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事迹材料 >

2023年成功人士奋斗事迹9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11-21 19:35:08 来源:网友投稿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穷小子白手创业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功人士奋斗事迹9篇,供大家参考。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9篇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1

穷小子白手创业

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这样一来,200元一公斤收购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达2000元一公斤,使陈光标收益颇丰。

到2001年,靠卖耳穴测病治疗仪和灵芝胶囊,陈光标净赚1。2亿元。“我32岁就通过白手创业成为亿万富翁,可以算是年轻人创业的榜样了。”陈光标说。

更令陈光标高兴的是,“灵芝胶囊”项目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

从建筑垃圾中发掘“宝藏”

2002年初,陈光标通过朋友的介绍,对循环经济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

“按照有关部门规定,城市旧区改造中,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旧房,开发商要贴补拆房公司几十元。但事实上,大多数拆房公司只要能揽到活,哪怕开发商不给钱,白干都乐意。你可别以为这些公司是在学雷锋,拆房这个看似灰头土脸的行当,其实获利丰厚。每拆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楼房,平均可赚30元左右,高的可赚60元。”原来,老建筑里拆出的钢材、木材、塑料等,都能卖好价钱,因为它们可以回炉再造。听了朋友的介绍,正四处找项目的陈光标眼前一亮,他决定涉足拆楼业。

这年春天,他召集人马成立了黄埔拆迁公司。虽然初涉此行的第一年,陈光标没有赚到太多钱,却积累下了宝贵的行业经验。第二年,他的公司通过竞标拿到一个大工程——拆除南京市一个老展览馆——这幢看起来破旧不堪的老建筑,简直就是一“隐形金矿”,仅拆下来的废钢材、木材、电线电榄、塑料等就值400多万元,刨去工人工资等成本,这单生意让陈光标净赚285万元。

从建筑废墟中剔出的钢材最为抢手,一项工程刚开始,钢铁回收公司就会派车派人来“恭候”。因为它有着100%的回收利用率,全部都可以在钢铁企业的车间里“浴火重生”,变成崭新的紧俏货;从建筑中拆出的木材,厂家回收后可以用来做地板、家具。即使小零小碎的木料,也不会贱到当柴烧,而是做机制板、夹板、企口板等。江苏吴江是这类小木料的吞吐地,当地的木材厂有种设备,“吃”进去的是废旧小木料,“吐”出来的是一张张规格齐整的机制板。陈光标从建筑废墟中拆出的木材,全部卖向那里。

能回收的都回收了,工地上最后只剩下了真正的建筑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巨量的废弃物,才是最令拆迁公司乃至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它们主要由混凝土碎块、砖石、渣土、砂浆、装修废料等组成,在拆迁公司眼中,这些全都是没用的“赔钱货”——因为清理这些垃圾,每一吨需要付20元的运费。一个10万平方米的拆房工程,将产生8万吨建筑垃圾,仅清运费就要耗资160万元。

陈光标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如果我能把建筑垃圾转化为生态建材,既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难题,又能变废为宝,岂不是一举两得!他做过多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2004年去德国考察时,陈光标发现了久寻不遇的“神奇武器”。那是一台停放在拆迁工地上的“庞然大物”——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眨眼工夫,堆积如山的砖头、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就被它“嚼”成了细小的颗粒。技术人员介绍说,这种颗粒可以用来铺路。陈光标当即以300万元一台的高价,从柏林引进了10台建筑垃圾粉碎设备。

陈光标称这种流水线设备为“变形金钢”,因为无论是残缺的方块砖、圆石子、不成型的混凝土渣,这家伙来者不拒,只要投入它的大“口”,全部都能变成小颗粒。

接下来,陈光标开始向修路单位推销他手中的建筑垃圾颗粒,起初人家还半信半疑,让他先放些货试试。当了解到这种环保建材的妙处后,客户们不仅当场付清货款,还急不可耐地向他下了大订单。原来,他们以前铺设路基时用的都是碎石子,每吨的价格为130——140元,而用陈光标提供的新型材料,每吨才30元。此外,碎石子都是通过开山炸石产生的,取材的同时就在破坏生态环境,采用陈光标的产品做路基,不仅质量过硬,而且很环保。

