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事迹材料 >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1合集)(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28 10:2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振宁事迹及影响,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1合集)(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1合集)(范文推荐)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一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二

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发表的《父亲与我》一文中曾经特别提及过一件事:

“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我初中一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止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在他的自传中又写道:他在中学阶段念书时,父母要求他背诵孟子。当时的他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与勇气,只好勉为其难,把整本孟子装进记忆中。他上大学后,学习自然科学,一路走来极为顺利,并获得国际的肯定。但是,说来奇怪的是,他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孟子的话在他心中形成一套价值系统,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因此,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杨振宁博士在科学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理念:e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同时却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类似杨振宁先生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文言文传递的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经验所蕴含的潜在力量!

可以看出,在科学创新过程中,联想只能与已有知识发生关联。能够在科学创新中发挥借鉴作用的知识,则进一步说明经典的潜在力量。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三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__年10月因病过世。

20__年底至20__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离异)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四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 年 12 月 10 日,35 岁的杨振宁和 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 15 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五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六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国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中国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中国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中国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中国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中国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七

1964年10月13日,聂海胜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县杨垱镇西北边缘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刚刚经历了挨饿的饥荒。聂海胜出生时,父母已经生了5个女儿。因为家里贫困,母亲身体虚弱,奶水不够,姐姐们抱着他,隔三差五地央求有奶水的嫂嫂和婶婶,才把他养活。

和许多男孩子一样,聂海胜从小就向往军营。他爱看打仗的电影,喜欢听部队的军歌。

有一次,正在放牛的聂海胜看到天上一架战斗机飞过,他激动地追着飞机的轰鸣声跑了好久,从那一刻起,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长大当兵,当飞行员!

为了这个梦想,他更加刻苦地学习,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上初中的聂海胜突然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说他父亲胃疼得厉害,聂海胜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

可是等他跑回去时,胃壁严重溃烂穿孔的父亲已经被人用板车从医院拉回来了,父亲就这样匆匆走了,没来得及看儿子一眼……

父亲的去世,让本来就很艰难的家境雪上加霜!从此以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她没日没夜地操劳,养猪、喂鸡、种地……聂海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决定偷偷辍学。

初三那年,他背回书包,向妈妈撒谎说学校放假,扛起工具就去田间干起了农活。母亲得知真相后又是心急又是心疼,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反复劝说,聂海胜才终于回到学校。

重返课堂的聂海胜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终于从数百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从镇中学考入县一中的学生。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学校为聂海胜申请了救济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高中每年假期,聂海胜就去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能挣十几元钱。

高中离家远,坐车回家要八毛钱,第一次放假回家,聂海胜站在售票口却又舍不得买票,于是他决定走路回家。刚走出去一段,又怕把妈妈做的布鞋磨坏,就脱了鞋赤脚赶路,30多公里路程,一直到天黑他才折腾到家。

聂海胜的高中同学说,虽然跟他睡在一个通铺上,但大家都不知道他早晨什么时候起的床,晚上什么时候睡的觉。有时就寝铃响后,看到他钻了被窝,但熄灯后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悄悄起床躲在路灯下学习去了。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八

“陈陆是我很好的兄弟。”

连日来的抗洪抢险,方锐的脸和手臂被晒得黢黑,眼中布满血丝。

方锐说,从7月18日开始,陈陆已经连续4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长期泡水,并在救援艇里屈膝而坐导致陈陆的膝盖已经浮肿。

陈陆的生前战友们在追悼会上举着的横幅合肥市消防支队供图7月22日清晨,几乎一夜未眠的方锐和陈陆来到位于同大镇政府的防汛指挥部了解汛情,随后准备赶往连河村救援被困群众。出发前,方锐找到镇政府对面的小店买来一些牛肉和鸡肉准备在路上吃,补充体力,并再次劝陈陆注意休息。

但陈陆还是出发了,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前进。

在陈陆同事记忆中,陈陆永远挺在战斗一线。肥西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吴胜平早在20__年就领教了这位好兄弟、好战友的“拼命”劲儿。

