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6篇
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6篇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专题调研报告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md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经济专题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当下,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近期,遵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了我市数字经济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市委书记赵俊民、市长 ** 也就如何研究发展我市的数字经济作出批示要求。
本期,我们将市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撰写的《** 数字经济调研报告》特别刊出,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在 ** 数字经济探索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取得更大成绩提供借鉴参考。
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在解构和重构世界发展格局。在我国,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然战略选择。在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大势,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是实现 ** 向“美而富”飞跃必须完成的“惊险的一跃”。
一、基本现状 我市数字经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近年来,市域内电子商务发展较快,一批高精尖数字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类企
业开始入驻 ** 高新区西北电子城、小巨人产业园等市县园区。同时,为满足社会各方对高品质便捷化党务、政务和公共服务需求,通过“中国建行援建 ** 智慧治理”服务平台牵引带动,统筹实施各领域数据整合共享,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为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改造提升。20** 年以来,按照省上统一部署,我市连续四年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成效显著,全市光纤网络、4G 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速率较之前大幅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截至20** 年底,全市光缆总长累计 **.x 万余公里,光纤到户端口达 **x.x 万个,互联网宽带用户达 **.x 万户,全市 xG 基站 **** 个、xG 用户 **x.x 万户,新建 xG 基站 **x 个、新发展xG用户**.x万户,xG网络覆盖中心城区和县城重点区域,xG 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采用市场化机制以“x+N”多云架构在本地建设的市政务云平台全面建成投入运行,已部署上云信息系统 ** 个。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内网市级节点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全面贯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覆盖全市镇以上党政机关。
(二)政务信息化水平及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智慧党务平台、政务服务系统、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工程建设领域行政审批系统、不动产信息管理系统、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x 政务服务热线、数字城管系统、社会治理综合
治理平台、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医保管理系统等一大批信息系统陆续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市智慧治理指挥中心不断汇聚公安、环保、城管、水利等视频资源,接入相关应用系统,初步具备综合指挥能力。在政务服务方面,目前已建成覆盖传统互联网、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线下实体大厅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级 **** 项政务服务事项中,有 **** 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项实现“网上可办”,**x 项实现全程网办。“i**”APP 已汇聚 ** 市党政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机构的 ** 个主题、** 个局(委、办)共计 **x 多个便民服务事项,已能基本满足服务群众办事。** 大数据运营公司作为全市首家国有信息化平台运营公司顺利完成体制机制优化调整,系统开发和数字综合服务能力得以增强。
(三)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走向多元。截至 20** 年底,全市社会保障卡累计制发 **x.** 万张,使用社保卡发放和支付相关费用占比达 **.**%;居民健康卡已累计应用超 **x万人次,线上交易金额 x.x 亿元,预约挂号、计划免疫、生育证件办理、献血服务等卫生健康业务全部实现线上办理;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全面铺开,接入定点医院 **x 家、定点药店 **** 家、村卫生室 **** 家,群众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即可享受“码”上购药和就医;** 公交实现扫码乘车、NFC 支付,公交“一卡通”与全国联网,可在 **x 个城市刷卡乘坐公共
交通工具;“i**”APP 不断拓展民生服务功能,水费、电费、燃气费实现网上交费。汉阴县探索建立城乡安全供水智慧水务体系,有效**了农村供水投入不足、管理不善、运转不畅等难题,全面改善了 **.x 万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解决x.x 万建档立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我市电商产业已初步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全市 ** 县(市、区)全部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区数字经济产业园、x西(**)扶贫空间大数据平台已相继建成,带动发展电商企业 **x 家、个体网店 **x 多家、手机微店 **** 多家,打造了一批电商创业典型。借助每年在国内外开展的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以线上引流和线下展销等形式,将全市各县(市、区)名优特新农产品销往国内外,20** 年仅 ** 区电商销售农产品就超过 x.x 亿元。20** 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 **x.**亿元,电子商务零售额 **.x 亿元,本地商品出口 ** 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各县(市、区)电商平台和电商产业园积极孵化各类数字化新业态,以直播带货和发展网红经济等形式助推富硒产业、康养旅游、毛绒玩具和丝袜等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目前,** 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x 西(**)扶贫空间大数据平台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平台。智慧农业开始起步,如 ** 区忠诚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蔬菜温室大棚的水、肥、湿度和温度的智能化管控。岚皋县电商办以境内多个物流系统中转数据
整合、业态融合为抓手,对 ** 家物流类企业整合经营、统一管理结算,配送效率提升 **%,成本缩减 **%,实现电商和物流融合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国已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将占到 GDP 的 50%,我市目前据此目标差距巨大。我国东西南北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数字鸿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很大程度映射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快慢、规模和水平上。受新冠疫情影响,20** 年我市 GDP 下滑 x.x%,其中一产增 x.x%,二产下降 **.x%,三产降 x.x%,特别是富硒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的产值同比下滑均超过 **%,而同期东部和南方发达地区食品、医药和装备等相关产业却逆势上扬,这种反差表明,我市支柱产业链条短韧性差,数字赋能实体经济能力弱。
(一)产业及企业数字化转型迟缓。目前,我市从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园区经济和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迟缓,数字经济发展在县域间、产业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从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层面看,数字基础设施和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还较低,现有智能制造企业普遍存在高端技术人才少、基础研究开发和创新应用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工业设计和控制软件等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从数字赋能企业层面看,已经开始转型的企业尝到了
数字化的甜头,但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知不足、动力不足,缺少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在政府侧支持方面,我市缺少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适当鼓励政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市“十四五”规划了富硒产业、文旅康养产业和新型材料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要如期实现目标,必须要实现数字赋能。富硒产业被列为首位产业在打造,但市域富硒资源普查和富硒产品硒含量等微量元素权威检测认证做得还不深不细,产品送检认证要求严成本高,企业对加入富硒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认证不积极,该体系在测试环境下无一家企业主动参与达标运行。这虽与富硒产品质量溯源系统技术路线设计欠佳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大趋势缺乏认知,参与富硒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认证有重重顾虑,富硒产业生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链条短而且弱。
(二)数据要素化配置水平低。数字技术加速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及企业的要素组合、组织结构、生产方式、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客户关系、产品形态等,正在形成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新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政务数据既是政府的核心资产,也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就 ** 而言目前最有价值的数据绝大部分被政府各部门管理着,但因行业壁垒多、专网系统整合慢和各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迟缓等原因,目前并没能实现真正的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共享,
