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9篇
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9篇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XX区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社区治,郡县安。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社区治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区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社区治,郡县安。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工作,社区治理工作搞得如何,是党和政府执政成效的重要体现。社区治理情况良好,民生基础就会更加牢靠,执政根基就会更加稳定,因此,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党和政府执政根基的有力保证,开展好社区治理意义重大。近年来,XX 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积极创新基层和社区治理工作,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打造了一批特色社区,积极推进网格化建设,创新了部分社会服务,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引导开展了一大批社会活动,全力打造“15 分钟生活圈”,实施老旧安农小区提质提档工程,群众的获得感
不断提升,但社区治理的短板和不足依然突出,需要着力解决。
一、目前 XX 区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社区行政化趋势较为严重。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一级派出机构,接受区政府的领导,但当前街道存在定位不明晰的问题,街道只是在完成政府各条线和各部门交办的指标任务,被行政事务深度捆绑,这个压力传导到了设区,导致社区也存在同样问题,政社职责、定位不清,并且缺乏独立性。社区书记由街道党工委任命,社区财权高度依赖街道拨款,所以社区很难避免行政化趋势,对于街道指派的任务只能“接单”落实。社区由于承担的行政性事务过多,严重影响了社区党建、服务等职能的发挥。
2 、社区工作人员队伍问题突出。一是待遇偏低、积极性不高;受限于区级财力等多方面的原因,XX 区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在全市属于偏低水平,差距较为明显,社区工作人员普通有所看法;社区工作人员上升渠道十分有限,对于职业和事业,普遍没有太多盼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二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偏低、整体素养不高,年龄结构失衡,技能匮乏,整体工作能力不强,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的效果。
3 、社会参与度不高。社区居委会既然是居民自治组织,就肯定需要社区单位、居民的广泛参与,要不然其作用就很难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地域限制、行业限制不断打破,大多数“单位人”转化为“自由人”,多数社区居民对于参与社区事务热情不高,还有部分居民因为参与社区事务后发现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不再想参与进来。这些情况对于社区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多数居民不相熟、甚至不认识的情况下,在多数居民没有参与意愿的情况下,怎样发动单位、企业、居民广泛参与,成为一个难题。
4 、社区服务主体单一。社区工作仅仅靠这几个社区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要开展好社区工作,实施好社区治理,这就需要将社区打造成一个平台,将社会组织与志愿者队伍集聚吸引过来,减轻社区负担,提高社区服务的主动性和精细度,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但 XX 区的现状是社区服务主体较为单一,基本就是社区居委会自身,近几年在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也引进了一些社会机构,但效果欠佳。究其原因,还是未能找到社会服务和实现利润的平衡,政府如果投入过大,政府财力难以为继,政府如果投入过小,社会组织很难实现盈利,社区平台难以为继。
5 、社区信息平台分散。社区的信息资源因能力、体制、经费等要素的制约和限制,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导致共享困难、领域分散。因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用,使得信息十分分散,这就可能造成大量重复劳动,使得社区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因为信息的利用率不高,导致智能化、智慧化社区建设明显滞后。
二、其他地区社区治理可供借鉴的经验 1 、铜陵模式。铜陵市改变体制机制,全面撤销街道办事处这一级派出机构,构建大社区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不断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加强居民自治,实现社会管理和居委会监督功能,以此提升居民自治功能,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2 、太仓模式。其主要运作方式是即政府主导,社区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政府行政与社会自治在功能上进行互补;政府与社会进行深度互动。政府通过实施制度、程序创新,充分调动了各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由单向性、强制性、行政性的管理运行机制向社会化、市场化、平等化的基层运行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一份协议,实行契约化管理模式;两份清单,行政权力的下放与梳理;三社联动,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公众有序参与。
3 、上海模式。上海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新加坡的社区管理经验,把社区治理与市、区两级政府、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突出了街道办事处的地位和作用,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主要依靠行政力量,通过街居联动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将居民委员会这一自治组织作为政府管控的“第四级网络”,紧抓居民委员会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便于管理,但也存在灵活性不高、对财政依赖程度高等缺陷。
4 、沈阳模式。沈阳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重新界定和调整了社区规模,理顺了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条块关系,构建了新的社区管理组织架构和运行体制。其主要做法是:(1)提高社区行政级别。将社区级别定位为低于街道、高于原居委会。(2)合理划分社区。将社区主要分为“板块型社区”、“小区型社区”、“单位型社区”、“功能型社区”四种。(3)构建新的社区组织架构。这个组织体系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党组织构成,分为四个层级。
5 、江汉模式。武汉市江汉区充分学习借鉴沈阳模式,将社区定位为“低于街道、高于居委会”,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和按程序的依法选举,进一步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推动和培
育社区自治。其主要措施是:(1)进一步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上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保障社区的自治性。明确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不是行政上下级关系。重新界定职责,街道负责行政事务的管理,承担所有的行政职能;而居委会只负责社区自治,有权拒绝行政摊派工作。同时还建立社区评议考核,社区有权力考核街道各职能部门。(2)做到工作重心下移。人财物都下层到社区,考评和服务也同时下层。(3)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以保障基层“有权、有钱”为原则,确保社区在协助相关工作时或在承接一般性服务职能时,有权可使,有钱可花。(4)监督到人,责任上肩。明确区街政府部门的职能责任到人、承诺到人、监督到人,严防“踢皮球”,禁止任务层层下发。
上述经验都是属于各地方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地方实情,开展的优化和改进社区治理的有效探索,对 XX 区社区治理工作改进有很多的借鉴作用。
三、关于 XX 区优化社区治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 、以党建为引领。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健全和优化社区党组织架构,进一步构建社区大党建格局。横向上,扩大社区兼职党委委员的数量和比例,吸纳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两新党组织负责人、在职党员等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纵向上,将小区党支部、物
业公司党支部、社会组织党支部、党员服务队、先锋服务社等党组织纳入社区党组织范畴下,实行统筹管理、统一调度,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作用。
2 、厘清职责,边界清晰。对于社区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应该有明确界限,确保社区不会被行政事务过度捆绑,有精力致力于社区服务和建设。根据 XX 区的实际情况,不适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将街道与社区的上下级关系打破,形成独立性极强的社区。但现有体制对于社区发展、社区治理还是造成很大障碍,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要制定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明确街道、社区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对于不属于社区处理范围内的事件一律不得下压;探索实行逆向考核打分制度,社区书记、主任对区直部门领导、街道班子领导的年终考核也有一定的打分权力,确保社区的相对独立性,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发挥作用。赋予社区一定的工作评价权和建议权,以此加强社区对辖区单位、企业、门店的管理力度。
3 、抓住关键点,加强居民参与。以推进“三社联动”为抓手,实现重心下移,实现政府管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探索一条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居民更关心的是自身利益,街道和社区应当紧扣与居民利益诉求高度契合
的关键节点,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中来,以此实现居民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强大动力。比如说,公共服务、生活保障等是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社区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好文章。要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加快推进建立“社区议事厅”,完善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及事务公开等制度,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治理中来,充分调动其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积极性。
4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建议统筹安排,逐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确保不低于其他区县水平,也可采用奖励增长机制,对于表现优异和突出人员按评定结果予以涨薪,形成“相互竞争,推动工作”的良好局面。要严把入门关口,建议招录社区工作人员由区人社局统一招考、招聘,确保素质高、能力强的中青年力量能够进入社区,充实基层力量,逐步改变社区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失衡、工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每年安排一定的干部编制(公务员编、事业编)对于优秀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定向招录,切实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 、打造智慧社区,进一步整合资源。社区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基层窗口,事情办得好不好、快不快,最主要的就是抓好社区这个关口。主要针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要采取“多
变一”的信息采集模式,以各社区为单位,建成信息资源集中平台,实现各条线和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对接、交互使用,做到“一次采集、一次录入、一网全通,全部共享”。要加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对于条件成熟的,要实现全部在网上办理,对于条件不成熟的,最多只让群众跑一次,争取实现“百姓不出门、事情就办成”的效果。下一步,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要实现社区软硬件的互通,由中枢电脑对辖区实行“无死角、全时段、无差错”的全方面监控,实行社区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的目标。
6 、搭建社区平台,推进服务现代化。以社区为孵化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整合资源,培育、发展、扶持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要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因为社会组织一般来说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一般的社资不愿意进入这个领域,但从长期来看,社会组织是具有经济效益的,只是投入周期较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金融运作等方式引导,要形成政策引导、金融撬动、社资跟进的良好局面。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监管,严防有人承办社会组织恶意骗取他人投资。要进一步充实志愿者服务队伍,鼓励提倡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等群体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