废墟变金矿。身价上百亿

2004年7月1日,为保护土地资源,国家颁发了不许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禁令。这让许多砖厂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关门大吉,要么改用替代原料——采用石粉、沙子、石灰、粉煤灰等制砖,但这些原料不易找到且成本过高。这时,陈光标放出了一条喜讯:用建筑垃圾也能生产出经久耐用的砖块,并且是环保型的。

原来,禁止挖土烧砖的条规刚一出来,陈光标就开始动脑筋改进他的机械设备,一番努力后,他如愿以偿,让“变形金钢”除了会生产小颗粒外,还能吐出细碎的粉末。他把这些深加工出来的粉末状建筑垃圾,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了制砖企业。

陈光标提供的建筑垃圾粉末在价格上远远低于混凝土、白灰等,很快便取代了别的制砖原料,成为制砖企业的新宠。从此,陈光标卖出去的一车车粉沫变成了一车车环保砖、空心砖、马路花砖、人行道砖、绿化带砖……经相关部门检测,这些新型环保砖不仅质量完全达标,使用寿命甚至比传统的红砖还要长,却比前者减轻了20%。

此后,许多环保砖厂追着陈光标要生产原料,公路施工单位的催货电话也令他应接不暇。

2005年2月,陈光标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随后,他又将拆迁房屋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移植到废旧汽车、家电、生产设备等方面,比如,报废车胎可以在清洗,切块,成粉后,做成农用车胎或塑胶跑道等。从此,在陈光标眼里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

因“黄埔”是国内第一家高科技环保拆除公司,他接到的拆除工程也越来越大:北京长安街扩宽项目中的拆除工程、曾发生火灾的央视大楼拆除工程,都是陈光标的公司做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长跑橡胶赛道,也是由他用“废品”加工而成。

不断扩展的市场,为陈光标带来了巨大收益,他的个人财富滚雪球般不断鼓胀。跻身富人阶层后,陈光标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在捐款和救灾方面屡现“大手笔”。汶川大地震,他以1。81亿元人民币的捐赠额将“中国首善”头衔纳入囊中。2010年9月5日,陈光标在其公司官网挂出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宣布自己去世后将向慈善机构捐出全部财产。有人估算,当时在全国十多个城市陈光标有600多台大型设备,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购置有办公楼,再加上其它固定资产和现金一起,大约有50多亿元。

陈光标的善举,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黄埔”名气很大,加上陈光标与人为善的品格赢得了无数人的敬重,尤其2012年以来,他接到的拆除工程越来越多。

2014年,他正在做的拆除项目是上海宝钢、南京钢铁厂,还有河南的水泥厂,天津的化工厂,重庆的水力发电厂,都在做拆除。

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间,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处理”位居第二。如今,尽管陈光标的公司已成为拥有4000多名员工、业务做遍全国的大企业,其个人资产超过90亿元,但他仍不满足,最近又不惜重金从国外聘请专家团进驻“黄埔”,力图通过技术攻关,把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提高到100%,从废墟中提炼出更多的“金子”,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2

董明珠,1954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企业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 、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经济领袖分会副会长、空调行业会长[2],先后毕业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3]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80后带你一起了解这位女强人的女性职场励志故事。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20**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靠着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二、雷厉风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下属们是这样看当时的这位女上司:一个从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个: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

董明珠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隆冬时分积压了19000套空调。对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价300元卖出了事。董明珠说:“不行,正常产品降价有损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积压空调分摊给每个经销商。销售员没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而且烧个没完。