数据仍然是“沉睡的资产”。全市各领域各行业信息系统被条块分割分散建设,资源整合和数据治理、共享、挖掘及应用的难度大,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和企业数据双向共享和融合应用还存在鸿沟,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数据服务能力亟待提升。本地信息产业整体水平偏弱,本地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基本局限于基础设施等传统范畴,数字产业化孵化和转型发展能力弱,即使参与本地信息化项目建设一般只是承担软硬件集成供应商的“二传手”角色。本地专业软件开发企业数量少,服务市域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
(三)数字经济底子薄体量小。《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已经于 2021 年 x 月 x 由国家统计局公布实施,但我市尚无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相关统计数据。目前我市数字经济仅在电子商务方面初具规模,但还停留在主要依托线上销售农副产品阶段,缺少依托数据链进行数据汇集和大数据分析的相关企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深度不够,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生产、流通、预测、决策过程中尚未深入应用,电子商务创新应用的各 种模式亟待推广。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如轩意光电、禾瑞光科技、超美特科技等有待做大做强,鸿天科技已拥有自主研发的国际专利产品,亟待迅速拓展应用市场。呼叫中心类数字企业规模不大,仅在 **、** 和 ** 少数县有布局,未能与 ****x 便民服务热线有机整合,进一步孵化出新的数字产业形态。原 ** 扶贫空间升级为 x 西扶贫空间,企业沉淀
的大量产品销售及产品质量、城乡就业务工、企业用工需求等有价值数据尚待依法依规深度开发和应用。
(四)管理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目前尚未理顺发展数字经济运行机制,数字经济处于市场自由发展向政府引导自觉发展的过渡阶段。在信息化领域市级层面虽建立了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评审监管机制和绩效监督、审计监督及效能评价制度,出台了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县(市、区)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运行缺乏统筹协调机制,“业务系统越建越多,共享协同越来越难,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的局面未根本扭转。市域内社会数据和企业数据的归集、存储、使用和监管等还缺少部门来统筹,缺少过硬的监管制度和操作规范,经济社会运行风险隐患管控缺少数字化手段,不利于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资金及人才极度匮乏。我市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融资比较有限。市县信息化建设系统少和资金短缺与系统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现象并存。市本级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化统筹集约节约建设,而大部分县区信息化项目建设还缺少统筹和整合,造成资金浪费和系统重复建设。由于市内科技型、互联网企业较少且规模不大,我市尚未出台发展数字经济有关意见和政策激励措施,数字经济人才黏度不高黏性不强,突出表现在一方面数字化领域基础人才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另一方面
有关人才回流难、留下更难。本地高校和职校数字技能教育与培训不足,数字技能职业培训体系和数字技能认证体系不健全,使得有关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加之干部群众整体上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偏低,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七普”结果显示,我市人口净流出和老龄化态势加剧,人口红利消失,青壮劳力和高素质人才还在加速外流,市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区位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决定了 ** 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新路。这条新路的本质,就是开放带动创 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素有三:一是持续大力改善交通早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二是持续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努力做大做强做优,三是努力推动数字经济异军突起。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市域治理,加快数字经济赋能转型发展,是 ** 实现追赶超越的有效路径。
(一)持续凝聚数字经济核心动力。一是加强发展数字经济的组织领导和保障体系建设。成立市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和发展数字经济协调机构,推动全市数据管理机制改革,构建上下左右衔接、统筹协调有力的发展数字经济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统一
部署、协调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各级各部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二是实施数字政府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政务数据有序共享和业务协同长效机制。清理整合非涉密部门专网,分类迁移至政务外网,完成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法人、人口、空间地理、经济运行、公共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各级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三是结合行业领域应用需求,推进交通运行、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城市规划、生态环...
篇二: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进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的“四化”协同发展新阶段,并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带动经济复苏的关键抓手,是指导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与生产力。“十四五”计划与 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面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增进的新发展格局,谁把握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就了解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进取权。今年月,按照市政府 XX 市长的指示精神与《2021 年度市政协协商和监督工作规划》部署,市政协由**挂帅出征、亲自部署安排、亲自调研引领、亲自提出思路,XX、XX、XX 副**参加,市政协经科外事委组织市有关部门单位及专家学者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全市有关单位、园区与企业调查研究,并前往 XX 市等地考察学习,较为全面了解了情况、摸清了家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数字经济总体来势看好。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已连续 X 年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与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全国 XX 位、全省第 X 位)。XXXX 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约XXX 亿元,占 GDP 比重约 XX%,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约为 XXX 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约为 XXX 亿元。数字产业化中,电子信息制造
业有规模以上企业 XX 家,实现产值 XXX 亿元;电信业有规模以上企业 XX 家,实现产值 XX.X 亿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有规模以上企业 XX 家,实现产值 X.X 亿元;互联网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 XX家,实现产值 X.X 亿元。产业数字化方面,目前我市在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上云上平台等领域均有突破,产业生态欣欣向荣。
(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是 XX 省互联网枢纽中心,也是全国骨干互联网 XX 个一级节点城市之一,总带宽达到 XX,本地地域出口带宽达XX。自XXXX年以来,我市投入X个多亿打造“数字 XX”及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去年全市建成并开通 5G 基站 XXXX个,基本实现城区与各县市区主城区 5G 网络全覆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应用场景等均有了长足发展,我市“5G+工业互联网”在特变电工、工业富联智造谷、金杯电工等多个企业实现应用,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推广。
(三)数据采集共享稳步推动。目前,我市已完成 XX 个部门的信息资源目录梳理与数据采集,并和国家X个部委有XX个数据接口,汇聚数据 XX 亿余条。同时,我市已被列入省内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试点城市,国、省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将优先为试点城市提供数据落地与系统对接。
(四)示范区域发展初见成效。投资近 XXX 亿,打造以数字经济创新指导的全长 XX 公里,两厢覆盖面积 XX 平方公里的 XX 大道
数字经济走廊,布局 XX 个数字产业园区。目前已有 X 南 X 西高新软件产业园、高新电商产业园、XX 数字产业园等 XX 个产业园区竣工并陆续投入使用,引进了华为、中兴、腾讯、博思软件、科大讯飞等 XX 余家数字经济指导型企业,汇聚了 XXX 个数字经济成长型企业,落地数字经济重大产业工程 XX 个。今年又成立了 XX 亿数字经济母基金,并获得国开行、农发行 XX 亿元的数字经济发展贷款,和XX 银行合作发行了 XX 亿元“双创债券”。这些资金的注入,将为XX 大道数字经济走廊的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祝融学院、大数据科技传播和应用高峰论坛及社交电商 XX 峰会等,其影响力不断拓展,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均步入发展“快车道”。
二、存在的软肋与困难
来近年,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与现代产业强市目标还不相匹配,存在软肋与不足。
(一)思维认识不够到位,发展意识不强。数字经济是典型的新经济,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干部群众以及企业主体对数字经济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有的认为发展数字经济是新鲜事物,投入大、周期长、成效不明显,只适合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中小城市没有发展的必要。另一方面,有的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什么是数字经济、如何发展数字经济、如何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还停留在粗浅的体会与模糊的概念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缺乏明晰的发展思