篇二: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势下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XX 古称“香山”,属 XX 省不社区的地级市。XX 年,该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市。十多年来,该市以此为契机,坚持“包容增长、共建共享”“抓社区治理就是抓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全覆盖示范市建设,全面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并且有效地将政府公共服务、文体卫生、就业培训、法律援助、治安防范等延伸至基层社区,逐步突破城乡人、内外地两种人的身份壁垒,努力推动全民共享经济、共享服务、共享发展机遇等,从而推进了和美幸福 XX 建设的进程。可以说,XX 通过社区各主体的合作治理及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了社区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也探索了新型社区治理的新体制新机制。透视其社区治理的轨迹,充分体现了“主体多元、内容广泛、工具多样、
研究先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正视问题、走向善治。
一、认清创新社区治理的重大意义 社区治理,即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现代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最能体现社会治理的内在实质,就是要引领全体居民村民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全民共建,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多元主体作用;加强现代社区建设治理,非常合于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通过全民共建,实现人人共享幸福美满生活。加强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善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倡导的社会建设内容,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应该说是关注民生、实现“源头治理”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一是加强社区 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执政党地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加强社区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社区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社区民主管理制度,以基层民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是坚持民生导向,密切党群关系的现实需要。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社区居委会不大,却是服务市民的窗口和桥梁。社区居委会的成员来自最基层的市民,他们与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而,增进党和群众的联系就需要加强社区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使社区服务向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是加强城市管理,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途径。加强社区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是加强城市管理,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也是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区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福祉,增强城区凝聚力、发展力的过程。可以说,有利于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
四是加强社区治理、创新 社会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美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社区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居住区发展成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单位人”变为“社区人”,“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社区管理难度逐渐增大。而思想文化互相激荡,文化多元日趋明显,就显得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尤为迫切。这就决定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破除城市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正视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城市管理实行的是行政直线型体制,而基层则实行的是社区群众自治制度。地方政府通过乡镇对社区实行综合治理,居委会在乡镇的指导下实行自治。在这种直线型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扮演着一个集指挥监督、考核服务于一体的角色。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社区治理中还存在制约社区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XX 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如下:
(一)社区治理经费不足
几年前,中组部、民政部等 10 部委就做好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意见,XX 市政府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但政策有了,却缺少一个有力的部门来督促落实。社区办公条件不强,一些公益性服务设施也不够健全,满足不了社区群众的需要。由于社区治理经费财政投入少、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而政府部门的不少工作又进入社区,却没有落实“费随事转,权随责走”,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正常进行。本来依照《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可以兴办一些服务性事业,但地方政府对社区文体诸活动的设施在场地、租金、税费、引资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扶持办法和政策。这些难免影响社区治理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成员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成员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其参与程度和自我管理水平,是社区治理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当前,一些社区居民、成员单位、驻区企业、社会团体等缺乏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关心社区治理的也不多,致使大量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导致社区治理出现了“上热下冷”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社区治理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有效的,共驻共建共享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社区治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近几年,农村社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都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居民对新时代的社区服务要求也愈来愈高,社区工作的领域也愈来愈广。目前,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服务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社区工作者薪酬偏低,工作负担较重,社会认知度低,造成治理骨干缺少、服务意识不强、队伍建设不力。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势必影响和美社区建设的创新发展。
(四)社区管理职能有所错位
根据《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 三自管理”的基层自治组织。但实际存有职能错位、承担行政职能较多的现象。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职能很难履行好,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等也近乎流于形式。党政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指导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几乎成了領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的准下属机构,社区“行政化”色彩较为明显。这种城区、居委和乡镇、村委职能错位的乱象,应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根本改变,以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健康推进。
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一)探讨模式,实行最佳治理方式
XX 的社区治理实践表明,“XX 模式”正在打破横在城里人、农村人之间的公共管理壁垒,通过社区这个组织,让更多的公共服务有效地进入基层社区,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从而提高了基层自治水平。
1.“2+8+N”社区治理组织模式。“2”指的是,社区组建一个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搭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8”是指,社区服务中心负责 8 项业务,即“党建业务、群团和志愿服务、民政残联、劳动社保、文化体育、人口计生、国土城建、综治信访维稳”等。“N”指的是,根据当地居民实际需
求培育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模式探讨的意义:促进经济先发地区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创新,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参与基层民主的机制创新,促进农村社区外地人与本地人沟通融合的机制创新,激发各阶层民众社区参与热情,加速了人的城镇化。
2.“一员一委一中心”社区治理组织建构模式。“一员”,指社区居委会中的特别委员,具体是居委、村委会通过“推荐加选举”的方式,在外来人口聚集居点,聘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代表为居委、村委会两委特别委员(简称特委)。特委与其他两委委员共同参与有关社区事务管理、监督评议等自治工作。“一委”指的是,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这个协调委员会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内有影响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且依照共驻共建共享的原则参与社区治理。“一中心”指的是,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高标准的社区服务大厅,作为政府在社区的延伸组织,联通市、镇行政部门与服务大厅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为社区居民办理提供 8 大类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主要成效是: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实现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新跨越,整合了社区治理的各种资源,推进了基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促进了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3.1+2+3+N 模式。XX 市东区竹苑社区建议,“1”指的是,社区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和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以承担全社区建设服务管理职责。“2”是指各小区成立综合服务协调管理中心,承担本小区建设服务管理职责。“3”是构建社区与建驻单位联动互助协调管理,营造团结和谐的环境。“N”是指社区和小区社会组织,代表未来的方向。进而形成一个社区、小区、驻建单位三个层面、三者结合共创城市社区建设新局面的态势。
4.1+5+N 模式。即“1”个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5”个重点推进的项目是平安出租屋建设、全民创食安、全民参与矫正社会工作、全民修身、全民公益等;“N”是指,当地居民实际需要培育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中央编译局共建中国社会创新(XX)基地,2015 年 6 月对“l+5+N”项目体系展开了研究,给以了高度评价:认为 XX 市在摸索出“2+8+N”社区建设模式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转向“一员一委一中心”,可以说,既是对原有模式的继承,更是对原有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难能可贵。
(二)抓住重点,实现关键工作的突破