生活细节上,这位铁娘子还做了这样一个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五十,第二次罚一百,第三次走人”。当所有人以为这也就说说而已的时候,一天,董明珠走进办公室,发现8名员工正在吃东西,仅过了10秒钟,下班铃就响了。董明珠毫不客气,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说,只要违犯原则,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大经销商,来格力厂要求特殊待遇,语气中透着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没有理他,反而狠狠反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个位子还没有坐稳的销售经理,一天之内,竟毫不犹豫地扔掉1.5亿元的"年销售额。董明珠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违犯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

女强人的铁腕让经销商们不得不服软。许多空调厂往往纵容大销售商,允许他们跨地区经营,这样本地小经销商根本竞争不过,也把市场搞乱了。董明珠这样一做,小经销商可以把规模搞大,也就有了奔头。

三、铁腕解决欠款问题

拖欠货款是中国零售批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很多经销商头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里就把全部问题解决了。她的做法很简单,也很霸道: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这下捅了马蜂窝,大大小小的经销商纷纷向格力老总朱江洪告状,有的甚至宣称:“有她没我。”董明珠没有服软,针锋相对的说:“那就有我没他。”朱江洪劝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补完款,先发货再收钱?”董明珠微微一笑说:“好啊。”结果款一到账,货却把住不发。董明珠说:“要货?先拿钱来。”董明珠振振有词:“就算别人全这样,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墙头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这堵破墙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强硬带来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没有l分钱的应收账款,也没有l分钱三角债。此后,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划款,你拿不到一个货;只要划款过去,从不拖欠货的。董姐办事,服气,放心!

四、职场女人的励志奋斗精神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

1995年,董明珠发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据经销商淡季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这样把“钱—货”关系,变成“钱—利”关系,既解决了制造商淡季生产资金短缺,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达11亿元,为1996年与春兰总决战做好了市场准备。

1995年,格力叉发明“年终返利”,将7000万元利润还给经销商。

1996年,空调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亿元回款。在淡季价格战中,各个品牌只得纷纷降价,甚至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批发价低于出厂价,大伤元气。董明珠规定格力l分钱也不能降。到了8月31号,格力却宣布拿出l亿元利润的2%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这样在空调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售增长17%,第一次超过春兰。

格力不仅把缩小营销队伍省下的钱补给了经销商,1997年还拿出2.5亿元返还经销商。

董明珠认为:只有经销格力赚钱,才能长治久安。她不仅将紧俏空调品种平均分配,避免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了空调机身份证,使每台空调在营销部备案。

一般来说,空调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价格,淡季比旺季低2个万分点。一般厂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从4月提前到3月,以获得更大利润。

1998年,董明珠却突发奇想,在朱总支持下宣布把淡季延长一个月。4月继续实行3月淡季价。格力到手的钱不要。等其它厂回过神来,众多大经销商已纷纷划款给格力抢买格力产品,有厂家长叹:“董明珠也真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想到过这一招。”

就这样,20**年的时间里,董明珠从一名基层业务员成长为格力的总经理,从20**年至今,她一直担任着格力的副董事长、总裁职务。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后,她和董事长朱江洪,创造了我国商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从1995年至20**年,连续20**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20**年以后,销售额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净利润保持15%以上的增幅!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3

当年,克里斯朵夫·李维因为成功地主演了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可是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之时,一次意外却让他的演艺道路戛然而止。1995年5月,在一场激烈的马术比赛中,他意外地摔了个“倒栽葱”,从此成了一个永远只能坐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对家人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让我早日解脱吧!”

出院后,家人为了让他散散心,便推着轮椅上的他外出旅行 。

有一次,小车穿行在落基山脉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他静静地望着窗外,发现山路弯弯、峰回路转,“前方转弯”几个大字一次次地冲击着眼球,渐渐叩醒了他的心扉:原来,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他恍然大悟,冲着妻子大喊一声:“我要回去,我还有路要走!”