路,以致发展数字经济的意识不强。
(二)数字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质量不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企业、大工程产业配套带动能力较弱,缺乏新兴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数字产业发展不集聚、主导方向不突出,如软件产业总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指导带动,难以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形成区域产业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同时,我市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非常突出,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薄弱。
(三)数据支撑能力不强,深度结合不够。一是数据归集不充实。全市目前仅仅归集数据 XX 亿条,远不能支撑智慧政务、城市治理、数字乡村三大应用,且数据格式不一,导致数据资源清洗难度大,对关键信息的抽取、关联、挖掘、分析无法实现。全市还有接近一半的行业部门没有将各自的信息资源落地到政务大数据中心,如公安的户籍数据、人像比对数据、人社的社保数据、民政的婚姻数据、法院的执行数据、教育的基础教育数据、交通的城市部件数据等。二是数据更新不及时。政府部门数据开放共享与整合利用水平不高,分散重复建设与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如存量数据没有电子化,因而无法共享;结构化数据占比较高,没有及时更新,无法正常使用。三是数据应用不充分。工业互联网发展上,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准绳化、低成本、广覆盖的支撑优势。大数据和民生领域结合不够紧密,为社会公益、医疗健康、安全生产、环境保护
等各方面提供决策服务还不足。
(四)产业发展计划滞后,政策体系不优。目前,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缺乏整体的计划指导,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计划迟迟没有敲定,发展数字经济的目标定位、着重任务、工程布局不够明确。同时,和其相配套的系列政策措施、评估机制、考核办法等暂未出台。特殊是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扶植、激励政策,制约了数字经济大招商、招大商。
(五)准入门槛成本较高,企业转型不多。因信息化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平均需要 X-XX 年)、转换成本较高、试错成本较大,许多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资金缺乏、数字化人才短缺、基础薄弱以及转型契合度不确定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水平低。
(六)数字经济人才短缺,吸附能力不大。数字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当前,数字经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从事数字经济的人才大多向一线城市、沿海城市汇聚,而三、四线城市因为经济实力与工资水平而失去对数字经济人才的吸引力。同时,我市还不具备竞争优秀高端人才的政策,特殊是既具备多项本领。又懂数字技术的领军型、复合型人才难以引进、留住,应用型操作型技工也非常紧缺。因而育才招才引才留才工作是制约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推进,加快营造发展数字经济的浓厚氛围。
一方面深化思维认识。以“船山论坛”、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轮训班为载体,广泛邀请数字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宣讲授课,围绕什么是数字经济、XX 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课题,深入开展学习研讨,不断深化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与企业主体对发展数字经济的认识,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革新发展观念、凝聚思维共识,真正认识到发展数字经济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是推进 XX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加大宣传造势。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与网络平台开设专版宣传,通过媒体、部门与行业的舆论导向,加大对发展数字经济成功案例的宣传,培植发展数字经济的“沃土”,营造全民重视、全民参加与全民支持发展数字经济的浓厚氛围。
(二)高位统筹推动,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组织运营体系。一是成立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研究制定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重大项目、重要工程、着重任务落实落地。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协同推动机制,明确牵头部门职责与协同单位责任,强化督导考核与监测评估。二是明确数字经济行业主管部门。建议参照 XX 市做法,以新成立或在有关职能部门加挂牌子的形式,组建 XX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作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市数据政府、智慧政务、数字产业发展等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落实。三是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的运营主体。建议由一家市属投资平台作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运营主体,引进专业团队,实施政企合作,共同搭建数据共享、多方计算、利益分享的
数据可信交换空间,支撑数据资源汇聚、资产管理、质量治理、价值流转、产品交易等多功能服务平台。
(三)找准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和产业平台融合发展。立足 XX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中部地区着重城市与全国骨干网枢纽城市定位,依托 XX 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先导区建设,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奋力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一是制定数字经济长远计划。围绕数字化转型成效、基础设施体系、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生态体系等方面,按照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谋定XX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奋斗目标、着重领域与实现路径,高起点编制 XX“十四五”数字经济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及 XX 大道数字经济走廊等专项计划。科学提出到 XXXX 年的具体发展目标与到 XXXX 年的长远发展目标,及时发布 XX 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与智能制造培养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名单(建议名单见附件)。二是积极培养数字经济产业。紧盯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以“智慧 XX”与“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等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带动产业上下游资源集聚,进而形成规模数字产业。探究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城市治理模式与服务创新模式,着力打造“一县一区一镇一村”数字治理示范试点,推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领域应用,促使数字技术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加快推进数字赋智赋能。利用国家实施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契机,推进中小企业上平台、用数据、变模式、转业务,打通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推进
生产服务消费各环节、线上线下应用场景以及传统工艺和新兴业态的深度融合,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纵深扩大。四是加速释放数据价值。通过政府建机制、企业搭平台的方式,在公共领域以及金融、电信、医疗、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试点数据流通交易模式,加快构建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加速释放数据价值。在数据确权登记、价值评估、质量治理、定价交易、准绳合约等方面的规则树立与推广开展系统性试验,抢占流通交易市场规则主导权。五是大力发掘数字消费潜力。大力推进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远程办公、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家政、外卖、快递、房屋中介等低附加值线上服务向教育、医疗、办公、娱乐等“场景式服务多元化供给”扩大;探究无人工厂、无人仓库、无人机巡逻、无人配送、无人超市、无人 KTV 等“无人经济”发展,指导生产消费迈向数据智能、人机协同新阶段。
(四)深入优化整合,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数据资源体系。一是盘活现有资源。从在用系统、自建系统、下发系统、待建系统等方面入手,摸清我市信息化建设现状,罗列出信息化需求清单;全面梳理政务数据、社会数据、服务采购数据等数据资源,并进行系统分析;聚焦产业发展,仔细梳理全市“四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情况。二是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出台《XX 市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政务信息化工程管理办法》,构建业务规范、技术规范、服务规范、安全规范于一体的数据准绳规范体系,出台园中园、奖补资金、场景应用等支持政策,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加大数字基建。加快建设、纵深推动 5G 基站、产业互联网、大数据基
础平台、人工智能与算力平台等“数字基建”。推动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整合电子政务云、各行各业在用信息化系统,推动数据共享工作;推进移动集团 5G 产业园落地见效,大力推动智慧 XX、城市大脑建设,着力建设全市全量的数据资源中心。四是筑牢安全底座。计划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安全监测平台与大数据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等,引入数据共享审计机制、督查机制、问责机制,构建公平、透明、高效的多元协同监管体系,保障数据安全。
(五)多管齐下发力,加大数字经济要素保障力度。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力度。按照企业需求,借助专业“科技中介”及“科技服务”力量,推进企业、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双向”打通,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研究机构为重要支撑、有效分工协同合作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提高数字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二是做大做强数字产业基金。在现有 XX 亿数字经济产业母基金的基础上,增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鼓励金融资...
