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1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但是,封建思想文化并未彻底肃清,而是以五花八门的变种形态存在着。旧的卫道先生、新的欧化绅士,竭力维护封建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五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1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但是,封建思想文化并未彻底肃清,而是以五花八门的变种形态存在着。旧的卫道先生、新的欧化绅士,竭力维护封建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五四新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腐蚀剂。他们“将新事物变得合于自己”①改变其民主性质,破除其进步内容,磨灭其战斗锋芒,从根本上更易新文化运动的航向。《高老夫子》就是通过这一典型的反面形象的塑造,运用高超的讽刺艺术对这股逆流作了深刻的艺术概括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鲁迅选择了贤良女校作为描写这一人物的主要生活场景。贤良女校在何万淑贞校长和万瑶圃教务长的“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的封建教育管理下,到处弥漫着极为浓厚的复古气息,已经成为“阴森的家庭”,学生“失去了青春的本来面目”②成为实施封建教育和禁锢青年学生的场所。透过对贤良女校的解剖,鲁迅深刻地揭示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状态,社会机体腐败的原形和一些较为隐蔽的复古现象,艺术地说明了封建复古潮流的巨大腐蚀性和严重危害性,以及反封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小说主人公高老夫子是一个有一定迷惑力的“披了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新衣服”③的新国粹派人物。他头戴新帽子、手提新皮包、怀揣新名片,经常留心新学问、新艺术,毅然改用具有深远意义的新名字……颇有点新派人物的味道!其实,这不过是他“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不相同”④他自命留心新学问新艺术,实则鼓吹整理国故,宣扬复古;他似乎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实则既不通新知,“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⑤他连高尔基的姓名都不了解,以为姓高名尔基,竟然改名高尔础;他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没有,熟悉的不过是桃园三结义、孔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秦琼卖马之类的民间通俗故事。小说通过他备课的艰难和上课的狼狈,毕现了他不学无术的本来面目。同时通过他赌钱和看女学生揭示了他丑恶的内心世界。这个装扮成通体新气的人物,最终暴露出了自己的封建复古立场和肮脏的灵魂。
由此可以看到,封建复古势力既会像对待贤良女校那样,保存其漂亮的外壳而掩饰它的内核;也会像高老夫子一样伪装起来,披上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新衣服,迷惑人们。总之,封建僵尸企图借新的形式以继续生存,多留恋几年死尸的生命。鲁迅对现实生活的把握无疑是深刻而独到的。
《高老夫子》表现出极为高超的`讽刺艺术。小说通过高老夫子内与外、言与行的矛盾,让他自我暴露,用自己的行动撕破自己的伪装。他被人捧为“有名的学者”,其实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草包;他处处自称“我辈正经人”,其实是一个灵魂肮脏的流氓;他时时表现“留心新学问”,其实是一个狡猾顽固的复古者。高老夫子的自我矛盾,让人们看到他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⑥,收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对高老夫子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世界作了精细描绘,以此直接展示他的灵魂。作品写了高老夫子一天之内在三个场景中的内心活动。首先写高老夫子在家里照镜和备课的时候,由对眉棱上的瘢痕的追根溯源而怨愤父母;因为不知如何下手备课面怨愤教科书的编纂者和中途辞职的教员;由于自己发表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就觉得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便高傲地一笑。由此可见高老夫子的不学无术和假正经。高老夫子在贤良女校的内心活动是:他备课本不充分,由于紧张而又忘却几分,所以一进校门便心绪繁乱、烦躁愁苦,教务长噜苏的交谈,他听得模模糊糊;走入教室,他忽然觉得很寂然,连教务长什么时候离去的都不知道;开始上课,他就把题目读错,慢慢讲下去竟至于自己的耳朵也不知道自己的嘴在说些什么……最后不得不惘惘然逃离教室。这一系列描绘把高老夫子神慌意乱、局促窘迫、六神无主的心理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显露出他不学无术的虚弱和心术不正的胆怯。小说最后写高老夫子回家之后生出无端的愤怒,直至上了赌桌,还抱着不*,以为世风有些可虑。终于麒麟皮下露出了马脚。这样把高老夫子“前台的架子”和“后台的面目”两面并写,充分揭示出他是个灵魂肮脏和狡猾顽固的新国粹派典型人物。