20__年,吴胜平与陈陆同一批加入消防队伍,在后来的15年人生路中,这对兄弟总是彼此陪伴,相互鼓励。

“他意志力太坚强了。”

20__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陈陆与吴胜平一起作为安徽消防总队抗震救灾队的一员,赴汶川参与地震救援。当时行军时间紧迫,大家就躺在马路上休息,但陈陆的腿却被蜱虫叮咬,引发过敏起泡流脓。

陈陆他咬牙坚持,拖着伤腿,背着60 余斤重的破拆设备,连续10天在震区搜寻生命。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吴胜平回忆道,当时他们接到一个女孩的求助,称自己的父亲被埋在废墟下。然后他们3个人轮流徒手挖,才把女孩遇难的父亲挖了出来。“陈陆见女孩可怜,就把身上带着的400块钱全给了她。”吴胜平说。

吴胜平告诉澎湃新闻,地震过后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农民搭了破棚子、睡在地上,陈陆又把行军携带的棉被给了那位农民。

“说实话,我总感觉到这一切发生的不真实。一个好兄弟突然就没了……昨天我梦到他。他还在,我们还在说话。”吴胜平说道。

男人们之间的那份情谊总是无法感性表达,说完梦到陈陆的话后,吴胜平拿起消防制服帽,奔回了工作岗位。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九

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

1950年,朱彦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从部队回到家乡后,

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1982年至今,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7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了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很多人对朱彦夫的了解,始于他33万字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一位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只有0.3,没上过学,但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战,向人生挑战,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十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十一

我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院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说,我16岁入党,是党培养、教育了我。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回乡后,看到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还有出去要饭的,我哪能袖手旁观?带领大伙过好日子,困难肯定不少,但再难,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25年,朱彦夫为村里办的事数不清,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村里“跑”电的事。这一“跑”,就是7年时间。

山里太需要电了。朱彦夫去找上级,上级说,现在什么都缺,你要架电,除非自筹材料。朱彦夫的倔劲儿又上来了,他下决心自己去“化缘”。他拿着长长的清单,四处奔走。有时是专门出去跑,有时是利用作报告的机会打探消息,有时是打听到哪里有需要的材料,慕名而跑。平时在村里,朱彦夫的假肢每两小时就要卸一次,时间一长,断腿就又痛又麻。可出门在外就顾不上了,一次要捆10多个小时,还要上下车、爬楼梯,腿磨破了、化脓了,他咬牙挺住。稍不小心磕到、绊到,从楼梯上滚下来,新伤接着旧伤,他硬撑着爬起来,继续“跑”。

一年夏天,朱彦夫到博山采购。第二天,下起了瓢泼大雨,道路被冲毁了,他只好搭了一辆驴车回村。一百多里的山路,上坡下坡,他不知摔下来多少回,一身伤,一身泥。走到沂源地界,当赶车人得知他是为了村里架电遭罪时,感动地说:“大兄弟,你这是舍了命地为百姓啊。就冲这一点,我也要把你送到家门口。”

曾经有人问我,朱彦夫的事迹主要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精神是不是过时了?我说,朱彦夫的精神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因为,他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的精神具有穿透力,它能穿越时空,跨越年龄,放射出持久夺目的光芒。(热烈掌声)

他说过,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热烈掌声)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十二

春天,他在山沟山洼围水,她在稻田里用脚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里除草;秋天,他用一只手掰包谷,她背着篮子站在地里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缝补衣服、教孩子读书。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张顺东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在自身奋力拼搏苦干的同时,他还担任残疾人联络员,为村里的87户97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务。他坚信,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每个人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残疾人一样能够脱贫奔小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党的政策好,我们很幸福”

白天忙着栽秧、薅谷子,晚上还要去放田水。张顺东被电击伤的双脚因经常泡在水里而发炎,加上没钱医治,20__年时右脚溃烂得厉害,晚上洗脚就是一盆红水,不得不截肢。幸运的是,国家给报销了2万多元医药费。