从此,他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

他首次执导的影片就荣获了金球奖;他还用牙咬笔,开始了艰难的写作,他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一问世,就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获得了文学奖;与此同时,他创立了一所瘫痪病人教育资源中心,并当选为全身瘫痪协会理事长;他还四处奔走,举办演讲会,为残障人的福利事业筹募善款,成了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最近,美国《时代周刊》以《十年来,他依然是超人》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不幸降临的时候,并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在提醒你,你该转弯了。”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4

董明珠,1954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企业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 、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经济领袖分会副会长、空调行业会长[2],先后毕业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3]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80后带你一起了解这位女强人的女性职场励志故事。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20**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靠着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二、雷厉风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下属们是这样看当时的这位女上司:一个从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个: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

董明珠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隆冬时分积压了19000套空调。对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价300元卖出了事。董明珠说:“不行,正常产品降价有损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积压空调分摊给每个经销商。销售员没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而且烧个没完。

生活细节上,这位铁娘子还做了这样一个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五十,第二次罚一百,第三次走人”。当所有人以为这也就说说而已的时候,一天,董明珠走进办公室,发现8名员工正在吃东西,仅过了10秒钟,下班铃就响了。董明珠毫不客气,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说,只要违犯原则,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大经销商,来格力厂要求特殊待遇,语气中透着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没有理他,反而狠狠反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个位子还没有坐稳的销售经理,一天之内,竟毫不犹豫地扔掉1.5亿元的"年销售额。董明珠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违犯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

女强人的铁腕让经销商们不得不服软。许多空调厂往往纵容大销售商,允许他们跨地区经营,这样本地小经销商根本竞争不过,也把市场搞乱了。董明珠这样一做,小经销商可以把规模搞大,也就有了奔头。

三、铁腕解决欠款问题

拖欠货款是中国零售批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很多经销商头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里就把全部问题解决了。她的做法很简单,也很霸道: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这下捅了马蜂窝,大大小小的经销商纷纷向格力老总朱江洪告状,有的甚至宣称:“有她没我。”董明珠没有服软,针锋相对的说:“那就有我没他。”朱江洪劝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补完款,先发货再收钱?”董明珠微微一笑说:“好啊。”结果款一到账,货却把住不发。董明珠说:“要货?先拿钱来。”董明珠振振有词:“就算别人全这样,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墙头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这堵破墙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强硬带来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没有l分钱的应收账款,也没有l分钱三角债。此后,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划款,你拿不到一个货;只要划款过去,从不拖欠货的。董姐办事,服气,放心!

四、职场女人的励志奋斗精神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

1995年,董明珠发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据经销商淡季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这样把“钱—货”关系,变成“钱—利”关系,既解决了制造商淡季生产资金短缺,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达11亿元,为1996年与春兰总决战做好了市场准备。

1995年,格力叉发明“年终返利”,将7000万元利润还给经销商。

1996年,空调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亿元回款。在淡季价格战中,各个品牌只得纷纷降价,甚至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批发价低于出厂价,大伤元气。董明珠规定格力l分钱也不能降。到了8月31号,格力却宣布拿出l亿元利润的2%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这样在空调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售增长17%,第一次超过春兰。

格力不仅把缩小营销队伍省下的钱补给了经销商,1997年还拿出2.5亿元返还经销商。

董明珠认为:只有经销格力赚钱,才能长治久安。她不仅将紧俏空调品种平均分配,避免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了空调机身份证,使每台空调在营销部备案。

一般来说,空调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价格,淡季比旺季低2个万分点。一般厂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从4月提前到3月,以获得更大利润。

1998年,董明珠却突发奇想,在朱总支持下宣布把淡季延长一个月。4月继续实行3月淡季价。格力到手的钱不要。等其它厂回过神来,众多大经销商已纷纷划款给格力抢买格力产品,有厂家长叹:“董明珠也真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想到过这一招。”

就这样,20**年的时间里,董明珠从一名基层业务员成长为格力的总经理,从20**年至今,她一直担任着格力的副董事长、总裁职务。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后,她和董事长朱江洪,创造了我国商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从1995年至20**年,连续20**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20**年以后,销售额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净利润保持15%以上的增幅!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5