1.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公益性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社区就业、治安法律服务;发展社区的文体科教服务;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构建完整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加大社
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经营服务方面。拓展社区商贸服务范围;促进社区文体服务业发展;规范社区物业管理;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提升社区家政服务质量。重点建设工程方面。大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工程;专业特色街区打造工程;社区居家养老工程;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镇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服务业品牌培育工程。
2.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一是促进四个转变。即从短期滞留向落地归属转变,从零散外出向居家迁移转变,从打工谋生向追求发展转变,从劳力雇用向资源分享转变等。二是促进共建共享。顶层设计上促进社会融合,政治地位上促进参政议政,政策制定上促进民生需求,公共服务上促进社会均等,权益保障上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促进五破五融。**意识形态的地域差异,促进思想观念的融合;**基层建设的单一结构,促进社会管理融合;**制度设计的多元结构,促进工作生活融合;**户籍制度的城乡藩篱,促进身份地位融合;**资源红利的历史壁垒,促进生产生活融合。
3.创新社会合作模式。发挥自发性社会合作模式的功用,让社区不仅成为生活场所,更是成为心灵的“家园”。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方面注重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理论研究表明,一个群体的意见,可以由它本身表达,亦可以由这个群
体中的某个人或群体外代表这个群体的个人来表达,但更有效的是应有这个群体内部培育产生出来的一定团体表达。当前,治理主体参与的关键是,要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度,以改变利益表达不充分、不平衡现状,使其利益表达走向组织化、合法化、正常化。另一方面注重道德重建。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改善民生是应对社会矛盾变化的战略措施,社区治理是应对社会矛盾变化的战术措施,而道德控制则是应对社会矛盾变化的长效措施。只有真正做到寓德治于社区治理之中,使之社会主义道德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为性的社区合作、社会和谐就会蔚成风气,共驻共建共享就会成为广大社区成员的共识。
4.推进社区协商民主。扩大参与,建立基层党组织以引领带动的多主体参与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扩大协商参与的主体。整合延伸,将体制内外的协商资源融合起来。对基层现有的协商资源,可采取“横向整合”、“纵向延伸”的方式综合利用。拓展协商内容,以增强基层民主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渠道收集议题信息;注重提炼群众反映的议题信息的共性,开展集中协商。创新协商方式,实现基层民主协商形式的多样化。广泛采用“民主理财日和民主议政日”、居民论坛、居民民主评议会、社区民主恳谈会等协商方式;注重信息化协商。优化整合协商的议题信息收集、议題确定、协商对话、共识意见落实、效果追踪及反馈环节。健全
相关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规范化、持续化。完善基层民主协商的程序规则;健全基层民主协商的考评制度。培育文化,营造积极参与、理性包容的浓厚协商氛围并形成制度使之固化。
5.构建社区电子网络服务平台。加强村(社区)党员的网络教育管理。完善村(社区)网络支部,实现网上教学在线互动,使网络成为党组织生活的新平台。加强全市行政服务机构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市行政服务中心、部门和镇区行政服务分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三级行政服务网络的上下联通,审批业务数据互通互联统一交换,形成全市统一的行政服务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提高治理效益。做到社区治理的日常工作,要及時录入电子台帐并自动生成各类报表,有关部门的数据在保密的前提下实行数据共享。各部门的考核应尽量利用电子日志进行实时考核,不能仅靠单独检查纸质档案,应该通过信息化手段最大程度地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以了解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创新社区自治方式,达到社区善治的效果。
(三)加大激励,调动治理者积极性
1.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职称和晋升等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薪酬定期增长制度、休假制度和激励制度,以培养其社会认同感。加大从社区优秀管理人员中考录公务
...
篇三: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范文稿一、我县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长期以来都没得到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
2、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行政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更多的是体现在任务下达、政策制定和监督指导上;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直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3、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人员少,志愿者队伍建设更是严重滞后。加之收入待遇偏低,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4、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目前,纵向式的行政组织结构,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及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这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更为主要的是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即便有大多也是形同虚设,并没有有效地开展工作。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在服务居民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不足。目前,我县城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社区只有 9 个,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尚未形成;物业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强管弱服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双报到”
单位虽然已经到社区报到,但志愿服务内容与社区契合度不高、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工作合力。
5、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亟待改善
目前的社区工作,以服务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划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推动助人自助观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了。在社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势必会受到最现实的挑战,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建议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治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我县的社区建设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治理工作。
1、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我县城区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对完善的居民社区设立试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政府直接为群众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社区,进一步强化社区的服务力、执行力。
2、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对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方方面面;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
3、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 200 至 400 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1-2 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4、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研究制定关于强化社区治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
标准,理顺与政府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健康有序运行。
5、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党的小组或支部,并全方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类社会团体为依托,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共驻共建组织体系。要进一步巩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对于一些必须交由社区办理的事情,要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相应的经费和职权。街道党委要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力度,帮助其理顺社区与业主委员会、民间组织的工作关系,推进社区由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性组织。社区要加强主体意识,把闲散在社区的代表委员、草根能人等优势资源组织起来,通过联席议事听取群众心声,打通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由“替民做主”向“让民做主”的转变。建立和发展与社区工作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
团员、少先队员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共驻共建、互利多赢的共治格局。
篇四: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关键在于创新社区治理工作。为此,我们就 XX 区社区治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对如何创新社区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有了一些思考。
一、XX 区社区治理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XX 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抓“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实验契机,着力强化社区建设和服务治理功能,逐渐形成“一核多元、互动共治”的基层社区治理新格局,“城乡社区一体化”的社区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先后获评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
会工作服务综合示范地区等“国字号”殊荣,XX 区“社区微治理”项目获评首届“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XX 区社区微治理”、院前社案例被列为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实验区经典案例。XX 等 20 多名中央及省部委领导先后视察XX 社区建设工作,高度肯定了我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做法。
(一)组织机构健全,社区建设成效显现。随着 XX 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作为城市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XX 区委、区政府顺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把社区建设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来抓。先后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小组、“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加强了对全区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在今年的村(居)换届选举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社区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同时重视社区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加强岗位培训、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社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效提升。
(二)加大财政投入,社区设施日益完善。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财政预算,逐年
