人,占跨地域劳动力转移人数28%;亲属介绍外出人数均s63万人.占跨地域劳动力转移人数32.3%。可见,河南省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方式发展滞后,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与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且,还可以看出。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达尔曼认为,交易费用就等于信息费用,因为寻求交易方、协商和决策、监督和执行都与信息相关。因此,信息化水平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上述问题若不能尽快得到完善,将会造成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交易成本过高租就业质量提升的障碍,最终会影响到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阿玛蒂亚· 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一文中指出.“ 教育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其被剥夺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提供给底层一条改变命运的通道,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否得当的核心因素所在。” 舒尔茨断言:“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加。因此,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目前,我省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状况较低。受教育状况及需要调整和改善。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转移劳动力中,钌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比例高达7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为9.996。河南省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将会直接影响到转移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衷22009、2010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布教育程度2009年劳动力转移人数比例( %)2010年劳动力转移人数比例( 薯)不识字或识字少15.880.8720.601.1小学117.496.46115.286.3初中1164.4464.071172.9263.6高巾345.5019.01353.0519.2大专97.6l5.3795.445.2大专及以上76.434.2185.704.7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 2011)( 四) 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机制不健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有新的耍求,对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数量也会有所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l 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文件还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河南省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注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40——能。提高转移劳动力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据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转移劳动力l 明3万人中。接受过劳动力培训的人数为62Q 02万人,占劳动转移人数的336%;未接受过培训的为122Zc9B万人,占劳动转移人数的66.496。可见.河南省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尽快采取,推进转移劳动力的培训。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变化,取得劳动力转移的主动权。三、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的对策前文所述.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万方数据
.I农民秘薯1农瞧经济2013/2大课题。因此,结合河南省的实际.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 三农” 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作者认为。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 推进产业间转移向产业内转移过渡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内的劳动力转移会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999年以来,河南省开始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在劳动力转移方面会出现两个特征:一是东部沼海地区已转移的劳动力出现回流态势;二是新生代劳动力将会减缓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选择留在本地区就业数量将会增加。据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河南省转向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人数为463.76万人,20IO 年为497.15万人,转移的比例由占劳动力转移总数的2552%上升到27%。随着河南省劳动力转移新的趋势出现,广东省惠东县莆田村的经验可以借鉴。莆田村采用“ 公司+基地+产业化农民” 的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通过农业企业的带动,以“ 公司+基地+产业化” 模式,村民变工人,既可以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实现转移就业,又可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而,这种模式将成为我国农村力转移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村发展的一种重要思路和方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之,通过推进产业间的转移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双赢之路。( --) 加强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管理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规范的组织制度和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主要靠亲戚和邻里传帮带的方式制约了劳动力转移质量的提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耍积极参与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政府要将劳动力转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紧推动。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计划、实施、反馈和修正,为劳动力转移提供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鼓励社会中介等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劳动力转’ 移工作,并加强对社会中介等组织的监管。确保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三是要强化劳动力转移的信任平台机制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政府平台,加强对劳动力转企业、区域和社会组织的监控,为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四是要完善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保护,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发展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劳动力转移素质的重委途径。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如何由人力资源大省成长为人力资源强省一直是政府和其他社会备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于河南省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加强:一是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提高教育的普及率。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二是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职业教育积极的支持,提高转移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是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校地对接,构建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完善的教育平台,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总之。通过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提升.促迸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四) 构建家庭社会问题的疏导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增大。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家庭社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在医疗、子女入学、养老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系统保障。二是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转移,在家门口就业,减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三是要建立农村互助组织,县、乡( 镇) 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作用,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秩序的安全与稳定,缓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 空心化” 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四是要加强心理辅导机制的建立,通过建立心理辅导机制。解决好农民工转移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五) 完善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机制根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农民培训需求与培训模式研究>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对于培训I的需求是很大的.大部分农民工都认识到培训对于他们发展的重要性;宁愿付出经济成本也希望得到培训;农民工对于培训内容的具体想法与当地的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关系.农民工根据市场需求可以初步判断自己的培训需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是要...
推荐访问: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河南 农村经济 未来发展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2022-09-20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优秀范文】2022-09-21
-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1】2022-10-23
- 2023年河南高考报名流程(指南)2022-12-03
- 农村电商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2023-11-05
-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14篇2024-08-26
- 2023年对青年志愿者协会未来发展建议(6篇)(范文推荐)2023-01-11
- 个人未来发展规划怎么写4篇(精选文档)2023-11-19
- 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战略4篇(范例推荐)2023-12-23
- 2023年个人未来发展规划13篇(全文完整)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