鲁冠球

年龄:64岁

创业时刻: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我,最难战胜的也是自我,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我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说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年,在理解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我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能够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向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向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说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我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之后正因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掉,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下。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开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到达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方法,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这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下,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我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6

李嘉诚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柳传志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鲁冠球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刘永好

年龄:58岁

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可以从头再来。  ——刘永好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希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7

李嘉诚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柳传志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鲁冠球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刘永好

年龄:58岁

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可以从头再来。  ——刘永好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希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8

穷小子白手创业

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这样一来,200元一公斤收购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达2000元一公斤,使陈光标收益颇丰。

到2001年,靠卖耳穴测病治疗仪和灵芝胶囊,陈光标净赚1。2亿元。“我32岁就通过白手创业成为亿万富翁,可以算是年轻人创业的榜样了。”陈光标说。

更令陈光标高兴的是,“灵芝胶囊”项目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

从建筑垃圾中发掘“宝藏”

2002年初,陈光标通过朋友的介绍,对循环经济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

“按照有关部门规定,城市旧区改造中,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旧房,开发商要贴补拆房公司几十元。但事实上,大多数拆房公司只要能揽到活,哪怕开发商不给钱,白干都乐意。你可别以为这些公司是在学雷锋,拆房这个看似灰头土脸的行当,其实获利丰厚。每拆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楼房,平均可赚30元左右,高的可赚60元。”原来,老建筑里拆出的钢材、木材、塑料等,都能卖好价钱,因为它们可以回炉再造。听了朋友的介绍,正四处找项目的陈光标眼前一亮,他决定涉足拆楼业。

这年春天,他召集人马成立了黄埔拆迁公司。虽然初涉此行的第一年,陈光标没有赚到太多钱,却积累下了宝贵的行业经验。第二年,他的公司通过竞标拿到一个大工程——拆除南京市一个老展览馆——这幢看起来破旧不堪的老建筑,简直就是一“隐形金矿”,仅拆下来的废钢材、木材、电线电榄、塑料等就值400多万元,刨去工人工资等成本,这单生意让陈光标净赚285万元。

从建筑废墟中剔出的钢材最为抢手,一项工程刚开始,钢铁回收公司就会派车派人来“恭候”。因为它有着100%的回收利用率,全部都可以在钢铁企业的车间里“浴火重生”,变成崭新的紧俏货;从建筑中拆出的木材,厂家回收后可以用来做地板、家具。即使小零小碎的木料,也不会贱到当柴烧,而是做机制板、夹板、企口板等。江苏吴江是这类小木料的吞吐地,当地的木材厂有种设备,“吃”进去的是废旧小木料,“吐”出来的是一张张规格齐整的机制板。陈光标从建筑废墟中拆出的木材,全部卖向那里。

能回收的都回收了,工地上最后只剩下了真正的建筑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巨量的废弃物,才是最令拆迁公司乃至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它们主要由混凝土碎块、砖石、渣土、砂浆、装修废料等组成,在拆迁公司眼中,这些全都是没用的“赔钱货”——因为清理这些垃圾,每一吨需要付20元的运费。一个10万平方米的拆房工程,将产生8万吨建筑垃圾,仅清运费就要耗资160万元。

陈光标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如果我能把建筑垃圾转化为生态建材,既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难题,又能变废为宝,岂不是一举两得!他做过多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2004年去德国考察时,陈光标发现了久寻不遇的“神奇武器”。那是一台停放在拆迁工地上的“庞然大物”——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眨眼工夫,堆积如山的砖头、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就被它“嚼”成了细小的颗粒。技术人员介绍说,这种颗粒可以用来铺路。陈光标当即以300万元一台的高价,从柏林引进了10台建筑垃圾粉碎设备。