加大投入。近 X 年来,全区共投入 X 多亿元,用于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三级网格化平台、社区及配套活动场所建设等,社区建设经费每年递增约 20%。每个社区每年财政拨付 X 万元至 X 万元办公经费。全区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X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X 个、社区文化站(室)X 个、社区“四点钟”学校 X 所、社区志愿服务义工队伍 X 个、居家养老服务站 X个等,社区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三)创新管理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便捷。积极开展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推进机构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的“三个下沉”改革,实现“就近办”;创新“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一平台”覆盖的“四个一”举措,实现“马上办”。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率先全省建成区、街、社区三级的集基础信息、指挥调度、事项处理、绩效考评“四位一体”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统一办事程序和办事标准要求,实施办事规则标准化和监管考核常态化,实现了基础数据“全息化”、指挥调度“可视化”、事项处理“智能化”、绩效考评“科学化”。。
(四)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社区氛围和谐稳定。通过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开展社会治安防控平台建设,强化了治安安全隐患排除,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通过社区矫正、法制宣传教育、社区调解等项工作,及时排查化解矛盾,有
效维护了社区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厦门金砖会议期间,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管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力量群防群治等行动,积极汇聚全民力量,发挥全民参与的最大效果,共同为金砖会议的成功召开保驾护航。
(五)注重文化品牌建设,推动社风民风提升。全区 X家社区书院如火如荼建设和推进,积极打造弘扬优良家风、传承耕读文化的重要平台,天竺书院所在的天竺社区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依托社区书院,开展一系列弘扬优良家风、传承耕读文化的群众性活动和村情村史、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先进典型“四上墙”活动;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六)首创台胞社区助理,两岸社区日益融合。依托全国台联在 XX 设立的两岸社区交流基地,全国首创聘用台胞担任专职社区主任助理。以“政府+台胞+协会”模式,面向台湾社会、重点面向台湾中南部地区公开招聘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全区共有 43 名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实现全区 43 个村(居)全覆盖。通过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链接两岸基层交流,促进互学互鉴、双向交流。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充分借鉴“先造
人后造物”等台湾社区营造理念,建成省内首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闽台生态文化村青礁村,参与建成了芦塘、金沙、沧江等一批社区书院,弘扬耕读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 区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建设与发展仍不够平衡。我区社区建设层次不一,城市社区和“村改居”社区、农村社区之间,在软硬件设施、社区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村改居”社区、农村社区在公共资源配置、管理服务意识、社区工作者素质等方面与城市社区差距较大。多数“村改居”工作中遇到的集体资产量化“瓶颈”问题,影响了“村改居”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村改居”后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顶层设计还不够系统完善。在社区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员推行一岗多责的同时,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到位,仍然按照“以条为主”进行业务部署和考核管理,相关业务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壁垒,无法实现业务部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的自动匹配、比对,社区网格员多头指挥、重复劳动的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效
能提升。社区办公场所规划建设还不够到位,导致社区办公用房和公共服务用房出现了窘迫的困境,部分新拆分设立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难以找到合适的地点和场所。
(三)社区人才队伍仍存在隐忧。近几年来,政府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落实权力下放的同时,把大量属于自身部门职责的行政工作“下放”到社区,造成社区工作涵盖面大,社区行政事务多,有的社区上墙的工作职责近百项,便民服务事项 85 项。目前,社区网格员工资待遇存在各区不统一的问题,我区社区网格员实拿工资总体在 2500-3000 元之间,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素质要求不相匹配,影响社区人才队伍的稳定。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建对社区治理的引领作用。加强和改善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推行“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度,完善区域性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一线破难、小事建功”专项行动,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着力解决社区治理的问题和民生服务的“关键小事”。全域推行网格党建,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每一个治理网格,支持在社区社会组织中建立功能型党支部。
(二)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高社会对社区工作认知。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省、市有关社区建设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宣传,使居民对社区工作有更多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树立社区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促使社区成员单位和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建设氛围。
(三)拓展服务内容,不断健全社区工作体制机制。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完善社区服务。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建设的立足点,拓宽服务领域,推进社区服务多样化。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管理功能,精心设计服务管理项目,大力推进社区就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居家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努力实现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要推进社区安全服务,完善社区防控机制和治安服务网络,健全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法律宣传和教育,加强社区矫正等工作。要创新服务形式,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社区服务行业。
(四)强化文化建设,不断激发社区组织内在活力。要建立健全各项活动制度,并充分利用社区书院、活动室、文化广场、学校操场、驻社区单位的服务设施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深入发展社区文化团队建设。要利用社区平台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载体,广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阵地,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
(五)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区、街道与社区居委会的各自职能,对于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 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工作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通过加强网格员业务培训,完善网格员选拔聘用、目标考核、管理使用等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激励,创设荣誉社工和社区工作人才特殊津贴,把优秀社工纳入人才储备库管理。实施社区领头雁工程,强化社工队伍的培训,打造全能型社工。
(六)加强协调合作,着力改善社区居住服务环境。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规划配套标准,补齐老旧社区服务
用房和基础设施等短板。定期分析研究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和解决好诸如社区办公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房、“村改居”社区集体资产量化改制等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督促检查相关单位和部门履行社区建设职责。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预留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场地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用地。对已验收但未提供相应配套公用设施的住宅区,要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找准自身工作与社区建设的结合点、切入点,支持、指导社区做好党建、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篇五: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积极创新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是践行党的宗旨,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加强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是落实民生优先,满足居民现实需要的具体体现。XX 区民政局作为指导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从实现群众生活需求入手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社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一、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社区的有效治理必须依靠居民积极参与。但现实情况是居民对于社区举办的活动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商品房小区,大多数居民只有在办理相关手续需要社区盖章时才与社区发生联系。
参与社区活动的内容也大多集中在文娱活动、治安巡逻、志愿者活动、社区选举、参加社区座谈会等,而且频次偏低、年龄偏大、人群相对固定,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身体性参与多,思想性参与少;“在场”式参与多,意见性参与少。
2 、社区自治功能还有待增强。一是社区治理角色错位尚未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权责边界不清晰,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负担过重,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偏弱。二是社区治理多元参与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包办过多,居民自治活动的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缺乏长效机制。三是社区治理资源分配不均。老旧城区社区硬件资源相对不足,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老化,亟需更新换代;新建社区便民服务网点较少,便民服务需要加强。
3 、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够。目前,社区组成人口构成复杂多元,人们频繁职业流动,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存的社区服务格局。以上现象都从客观上决定了社区服务需求的差异性,社区服务的外延大大扩展了。目前政府购买提供的社区服务内容较为单纯,购买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够。