篇三: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宁波市 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2020 年 08 月 31 日为深入贯彻******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市委对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作出的一系列工作要求,省、市、县人大常委会将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项监督作为今年履职的重头戏。4 月,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下发专项监督实施方案,对专项监督作出部署。5 月,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参与者 2200 多人次,征集 386 条意见和建议。6月,分别听取 8 个政府部门情况汇报,组织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委员、部分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计 500 余人视频听取数字经济专题讲座。7 月,市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带领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等 60 余人组成专项调研监督组,分六组赴区县(市)开展调研,实地考察 20 余家企业和研发机构,认真听取当地人大和政府情况汇报,广泛征求 100 多位人大代表、企业家、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市人大财经委进行了情况汇总和分析研究,现将形成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举措及成效
2017 年省委作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要素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宁波市数字经济发展、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和市级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统筹谋划数字经济发展。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数字宁波建设规划(2018-2022 年)》、《关于抢抓机遇加快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 5G、软件、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市县两级财政三年统筹上百亿资金支持智能制造,加大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项目扶持。三是着力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栽树工程”,成功引进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 69 家共建研发机构和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高,引进全职院士 23 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业人才 41 名,省领导型创新创业团队 17 个。
(二)突出关键领域,积蓄发展新动能。一是突重点。数字赋能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 39 家,居全国城市首位。集成电路和光学电子建成一批数字化产业集群,2019 年,全市集成电路和光学电子产业实现产值分别同比增长 21%和 24%。二是补短板。积极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服务
于智能制造的管理控制类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软件,提高软件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三是抓龙头。全面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宁波鲲鹏产业园正式开园,着力打造基于鲲鹏计算的千亿级 5G 产业集群,宁波为总部的“鹏霄”服务器实现首发首用。与阿里巴巴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聚焦提升制造产业、港航物流、内外贸易、商业零售、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滚动实施一批具体项目。
(三)加快融合应用,推动产业新变革。一是工业数字化成效凸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占全部技改项目的 62%以上,全市骨干企业装备数控率超过 66%,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超过 48%,2019 年,全市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城市第五位。数字化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高于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18.8 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数字化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形成多点支撑、多极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2 个,国家级电子商务众创空间 4 个。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前列,网络零售额和居民网络消费额快速增长,分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43%和 33%,年均增幅都在 22%以上。三是农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以建设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为契机,积极探索数字平台、技术应用、发展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全市建成 2100 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吸纳农村就业人员 5 万人。
(四)打造数据平台,拓展政务新优势。一是政府数字
化加快推进。在中国社科院发布《2019 年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指数报告》中,我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在 32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位。“一证通办”省和市定事项窗口端、电脑端、移动端实现 100%。二是数据共享逐步提升。建成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提高数据交换覆盖面,实现全省范围内批量数据传输交换,落实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数据共享取得新的进展,共享体系初步形成。三是数字化治理不断拓展。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深化“无证明办事城市”建设,拓展数字化治理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政府决策能力。
二、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各级政府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中主动作为,效果逐步显现。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少短板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数字经济体实力不强。从总量看,2019 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 676 亿元,与杭州的 3795 亿元差距明显。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11%,低于全省 8.6个百分点,低于杭州 40 个百分点。从占比看,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 10.9%,远低于杭州 61%的占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5.6%,低于全省 4.4 个百分点,落后杭州 19.1 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五位。从户均看,特别是数字经济服务业,我市企业户均资产规模、户均收入、户均利润分别仅为杭州的 17.9%、29.2%、27.5%,企业实力
明显偏弱。从效益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速落后全省 2.5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 3 位;利润总额增速落后全省2.4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 5 位;亩均税收落后全省 37.8 个百分点,处于全省第七位。从区域看,工业数字化改造主要集中于余姚、北仑,两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 45.7%,数字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和鄞州,两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39.6%,区域间数字化改造不平衡,区域内产业集聚度不够高。
(二)数字产业化培育滞后。一是优势企业严重缺少。杭州数字服务业已经形成以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宁波依然以传统的基础电信、广告服务和数字应用为主,缺少新兴领军行业。杭州前三强的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集成,单个行业都超过宁波数字服务业全部营业收入,数字服务业总营业收入不足杭州的5%。二是软件开发短板突出。2019 年,我市实现软件产业业务收入为深圳的 1/9、杭州的 1/7、南京的 1/6,青岛的 1/4,苏州和厦门的 1/2,居副省级城市第 12 位。服务智能制造的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软件开发运营服务企业处于起步培育和产品推广应用阶段,尚未形成较强的集群效应。三是电子商务创新不足。网络零售总额虽位列全省第三,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居全省第七。作为制造业强市,产品电商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 1.8%,居全省第七位。市场主体传统营销模式有待提升,特别对推进电商直播、网红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三)产业数字化力度不足。一是带动作用弱。宁波制造业体量大于杭州,但数字制造业却弱于杭州。2019 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相当于杭州的56.6%,计算机、电子和通信制造业增加值仅为杭州的 27.7%。数字化对制造业整体拉动作用不够显著,与宁波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示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二是转型意愿弱。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对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认知不够,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数字技术投入大、风险高、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投不起、不敢投、不愿投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技术支撑弱。数字化转型重要载体的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不充分,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难以发挥标准化、低成本、广覆盖的支撑优势。据问卷和实地调查,多数企业反映,能够紧扣制造业流程开发应用,深耕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满足企业一体化升级、个性化服务的平台和服务商偏少。
(四)数字化技术创新乏力。一是人才制约极为突出。数字经济归根到底是人才经济。在当前人才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下,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引进难,应用型操作型技工缺口大。高层次人才“招引留用”环境不如其他同类城市。以软件业为例,从业人员占全省 24.3%,远低于杭州 59.2%的占比。据问卷和实地调查,多数企业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数字化改造整体规划型人才和系统运营维护的应用
型人才。二是研发投入力度不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科研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 3.2%,低于全省 3.9%的平均水平;新产品产值率 53%,低于全省 63%的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数仅为杭州的 39.4%。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原创性、基础性技术成果少。三是核心技术攻克艰难。近年来引进多家数字经济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有一定突破,但在甬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重器”少,后续支撑力和原动力不够。领军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高端装备、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无法实现自主可控,存在较大的“卡脖子”风险。
(五)治理数字化亟待提升。一是政策数字化未能有效发挥。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逐步形成政策治理数字化,但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稳定性还不够强,特别是迭代式开发和“数字工地”等有些服务平台缺少相应支持政策,个别地方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二是数据价值化未能充分体现。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企业上云积极性不高,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存在较大风险,数据汇集、比对、分析、利用难以真正实现,数据资源价值化任重道远。三是政务数字化未能全面整合。由于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政府数字化等工作职能分散在若干部门,导致管理职能交叉和重叠。
政务服务和治理系统数字化存在碎片性重复性建设,“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现象仍然存在,在线化、智能化、实时化社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有效解决当前遇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顶层设计,增强发展合力。一要明确发展方向。认真分析研究我市数字经济的优势和短板,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基础好、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度高等特点,谋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确定数字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提出和打响“消费互联网看杭州、工业互联网看宁波”的特质品牌。二要强化统筹推进。围绕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发挥政府创造市场、服务市场的作用,开展前瞻性研究和系统性政策设计,从产业布局、融合重点、招商引资、设施建设、技术突破等方面统筹考虑、综合谋划,通过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有重点、有步骤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总部型、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构建宁波特色的数字经济企业梯队。三要提升数字素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拓宽发展数字经济视野和思维,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服务能力。要着力提升企业家数字素养,积极组织企业家开展集中培训、典型示范、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增强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更好发挥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二)聚焦数字赋能,加快转型升级。一要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发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梳理疫情期间制造业发展“堵点”,推动制造业物资生产调度、产业链协同、自动化操作等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发挥龙头企业融合示范作用,搭建行业性数字化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项目,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倍增效应。发展壮大特色软件产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畅通生产循环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宁波软件园作用,积极培育一批软件服务企业,为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二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梳理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做好强链补链工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把优势产业提升为产业链优势。支持重大产业项目集聚,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环节与资源价值区段相匹配原则合理迁移、布局。引导各行业挖掘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单项冠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培育形成若干标志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三要培育提升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传统产业垂直电商,积极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鼓励传统服务业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康养、智慧家政、数字文旅等新兴
领域拓展转型。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集成应用,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业态。
(三)聚焦创新引领,攻坚核心技术。一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要多措并举着力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器”和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产学研共建力度,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支撑。二要加紧各类人才...