鲁迅用高老夫子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等行为来揭示他的内心世界,从深层心理角度无情地解剖了他的虚伪:他本是一个流氓赌棍,对女学生的邪念一直活动在他的潜意识里;在家里照镜怨愤瘢痕,备课怨愤教科书和中途辞职的教员,上课前烦躁愁苦,讲课时慌乱无措,下课后惘然昏沉,均由于心情受到潜意中邪念的骚扰而引起的焦躁不安。回家之后攻击女学堂,忧虑世风,不过是高老夫子潜意识中无法实现的邪念的另一表现形态。鲁迅准确把握了高老夫子微妙的心理活动,精细地设置了他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等等行为,并由此入手深入到他的潜意识中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他的虚伪。
在刻划人物形象时,鲁迅“用廓大镜去照”⑦,把人物的突出特征加以显微,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写高老夫子“恨恨地向《了凡纲鉴》看了一眼”,把他先前备课的怨愤之气表露无疑。他站在讲台旁边,“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当他听到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便从书脑往下看,仍然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只好“定一定神,看住书本”。不一会又听到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不禁向讲台下一看”,只见“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他不敢正视,“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而屋顶中央那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忽然扩大又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再不敢将眼光下移,惧怕再见到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而讲义忽而中止了!只好惶然逃离。直到脑壳上突然遭到了什么东西的一击才倒退两步,“定睛看时”,一枝夭斜的树枝已被他的头撞得微微发抖。当年因偷吃桑椹而跌破了头的贪馋者,而今又因偷看女学生不成而被桑树撞得晕头转向。也就不好意思去抚摩头上已经疼痛起来的皮肤,只一心跑进教员预备室里去。高老夫子慌乱的、逃避的、畏葸的眼神,正是他虚弱、胆怯、心怀邪念的内心世界的外在显现。同样,小说对女学生们的眼、脸、鼻的显微,表现出她们对高老夫子式的人物的嘲笑、轻蔑和不满。小说还两次写到人物的行礼。一次是在贤良女校,教务长迎接高老夫子,两人都“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另一次是在黄三家里,迎接毛家大儿子进来,“满屋子的手都拱起来,膝关节和腿关节接二连三地屈折,仿佛就要蹲了下去似的。”这两次描写,以漫画和夸张的笔法强调一种习惯性的、陈旧的行礼模式,显示出明显的讽刺和嘲弄之意。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扩展1)
——《彷徨之刃》读后感3篇
《彷徨之刃》读后感1
“正义存在于人心底,还是空洞的条文中?法律保护的是受害之人,还是凶手?”
东野的第n+1本,因为不想透露一丁点儿剧情,所以今天就聊聊这本书所涉及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问题。
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都有所宽恕。相较*,日本对其保护的更为厉害。最著名的相关案例为1997年发生在日本的“酒鬼蔷薇圣斗事件”。一名仅14岁的少年连续杀死了两名,重伤了3名小学生。还进行了*,寄送挑战信等凶残犯行。而正像《彷徨之刃》里快儿和敦也那两个混蛋一样,他的身份司法程序的保护,严禁被公开。仅7年之后,他就被释放重返社会。甚至还因名义上出版案件相关书籍而赚了一笔版权费。但这次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司法改革––无罪年龄由16岁降到了14岁,再后来日本也曾判过情节严重的未成年人罪犯死刑。“一将功成万骨枯”司法的不断改进不知还要牺牲多少像长峰这样的无辜家庭。
我一直都相信“人性本善”,但是有些未成年人真的是阴暗到令人发指。他们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三观,内心却有着不符合年龄的凶残,这种有复杂因素形成的心理会简单的因为法律的宽恕而改变么?还是他们就有着自己是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可以为非作歹的念头?若他们表面承认错误内心仍生长着恶魔的种子怎么办?即使他们真心悔改,曾经犯下的错误带给加害者亲属无可言表的痛苦又怎么算?显然,对这样一群人做出最后的判定,不是单单的法律条文可以改变的。
《彷徨之刃》读后感2
我用凌晨这个最寂静的时间读完了《彷徨之刃》,我要发泄,我对结局非常愤怒,受尽折磨的.人啊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从小说的开始我就希望长峰能够复仇成功,虽然知道长峰最后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却没有在他杀了菅野之后再付出,未成年人又怎么样,菅野这样的人不该死吗?这样的人还应该给他重生的机会吗?太可笑了。即使他会改过,为什么要拿无辜的人的生命给他做踏脚石。
到小说的最后,我甚至祈祷,让躺在血泊中的人是菅野吧。结果却恰恰相反。我最憎恨的是织部,这个自私懦弱的人,他没有资格谈正义,身为警察,他保护的不是正义,保护的只是法律。真是不甘心啊,最该至死的人最后却得到了保护。
东野圭吾你这个混蛋,你就非要把小说写得那么现实吗?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扩展2)
——王者荣耀老夫子厉害吗-王者荣耀老夫子技能怎么玩 (菁选3篇)
王者荣耀老夫子厉害吗-王者荣耀老夫子技能怎么玩1
3技能+普通攻击+2技能+普通攻击+1技能+普通攻击
解析:在这套常用的连招当中插入*A可以最快速地叠满被动,增强对敌方目标英雄造成的伤害。
面对一些位移能力较强的英雄时,也可以先1技能进行控制,等对方使用位移后再使用3技能,能提高大招的命中率哟!
