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全文)

发布时间:2022-11-20 13: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全文),供大家参考。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全文)

刘永坦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体制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一)

国家安全一直都是每个国家重视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作为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4岁的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让人尊敬的科学家”“侠之大者,国士无双”……,他不仅为国防建设建造出新型雷达,还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这样为祖国谋福的人,让我对科学的推崇、对科学家的景仰更进一步。

从20世纪80年代,刘永坦开始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40年不懈探索,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提升到全覆盖,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一。“不服输,要创新,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做出对国家有意义的成果。”年至耄耋的刘永坦用一生践行。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一个个历史教训,一次次国内外科研实力对比,让刘永坦清醒认识到:没有强大海防,就没有牢固的国家安全。刘永坦毅然回国,并带回了一个宏愿——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立足自主研发,突破国外封锁,给祖国万里海防装上“千里眼”。1990年4月3日,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新体制雷达技术探测出海上远距离期待目标,在监视屏幕上清晰呈现——这是他们苦熬八年换来的成果。这项成功让刘永坦斩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但他并没有止步,要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走向海洋,成为国家海防重器。随后十余年里,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刘永坦带领团队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海上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仅_了长期以来困扰雷达发展的诸多瓶颈难题,更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从不足20%达到全覆盖。

看完刘永坦教授的事迹,他是技术上的权威、精神上的领袖,他拥有科学家的远见卓识、攻坚克难的科学作风,就是标杆。老一辈科学家用科技报恩国家的一生后,我也要在教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照亮每个孩子的前面的路,培养祖国的花朵,让他们继续报效祖国。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二)

刘永坦院士扎根龙_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

奋发图强坚守科技报国初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经历,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生刚刚一年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

“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更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事业的决心,考入哈工大。刘永坦靠着一种远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读书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年,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群体的一员。1965年春,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就于1970年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1973年,他重回学校。1979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也正是在这里,刘永坦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自主创新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

强烈的忧国意识和深厚的科学素养,让还在英国留学刚刚打开视野的刘永坦,决心彻底改变我国对海探测的落后局面。然而,这一探索在当时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高频波段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与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标探测面临的外部电磁环境远比微波雷达复杂,现有常规雷达理论与技术无法适用。二是我国新体制远距离探测技术完全空白,国际上亦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没有任何理论和技术可供借鉴。为了迅速形成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对海探测方案。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并给予高度肯定。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迅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威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全面验证了远距离探测理论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全球对海探测领域,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刘永坦院士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制雷达“国家队”,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创方法,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实现了海空多类型目标高概率、高稳定同时探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百炼成钢铸造边疆“雷达铁军”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诲人不倦辛勤耕耘桃李芬芳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其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并成为全国统编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他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他都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国栋梁之才。刘永坦院士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三)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须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永坦是个子高大,能点燃每个人“内核”的大侠“坦院士”,而“燃着一把火”的大侠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撑。

走进刘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1953年,刘永坦、冯秉瑞二人共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随后留校任教。婚后,刘永坦长期在野外实验,妻子一人撑着整个家。本可以站在讲台上,刘永坦却到偏僻落后的海边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刘永坦永远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都要多为国家干点事。

儿子刘兴钊在父亲刘永坦的影响下,也从事了雷达研究。一生多数时光给了雷达研究的刘永坦,教给了儿子最重要的一课,对学术的追求不是简单地“为发表而写论文”“为评职称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样对国家有利,就怎样去做。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四)

作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刘永坦院士执着于对雷达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

凭借着破釜沉舟的豪情,他扎根龙江60载,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事业,终将新体制雷达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填补了我国在这项领域的空白,也因此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荣耀与光环的背后,这位一辈子胸怀科技报国的老院士和他的团队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电话采访了本书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在采访刘永坦院士的过程中,他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成为了我创作这部传记的‘灵魂’:他母亲用爱国诗篇启蒙他幼小懵懂的心灵,他的父亲则用家国情怀筑就他一生的脊梁,给了他深远和绵延不断的影响,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时,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带领团队创建的新体制雷达,并不是哪个部门给的任务,也不是谁给他下达的指令,都是他主动请缨扛起重任;他人品卓然当得起‘榜样’二字,他带领手下这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苦苦奋斗了近40年,这在国内高校的科研团队中实属罕见,就是因为他为人好,处处为他人着想;他淡泊名利不争功名,每当媒体追问刘永坦成功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很谦虚地把成就归功于团队。”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上,老院士依旧通过音频说:“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刘永坦在世间只走一条路,所以他不会迷路。漫漫长路只为找到那祖国辽阔海疆的守护神。”作家妙笔下老院士的雷达人生,寂寞却精彩,恬淡却壮丽,大家风范跃然纸上。

刘永坦院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的师生。“他就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点燃了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报效之心。”刘永坦院士的学生宿愿说,相信这部传记可以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一样”与“不一样”之间,挥洒一样的青春热血,秉持一样的初心使命。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五)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院士说:“刘永坦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不向国外封锁低头,不惧卡脖子,靠不服输的劲头通过完全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刘永坦团队敢于碰硬,敢于啃硬骨头,40年坚持围绕一个方向、一个领域取得成就,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种价值导向和科技精神的传承非常宝贵。”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表示,虽然已经讲述了多次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但每次倾听刘永坦先生的故事时,还是会心潮澎湃,激发起爱国心和奋斗情,还是会想起自己的初心、记起自己的使命。

“刘永坦院士围绕一个方向,聚焦一个领域,坚持40年自力更生,将这一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原始创新,牢牢地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上,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学习的精神。”报告团成员韩杰才说。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先生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这十分令人感动。”报告团成员哈工大教师工作部部长吴松全说。

“刘永坦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平易近人、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热爱祖国、胸怀天下的人。”报告团成员宿愿从学生的角度讲述了他眼中的刘永坦先生。

“刘永坦院士常常对团队成员说,科研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刘永坦先生这种家国情怀、创新魄力和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报告团成员杨强说。

“刘永坦院士的精神是哈工大人共同的财富,我们将继续传承这种爱国奉献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交出新的优异答卷。”报告团成员宗华说。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楷模 心得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