篇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dash; 1 —关于市级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壮大数字经济主体,提升产业发展能级,7-9月,由市政协副**林月和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查、民意恳谈等形式,对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又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专用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数字内容及其服务业等7大类23个中类,前三个归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后四个归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产业数字化,具体分为融合型数字经济、效率型数字经济、新生型数字经济和福利型数字经济等四类。融合型数字经济的代表业态有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
(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152亿元,占GDP比重12.6%,占比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335
— 2 —
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27.7%;实现工业增加值77.1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6.0%,占比高于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单位数和增加值总量分别占温州市的60.0%和51.0%。
(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行业集中明显 根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我市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5个中类行业,属于传统的主导行业,行业集中明显。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共有335家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企业,其中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118家,占35.2%;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87家,占26.0%;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52家,占15.5%;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31家,占9.3%;电子器件制造业23家,占6.9%。
(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研发产出较好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创新投入与成效好于规上工业。2020年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研发费用5.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8%,占比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69.6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46.6%,高于规上工业6.8个百分点。产品的更新带来效益的增加,年实现营业利润9.05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幅高出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四)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
— 3 —
通过“技改新八条”、传统技改和两化融合项目合并备案等举措,加大对智能化技改的扶持力度。同时,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县域经济特点,着力培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启动了市数字化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有35家企业提交申报材料并已完成系统初步审查。
二、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产业层次不高,能级不强 1. 主要产品供给体系仍处于中低端。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中在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等基础配套类行业,产品结构多处于中低端,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以低压电器为例,大体上分为四代,施耐德、西门子、ABB三大国际巨头已开发出具有网络化、可通信等功能的第四代产品,我市企业却仍以生产二代产品为主,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第三代产品占比较低,第四代产品更少。正泰、德力西虽然在规模上可以与施耐德、西门子、ABB三大品牌相当,但产品仍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利润率低于中高端市场。在智能电网产业方面,我市近年来在信号和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嵌入式技术开发、软件开发等技术的应用积累不够,从事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企业较少,与国内同样从中压设备崛起后进入配电自动化设备领域的上海思源电气、石家庄科林电气、江苏大烨智能、南京大全等企业对比,还有不少差距。
2. 新兴制造业集聚不足外迁严重。2020年年,全市新一代
— 4 —
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仅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608.3亿元的2.8%,集成电路、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硬件等行业发展缓慢。同时,数字新兴产业的外迁现象也非常突出。如上市公司金卡智能早将经营主体搬迁到杭州,万控、曼德瑞等优质企业搬迁到了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还有一些企业虽在我市有生产基地,也因各种原因依托外地工厂生产智能化产品,如浙江力夫自控技术公司在生产传统的压力开关等产品,而在杭州设立的关联企业则生产更为高端的电子传感器类产品。
3. 配套产业链本地化标准化不够。我市智能重合闸、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智能电器产品的关键零部件、软件绝大部分来源于外地或者进口,存在严重“卡脖子”现象,整机厂商利润微薄。2020年,我市在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风险点的排摸中,梳理出了40家企业共140条可能存在断链断供的风险点,主要涉及国外进口的高端单片机芯片、晶振、电源芯片、铝电解电容、存储器、光耦和新材料。如正泰仪器仪表生产智能电能表、燃气表所需的晶振、贴片电容需要从日本、美国等地进口。一些非电气行业类如半导体、传感器、柔性线路板等企业缺乏配套企业支撑,所有环节、元器件都是由本公司生产或外地供应商提供,生产成本较高。此外,我市电器配套企业没有技术标准以及产品数据库,生产的零部件标准化程度不高,同一家企业同一个型号产品都会出现尺寸不一情况,容易导致自动化设备卡机,达不到智能制造精度要求。
— 5 —
4. 核心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基本以传统的电影院和快递服务为主。2020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服务业企业仅13家,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营业收入仅占温州的1.8%,同比增长2.3%,低于温州5.1个百分点。2020年年虽增加到14家,实现营业收入3.98亿元,但是营业收入最大的还是一家总部回归企业,目前仅开票,还未对本地数字经济服务业产生带动效应。在建的云谷大数据中心、京东云区域中心等项目投入运营后,虽然可以带动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但是全市至今没有一家真正具有工业软件研发能力、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的本土企业,无法有效支撑我市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基础支撑条件缺乏,创新要素供给不足 1. 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要素不足,创新基础不牢。我市企业“人才难引、引进难留”现象仍然突出,科技人才总体数量较少,特别是智能电器、智能电网等企业所需的从事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电主站软件、芯片、载波模块、线路板等方面的研发人才尤其紧缺,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虽以“科创飞地”等形式积极融入长三角,但是仍然处于创新的“困难高地”,承接“溢出效应”并不强,至今还没有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层级低,省级认定机构仅占17%,一半以上为市级认定机构。
— 6 —
2. 区域创新氛围不浓,创新生态有待改善。我市企业专利以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的比率低。截至2020年末,全市累计发明专利4341件,仅占专利总数的7.1%。同时,我市区域内的技术研发共享资源机制不完善,技术专利在区域产业链内传导不够流畅,集群效应发挥不明显。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被本地企业模仿快,很多企业因此也不得不将新产品的研发放在外地,额外的增加了企业成本。当遭遇专利侵权时,又碰到维权时间长、维权费用高、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大大挫伤企业投入研发创新的积极性。还有企业认为,我市知识产权侵权司法赔偿额度低于温州中院,导致其选择在温州起诉。
3. 科创平台带动效应不强,运行机制不畅。我市虽已建立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科技飞地,但在助推我市传统电气等产业转型升级上,作用发挥还不到位。以智能装备科技加速器为例,虽已建成配套功能设施,但其功能发挥与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难以与各高校形成联动,缺乏与大平台机构职能相匹配的沟通协调机制,还未成就真正的“独角兽”企业。而反观宁波的慈溪市,中科院慈溪医工所是其率先引进的综合科创平台,该所与企业共同研发医疗器械,使一批像“广慈医疗”一样的生命健康企业扎根慈溪,在数年之间就获得了快速成长。生命健康产业已成为慈溪经济新亮点,2018年实现产值101.6亿元,成为继三大传统行业后,又一个产值迈
— 7 —
入“百亿俱乐部”的行业。
4. 扶“小”帮“微”力度不够,扶持政策知晓度不高。一些企业反映,我市在扶幼、扶小、扶微助推科创企业成长方面力度不够,如我市2020年对257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研发后补助4600多万元,但是该项补助资金的申请对象必须是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中小科创企业享受不到该政策。还有企业反映,我市对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的,按照共同研发设备销售价15给予技术改造企业补助,但是该优惠政策在我市工业企业中知晓度并不高,导致我市从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的中小企业的营业额中本地市场所占比例反而不高。
(三)工业互联网落地困难,三大掣肘突出 1. 企业数字化改造积极性不高。我市大量设备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较低,需要通过加装传感器、通信模块、控制部件等实现设备联网和数据联接,导致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在信息化软件方面,因我市中小企业较多,大部分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司的产品价格对企业而言普遍较高。在收益不明确的情况下,先投入巨大资金承担改造费用,是许多企业想要改造却迟迟不改的重要原因。如,2020年我市一家电器公司投资300万对车间和仓库现场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但也仅仅只完成了全厂生产区域20的改造任务,由于短期投资回报率相当不理想,而后续投资还需要支付信息化规划设计费用、咨询费、项目实施费、后期系统维护费等大量费用,导致
— 8 —
企业犹豫不决。还有企业反映,我市按第一批数字化车间(工厂)提升试点项目整体投入的6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而各个企业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软件应用等实际投入差异很大,建议应按企业实际投资额实行更加科学的梯次补助政策,并合理设定各梯次补助封顶金额,提升企业积极性。
2. 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体经济全要素连接枢纽、资源配置中心和智能制造大脑,但是我市工业互联网平台起步较晚,目前有智能装备云、电气行业云两个区域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前者刚正式上线,目前仅2家试点企业,后者仅9家试点企业应用,平台商业成熟度低,难以更好服务本地的企业。此外,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同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滞后,如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研发应用需要完善的5G网络支持,但是我市存在站址难以获取、高速光纤铺设遇到管道瓶颈等问题,极大影响5G网络建设进程。
3. 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够。目前,我市一些企业只完成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但是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只是达成工业互联网目标中的小小一环,还有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ES(制造执行)、WMS(仓库仓储管理)等众多企业信息化集成软件配套,才能保障企业工业互联网的顺利运营和开展业务。如德力西集团曾陆续投入4000万元来完成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改造,在2012年实现ERP的上线运营,直到2020年和2020年才陆续安排公司内部的PLM、MES、WMS等众
— 9 —