召唤师技能建议使用闪现,能弥补老夫子没有位移技能的缺陷,而大招与闪现也非常般配哟!
王者荣耀老夫子厉害吗-王者荣耀老夫子技能怎么玩2
优势:在团战没有胜算的时候,通过单人带线可以延缓敌军的攻势,分散对方的火力,让友军有时间发育,甚至最后可以单人带线直接带掉敌方水晶。
劣势:采用单人分推战术的时候,需要另外4名友军的高度配合,一方面需要拖住对方不能让对方五人回防~另外一方面则不能让敌方找到机会开团,一旦被开团,面对4V5的情况下,将会毫无胜算哦。
王者荣耀老夫子厉害吗-王者荣耀老夫子技能怎么玩3
在带线的时候,必须时常注意小地图,留意敌军英雄所处的位置,另外一方面队友也需要及时报告敌军的.位置。不确定位置时带线不能深入,在对方回防的时候,必须及时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线推~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扩展3)
——老夫子读后感
老夫子读后感1
我从小就特别喜爱看书。我先从有去的小说读的,我八岁地时候,就读《老夫子》里面的字不多。主要是漫画。
就是我刚拿起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它,虽然那个时候我认的字少。里面不会读的,我就先把它画起来。然后读后边地。每读一会我就放下书写星期天老师布置地作业。我一做玩完老师布置地作业就马上拿起《老夫子》读。等把这本书读完我就去问我地妈妈它们念什么,最后我不会读地会读了,再重新读上一遍。果然会读了读起来就觉得故事有意思了。
我刚上五年级的时候我看了一本叫《西游记》的书,里面地好词好句很多。里面讲了有师徒四人去取经。他们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里面的孙悟空在五百年前大闹天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他在下面压了五百年,后来他被唐三藏救了出来。里面地猪吾能和沙和尚也和孙悟空保护师父取经。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太伟大了。
我读了这些书我收获了不少知识。这对我的作文有帮助,还学会可不少字呢。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扩展4)
——《名人故事》读后感-读后感3篇
《名人故事》读后感-读后感1
小学六年,我们学了十二本语文课本的内容,在里面我认识了很多世界名人。都让我难以忘怀。于是买了一本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人故事》,让我更了解他们。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
这本书包括:挤时间看书的政治家*爷爷;不想靠拍照突出自己的军事家彭;居里夫人,一个视名利如粪土的科学家;王安石,勤奋、节俭、正直的作家;勤奋的艺术家罗丹;苏格拉底,一个诚实的只对书感兴趣的思想家。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我要做一个好读者。过去,人们没有书可读。他们渴望阅读和知识。现在,有许多大型图书馆。虽然图书馆很多,但人们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强烈的阅读欲望。人的知识仅限于课本。我们应该像*一样挤出时间学习。
在,我们应该是一个多为他人着想的人,而不是自私的人。现在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自私。没有了以前人的单纯。所以应该向彭学习。
时代在进步,每天都会有很多发明和发现。有些人会因为自己今天的成就而骄傲自大,非但不努力,反而整天挥霍自己的成就。被名声宠坏了。而不是像居里夫人那样视名利如粪土。
有的人每天花钱如流水,不注意细节,把吃不上的饭扔掉。水龙头不用的时候是开着的,这是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有钱就会任性。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浪费的是资源?正在亲手摧毁我们的家园。我们都应该是王安石。
勤学是学习的.第一准则,要勤于学习,勤于提问。比如罗丹。
我们也想谈谈诚信。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需要的是朋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他还会有朋友吗?