二、XX 区社区治理工作做法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社区治理用“ 巧” 力。区委、区政府从健全保障机制入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确保社区治理有政策支持、有阵地办事、有人做事、有资金保障。一是抓政策落实,健全制度架构。相继出台了《关于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XX 区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XX 区十佳社区自治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方案》等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立了“选聘结合,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两委成员实行居民化、义务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聘用制,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职数,常住人口 X 万人以下配备 X 人、常住人口 X 万至 X 万配备 X 人、常住人口 X 万以上配备 X 人。“选聘结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了社区管理体制。二是抓资金保障,健全支持体系。区财政根据社区规模大小为每个社区提供工作经费 X 至 X万元,每年为两保人员和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单独安排人员经费 X 余万,每年安排 X 万元专项经费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为考取社工证的工作人员发放 X 元奖金。三是抓服务用房,强化基础建设。将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提质改造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 亿元,集中城管、园林、市政合力,对水表、电力、燃气铺设、地下管网等十个项目进行提质改造。通过社区合并、购买、开发商提供、棚改新建等方式,完成 X 个社区的办公
服务用房达标建设,新增用房面积约为 X 平方米。抓好活动阵地建设。按照多元开发、集约共建、有效利用原则,挖掘社区办公阵地以外的单位用房、社区公园、居民楼栋、党员家庭等资源,共打造社区党员教育活动基地近 X 个、先锋工作室 X 余个、党员服务站 X 个和党员中心户近 X 家。四是抓队伍建设,提升业务素质。将社区主职每年分批选送到浙大、清华、复旦、中山等名校培训,重在拓展思维视野;将社区“两委”成员纳入区委干部培训范畴,定期轮训提升技能;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社区基干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目前我区有获证的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共 X 人。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进行提标,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人均年工资水平为 3.5 至 X 万元。
2 、增强社区活力,社区治理重“ 内” 力。我区紧紧围绕社区这个基础平台,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一是搭建居民参政平台,提升社区民主自治。推进社区共商、共议、共管的“三共”管理模式,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主导、片区管委会主理、庭院理事会协理、群众参与的“1+4”共商模式;形成了社区大事由社区党总支提议、社区议事会商议、社区党员大会审议、社区代表大会决议的“2+4”共议模式;定期召开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开展群众评议社区工作人员、党员联系户评议社区党员、评议党总支和社区活动的“3+4”共管模式。
二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抓好网格阵地建设。按“一网四图”模式,将全区划分为 X 个党建网格,成立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 X 个,组建网格服务团队 X 个,将社区直管党员、机关联点干部党员、在职党员沉入网格,实行组团式、专业化、联动式服务。三是社区减负增效,提升社区服务效能。结合社区职能职责,根据我区社区工作实际,对社区原有的部门延伸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职责进行了清理、规范、整合。清理后,凡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区直部门或街道不得随意转嫁给社区。切实减轻社区负担,提升社区工作效能。
3 、发展社会组织,社区治理强“ 合” 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我区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社区至少有 7 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从社会治安服务队、医疗服务、未成年人帮教、关爱老人服务等方面为居民群众服务,有力的补充了政府公共服务,丰富了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二是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率先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服务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万众和社区服务网络公司、常青树老年公寓、心翼会所等专业化、规模化社区服务企业开展社区服务,承接政府职能,延伸政府管理服务触角。开通了 96880(就来帮帮您)服务热
线,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养老、精神慰藉、医疗卫生、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实现了服务网络全覆盖。三是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品牌。各社区结合各自实际创新社会管理,为辖区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如西湖社区创新推出了关爱空巢老人的“寸草心”系列服务活动,让“白领社区”充满了儿女情;德政园社区开展了“党员 110”活动;锦林社区的“淘书吧”,为社区居民开展图书快递服务;韶光社区的“小蜜蜂”爱心驿站,为辖区内小朋友提供义工服务活动开展的平台;XX 街道“汉道工作室”,开拓了社区社会工作职业化服务新局面;滩头坪社区的“达佳工作室”,通过金牌义工王达佳带动辖区内青少年开展义工活动;丰泉古井社区建立的“庭院帮帮站”,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化龙池社区的“档案一本通”、“圆桌会议”工作模式,议解居民身边事,真正直通百姓心底。社区服务在实现了“一街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社区多亮点”的服务格局。
三、对策与建议 1 、不断增强社区居民自治功能。充分利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惠民资金,紧紧围绕激发社会活力和提升服务能力的工作重心,注重多元治理,通过合理运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协
商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社区活力,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定权切实交给群众。
2 、充分发挥多 元主体的积极作用。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联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提高行政效能,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职能边界和工作关系,积极推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对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监督,增强驻区单位在社区治理中的责任,推动形成共驻共建、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
3 、不断壮大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继续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在服务中实施治理、在治理中体现服务。积极构建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者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共同发展。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
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新体制。
篇六: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 思考
作为城市治理的末梢和基础,基层治理要求主体多元化、过程协商化、资源广泛化、结果持续化、约束公约化。但从当下的实践看,基层治理在上述五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主体单一、协商不够、资源来源不广等问题。为了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工作主体上要更加注重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工作过程上要更加注重双向的沟通协商,资源来源上要更加注重各方统筹,工作持续性上要更加注重建管治并举,约束机制上要在法治和德治基础上,更加注重以约而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 XX 杨浦滨江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末梢,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近年来,XX 基层社区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做出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但对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基层治理的“实然”与治理内在要求的“应然”相比,还存在问题和不足。文章在厘清与治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何谓基层治理 要弄清基层治理,首先要理解“治理”的内涵。广义上来说,“治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就是“统治”加“管理”的简写,这个意义上的“治理”早已存在,其含义包括统治、整治、管理、管治的意思;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是国际社会科学界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范畴,对应于“统治”。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多学者和機构都对治理进行过定义。比如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认为,
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有 4 个特征:(1)治理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不以支配而以调和为基础;(3)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4)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更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社会治理则是治理理论理念、方式方法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和体现,而基层治理则是社会治理在城乡社区的应用和体现,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综合上述理论,可以把“基层治理”理解为:基层治理对应传统的基层管理,就是基层各利益相关者在社区工作实践中,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或者解决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充分沟通、广泛协商,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实现的结果。基层治理有如下特点:
1. 主体多元化
基层治理是“大合唱”不是“独角戏”。《决定》提出的“28个字”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 16 个字都是讲工作主体的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
划分,支撑一个社会运作的事务(物品)有三类:公共事务(物品)、私人事务(物品)以及介于公私之间的混合事务(物品)。涉及基层社区的事务(物品),既不像是纯粹私人的事务(物品)比如面包、衣服、购物、理发等,由群众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自主决定;也不像纯粹的公共事务或物品如国防、外交、治安等,由国家通过强制征税的职能予以实现,往往介于公私之间,涉及不止一个利益主体如小区道路停车、楼道堆物清理、加装电梯、车棚改造等,都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也不应是政府单一主体的事情,需要政府与社会、市场各类主体发生更为密切的联系,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2. 过程协商化
从治理的内在要求看,众人的事情需要众人商量。统治和管理往往带有强制性,而治理则倡导合作、对话、协商。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一个相当长时期,作为统治主体的国家具有强制力,甚至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而在治理体系中虽不能完全排除强制,但体现更多的是平行的权利关系,故而更多要靠合作,而不是靠强制命令。所以根据治理理论,要在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不是单方面的行政指令,而是以协商为基础的决策、执行、反馈机制。
3. 资源广泛化
基层治理所需资源既不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获取,也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机制获取,而是各种机制和各种资源的揉合,尤其是在当下街道财力有区级保障的前提下,更需要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最大限度撬动方方面面资源的投入。从横向看,需要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资源;从纵向看,有市级资源、区级资源、街道资源、居委资源、居民资源、辖区单位资源、社会组织资源等,资源来源无论来自哪个单一一方,都难以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
4. 结果持续化
一定意义上,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强调的都是效率,其区别在于:行政机制靠令行禁止,市场机制靠等价交换;但社会领域不能靠行政命令和等价交换以求效率,需要通过协商沟通以求长效和持续。比如对于涉及基层的项目建设,治理需要更加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考虑,不能重建设轻管理;再比如对于社区管理,治理强调标本兼治,而非运动式执法,否则就会陷入行政化的管理惯性,容易出现治理——回潮——再治理——再回潮的循环往复。