陈光标称这种流水线设备为“变形金钢”,因为无论是残缺的方块砖、圆石子、不成型的混凝土渣,这家伙来者不拒,只要投入它的大“口”,全部都能变成小颗粒。

接下来,陈光标开始向修路单位推销他手中的建筑垃圾颗粒,起初人家还半信半疑,让他先放些货试试。当了解到这种环保建材的妙处后,客户们不仅当场付清货款,还急不可耐地向他下了大订单。原来,他们以前铺设路基时用的都是碎石子,每吨的价格为130——140元,而用陈光标提供的新型材料,每吨才30元。此外,碎石子都是通过开山炸石产生的,取材的同时就在破坏生态环境,采用陈光标的产品做路基,不仅质量过硬,而且很环保。

废墟变金矿。身价上百亿

2004年7月1日,为保护土地资源,国家颁发了不许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禁令。这让许多砖厂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关门大吉,要么改用替代原料——采用石粉、沙子、石灰、粉煤灰等制砖,但这些原料不易找到且成本过高。这时,陈光标放出了一条喜讯:用建筑垃圾也能生产出经久耐用的砖块,并且是环保型的。

原来,禁止挖土烧砖的条规刚一出来,陈光标就开始动脑筋改进他的机械设备,一番努力后,他如愿以偿,让“变形金钢”除了会生产小颗粒外,还能吐出细碎的粉末。他把这些深加工出来的粉末状建筑垃圾,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了制砖企业。

陈光标提供的建筑垃圾粉末在价格上远远低于混凝土、白灰等,很快便取代了别的制砖原料,成为制砖企业的新宠。从此,陈光标卖出去的一车车粉沫变成了一车车环保砖、空心砖、马路花砖、人行道砖、绿化带砖……经相关部门检测,这些新型环保砖不仅质量完全达标,使用寿命甚至比传统的红砖还要长,却比前者减轻了20%。

此后,许多环保砖厂追着陈光标要生产原料,公路施工单位的催货电话也令他应接不暇。

2005年2月,陈光标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随后,他又将拆迁房屋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移植到废旧汽车、家电、生产设备等方面,比如,报废车胎可以在清洗,切块,成粉后,做成农用车胎或塑胶跑道等。从此,在陈光标眼里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

因“黄埔”是国内第一家高科技环保拆除公司,他接到的拆除工程也越来越大:北京长安街扩宽项目中的拆除工程、曾发生火灾的央视大楼拆除工程,都是陈光标的公司做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长跑橡胶赛道,也是由他用“废品”加工而成。

不断扩展的市场,为陈光标带来了巨大收益,他的个人财富滚雪球般不断鼓胀。跻身富人阶层后,陈光标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在捐款和救灾方面屡现“大手笔”。汶川大地震,他以1。81亿元人民币的捐赠额将“中国首善”头衔纳入囊中。2010年9月5日,陈光标在其公司官网挂出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宣布自己去世后将向慈善机构捐出全部财产。有人估算,当时在全国十多个城市陈光标有600多台大型设备,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购置有办公楼,再加上其它固定资产和现金一起,大约有50多亿元。

陈光标的善举,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黄埔”名气很大,加上陈光标与人为善的品格赢得了无数人的敬重,尤其2012年以来,他接到的拆除工程越来越多。

2014年,他正在做的拆除项目是上海宝钢、南京钢铁厂,还有河南的水泥厂,天津的化工厂,重庆的水力发电厂,都在做拆除。

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间,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处理”位居第二。如今,尽管陈光标的公司已成为拥有4000多名员工、业务做遍全国的大企业,其个人资产超过90亿元,但他仍不满足,最近又不惜重金从国外聘请专家团进驻“黄埔”,力图通过技术攻关,把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提高到100%,从废墟中提炼出更多的“金子”,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篇9

刘永好

年龄:58岁

创业时刻: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潜质!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能够从头再来。——刘永好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因此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开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我就能够衣食无忧虑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因此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开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我就能够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领悟,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群众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我以前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我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开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之后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正因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期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期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期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期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期望集团。

推荐访问:事迹 成功人士 奋斗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素材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材料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简短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简介 写成功人士奋斗事迹简写 成功人士奋斗史 成功人士奋斗历程 成功人士事例 成功人士的事迹500字 经典成功人士奋斗事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