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扩展5)
——《钱学森》读后感_读后感3篇
《钱学森》读后感_读后感1
钱学森,1934年毕业,去了美国留学。他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钱学森的伟大。他为了回到自己的祖国,在美国受了很多苦,才达到了自己的心愿——回国,并在*科技发展中做出伟大的贡献,特别是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了回国,钱学森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荣誉。我想,只有深深爱国的人,才能做出这个举动啊!为了回国,他奋斗了整整五年。五年啊!对于一个没有意志的人来说随时都会放弃,随时都会改变,可他没有,一直怀着对祖国的挚爱,一直坚持着这种信念。确实,钱学森的这种执着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说起钱学森,我想起了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痛苦地忍受着烈火的煎熬,一直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声叫喊和*,保证了潜伏部队胜利完成任务,可他自己却活活被烧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不痛苦吗?不思念家人吗?不思念他的战友吗?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民,他舍己为人。他的死是值得的,是光荣的,是永远让我们怀念的。
读了钱学森的故事,也许你和我一样会被主人公那么炽热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更不会举一反三。我以后要向像钱学森那样,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报效我们的祖国。
《钱学森》读后感_读后感2
钱学森,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而我,非常的崇拜钱学森,所以,我在暑假,看了一本《钱学森传》,这让我非常的有感悟。
同许多伟人一样,钱老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年感动*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钱学森》读后感_读后感3
我今天读了一篇关于钱学森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记者采访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谈了钱学森在儿子眼中是什么样的啊,还有钱学森怎样工作的,钱学森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最近10年,钱永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策划出版有关钱学森的书籍,帮助筹建上海交大 “钱学森图书馆”,参与拍摄钱学森的专题片、举办钱学森生*图片展,协助西安交大、清华大学办“钱学森班”等,使钱永刚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
钱学森晚年有一次跟钱永刚聊天时说:“那个时候工作特别忙,压力也很大,就顾不上你了。”钱学森1955年10月回国,当年钱永刚7岁。“回国后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钱永刚说,小学六年中,一到四年级是走读,五、六年级住校;初中三年是走读,高中是住校。“父亲对我的教育,可以说是‘不教育’。从小到大,他对我的功课基本不管。”
我觉得钱学森不是不关心自已儿子的学习,而是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来关心。钱学森第一次回国的十年,正是自己风华正茂的十年,但他并没有把这十年留给自己,让自己好好的来生活。他却把这十年给了国家。为国家怎么怎么样。在这十年里,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用10年时间把导弹、火箭搞成了;又过了几年,把卫星做成了。钱学森那时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那时候和现在是天壤之别,现在科技发达,但那时候国家就那么点钱,又要做成那么大的事,只允许试一次,一次就得成功。这样钱学森就累了,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得很周到。为什么后人这么敬重‘两弹一星’的功臣?就是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远远不能和现在比,完全是凭着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拼’出来的,不是‘试’出来的。”
我读完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闪亮的名誉下,还有这么心酸的历程。
钱永刚说,“人们对他的敬仰,除了对他成就的尊敬,就是对他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的一种赞叹,一种佩服。”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扩展6)
——彷徨的读后感 (菁选3篇)
彷徨的读后感1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的读后感2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异常黑暗的年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它没能成功,*还是陷入了混沌状态。鲁迅,他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国心,徘徊于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流冲散、淹没。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渺茫。
他紧紧握着战斗的笔杆,冒着弹雨毒硫,坚强地、英勇地、不屈地战斗着。当然,鲁迅的这种“希望”与他当时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是一个进步者,认为社会总能向前发展。我们暂且将这种思想放在一边,不去评价它的对错。然而单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就是很可贵的。
人的一生,挫折是常会有的事情。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能将一粒希望的火种埋在心间,那么梦想的烈焰会为你照亮前行的路途。我们需要这种“乐观”精神,这是治愈一切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鲁迅先生含着这颗灵丹耕耘在一个黑色的年代里,在最困顿的时刻它执着地发挥着效力。许多人心中也怀有希望的种子,但他们不具有鲁迅先生的“韧的精神”。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被熄灭了。可见,这种精神不是每个有“火种”的人都拥有的,只是鲁迅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品质。
“一切是死一般的宁静,死的人和活的人”。死的人长眠于地下也当安息了,因为活下来的人点燃了希望的灯火指引更多的人踏上生的路途,因为更多的垂死的人被救起,活在希望的世界里。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思想本质。
此时,我想靠近彷徨着的鲁迅,与他一同守望着闪亮的希望,在漆黑的长夜中战斗,迎接新的黎明!