多企业信息化集成软件配套的辅导上线。同时,已完成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企业反映,仍存在信息系统之间、机器设备之间、信息系统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严重不足等问题,或者只能实现部分装配车间的制程过程与MES、WMS、ERP的信息化集成互联,仍处于局部推广阶段,未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智能工厂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专注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领军国产替代 1. 建立产品研发鼓励目录。建议我市设立智能电器产业年度重点产品研发鼓励目录,制订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第三代、第四代低压电器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抢占中高端市场,加快实现国产替代。如对已经研发和推广新产品的企业,要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对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给予奖励;对通过指定检测机构的试验产品给予一定补贴;对年度重点新产品获得国网、南网首次挂网或中标突破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以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精密接插件为重点,推动传统电子产业提档升级。
2. 精准布局新兴制造业。借鉴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设立阿里云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做法,在经济开发区、湾港区、柳白新区开辟专门的新兴产业工业园区,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化、功能服务精准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和运营发展智能化的智慧园区。专门建立新兴制造业重点项目库,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工
— 10 —
业投资项目实施监测,针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等重点指标,建立以功能区为主体、职能部门为业务指导的联动服务工作机制,精准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3. 补强智能电器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智能电器供应链空缺环节的配套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终端产品生产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专业园区,加强龙头企业对配套产品质量把控,带动整个电器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面提升。
4. 大力培育“离岸”信息服务企业。针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参照“科技飞地”做法,培育“离岸”信息服务企业,实行双线、离岸的模式,问题收集在本地,技术研发在外地,更快更好地服务我市本土制造业数字化智造。同时培养本地...
篇五: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dash; 1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X、X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市委对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作出的一系列工作要求,省、市、县人大常委会将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项监督作为今年履职的重头戏。4月,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下发专项监督实施方案,对专项监督作出部署。5月,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参与者2200多人次,征集386条意见和建议。6月,分别听取8个政府部门情况汇报,组织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委员、部分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计500余人视频听取数字经济专题讲座。7月,市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带领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等60余人组成专项调研监督组,分六组赴区县(市)开展调研,实地考察20余家企业和研发机构,认真听取当地人大和政府情况汇报,广泛征求100多位人大代表、企业家、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市人大财经委进行了情况汇总和分析研究,现将形成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举措及成效 2017年省委作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
— 2 —
化”,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X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要素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X市数字经济发展、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和市级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统筹谋划数字经济发展。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数字X建设规划(2018-2022年)》、《关于抢抓机遇加快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5G、软件、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市县两级财政三年统筹上百亿资金支持智能制造,加大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项目扶持。三是着力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栽树工程”,成功引进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69家共建研发机构和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高,引进全职院士23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业人才41名,省领导型创新创业团队17个。
(二)突出关键领域,积蓄发展新动能 一是突重点。数字赋能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39家,居全国城市首位。集成电路和光学电子建成一批数字化产业集群,2019年,全市集成电路和光学电子产业实现产值分别同比增长21%和24%。二是补短板。积极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服务于智能制造的管理控制类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
— 3 —
作系统软件,提高软件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三是抓龙头。全面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X鲲鹏产业园正式开园,着力打造基于鲲鹏计算的千亿级5G产业集群,X为总部的“鹏霄”服务器实现首发首用。与阿里巴巴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聚焦提升制造产业、港航物流、内外贸易、商业零售、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滚动实施一批具体项目。
(三)加快融合应用,推动产业新变革 一是工业数字化成效凸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占全部技改项目的62%以上,全市骨干企业装备数控率超过66%,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超过48%,2019年,全市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城市第五位。数字化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高于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18.8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数字化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形成多点支撑、多极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电子商务众创空间4个。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前列,网络零售额和居民网络消费额快速增长,分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和33%,年均增幅都在22%以上。三是农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以建设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为契机,积极探索数字平台、技术应用、发展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全市建成21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吸纳农村就业人员5万人。
(四)打造数据平台,拓展政务新优势
— 4 —
一是政府数字化加快推进。在中国社科院发布《2019年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指数报告》中,我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在32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位。“一证通办”省和市定事项窗口端、电脑端、移动端实现100%。二是数据共享逐步提升。建成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提高数据交换覆盖面,实现全省范围内批量数据传输交换,落实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数据共享取得新的进展,共享体系初步形成。三是数字化治理不断拓展。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深化“无证明办事城市”建设,拓展数字化治理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政府决策能力。
二、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各级政府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中主动作为,效果逐步显现。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少短板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数字经济体实力不强 从总量看,2019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676亿元,与杭州的3795亿元差距明显。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低于全省8.6个百分点,低于杭州40个百分点。从占比看,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10.9%,远低于杭州61%的占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6%,低于全省4.4个百分点,落后杭州19.1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五位。从户均看,
— 5 —
特别是数字经济服务业,我市企业户均资产规模、户均收入、户均利润分别仅为杭州的17.9%、29.2%、27.5%,企业实力明显偏弱。从效益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速落后全省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利润总额增速落后全省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亩均税收落后全省37.8个百分点,处于全省第七位。从区域看,工业数字化改造主要集中于余姚、北仑,两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45.7%,数字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和鄞州,两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39.6%,区域间数字化改造不平衡,区域内产业集聚度不够高。
(二)数字产业化培育滞后 一是优势企业严重缺少。杭州数字服务业已经形成以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格局,X依然以传统的基础电信、广告服务和数字应用为主,缺少新兴领军行业。杭州前三强的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集成,单个行业都超过X数字服务业全部营业收入,数字服务业总营业收入不足杭州的5%。二是软件开发短板突出。2019年,我市实现软件产业业务收入为深圳的1/9、杭州的1/7、南京的1/6,青岛的1/4,苏州和厦门的1/2,居副省级城市第12位。服务智能制造的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软件开发运营服务企业处于起步培育和产品推广应用阶段,尚未形成较强的集群效应。三是电子商务创新不足。网络零售总额虽位列全省第三,
— 6 —
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居全省第七。作为制造业强市,产品电商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1.8%,居全省第七位。市场主体传统营销模式有待提升,特别对推进电商直播、网红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三)产业数字化力度不足 一是带动作用弱。X制造业体量大于杭州,但数字制造业却弱于杭州。2019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相当于杭州的56.6%,计算机、电子和通信制造业增加值仅为杭州的27.7%。数字化对制造业整体拉动作用不够显著,与X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示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二是转型意愿弱。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对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认知不够,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数字技术投入大、风险高、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投不起、不敢投、不愿投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技术支撑弱。数字化转型重要载体的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不充分,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难以发挥标准化、低成本、广覆盖的支撑优势。据问卷和实地调查,多数企业反映,能够紧扣制造业流程开发应用,深耕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满足企业一体化升级、个性化服务的平台和服务商偏少。
(四)数字化技术创新乏力 一是人才制约极为突出。数字经济归根到底是人才经济。
— 7 —