手术后,张顺东筹钱买了一辆三轮车作为代步和生产工具。20__年,政府补助他们家5.1万元盖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车一车拉的。工期紧张时,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连续拉了1个多月,仅运输一项就为家里节省了1万多元。

新房盖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脚严重发炎,先后做了两次手术。

疾病无情人有情。东川区委、区政府确保各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还安排挂钩联系干部定期走访、帮扶,为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坚定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乌龙镇党委、政府和坪子村党支部及相关帮扶单位,经常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去年6月,李国秀生病无法劳作时,村里便组织群众帮助他们把5亩红薯秧全部种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关心帮助下,张顺东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儿顺利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正在靠勤劳的双手实现务工增收。张顺东还买了一台电脑,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十三

10月17日上午,20__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的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多年来,他们凭借“一只手+两条腿”相依为命、自强不息,在战贫斗困中奋发、奋斗、奋进,书写“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事迹。

“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都是一级残疾。丈夫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在常人眼里,他们并不适合组建家庭。

“当初,我到她家提亲时,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无法生活。”张顺东说,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以真诚打动了她,组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结婚后,他们经历了短暂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家里贫穷、住房破旧,感觉“日子过得像爬大山一样难,两人想死的心都曾有过,觉得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苦了”。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国秀常常流着泪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亏欠,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双手抱大的,而我家的两个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

家中有小是个宝,儿女是全家人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不论天阴还是下雨,常常是别人还没有起床,夫妻俩就上山找猪草,下地种庄稼。

“靠养牲口、种庄稼增加收入,是我们靠自己努力能够做到的。”张顺东说,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脚像手一样灵活、有力,煮饭、喂牲口、针线活等家务,她样样能干;除草、收花生、种红薯等农活,她样样在行。

夫妻同心,黄土也能变成金。面对困难,张顺东总鼓励妻子说:“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过不去。”夫妻俩就这样相互扶持着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十四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鼓励在中国台湾的岳母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转往中国大陆。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安排休息数日后,转机飞往北京定居。

1958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篇十五

他站在起跑线的前沿,沉静自若,信心满满,白云似在他的头顶飘浮,此起彼伏的掌声萦绕在他的耳旁。这是于20__年在夏季举行的亚运会,千万名观众一起翘首而望、神经紧绷的一刹那。

脚踩助跑器,身体前驱,姿势到位,只见苏炳添右脚一蹬助跑器,人就像一匹黑马,“嗖”地向前迈进。一瞬间,他那健壮的身体犹如一只开了弓的箭,一个健步向前奔去,衬着蓝天白云,酷似徐悲鸿笔下的马。

紧接着,是向前跨栏,动作快速敏捷,又潇洒自如。很快,苏炳添不费吹灰之力就越过了第一个栏杆。原来与他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七个运动员,现在也只有四个能跟上他的步伐了。同时伴随着如雷贯耳的掌声与加油声,苏炳添在第一个栏杆与第二个的栏杆的间隔处,起先他是助跑,到了离第二个栏杆半米处,只见苏炳添右脚一蹬,右腿一跨,身体就跃了过去,“嗖”的一声就向第三个栏杆跑去。

9秒92的成绩仿佛对他特别慷慨,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努力成果。当在跨最后一个栏杆时,苏炳添顺利超过其他选手,夺下金牌。当跑完赛程后,苏炳添又跑了一段距离,咬紧牙关,轻舒双臂,向上举起,仿佛像一位英雄一样。

“精彩,太精彩了。”一位日本观众说到。苏炳添夺魁是使整个田径场都沸腾了。中国观众及教练纷纷站起,满面春风。

当苏炳添站在百米跨栏的领奖台上时,伴随着中国国旗的升旗,与国歌音乐的弥漫,裁判宣布苏炳添获得亚运会男子百米跨栏金牌。

苏炳添身披国旗,掌声如雷贯耳,他接过奖牌,那一刻,他无比激动,向全国人民展示着他努力的成果,创下了百米跨栏的记录——9秒92。

推荐访问:事迹 合集 贡献 杨振宁事迹及影响 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1合集) 杨振宁的贡献和成就

Top