5. 约束公约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规范和约束我们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法律是刚性的,需要国家强制力;道德是柔性的,依靠个人内省和自觉,上面述及的民约、公约则是介于法德之间,刚柔并济。治理就是要将充分协商、达成共识的内容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约,形成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一种约束。
二、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从工作主体上看,政府主导有余,而市场和社会参与不足
社区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领和支持,但绝对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动,如此则是以治理之名陷入管理甚至控制之实,就会造成社会成员的依赖性,影响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相对充裕,再加上项目实施过程中过于追求效率,进而在基层治理中有政府大包大揽的倾向,而居民往往拥有“太多的权利,太少的责任(too many rights, too few responsibilities)
”,在事关自身的社区公共事务如美丽家园、小区停车矛盾、垃圾分类等中,往往更多做“裁判员”,而不做“运动员”,成为消极的观望者和积极的批判者。
2. 从工作过程上看,从上到下行政化推进有余,而双向沟通协商不够
没有参与感就没有获得感。而有效参与则内含“简单事情复杂化”的逻辑,行政机制却倾向于“复杂事情简单化”,其内在逻辑对自下而上的沟通有所排斥。基层治理“必须奉行过程主义的导向。以目标和效率为导向的治理往往导致良性互动的丧失。”在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比如美丽街区、美丽家园,从设计到建设,往往成为基层政府单方面行动,行政化的色彩比较浓厚。
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因在程序上未有效征询居民意见就缩减绿化、大件建筑垃圾集中堆放点、释放停车位等,也经常招致居民投诉。这种降低双向沟通协商以追求效率的导向,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老百姓的获得感。居民区自治基金项目和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这种情况也较为普遍。
3. 从资源来源上看,公共资源投入多,而社会资源尤其是居民 资源投入不够
一方面,从面上需求看,存在基层治理对资源的需求无限与政府资源投入有限的矛盾,随着 2019 年以来公共财政收入因大规模减税降费以及宏观环境变化增幅明显下降,供需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从具体事项看,又存在政府资源投入过多,因“集体行动的困境” 导致社会资源投入
不足的问题。比如美丽家园建设,本该由居民投入的部分,也以“墊资”的方式由公共财政投入;还有一些智慧社区项目,无论是属于纯公共部分的市政道路,半公共部门的小区出入口,还是纯属私人物权的小区内部的信息化设施,也都由公共财政包揽。这不仅影响公共财政的公平性,而且会使公共财政投入无法可持续,且容易产生挤出效应,抑制市场和社会资源的投入。
4. 从工作持续上看,前期的建设改造投入有余,而改造后的管治投入不够
2019 年 11 月,******在 XX 考察时强调,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但在基层实践中,往往存在重视前期的建设或改造,而对后期的管理考虑不够、投入不够,主体责任也不明确,导致“建设改造——破旧损坏——再建设改造”的循环往复,难以持续。
特别是美丽街区、美丽家园、“三微治理”(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等硬件建设项目,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前期由政府大包大揽投入,但在项目谋划时,没有考虑如何保障后续管理的人、财、物,管理主体责任如何划分,最后不得不由政府托底,即便有所考虑,但由于落细落实不够,也很难落地实施 ,很容易陷入上面提到的循环。
5. 从约束机制看,以法而治和以德而治有余,而以约而治不足
现代社会,无时无处都需要规则,否则就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运转体系。这种规则既可能是法律、道德,也可能是规约。目前,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从政府角度,对一些社区治理的中的突出难题——比如跨门营业、违法搭建、楼道堆物、加装电梯、停车管理等,按照法律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多,但往往依赖运动式执法,很容易回潮,效果难以持久;从居民角度,依照不成文的道德规范,对个别居民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诫的也有之,但由于道德基于内省的约束特性特征,有效性也受到很大局限。
三、提升基层治理的对策建议 1. 从工作主体上,更加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着力形成更加均衡的多元治理结构
发挥居民主体作用是民众政治地位和“主人翁”精神的直接体现。群众路线不仅要一切为了群众,还要一切依靠群众。针对当前社区治理中政府主导有余,而市场和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一是从思想观念上,要摆脱传统的政府的“父爱主义
( Paternalism)”思维,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真正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相信群众,才会在工作中依靠群众,千方百计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培塑社会建设领域的“参与式接受”⑦。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大到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小到“三微治理”,无论前期的规划设计、中期的建设改造,还是后期的维护管理,都要充分听取、广泛采纳居民意见建议,居民在参与中不断提升公共意识,从消极的观望者转化为积极的参与者,使政府主导推动与老百姓的日常感受、日常需求紧密联系,才能不断地构建并持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包括居民多元共治)的体系,不断向善治的目标迈进。
2. 工作过程上,更加注重双向的沟通协商,着力形成“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 的工作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虽然治理不能完全排除单向度的强制,但更多是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度的沟通协商,才能求得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降低决策执行的成本。为此,建议从以下两方面作出改变:一方面,改变精英主义的思维,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高手在民间;从管理学上看,专业人士追求的所谓最优方案是不存在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可以
在小区中动员既热心公益,又由一定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历的居民组成“美丽家园建设协理小组”(不用项目建设中常用的“监理小组”或“监督小组”),全程参与美丽家园项目方案设计、硬件建设以及建设后的管理。另一方面,畅通双向沟通协商的通道。从上而下,对于由街道或居委发起的议题或者事项,可以通过小区微信群、网上 E 睦邻、小区公告栏等方式,就相关议题、方案、实施路径、后续管理等,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从下而上,对于居委会以自治基金或者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全额或部分支持的项目,可以追问四句话:第一,是居委会想做还是居民想做?第二,是少数居民想做还是大部分居民想做?第三,居民自己是否参与了方案的制定和资金的支持?第四,相关项目实施以后的后续管理是否落实?如果这四句话都讲清楚了,说明小区充分搭建了居民沟通协商的平台(比如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畅通了自下而上实质沟通的渠道。
3. 资源来源上,更加注重各方统筹,着力形成资源来源更加广泛的投入机制
社区的有效治理不是依靠公共部门单向度的资源投入可以实现的。由于“监管公共部门的机制是政治机制,控制私人部门的机制是财务机制” ,所以公共部门往往很少考虑公共行政的结果所要投入的成本,尤其在“预算硬约束”和“绩效
评估”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公共部门没有足够动力去费时费力调动市场和社会资源,进而形成了现实中的政府“花钱买好”的情况。为此,一要改变对基层官员的评价机制,不仅要看行政结果,而且要看导致这个结果的资源投入情况,否则就会形成官员拼命争取公共资源打造不可持续的“盆景”。二要善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篇七: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3 篇关于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1
一、我县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长期以来都没得到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
2、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行政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更多的是体现在任务下达、政策制定和监督指导上;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直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3、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人员少,志愿者队伍建设更是严重滞后。加之收入待遇偏低,没有建
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4、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目前,纵向式的行政组织结构,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及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这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更为主要的是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即便有大多也是形同虚设,并没有有效地开展工作。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在服务居民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不足。目前,我县城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社区只有 9 个,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尚未形成;物业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强管弱服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双报到”单位虽然已经到社区报到,但志愿服务内容与社区契合度不高、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工作合力。
5、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亟待改善
目前的社区工作,以服务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划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推动助人自助观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在社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势必会受到最现实的挑战,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
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建议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治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我县的社区建设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治理工作。
1、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我县城区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对完善的居民社区设立试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政府直接为群众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社区,进一步强化社区的服务力、执行力。
2、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对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方方面面;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
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
3、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 200 至***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1-2 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4、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研究制定关于强化社区治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理顺与政府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健康有序运行。
5、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党的小组或支部,并全方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类社会团体为依托,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共驻共建组织体系。要进一步巩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对于一些必须交由社区