在当前人才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下,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引进难,应用型操作型技工缺口大。高层次人才“招引留用”环境不如其他同类城市。以软件业为例,从业人员占全省24.3%,远低于杭州59.2%的占比。据问卷和实地调查,多数企业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数字化改造整体规划型人才和系统运营维护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研发投入力度不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科研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2%,低于全省3.9%的平均水平;新产品产值率53%,低于全省63%的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数仅为杭州的39.4%。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原创性、基础性技术成果少。三是核心技术攻克艰难。近年来引进多家数字经济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有一定突破,但在甬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重器”少,后续支撑力和原动力不够。领军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高端装备、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无法实现自主可控,存在较大的“卡脖子”风险。
(五)治理数字化亟待提升 一是政策数字化未能有效发挥。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逐步形成政策治理数字化,但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稳定性还不够强,特别是迭代式开发和“数字工地”等有些服务平台缺少相应支持政策,个别地方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政策体
— 8 —
系和评价体系。二是数据价值化未能充分体现。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企业上云积极性不高,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存在较大风险,数据汇集、比对、分析、利用难以真正实现,数据资源价值化任重道远。三是政务数字化未能全面整合。由于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政府数字化等工作职能分散在若干部门,导致管理职能交叉和重叠。政务服务和治理系统数字化存在碎片性重复性建设,“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现象仍然存在,在线化、智能化、实时化社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有效解决当前遇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顶层设计,增强发展合力 一要明确发展方向。认真分析研究我市数字经济的优势和短板,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基础好、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度高等特点,谋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确定数字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提出和打响“消费互联网看杭州、工业互联网看X”的特质品牌。二要强化统筹推进。围绕政
— 9 —
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发挥政府创造市场、服务市场的作用,开展前瞻性研究和系统性政策设计,从产业布局、融合重点、招商引资、设施建设、技术突破等方面统筹考虑、综合谋划,通过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有重点、有步骤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总部型、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构建X特色的数字经济企业梯队。三要提升数字素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拓宽发展数字经济视野和思维,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服务能力。要着力提升企业家数字素养,积极组织企业家开展集中培训、典型示范、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增强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更好发挥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二)聚焦数字赋能,加快转型升级 一要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发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梳理疫情期间制造业发展“堵点”,推动制造业物资生产调度、产业链协同、自动化操作等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发挥龙头企业融合示范作用,搭建行业性数字化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项目,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倍增效应。发展壮大特色软件产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畅通生产循环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X软件园作用,积极培育一批软件服务企业,为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二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梳理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做好
— 10 —
强链补链工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把优势产业提升为产业链优势。支持重大产业项目集聚,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环节与资源价值区段相匹配原则合理迁移、布局。引导各行业挖掘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单项冠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培育形成若干标志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三要培育提升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传统产业垂直电商,积极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鼓励传统服务业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康养、智慧家政、数字文旅等新兴领域拓展转型。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集成应用,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业态。
(三)聚焦创新引领,攻坚核心技术 一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要多措并举着力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器”和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产学研共建力度,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支撑。二要加紧各类人才集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搭建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与培育本土高素...
篇六: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在 X、X 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市委对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作出的一系列工作要求,省、市、县人大常委会将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项监督作为今年履职的重头戏。X 月,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下发专项监督实施方案,对专项监督作出部署。X 月,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参与者 X 多人次,征集 X 条意见和建议。X 月,分别听取 X 个政府部门情况汇报,组织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委员、部分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计 X 余人视频听取数字经济专题讲座。X 月,市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带领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等 X 余人组成专项调研监督组,分六组赴区县(市)开展调研,实地考察 X 余家企业和研发机构,认真听取当地人大和政府情况汇报,广泛征求 X 多位人大代表、企业家、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市人大财经委进行了情况汇总和分析研究,现将形成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举措及成效 X 年省委作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 X 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一)强化要素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 X 市数字经济发展、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和市级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统筹谋划数字经济发展。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数字 X 建设规划》、《关于抢抓机遇加快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 5G、软件、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市县两级财政三年统筹上百亿资金支持智能制造,加大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项目扶持。三是着力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栽树工程”,成功引进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 X 家共建研发机构和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高,引进全职院士 X 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业人才 X 名,省领导型创新创业团队 X 个。
(二)突出关键领域,积蓄发展新动能 一是突重点。数字赋能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 X 家,居全国城市首位。集成电路和光学电子建成一批数字化产业集群,X 年,全市集成电路和光学电子产业实现产值分别同比增长 X%和 X%。二是补短板。积极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服务于智能制造的管理控制类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软件,提高软件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三是抓龙头。全面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X 鲲鹏产业园正式开园,着力打造基于鲲鹏计算的千亿级 5G 产业集群,X 为总部的“鹏霄”服务器实现首发首用。与阿里巴巴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聚焦提升制造产业、港航物流、内外贸易、商业零售、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滚动实施一批具体项目。
(三)加快融合应用,推动产业新变革 一是工业数字化成效凸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占全部技改项目的 X%以上,全市骨干企业装备数控率超过 X%,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超过 X%,X 年,全市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城市第五位。数字化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高于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X 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数字化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形成多点支撑、多极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X 个,国家级电子商务众创空间 X 个。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前列,网络零售额和居民网络消费额快速增长,分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X%和 X%,年均增幅都在 X%以上。三是农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以建设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为契机,积极探索数字平台、技术应用、发展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全市建成 X 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吸纳农村就业人员X 万人。
(四)打造数据平台,拓展政务新优势 一是政府数字化加快推进。在中国社科院发布《X 年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指数报告》中,我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在 X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位。“一证通办”省和市定事项窗口端、电脑端、移动端实现 X%。二是数据共享逐步提升。建成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提高数据交换覆盖面,实现全省范围内批量数据传输交换,落实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数据共享取得新的进展,共享体系初步形成。三是数字化治理不断拓展。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深化“无证明办事城市”建设,拓展数字化治理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政府决策能力。