彷徨的读后感3
轻轻地,走进那个多灾多难的季节,挤一滴生命的翠绿,涂满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就是鲁迅,黑夜中孤独的探索者,为与黑暗的抗争耗尽了他满腔的热血,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带着几缕彷徨走近他吧!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异常黑暗的年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它没能成功,*还是陷入了混沌状态。鲁迅,他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国心,徘徊于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流冲散、淹没。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渺茫。
他紧紧握着战斗的笔杆,冒着弹雨毒硫,坚强地、英勇地、不屈地战斗着。当然,鲁迅的这种“希望”与他当时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是一个进步者,认为社会总能向前发展。我们暂且将这种思想放在一边,不去评价它的对错。然而单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就是很可贵的。
人的一生,挫折是常会有的事情。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能将一粒希望的火种埋在心间,那么梦想的烈焰会为你照亮前行的路途。我们需要这种“乐观”精神,这是治愈一切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鲁迅先生含着这颗灵丹耕耘在一个黑色的年代里,在最困顿的.时刻它执着地发挥着效力。许多人心中也怀有希望的种子,但他们不具有鲁迅先生的“韧的精神”。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被熄灭了。可见,这种精神不是每个有“火种”的人都拥有的,只是鲁迅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品质。
《彷徨·高老夫子》读后感3篇(扩展7)
彷徨读后感想心得感悟作文500字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其实,彷徨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的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与世,做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在这现实与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当我们觉得自己快要承受不起时,就会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想把这坛子打破的冲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失落、欢乐和痛苦。面对自然与社会,人不可能总是胜者,就像季节不会总是春天。
我们应该让自己学会与自己的快乐相处,让自己的心灵时时充满快乐,就是自己要拥有一间常敞开着的‘健身房’,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部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
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快乐、愉悦的心情,才是创造力和人生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给自己创造快乐,与自己快乐相处的人,才能远离痛苦与烦恼,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彷徨读后感想心得感悟作文500字2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处归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前方在哪里,有前方吗?真的有前方吗?那又在哪里?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但作为人,最高级的动物,我们应该挺起胸膛,伸直腰杆,呼一口新鲜的空气,像我们的祖祖辈辈那样勇敢地前行吧。
彷徨读后感想心得感悟作文500字3
轻轻地,走进那个多灾多难的季节,挤一滴生命的翠绿,涂满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就是鲁迅,黑夜中孤独的探索者,为与黑暗的抗争耗尽了他满腔的热血,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带着几缕彷徨走近他吧!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异常黑暗的年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它没能成功,中国还是陷入了混沌状态。鲁迅,他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国心,徘徊于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他紧紧握着战斗的笔杆,冒着弹雨毒硫,坚强地、英勇地、不屈地战斗着。当然,鲁迅的这种“希望”与他当时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是一个进步者,认为社会总能向前发展。我们暂且将这种思想放在一边,不去评价它的对错。然而单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就是很可贵的。
人的一生,挫折是常会有的事情。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能将一粒希望的火种埋在心间,那么梦想的烈焰会为你照亮前行的路途。我们需要这种“乐观”精神,这是治愈一切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鲁迅先生含着这颗灵丹耕耘在一个黑色的年代里,在最困顿的时刻它执着地发挥着效力。许多人心中也怀有希望的种子,但他们不具有鲁迅先生的“韧的精神”。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被熄灭了。可见,这种精神不是每个有“火种”的人都拥有的,只是鲁迅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品质。
“一切是死一般的宁静,死的人和活的人”。死的人长眠于地下也当安息了,因为活下来的人点燃了希望的灯火指引更多的人踏上生的路途,因为更多的垂死的人被救起,活在希望的世界里。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思想本质。
此时,我想靠近彷徨着的鲁迅,与他一同守望着闪亮的希望,在漆黑的长夜中战斗,迎接新的黎明!
热门文章:
- 蜻蜓眼读后感4篇2024-12-04
- 《我很重要》读后感14篇2024-12-04
-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大学7篇(完整)2024-12-04
- 2023年酷虫学校读后感3篇(精选文档)2024-12-03
-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3篇(范文推荐)2024-12-03
- 皇帝新衣读后感3篇2024-11-27
- 2023年度中小学生读后感素材内容5篇2024-11-26
- 匆匆的读后感作文5篇(范例推荐)2024-11-26
- 草房子的莺店读后感六年级5篇2024-11-26
- 读朝花夕拾五猖会读后感6篇(完整)2024-11-26
相关文章:
- 2022年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范本3篇【完整版】2022-08-27
- 《教师读书十问》读后感2022-08-30
- 2022年最新骆驼祥子读后感笔记合集【完整版】2022-08-31
- 2022年木偶奇遇记读后感六年级优秀作文500字合集2022-08-31
- 货币战争读后感800字-《货币战争》读后感(完整)2022-09-02
- 《彷徨》读后体会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