办理的事情,要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相应的经费和职权。街道党委要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力度,帮助其理顺社区与业主委员会、民间组织的工作关系,推进社区由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性组织。社区要加强主体意识,把闲散在社区的代表委员、草根能人等优势资源组织起来,通过联席议事听取群众心声,打通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由“替民做主”向“让民做主”的转变。建立和发展与社区工作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共驻共建、互利多赢的共治格局。
关于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2
******专门赴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指出“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作为一名下沉社区的工作人员,在 1 个多月的实践、观察、思考基础上,形成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对现阶段社区防疫工作的认识
2 月 17 日以来,笔者先后在河西区柳江里社区和西园南里社区值守,先是夜间,隔天一次,后为日间,每天一次。在认真做好值守各项工作,包括测体温、登记等基础上,还适当开展统计分析,做好必要的为居民服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与社区同志沟通落实。日间岗还与一道工作的天津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韩世洲、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的尹鑫华两位同志自发成立了党员学习小组,组织开展学习、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小型八段锦健身、适当开展问卷调查等。有的写表扬信,有的送水送物,工作得到领导肯定和居民朋友的赞许。通过认真学习和社区一线值守工作,结合对河西、和平等区 20 多个社区值守岗位的调研了解,形成以下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社区防控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作为防控的最前线,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还就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作用,做好深入细致的人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天津还肩负北京“护城河”和京津冀联防联控的特殊使命,要牢记天津之“特”。做好天津的社区防控工作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清醒认识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艰巨。******在 3 月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在充分肯定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持续向好的形势发生逆转。当前,一方面国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容易出现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加之长时间的坚持工作大家比较疲惫也容松懈。另一方面,国际疫情高发,增长迅猛,形势复杂严峻。
第三,实现“双战双赢”的艰巨任务也给社区传导压力。当前,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做到“双胜双赢”。天津规上企业和重大项目基本已实现复工复产,商贸流通企业和其他中小微企业也在陆续复工复产,下一阶段学校也将分级分批正式开学,社区的人员流动性明显增高。笔者值守的小区,5 个门栋***户,每天下午 2 至 9 点间,出入人员总数从 3 月初的***人左右,20 天时间增长 1 倍多,达目前 200 多人,其中小区居民占 60-**%,租户及其他人员占 20-**%。
第四,做好当前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密切干群、党群关系的特殊重要时期。中国深入细致的疫情防控工作和明
显的成效等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大增强了国人自豪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现实大课。大批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协助开展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和言行举止,无形中让民群众感受到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和为民情怀,从笔者所在岗位居民写表扬信、送水果、送坐垫等足见一斑。
二、好的做法及值得关注的方面
(一)好的做法
通过在河西区的社区值守实践,以及对河西、和平等区二十多个点位的调研了解,笔者认为天津在社区防控中有以下好的做法。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防控工作,指挥统一,措施得力。二是注重党员先锋岗建设,注重开展党建引领值守工作。三是各区有统一的要求,各街道有比较细化的流程。笔者到街道报道时就进行了周到细致的讲解,有相应的资料,大家一目了然。四是一般各街道同时段同类值守人员都建立了微信群,或其他沟通平台,便于应急处置及沟通交流等。比如 3 月 18 日晚大风很多岗位求助,各种值守微信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五是区街领导经常慰问指导,社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每次到岗检查,必要时协助工作,指导监督得力,服务及时到位,关怀温暖人心。六是物资、资料等保障有力。
(二)值得关注的方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相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方面值得关注,值得进一步加以重视。一是有的同志对社区防疫工作的认识还不够高。个别同志还存在为值守而值守,也有少量的同志逐步出现放松心理和麻痹情绪。二是有的岗位在值守中存在“松劲”的现象。比如,对健康码或出入证、车证的寻问和检查从简或从免,有的出小区干脆不检不问了。三是一些细节上注意
得也不如当初了。比如对一些“可疑”人员缺少细致的寻问了解等。四是偶尔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比如,有的区夜间、日间值守标准不完全一样。有的老旧小区值守人员安排不过来,夜间锁门。有的发放出门证及车证统一在社区发、个别的在门岗发。五是对社情民意及心理疏导关注还有待加强。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站位。特殊时期,要深入学习******多次针对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央和市委的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工作站位,服务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安排,一丝不苟做好防控工作。可通过再鼓励动员等形式,帮助大家把有所松懈的情绪再绷紧起来,帮助大家对当前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再认识,再提高。切实做到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2.研细统一标准。针对现阶段防控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研究优化值守工作标准,突出新的工作重点,统一日间、夜间值守工作内容。比如突出居家隔离人员、境外输入人员、外地返津人员、不同区域流动人员等防控措施。按照优化后的标准,需要各班值守人员落实到位,不打折扣、不留死角。比如进门、出门一样对待,资料...
篇八: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乡村建设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乡村社区在提供良好生活条件和优质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能,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关系弱化等问题。改进乡村社区治理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文明程度,促进失地居民再就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乡融合的过程,其目标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市和乡村差异化协调发展,达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治理有利于激发乡村内部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乡村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居住方式既可以满足居民对良好生活条件的需要,又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有效地进行
乡村社区治理可以化解居民内部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城乡和谐发展。
一、乡村社区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一些乡村劳动力从农活中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原有乡村结构被改变,出现“空心化”现象。地方政府通过“拆撤合并”的方式让农民集中居住,将闲置的、利用不合理的土地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建设村民安置小区。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多,农民在基本实现小康后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撤村并居”“留守人口集中居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社区逐步兴起。
乡村社区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村,又有别于城市的居民社区,它是由若干个传统的行政村通过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而成的较大的行政村,多位于交通便利的乡镇核心地段。乡村社区与传统农村的区别在于人口结构、管理手段、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服务功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乡村社区不仅仅是简单地人口集中居住或乡村翻新,其本质是让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关注居民的利益诉求,提高服务能力,减少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达到城乡和谐发展的目的。由于乡村社区成因多样,结构复杂,乡村社区的治理也面临很多挑战。
二、乡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乡土关系弱化,凝聚力下降
乡村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农民集中居住,随着村庄的合并,打破了原本以血缘、亲缘、地域为纽带的传统的封闭的村居格局,村民关系渐趋生疏。同时,还有来自不同村庄的外来人员的加入,原属于不同村子的村民成为了共同的社区居民,曾经的乡土关系被弱化。乡村社区虽然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但这种居住方式不利于村民间互帮互助,尤其是社区内公共空间较少,原有的乡村中沾亲带故的亲缘关系逐渐被组织化、制度化的规定所取代,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被削弱。因此,乡村社区的居民如何成为“好邻居”是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转变乡村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要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
(二)体制和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之间在各方面的联系都明显加强,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政府实施了很多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乡村社区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村社区将原有散落的
村庄进行了整合,但是在管理中部分保留了原有的村级机构,存在同一社区内的居民归属不同的村委会和党支部管理的现象,这种方式浪费了管理资源,更降低了乡村社区治理的效率。体制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只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观念,建立新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距,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农业逐渐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作业,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些农民失去土地获得拆迁补偿款,因此需要转移的劳动力。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两类:一是乡村原有的剩余劳动力,二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土地变为工业用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再加上原有的乡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依靠土地又无法再就业,这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劳动力的素质是制约再次就业的关键,乡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竞争力弱,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政府部门组织的就业培训多以家政服务和建筑工程为主,目的是帮助劳动力快速就业,但仅在数量上增加就业量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就业的质量。