二、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各级政府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中主动作为,效果逐步显现。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少短板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数字经济体实力不强 从总量看,X 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 X 亿元,与 X 的 X 亿元差距明显。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X%,低于全省 X 个百分点,低于 XX 个百分点。从占比看,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 X%,远低于 XX%的占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X%,低于全省 X 个百分点,落后 XX 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五位。从户均看,特别是数字经济服务业,我市企业户均资产规模、户均收入、户均利润分别仅为 X 的 X%、X%、X%,企业实力明显偏弱。从效益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速落后全省 X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 X 位;利润总额增速落后全省 X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 X 位;亩均税收落后全省 X 个百分点,处于全省第七位。从区域看,工业数字化改造主要集中于余姚、北仑,两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 X%,数字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和鄞州,两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 X%,区域间数字化改造不平衡,区域内产业集聚度不够高。
(二)数字产业化培育滞后 一是优势企业严重缺少。X 数字服务业已经形成以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格局,X 依然以传统的基础电信、广告服务和数字应用为主,缺少新兴领军行业。X 前三强的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集成,单个
行业都超过 X 数字服务业全部营业收入,数字服务业总营业收入不足 X 的 X%。二是软件开发短板突出。X 年,我市实现软件产业业务收入为深圳的 X/X、X 的X/X、南京的 X/X,青岛的 X/X,苏州和厦门的 X/X,居副省级城市第 X 位。服务智能制造的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软件开发运营服务企业处于起步培育和产品推广应用阶段,尚未形成较强的集群效应。三是电子商务创新不足。网络零售总额虽位列全省第三,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居全省第七。作为制造业强市,产品电商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 X%,居全省第七位。市场主体传统营销模式有待提升,特别对推进电商直播、网红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三)产业数字化力度不足 一是带动作用弱。X 制造业体量大于 X,但数字制造业却弱于 X。X 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相当于 X 的 X%,计算机、电子和通信制造业增加值仅为 X 的 X%。数字化对制造业整体拉动作用不够显著,与 X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示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二是转型意愿弱。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对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认知不够,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数字技术投入大、风险高、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投不起、不敢投、不愿投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技术支撑弱。数字化转型重要载体的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不充分,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难以发挥标准化、低成本、广覆盖的支撑优势。据问卷和实地调查,多数企业反映,能够紧扣制造业流程开发应用,深耕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满足企业一体化升级、个性化服务的平台和服务商偏少。
(四)数字化技术创新乏力 一是人才制约极为突出。数字经济归根到底是人才经济。在当前人才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下,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引进难,应用型操作型技工缺口大。高层次人才“招引留用”环境不如其他同类城市。以软件业为例,从业人员占全省 X%,远低于 XX%的占比。据问卷和实地调查,多数企业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数字化改造整体规划型人才和系统运营维护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研发投入力度不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科研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 X%,低于全省X%的平均水平;新产品产值率 X%,低于全省 X%的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数仅为 X 的 X%。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原创性、基础性技术成果少。三是核心技术攻克艰难。近年来引进多家数字经济研究院,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有一定突破,但在甬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重器”少,后续支撑力和原动力不够。领军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高端装备、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无法实现自主可控,存在较大的“卡脖子”风险。
(五)治理数字化亟待提升 一是政策数字化未能有效发挥。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逐步形成政策治理数字化,但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稳定性还不够强,特别是迭代式开发和“数字工地”等有些服务平台缺少相应支持政策,个别地方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二是数据价值化未能充分体现。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企业上云
积极性不高,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存在较大风险,数据汇集、比对、分析、利用难以真正实现,数据资源价值化任重道远。三是政务数字化未能全面整合。由于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政府数字化等工作职能分散在若干部门,导致管理职能交叉和重叠。政务服务和治理系统数字化存在碎片性重复性建设,“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现象仍然存在,在线化、智能化、实时化社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有效解决当前遇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顶层设计,增强发展合力 一要明确发展方向。认真分析研究我市数字经济的优势和短板,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基础好、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度高等特点,谋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确定数字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提出和打响“消费互联网看 X、工业互联网看 X”的特质品牌。二要强化统筹推进。围绕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发挥政府创造市场、服务市场的作用,开展前瞻性研究和系统性政策设计,从产业布局、融合重点、招商引资、设施建设、技术突破等方面统筹考虑、综合谋划,通过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有重点、有步骤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总部型、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构建 X 特色的数字经济企业梯队。三要提升数字素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拓宽发展数字经济视野和思维,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服务能力。要着力提升企业家数字素养,积极组织企业家开展集中培训、典型示范、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增强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更好发挥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二)聚焦数字赋能,加快转型升级 一要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发展“X”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梳理疫情期间制造业发展“堵点”,推动制造业物资生产调度、产业链协同、自动化操作等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发挥龙头企业融合示范作用,搭建行业性数字化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项目,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倍增效应。发展壮大特色软件产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畅通生产循环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 X 软件园作用,积极培育一批软件服务企业,为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二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梳理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做好强链补链工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把优势产业提升为产业链优势。支持重大产业项目集聚,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环节与资源价值区段相匹配原则合理迁移、布局。引导各行业挖掘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单项冠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培育形成若干标志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三要培育提升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传统产业垂直电商,积极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鼓励传统服务业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康养、智慧家政、数字文旅等新兴领域拓展转型。推进大数据、云
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集成应用,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业态。
(三)聚焦创新引领,攻坚核心技术 一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要多措并举着力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器”和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产学研共建力度,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支撑。二要加紧各类人才集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搭建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与培育本土高素质、实干型人才并重,及时解决各层面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营造一流人才创业生态环境。三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针对美国等一些国家技术打压和控制,组织开展...
推荐访问: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全市 经济发展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调研报告:医保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3篇2022-08-17
- 调研报告参考:加强县域公安人才队伍建设几点思考8篇2022-08-17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调研报告【精选推荐】2022-08-25
- 市X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调研报告【优秀范文】2022-09-14
- 人社局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全文)2022-09-21
- 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会的讲话7篇2022-08-17
- 全市“人大代表之家”提档升级开展情况调研报告3篇2022-08-17
- 全市领导干部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主持词及讲话8篇2022-08-18
- 全市法院工作要点3篇2022-08-18
-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5篇2022-08-19
- 2022年度经济发展有关排比句大全(40条)2022-09-05
-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研究2023-09-24
- 2023年度经济发展论文6篇2023-10-14
- 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材料2024-01-14
- 经济发展排比句40例(8月23日)【完整版】202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