(四)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现象,不惜牺牲环境来赢得经济高速度发展。工业产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城乡一体化又为工业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而工业的发展又主要是以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但畜禽粪便等污染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居民对环境问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同时,乡村社区居民原有的生活模式被打破,还留有原来的生活陋习,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随意丢弃,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改进乡村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构建有特色的乡村社区文化
乡村社区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居民提供住房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为居民提供一个现代文明的精神家园。乡村社区正处在城市文明和乡土文化交汇的集中地带,构建有特色的乡村社区文化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乡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上结合现代化的元素,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是乡村社区文化治理的主体,在加大
对乡村文化治理投入的同时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组织的组建,尤其是鼓励社区居民自己组建文化团体。通过以图书馆、社区中心、健身广场、文化室为基础,以有线电视、无线网络、广场活动等为辅助工具,举办各种社区居民喜欢的文艺演出,全面促进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明确乡村社区居民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借助文化活动的影响使居民逐渐转变生活方式和观念,使其向市民化的转变。
(二)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的创新
乡村社区承载了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功效,政府提供必要的供给但并不等于政府要完全包揽,可以尝试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有意愿的企业参与乡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使政府、市场、乡村社区居民等都参与到资源整合中。乡村社区处于兴起之时,各种基础设施都要逐渐完善,物业、交通、无线网络等服务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择优引进。引入竞争机制由多元主体参与管理乡村社区事务,有利于集中力量保证服务质量,既是对公共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又是对供需不平衡的一种补偿。在行政服务方面应秉承方便高效的原则,以提供窗口式服务建立乡村社区服务中心。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些居民失去土地后看病养老风险增加,从最主要的民生问题入手,建立乡村社区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
险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倾斜,由国家财政、乡镇政府和社区集体经济共同筹集资金。
(三)促进多种方式就业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可以以工业产业为主导配合其他产业建设引导社区失地居民合理就业。由于多数居民原来以农业种植为主业,缺乏其他专业技术、技能和资金支持,因此要想引导他们合理就业,转变职业融入城镇生活,就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同时,还要对居民普及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法律常识,保障乡村社区居民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重点扶持第三产业,如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产业,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四)重视社区规划和环境治理
在乡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考虑到居民的舒适度和方便程度,采取就地改造和异地新造相结合的方式,将结构混乱分散、基础设施不足的乡村建设成为运作有序、设施完备、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文明乡村社区。由于各地乡村存在差异,在建设时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因地制宜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科学制定乡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加快乡村社区的道路修建,以确保与城镇的信息交流和经济合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居民就业,吸取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宜居生态环境,结合各地传统特色发展第三产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乡村转型发展做好基础。
篇九: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层反映: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基层反映: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期,按照“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法治平安建设”专题调研的工作安排,肥东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县直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深入部分乡镇(园区)、村(社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随着工业强县和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因征地拆迁、城镇建设、房产物业、交通营运、城市管理、劳资纠纷、医患纠纷、“涉老”群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也将随之增多,有的矛盾化解难度大,给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严重挑战。
(二)是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刑事案件特别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仍较为突出,打击与防范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三)社会治安联动机制尚不完善。群防群治基础工作薄弱,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社会治安应由公安一家抓的认识误区,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村民小组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作用没有真正发挥,综治工作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
(四)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难度加大。以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杂人员等为重点的人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随着城市扩容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以及经济持续发展,流动人口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成分复杂的趋势,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五)虚拟社会管理还存在困难。网络事件初显端倪,“一人发贴、众人关注”,互联网移动上网及网吧管理难度较大。网络事件对现实维稳影响较大,值得认真研究。
(六)基层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少数乡镇对综治维稳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被动应付。部分村(社区)矛盾排查机制,联动联调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对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使一些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引发重信重访和越级上访,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修订调整基层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考评体系。按照现行的综治目标考评设计,市级直接考核乡镇是可行的,也非常必要,但在考核指标设计上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可
防性案件指标来实施奖惩,这对大多数乡镇(园区)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基层社会治安的成效如何,绝不是一个指标就能反映出来的,建议结合市级平安乡镇指标体系的制定,科学合理地制定基层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由各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考评,统一上报结果,市级抽查复核确认,从而体现综治考核的公平公正。
(二)统一建设专业警务辅助队伍。目前比较薄弱的是专业人防力量建设严重滞后,建议省市以文件形式规定县(市、区)政府按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招聘治安警务辅助人员,解决基层专业力量不足问题。根据现阶段基层公安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明确县(市、区)政府为责任主体,按人口规模的比例,由县(市、区)级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公安统一招聘,组建县(市、区)级专业治安警务辅助队伍,落实公安统一管理培训,统一调配使用、统筹待遇保障,从而在根本上弥补和解决基层治安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以专业人防挤压农村各类侵财性案件高发的空间,为农村的和谐稳定提供根本保障。
(三)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整体水平。健全基层地方组织机构和制度措施,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触角伸向社会各个角落,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调处质量,坚决杜绝因调处手段简单而造成新的矛盾和不满情绪。充分发挥信访的主渠
道作用,及时了解并处理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
(四)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方式,消除不稳定因素。积极探索建立公安、人社、民政、计生、教育、房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联动机制,稳步推行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和完善以居住证管理为中心的流动人口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的解决。完善房屋出租管理制度,引导出租房业主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协助力量。加强城中村、村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集中的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管理,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出租房、小旅馆、冼浴中心等流动犯罪多发部位实行重点监控,有效遏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
(五)强化特殊人群管控,建立社会化服务管控机制。继续加强完善乡村、社区基础工作,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完善特殊人群调查、登记、管理和帮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存高危人员的管控力度,及时消除各种隐患。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和网吧专项整治,坚决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活动,给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六)突出虚拟社会管理重点,净化虚拟社会环境。继续加强对网吧、非经营性上网场所、重点部位以及学校、小区等联网单位的备案管理工作,全力推行网络安全监督技术。加强与电信、网通、联通、移动等网络运营商的沟通协
调,形成合力支持虚拟社会管理的良好局面。对网站等各娄信息发布单位实施有效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备案和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加大针对网络色情、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治理,努力构建生动活泼、安全和谐的虚拟社会环境。
推荐访问:有关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几点 意见建议 治理工作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2022年度做好机关综合处室工作几点体会2022-08-25
- 关于做好会务工作几点体会和思考(2022年)2022-08-29
- 2022做好基层办公室工作几点体会2022-09-24
- 2022年交流发言: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几点做法(局机关、市委部门)(全文)2022-09-28
- 2022年度关于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几点体会(完整文档)2022-10-05
- 对绩效考核的意见建议6篇(范文推荐)2023-11-12
- 2022年区城市社区治理工作调研报告2022-09-30
- 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6篇【优秀范文】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